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课堂话语过多是一个普遍现象,长此以往,使课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造成教师课堂话语过多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讲授式教学并未完全改变
现实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当学生表达困难时,就亲自替他们说出答案,以求节省课堂时间。殊不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说话心存害怕,甚至不愿表达。因此教师的话越来越多,整个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则成为旁观者。
二、在说话训练上没有把握好一个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度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清浅,就激不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如果太深,学生够不着,也会丧失了交流的兴趣,教师只好唱起独角戏。而且教师的过度启发,也是导致话语过多的原因。
比如,《窃读记》一课,理解:“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这句话时,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就追问:“想想她的腿为什么酸?为什么要交替换腿?为什么靠在书柜旁?”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一读就懂,很简单,但是老师却不放心,一连串的启示,我们的话语增多,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
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我们的课堂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学生回答,而学生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回答不上来或不准确时,教师又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此时学生往往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教师话语就多了。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老师的作用不是从自己讲得多好中体现,而是从引导学生学得多好中体现。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的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作为导演,我们要牢记。我们的讲是在关键处的精讲、精问,强调的是画龙点睛般的导向作用。就如同大禹治水一样,是疏导而不是填堵,所以在阅读中,我们绝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维,而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这样的讲,话语必然减少。
二是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归还学生课堂话语权。
怎样才能将课堂话语權还给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认真研究,构建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也能减少教师的话语。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三部曲的方式:先预习,提前将文中的重难点归纳为习题,先行理解;第二步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清楚学生思考的瓶颈;第三步结合预习调整预设。
比如说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前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读课文,填一填。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因为( )。“我”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因为( )。2.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抄下来。这些问题全是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设计的,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针对性很强,当我们及时反馈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在上课时就不会在多余的环节上浪费口舌,就能直奔主题,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能避免我们的话语过多,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一举多得。
除此以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中渗透学法,完善教学过程。
例如,《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在设计时,考虑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整个乡下人家描写的景物是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由此体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如果一幅幅的讲解,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副画面——绿藤红瓜,总结出学法:1.初读感知(初步感受独特迷人)2.细读品味(找出句子,品味关键词语)3.深读体会(想一想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4.有感情练读。在学法提示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后面的内容。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将这一个个散落的珍珠,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与朗读中,深深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样的学中得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减少了教师的话语。
第二,努力钻研,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说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要想真正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感的、有思维价值的、具有情境功能的问题,教师必须要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精心的准备,才能让问题科学化、合理化,我们的语言就不会随意增加。
例如,《争吵》一课的教学,在上课伊始,以结尾处父亲的话为切入点思考:为什么父亲会称赞克莱蒂是一个无比高尚的朋友?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议课文,找到整个事件中克莱蒂比我高尚的地方,并让学生讨论分析,甚至允许学生争论。
这样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话语多了,那我们的话语也就减少了。
第三,学会倾听,耐心等待学生思考。
教师的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尤其是学生答不上来时,不妨延长等待时间,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当学生作出的回答后,评价的时间适当的向后拖延,引导学生再次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
例如,执教《永生的眼睛》一课时,理解“为什么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道父亲还留下了他的精神。此时,我并没有给予肯定学生的回答,而是抬手示意学生继续,学生沉默了十几秒,又继续答道:这种精神被温迪学到了。教师耐心地等待,换来了学生精彩的回答,也避免了教师语言过多的问题。
总之,教师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师组织进行并完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课堂话语的多少、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并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既不过多占用学生的话语时间,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引导作用,也就是能根据需要,妥当使用语言。
一、传统讲授式教学并未完全改变
现实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的现象。当学生表达困难时,就亲自替他们说出答案,以求节省课堂时间。殊不知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说话心存害怕,甚至不愿表达。因此教师的话越来越多,整个教学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则成为旁观者。
二、在说话训练上没有把握好一个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训练的度的把握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清浅,就激不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如果太深,学生够不着,也会丧失了交流的兴趣,教师只好唱起独角戏。而且教师的过度启发,也是导致话语过多的原因。
比如,《窃读记》一课,理解:“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这句话时,教师不等学生思考就追问:“想想她的腿为什么酸?为什么要交替换腿?为什么靠在书柜旁?”其实这个问题本身一读就懂,很简单,但是老师却不放心,一连串的启示,我们的话语增多,更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教学时间。
三、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我们的课堂经常看见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就急于找学生回答,而学生却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回答不上来或不准确时,教师又急于说出答案,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此时学生往往出现倦怠、厌烦等不稳定情绪,影响了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教师话语就多了。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老师的作用不是从自己讲得多好中体现,而是从引导学生学得多好中体现。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的角色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作为导演,我们要牢记。我们的讲是在关键处的精讲、精问,强调的是画龙点睛般的导向作用。就如同大禹治水一样,是疏导而不是填堵,所以在阅读中,我们绝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维,而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意识。这样的讲,话语必然减少。
二是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归还学生课堂话语权。
怎样才能将课堂话语權还给学生?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认真研究,构建合理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也能减少教师的话语。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三部曲的方式:先预习,提前将文中的重难点归纳为习题,先行理解;第二步反馈学生的预习情况,清楚学生思考的瓶颈;第三步结合预习调整预设。
比如说在学习《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课前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读课文,填一填。父亲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因为( )。“我”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因为( )。2.这次钓鱼给了“我”什么启示?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抄下来。这些问题全是围绕本课的重难点设计的,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针对性很强,当我们及时反馈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在上课时就不会在多余的环节上浪费口舌,就能直奔主题,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能避免我们的话语过多,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一举多得。
除此以外,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特点,在教学流程中渗透学法,完善教学过程。
例如,《乡下人家》一课的教学,在设计时,考虑到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整个乡下人家描写的景物是从静到动,从物到人的,由此体现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如果一幅幅的讲解,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在这一环节中,我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副画面——绿藤红瓜,总结出学法:1.初读感知(初步感受独特迷人)2.细读品味(找出句子,品味关键词语)3.深读体会(想一想文章用了什么写作手法)4.有感情练读。在学法提示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后面的内容。采用由扶到放的方法,将这一个个散落的珍珠,穿成了一条美丽的项链,让学生在理解感悟与朗读中,深深地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样的学中得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减少了教师的话语。
第二,努力钻研,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说出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在教学中,要想真正为学生提出明确的、具体的、可感的、有思维价值的、具有情境功能的问题,教师必须要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精心的准备,才能让问题科学化、合理化,我们的语言就不会随意增加。
例如,《争吵》一课的教学,在上课伊始,以结尾处父亲的话为切入点思考:为什么父亲会称赞克莱蒂是一个无比高尚的朋友?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议课文,找到整个事件中克莱蒂比我高尚的地方,并让学生讨论分析,甚至允许学生争论。
这样合作探究,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话语多了,那我们的话语也就减少了。
第三,学会倾听,耐心等待学生思考。
教师的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尤其是学生答不上来时,不妨延长等待时间,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当学生作出的回答后,评价的时间适当的向后拖延,引导学生再次去发现、探究,让学生完成思考过程。
例如,执教《永生的眼睛》一课时,理解“为什么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这个问题时,学生回答道父亲还留下了他的精神。此时,我并没有给予肯定学生的回答,而是抬手示意学生继续,学生沉默了十几秒,又继续答道:这种精神被温迪学到了。教师耐心地等待,换来了学生精彩的回答,也避免了教师语言过多的问题。
总之,教师话语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师组织进行并完成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课堂话语的多少、好坏都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并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既不过多占用学生的话语时间,有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引导作用,也就是能根据需要,妥当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