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兰花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u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前的一天,我从城里回山里老家,在村口看见一个外地老板在收购一种嫩绿的草。我问老板:“这是什么东西?”“这是兰花,怎么不认识?”老板回答。我的脸顿时红了起来。
  我的父亲是山里有名的草医,用草药治好不少病人。在我的记忆里,父亲曾对我说过山里有一种叫兰花的,开花很香。读完小学后,我从山村到城里上中学、大学,没有留意父亲多次提到的兰花。那次,我一进家门,就问父亲:“老爸,您种的兰花在哪里?”“在后院,你要是喜欢,就捧一盆回城里养。”几天后,我回到城里,把一盆秀气的兰花摆在我的书房里。
  每次,我读书、写作累了,看看兰花,吸一支烟,喝一杯茶,心身便得到了放松。岁末,兰花在逼人的寒气中悄然开放,一股股隐隐约约的清香,像少女的体香诱得我如品美酒。一天,一位做兰花生意的朋友来访,他仔细观察一朵朵盛开的兰花,赞叹道:“奇花,奇花,这是兰花中的绝品啊!”兰友爱不释手,想出高价买下。我对他说:“这是父亲送给我的,见兰花如见慈父,怎能卖掉呢?”
  这时,我真才恍然大悟:这是名兰啊!应该好好养着它。我买回一只大花盆,在河边捡回熟泥,拌上一包花肥,把兰花从小盆移过来种上。奇怪的是,几天后,散发清香的兰花凋落了,光泽照人的绿叶慢慢变黄了。我知道大事不妙,忙用筷子把熟泥挑去,只见兰根腐烂了。这株兰花在我手里死了,心里很难过。我打电话把兰花的死因告诉那位兰友,他生气了:“你怎么给兰花放这么多花肥?”我一时语塞。
  一个月后,我回到老家,父亲问我:“那株兰花长得怎么了?”我说:“死了。”他大口大口地吐着旱烟,好久才说:“死了就算了,我带你进山采一株更好的。”我背着干粮,跟随父亲爬山涉水,走了半天才找到一株矮小的兰花。父亲说:“带回城里养吧,它以后会长大的。”
  那位兰友又来品兰,他看了一眼就说:“这株兰花值十元钱。”我不把兰友的话当回事。十多年来,我还是喜欢这株普通的兰花。
其他文献
老爸今年八十岁了。十年前,老妈去世,追忆和寂寞与老爸如影相随,笑容和快乐如昙花转瞬即逝。为了让老爸的心境变得明快开朗,我颇费心思,经过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终于决定让老爸背起书包上学堂。我为他准备了文房四宝,在临清老年大学国画系报了名。  “人到七十古来稀,这么大年龄还上什么学?”老爸心灰意懒地对我说。“老爸,现在是人到七十小弟弟,你现在去学画,没准大器晚成哪。”在我的劝说和鼓励下,老爸不太情愿地进
期刊
时尚是时下最流行、最新颖、最前卫的生活方式,它应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各种时尚层出不穷。面对时尚,中老年人应取何种态度呢?应该走近时尚、鉴别时尚,品味时尚。  走近时尚。时尚、新潮与传统、古板,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传统的东西相对比较多一些,与时尚的东西距离较远一点,这是无可非议的。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是过时了的,对有旺盛生命力的优良传统,例如勤俭节
期刊
1992年,吴宏谋从横峰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岗位上退休后不甘寂寞,从事起了自己早年的爱好,全身心地投入诗、词、联的创作中去。他订阅了十几种报刊,认真地学习他人的创作经验;他以诗会友,广结诗缘。吴宏谋每写一首诗(词),便四处投寄,或报刊,或诗友;他每遇上一件动情的事,便作诗:校友聚会、游览名山大川、毛泽东诞生100周年、港澳回归、建党八十周年等等,都令他诗兴大发。   2001年7月13日22时
期刊
1993年我退休后,老是想着我的这一生已是船到码头,车到站。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每天学习时间比退休前少了,与同事朋友往来也少了,过着寂寞、孤独、乏味的生活。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若如此下去,我的老年生活就是低沉和消极的,应立即谋求过好老年生活的办法。为此,我改变了低沉、消极的生活态度,学习时间增加了,和同事朋友的联系也加强了,并进入了老年体协活动中心。   从1996年开始,直到现在,我每天上午
期刊
在千年古城素有海内“园林孤本”的水绘园畔,三间瓦房洒满金色阳光,干净古朴的庭院摆放着数十盆造型别致、争奇争艳的花木盆景,花香、鸟啁、金鱼游,充满生机。客厅悬挂着仲贞子、朱振铎等书画家祝贺魏元菊入党的书法作品。魏老红光满面,神采飞扬,眉宇间生发一股英武之气。谈起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喜悦与激动之情流露在那饱经沧桑的脸庞上。  今年84岁的魏元菊,于1985年光荣离休,他是1949年起义的国民党上校军官、
期刊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笔者慕名拜访了著名军旅作曲家晓河。  晓老皓首童颜,精神矍铄,步履稳健,思路清晰,声如洪钟,底气十足。他亲自为我捧上一杯龙井香茶,十分动情地讲述他的经历,他的歌。    人生三部曲    晓河说,他的人生经历了愁苦的歌、欢乐的歌和战斗的歌这样三部曲。  晓河原名何同鉴,1918年2月1日出生在江西上饶一个清贫人家。14岁时,他到南昌天和油行当学徒,从早到晚干着扫地擦桌子、上
期刊
中央苏区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在江西瑞金诞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了中央政府,瑞金成为红色首都,改名为瑞京县,由邓小平担任京都第一任县委书记。时隔40春秋的1972年,邓小平在第二次复出前再次来到瑞金,瑞金的同志热情地接待了他,并亲切地说“您是我们瑞金的老县委书记!”这句话令邓小平感动不已,深深地感到老区人民的真诚和亲切。    从上海到瑞金    1931年初,红七军政委邓小平赴上海向党中
期刊
胡锦涛同志去年七月一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2周年之际,发表重要讲话,鲜明地、深刻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饱含深厚的感情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话质朴无华,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  一转眼过了一年,在庆祝党的生日83周年之际,我们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和新一届政府
期刊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乡——江西省奉新县罗市镇港下村的村口,竖立着一块2米高、1米宽的功德碑,颂扬罗市玻璃行业创始人、民营企业家葛革根的功绩。   葛革根是位有30年党龄的退休干部,今年81岁。1978年他创办了港下玻璃厂,1984年退休后,他没有坐享清福,把精力用在办玻璃厂上。为了掌握生产技术和推销产品,他多次不顾年迈前往上海等地拜师学艺,很快掌握了一手好技术,产品也逐渐打开销路。1999年
期刊
他不像是76岁的老人,仍像个年青人,双眸炯炯有神。他1990年冬办理了离休手续后,仍跃马加鞭地不停工作,他说这是他的“第二个春天”。他就是江西省“五好”共产党员、永新县离休干部刘永光同志。   在参加革命以来的近60年里,刘永光一直坚持学习政治理论,不知疲倦地写了300多万字的论文和著作,有的被省教育厅编入全省高级中学政治教材,有的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一等奖。1994年他担任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