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词汇的退隐情况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udi5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残游记》的词汇面貌与现代汉语词汇差异较小。绝大多数的词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可以查到,但语言毕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书中词汇发展至今,由于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多方面原因,也有不少词汇淡出了历史舞台。本文就《老残游记》的词汇进行考察,对词汇的退隐情况进行描写和解释,希望对清末词汇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些数据补充。
  关键词:词汇 消隐 原因
  《老残游记》作为清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在语言学领域也占有重要位置。
  从《老残游记》中的语言构成来看,该书中的文言成分所占比例较小,更多的是近代白话文。如:
  (1)此时不但二翠摸不着头脑,连老残也觉得诧异得很。随即黄升带着翠环家伙计,把翠环的铺盖卷也搬走了。翠环忙问:“啥事?啥事?怎么不教我在这里吗?”伙计说:“我不知道,光听说叫我取回铺盖卷去。”
  上段文字中出现的词语,除称谓词外,只有“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标记,即“旧也读Jiāo,动词,使;令;让”,其余所有词语不但均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并且都是普通词,没有书面语、方言、古语标记。像这样的段落在《老残游记》中比比皆是,虽然没有给出精确的统计,但人们都认同该书与现代汉语中的多数通行词语的意义、用法相同或相似这一说法。
  但这并不表明《老残游记》中的词汇从清末到现在没有任何发展演变,词汇的退隐就是其中的一个显著方面。社会的发展。新旧事物的更替、思想观念和意识的不断改变以及词汇系统内部因素的影响等都会导致词汇的更替和退隐现象的出现,本文主要对此进行考察。
  《老残游记》退隐的词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词汇已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复存在,只能通过《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进行查询;另一种是在《現代汉语词典》中仍可查到,但几乎都标记有“旧时称”“古时”“唐以后”“封建统治者”等名头。本文将在前者后面标“*”以示区别。下面我们将对书中词汇的退隐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旧事物的消失导致词汇退隐
  这部分退隐的词汇主要是名词。如当时的一些职业、官位、场所、生活用品等现已消失,因此与其相关的词汇自然就随之退隐不见了。如:
  1.茶房
  (2)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
  2.宫保*
  (3)因为他办强盗办的好,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遗的景象,宫保赏识非凡。
  这里的“茶房”不是指饮茶的场所等处所名词,而是指旧时对在公共场所供茶水、打杂差的工役的称呼。“宫保”,是对太子太保、少保的通称,明代习惯上尊称太子太保为宫保,清代则称太子少保。因为这些职业和官位的消失导致了这些词语退隐到历史舞台之后。类似的还有:文案、师爷、太守*、抚台*、道台*、同知*、过班*、宫保*、秀才、举人、进士、翰林、部曹*、监生、汇票庄*、镖局、窑子、棉袍子*、马褂*、惊堂*等。
  二、思想文化和礼仪习惯的发展导致的词汇退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心理、礼仪习惯等都会发生变化,形成一个时期独有的特色,这就会导致前期相关词汇的退隐。
  (一)封建制度以及带有剥削压迫、贬低或封建迷信色彩的词语的消隐
  1.乡愚*
  (4)说有鬼神,就可以装妖作怪,鼓惑乡愚,其志不过如此而已。
  “乡愚”是旧时对乡村老百姓的蔑称,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种贬低和不尊敬。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阶级的消失,这样的词语逐渐被“农民”等所替代。
  2.旌表
  (5)“这里三班头脑陈仁美看见,说:‘诸位,这吴少奶奶的节烈,可以请得旌表的。
  “旌表”,是指封建统治者用立牌坊或挂匾额等方式表扬遵守封建礼教的人。它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人权的践踏。这样的词汇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封建礼教的废除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类似上述的词语还有“妾、敝上*、簉室*、节烈”等。
  (二)受西学东渐的影响而导致的词汇消隐
  本文主要以礼仪习俗、计时方式和货币单位的改变为例进行说明。
  1.交际礼仪改变引起的词汇退隐
  1)稽首
  (6)只见那两个老姑子上前,打了一个稽首说:“老爷太太们请坐,恕老僧不陪,叫他们孩子们过来伺候罢。”
  2)作揖
  (7)顾君让老残到外间,见有七八位,一一作揖相见毕。
  (8)后来幸而走过一个士子来,老残便作揖请教这“金线”二字有无着落。
  例(6)中的“稽首”并非指古时的那种九拜中最恭敬的跪拜礼,即叩头至地,而是指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作揖”是沿袭旧时行礼的一种形式,是通过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来表示向人敬礼。类似的词语还有“拱手(打拱*)、打千儿*”等。这些礼仪也都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被“握手”“拥抱”“问候”等方式所取代,因此相关词语也逐渐退隐。
  另外,一些表示尊敬和谦卑的词语也随着人们意识习惯的改变而消隐了。如:
  1)姊丈*
  (9)你道他亲戚是谁,原来就是老残的姊丈。
  2)回禀
  (10)差人回禀道:“这是魏家的一个管事,两个长工。”
  “姊丈”中的“丈”是古代对某些亲戚男性的尊称,现已被“姐夫”所替代。“回禀”旧指向上级或尊长报告情况,如今被“汇报”所取代。类似上述的词语还有“家兄、舍弟、胞妹*、大姊*、曲谅*”等。
  2.计时方式的改变引起的词汇退隐
  辰牌*、午牌*、巳牌*
  (11)这日有辰牌时候,店里住客,连那起身极迟的,也都走了。
  (12)一面车夫将车子推动,向南大路进发,不过午牌时候,早已到了曹州府城。   (13)第二天已牌时分,门口报称:“人已提得齐备。
  “辰牌”,指上午七时至九时。“午牌”,揭报正午的时牌,借指正午。“巳牌”,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计时的词语都带有一个“牌”字,这是因为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支表示,并把这十二支分布在一种计时工具之中来计时,而且官府在衙门前挂牌报时,故称某时为某牌。后来,随着计时工具的改变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时间词语也因逐渐被早晨、上午、中午等取代而退隐了。
  3.货币单位的改变引起的词汇退隐
  两、文、吊
  (14)管事的再三挽留不住,只好当晚设酒饯行;封了一千两银子奉给老残,算是医生的酬劳。
  (15)折公道:“亦有微罪。所以每叫一局,出錢两千文,此钱即赎罪钱也。”
  (16)在阳间时不过一个穷秀才,一年挣不上百十吊钱。
  清末的这些货币形式和货币单位发展到民国时期就发生了变化。民国时期主要的货币是银元和纸币,而且纸币比较复杂,但银元主要是我们常说的袁大头,袁大头是以“圆”“角”为单位的,一直发展为现在的货币单位“元、角、分”,这样原来的“两、文、吊”等就不再使用了。
  三、词汇系统内部因素导致的词汇退隐
  (一)词语替代导致的退隐
  词汇系统内部同义词之间的竞争是最常见的导致词汇退隐的原因,这也是为了满足语言的经济原则需要的结果。同义词中那些语素义义域不宽、类推性又不强的词最容易被替代。另外,一些外来词在引进初期由于引进方式或翻译方式等原因会出现几种不同形式共存的现象,但会受使用频率、方便性、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而最终只能有一个被作为常态保留下来。如:
  1.远镜*、千里镜
  (17)章伯正在用远镜凝视,说道:“你们看!东边有一丝黑影,随波出没,定是一只轮船由此经过。”
  (18)各人照样办了,又都带了千里镜,携了毯子,由后面扶梯曲折上去。
  实际上“千里镜”除了“远镜”外,还称为“望远镜”“窥远镜”。如:
  (19)第谷没后,望远镜出。天象微渺尽着于是。(徐光启《新法算书·卷九十八》)
  (20)岁星四周有四小星,绕行甚疾。太白光有盈缺,如月之弦望。用窥远镜视之,皆可悉睹也。(《明史·天文志一》)
  2.人面*、脸
  (21)这时候,山里本来无风,却听得树梢上呼呼地响,树上残叶漱漱地落,人面上冷气棱棱地割。
  (22)成家后,只生了一个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一岁了。
  在上述两组词汇中,“远镜、千里镜、窥远镜、人面”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它们所指称的意义已经被同义义场中的其他词汇,如“望远镜、脸”所替代。有些词汇在当时共时层面上的使用频率已有区别,如“人面”在《老残游记》中共出现过1次,而“脸”出现过68次,这也是词汇消隐的原因。像上述的词还有:(适才、将才*)刚才、(周匝*)环绕、(夜膳*)晚饭、(揄扬)赞扬、(辞头*)说法/借口等。上述各词都是在书中共时存在的,后来,括号中的词语逐渐被括号外的词语所替代了。另外,还有在书中没有找到共时存在但后来被同义成员所替代消隐的词语,如:(狡强*)狡辩、(资斧)旅费、(逃凶)逃犯、(同寅*)同事/同僚等。
  (二)词汇分化导致的退隐
  词汇的分化退隐是词汇为了表达的精准性和严密性对词义表达不是十分严密、精准的词进行分化处理,把原来的词语用一个自由短语的形式或两个及以上词语进行表达。这是由词汇系统内部因素导致词汇退隐的另一种方式。例如:
  1.切当
  (23)人瑞道:“对题便是好文章。你敢说不切当吗?”
  2.得法
  (24)或者说话说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个死。
  (25)又加以水火俱不得法,味道自然差的。
  3.长策
  (26)老残道:“我也没有长策。不过这种事情,其势已迫,不能计出万全的……”
  “切当”是指贴切恰当;“得法”的意思是获得正确的方法或找到窍门;“长策”指能起长远作用的策略。这些词在当时能够准确表达人们的意思和情感等,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们表达精密化程度的提高,原来的词语已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人们把原有的词分化开来,把它变成一个自由短语来达到表达的目的。类似的词语还有:果报、合意、身命、齐备等。
  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主观认识的改变和词汇内部的竞争及满足交际目的的需求等原因,《老残游记》中的部分词汇已经从现在日常的交际用语中消失了。但我们不能说这些词汇真正地、永久地消亡了,因为它们在某些特定场合还会出现,也可能会在今后的某个时期被重新启用。还有部分词汇的退隐是针对现代汉语普通话而言的。某个方言词汇可能在当时是众所周知的,但可能现在应用范围变小,回归到某个方言区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词汇的退隐,但并不是消亡。如“理路”做“道理”讲时只属于某些地域方言使用的词义,针对普通话只有“思想或文章的条理”义了。
  参考文献:
  [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第3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汉语大辞典(电子版2.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刘鹗.老残游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华树君 吉林延吉 延边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13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称呼语是社会语言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次调查从家庭、高校和友谊三个领域考察高校研究生的姓名称呼方式,发现由于社会距离、地位、正式度和功能四个社会维度及性别因素的不同,不同称呼者会采用不同的称呼方式。社会距离越近且语境越非正式,称呼越短小,这是由简洁性原则、礼貌原则、像似性原理和唯一性表达共同决定的。  关键词:称呼 社会语言学 四个社会维度 性别因素  一、引言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
期刊
摘 要:电视画面转瞬即逝的特点,决定了解说词的语言必须具有形象性。在解说词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可以使解说词的语言具体、形象、生动,真正发挥出解说词“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键词:《航拍中国·新疆》 解说词 修辞  电视解说词是一种特殊的视听结合的语言,“为看而写”“为听而写”是它的本质特征。它配合画面和电视语言的其它元素共同发挥作用,从而能够“帮助观众看画面”“吸引观众看画面”。画面转
期刊
摘 要:随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不断普及与深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泰国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已有的将儿歌作为教学辅助内容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实证性研究不多。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在泰国彭世洛府圣尼古拉斯学校从事少儿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从实际操作的层面研究儿歌教学法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少儿对外汉语课堂中运用儿歌进行辅助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但在汉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百喻经》《颜氏家训》和《洛阳伽蓝记》中的一类介词——方所类介词的描写分析,尝试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介宾短语前移现象。本文将三部著作中的方所类介词分为四个语义小类,并对四个语义小类介词的语法功能进行描述和分析,结合前人对介宾短语前移的分析,解释三部文献中的介词前移现象,并总结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语法功能 语义 介词前移  一、引言  在学习汉语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介宾短语结构呈
期刊
摘 要:新汉语水平考试中的口语测试(简称HSKK)是目前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口语测试。汉语口语测试可以反映出被试的真实口语水平,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重点分析新汉语水平考试中的口语考试特点、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 口语测试 HSK HSKK  汉语水平考试又称“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官方英文简称为HSK,是为测试母语为非汉语者(如外国人、华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挝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语音教学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留学生汉语的运用。如何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沟通交流,是衡量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砝码。运用偏误分析理论,可以找到留学生在声母、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学习中的偏误来源,总结偏误产生原因,可以有针对性地纠正偏误,从而使留学生尽快掌握汉语语音规律。  关键词:老挝留学生 语音 偏误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4级
期刊
摘 要:“V一下”是现代汉语中常見的表达,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但至今学界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为此,笔者通过语料库对该结构中的动词进行研究,结合新HSK词汇大纲进行分析,以期能对“V一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V一下” 语料库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V一下”是现代汉语表达中的常用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表达逐渐成为书面语的一部分,但仍带有明显的口语特点。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关
期刊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6个单元音韵母,它们是:ɑ、o、e、i、u、ü。给学前班小朋友或小学一年级学生编写的学习汉语拼音的教材,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往往画一些插图。最常见的是“ɑ”韵母旁画一个医生为一个小朋友查看口腔,小朋友大声发“ɑ”,“o”的韵母旁画一只大公鸡,“e”的韵母旁画一只大白鹅……  “ɑ、e”的插图形象贴切,但“o”的插图为什么是一只大公鸡叫呢?我们看几部字典、词典对“喔”的读音标注和释
期刊
摘 要:《蛙》是一部以计划生育为题材的小说,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该作品葛浩文译文所有政策性语言,从中选取典型例子,考察译文是否满足读者的期待视野,是否创造了读者与文本的视域融合,如何做到将文本中的“空白点”具体化,归纳总结葛氏译文中所用直译、意译的翻译策略与转换、替代、增译、省译、正说反译等翻译技巧,期望能为小说中政策性语言的翻译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翻译 接受美学 政策性语言 《蛙》 视域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宁波市旅游景点为例,讨论旅游景点简介英译中的文化缺失现象及其应对策略,发现导致旅游景点简介英译中文化缺失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直接音译、对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解释不够、对汉英语言风格缺乏足够的重视。文章提出,在旅游景点汉语简介的英译中,应注意中国文化的恰当传递,并举例说明译文中尽量完整呈现中国文化因素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旅游 景点简介 翻译 文化缺失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