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张渥《九歌图》三作辨伪 (上)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055622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2017年第1期刊载《赵孟书法三作考辨之一——〈小楷书道德经卷〉辨伪》一文,内中涉及到张大千旧藏赵孟《九歌书画册》。徐邦达先生鉴此册的绘画为元末张渥画,对开书“九歌”等文辞为伪赵孟书,其书款及所钤“赵子昂氏”一印,与伪赵孟《六体千字文》的款书、钤印“十分相像”,“为一人伪作”。由此引起本人的再研究。张渥诸本《九歌图》果真为真迹吗?
  张渥(生卒年不详),字叔厚,淮南人,博学明经,累举不得志于有司,遂放意为诗章,自号“贞期生”。又能用李龙眠法为白描,与玉山主人(顾瑛)友善,曾绘《玉山雅集图》,会稽杨廉夫为之序(引自清顾嗣立编《元诗选·三集》中“贞期先生张渥”小传,中华书1987年1月出版)。著有《贞期生稿》一书。
  “九歌”为《楚辞》篇名,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此加工或改作而成。共十一篇,计有“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曾以此为题,创作《九歌图》,《宣和画谱》有记载,今已失传。宋元时期颇有学习李公麟画法绘制《九歌图》的,张渥即是其中较著名者。
  据元末明初人贝琼《清江文集·卷二十三》记,张渥曾为周伯琦之子周克复画过一卷。按“九歌”十一篇,除最后一篇“礼魂”外,其余每篇一图,后由周伯琦以小篆书“九歌”原文。该作今亦失传。
  现存的张渥所绘《九歌图》,除上述《九歌书画册》中被徐先生鉴为张渥所画的一册外,尚有三本传世之作。上海博物馆藏张渥画、吴叡篆书“九歌”一卷(下文简称“上博本”),创作时间为至正六年(1346)九月既望,卷后有元张雨、明姚汝循、詹景凤等人题跋,明詹景凤《东图玄览》、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等书著录。吉林省博物馆藏张渥画、吴叡隶书“九歌”一卷(下文简称“吉博本”),创作时间为至正六年冬十月,卷末有元倪瓒题记,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三编》等书著录。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张渥画、褚奂隶书“九歌”一卷(下文简称“克博本”),创作时间为至正二十一年(1361)三月,徐邦达、王季迁旧藏。迄今为止的研究、出版物似无所质疑,并分别以为是张渥绘画,吴叡、褚奂书法的代表作。但将这三作放在一起考鉴,还是有些问题可做讨论的。
  | 问题之一 |
  上博本、吉博本两件作品,按吴叡书后款题时间,前者为至正六年九月既望,即该年的九月十六日;后者为至正六年冬十月,两本的创作时间,前后只差一个月左右。张渥所画“九歌”中人物均为二十余人,且用工整的白描画法,更有龙、龟、树石等动植物的多种画科物象。即便是一个职业画家,用这么短的时间來完成,恐怕也非易事,何况对于张渥这样有着文人身份的画家,他会这样如此废寝忘食地作画吗?同理,吴叡(1298年至1355年)为元代古文字学家、篆刻家、书法家吾丘衍的弟子,不仅擅篆、隶书,也长于古文字的考辨,即也非职业书手。这两本《九歌图》,仿佛二人一起合作一般,张渥在每一段画后,又均留下一定的书写空白处,由吴叡或篆或隶书写“九歌”文辞,倘一定说有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否太牵强了。
  | 问题之二 |
  上博本在“九歌”诸图的最后一段“国殇”图左下书“淮南张渥”四字款,并钤二印。吴叡在其后另一接纸上用小篆书“国殇”、“礼魂”二段“九歌”文辞并书款。这是正常、合理的规制。吉博本则不然,在该卷最后“国殇”一图完成后,画家并未书名款,而由吴叡接着以隶书书“国殇”文辞六行,再以又接纸上接着书写并书款。而张渥的“淮南张渥临”五字款及两方钤印,则在吴叡款书后下的空余位置上。也就是说,张渥的绘画完成后,要等吴叡补书“九歌”文辞后,才在其后的空白处书自己的名款并钤印。而吴叡在书后的款识中说,张渥为一个名为言思齐的人画好《九歌图》后,他以隶书书“九歌”于每图之左。既然张渥为言思齐作,为何自己不书受画人姓名,而要吴睿指出?又怎么会待吴睿书写完毕,才在其后补写自己的名款、钤印?事实上反成了后来者居上,有违常规、常理。
  | 问题之三 |
  徐邦达先生《有关何澄和张渥及其作品的几点补充》一文中指出,上博本“其款字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与《吉博本》结体上有些相像(笔法则很似清初人),但较弱,不知是否系从《吉博本》上减一字临下的(临摹者往往喜欢少写几个字以利‘藏拙’)。目前因二本分在两地,未敢遽下断语,希望能够汇合在一起对比一下,以明真相。”(该文刊于1989年11期《文物》杂志)这是老一辈专家客观、认真的治学态度。及今,我们有了原尺寸、清晰的出版物可资对比了。对比一下,上博本的款书“淮南张渥”四字与吉博本“淮南张渥临”五字款书,确实有些相像,但吉博本款书同样书法不佳。又,两本款书下均钤“张渥叔厚”白文方印,相比鉴也并非同印。如上博本印中的“渥”字,较吉博本篆字略显宽疏而体势不同,且笔画偏瘦而弱。如果依徐先生所鉴,上博本的款书为伪添,则该本原无名款只有张渥的两方钤印。而吉博本的款书并不比上博本的款书更好些,且两本所钤名款印也有差距,又该如何看待呢?是否原本均无款、印,又均为后添呢?而克利夫兰本就属于没有张渥名款的一种。
  | 问题之四 |
  克利夫兰本,即褚奂隶书“九歌”的一本。按褚奂书后题识:“淮南张渥叔厚所画,妙绝当世。□□□□□家藏,请予书其辞,因识于左云。”空缺五字为刮去藏者姓名,似表示藏者子孙典卖家藏时,以掩盖羞愧之情。依褚奂题识,他是应藏者之请而为此图书写“九歌”之辞。但我们注意到,该卷第一接纸画“东皇太一”;第二接纸首书“东皇太一”诗词,接着有“云中君”一画及“云中君”诗词。最后一接纸,先后有“山鬼”一画,“山鬼”诗词;“国殇”一画,“国殇”诗词,最后为褚奂题识。按照这第一接纸和最后一接纸的现状,如果我们还原到褚奂未书“九歌”之前,即原藏者收藏的是怎样一卷画呢?也就是每段图画的前后,都会按照“九歌”中相应诗词的多少,留下空白纸,而且没有画家的名款。在上文中我们指出,张渥、吴叡二人似乎在合作,这里显然不是合作,而是先有画后补书的时间差距,而似乎是画家知道会有人补书,并且是吴叡的书法弟子褚奂。此外,该卷没有画者名、印,褚奂却在他人收藏的画卷上前后钤下了18方自己的印信,以及五方骑缝印,须知卷中每一接纸的骑缝处,大都应由收藏者钤骑缝印,以示首尾的完整。在他人收藏品上钤骑缝印,也是不合常规的。大概是老师教学生的。上博本上吴叡同样也在卷中钤下了自己的四方骑缝印,显示出书者不拘常规的“强势”。
  | 问题之五 |
  如果我们将吴叡、褚奂二人的隶书“九歌”并在一起比鉴,不难发现二人隶书的结构、笔法似出一手。即便褚奂师从吴叡,但两作的书写时间,一为至正六年,一为至正二十一年,前后相差十五年,其书法之像,似乎时间在这里停摆了。依常识,即便同一人在十余年前与其后写的字也会有所差别,更何况是两个人。清人吴升《大观录》一书记上博本中吴叡隶书,评为“笔画过于雕刻耳”,这一评价是中肯的。元郑元祐有“古书行赠吴孟思”一诗(参见清顾立嗣编《元诗选·初集·庚集》中郑元祐《乔吴集》,中华书局1987年1月出版),诗中夸赞吴叡书法特点为“囊锥画沙泯芒角”,即笔法中锋,圆劲浑厚而不刻露。我们从吴叡的篆、隶书及褚奂隶书“九歌”的书法,大概体会不到“泯芒角”的特点,相反过露锋芒了(本文待续,敬请关注2017年第5期《中国收藏》刊登的下篇)。
  (注:作者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其他文献
虚谷是近代海派畫坛早期非常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他先为清军参将,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忽“意有感触,遂披缁为僧”。虽然但是出家后的虚谷既不入寺、也不礼佛,而是游寓海上艺林以鬻画为生。  虚谷的艺术中透出的世俗情怀以及在艺术形象、笔墨色彩方面做出的革新,呈现出对于传统文人画风的极大偏离,而与近现代的审美趣味架起了一座桥梁,这是我们仍能够和虚谷的艺术进行精神往还的原因,也是虚谷艺术的魅力所在。  |
期刊
画外音:  相较于离别的云淡风轻,我们思念的淡薄更令人忧心。可以确认,我们已经离不开科技,就如我在写这段文字时,同样得面对屏幕。  屏幕让思念荡然无存,你面对屏幕中的另一个人,看似触手可及,实则已将感情变成了一组代码和程序。一代代人对高科技的依赖使得生而具备的感情培养皿里思念的养分越来越少,感情树干中思念的一部分已然枯萎。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思念,它的淡化引来的可能是人性的悄然改变——友情不再那么
期刊
望江楼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东南锦江岸边,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此汲取井水,手制诗笺,并在此留下了许多诗句。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久闻薛涛之名的元稹来到蜀地后与薛涛相约见面,二人的爱情之火由此燃起。迟来的爱情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然而很快元稹调离川地,任职洛阳,细算起来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3个月而已。  劳燕分飞,两情远隔,此时能够寄托相思之情的唯有诗歌了。薛涛迷上了写诗的信笺。她对
期刊
提及与离别相关的酒与歌,人们必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想到他那首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唐开元年间的某年春季,在渭城(今陕西咸阳)的一家客店内,王维正为一位姓元、弟兄排行在二的朋友饯行。这位元二先生是奉了朝廷之命前往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在今吐鲁番一带设置了安西都护府)的。新柳萌芽,一片青绿,小雨浥尘,空气清新,多么适心惬意的环境呀!但屋内的王维与元二却在高谈低诉中充荡着绵绵的离别伤情
期刊
一个多月前,一件五彩鱼藻纹罐成了“网红”。  这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在英国一家拍卖行拍出了81万英镑的高价,约合人民币691万元。它不但打破了该拍卖行的拍卖成交纪录,还引起了行家里手的广泛关注。瓷器拍高价屡见不鲜,这件为啥惹眼?原来其最初被作为赝品来上拍,估价1800英镑。不过,在不少人看来,它却不是赝品,而是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明代嘉靖时期的器物,在各方争夺下这件估价仅为1万多元人民币的小玩意竟然拍
期刊
秘色瓷的文献记载  晚唐诗人陆龟蒙(?~公元881年)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约略晚的徐夤有《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到了有宋一代,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秘色瓷是钱氏立国以后在越州烧造、用以进献给宫廷使用的瓷器。赵令畴(1051年至1134年)《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钱氏即指五代时
期刊
5月14日,日内瓦苏富比举行的“珍贵名表”拍卖将呈献传奇表款——百达翡丽Calibre 89黄金怀表。据了解,这一表款于1989年面世,为了庆祝品牌成立150周年,百达翡丽自1980年起便开始研发,历时近十载才缔造出拥有史上最复杂功能的Calibre 89。此枚怀表估价达650万至1000万瑞士法郎(640万至990万美元),是拍卖史上最重要的名表之一,迄今仍是百达翡丽考究工艺的象征。  Cali
期刊
在中国陶瓷考古界,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谜团,那就是关于秘色瓷的产地。秘色瓷,中国瓷器家族中最为神秘的一位成员,古人用“姿如圭璧,色如烟岚”来形容它的釉色和器质之美。之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普遍认为,“秘色瓷”与越窑关系密切,然而,因为缺乏窑址证据,让这种猜测一直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终于,当时针指向2015年10月,浙江慈溪桥头镇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考古发掘启动,带来了一个重大的好消息——这一悬而未决的
期刊
古镇南浔向来就是收藏家的福地,尤其是近代以来,不仅孕育了庞莱臣、张葱玉这样的书画收藏巨擘,也诞生了刘承干、张石铭等藏书大家。其中南浔的首富刘家,不仅以刘承干的嘉业堂藏书闻名四海,其三叔刘梯青(图1,1876年至1950年,字安泩,号梯青)的玉器收藏亦有相当规模。近期,拍卖市场上出现了一本名叫《中国古代玉器》的书,揭开了其作为中国一流收藏家的神秘面纱。  《中国古代玉器》(图2)尺寸约为27厘米×3
期刊
于3月底亮相的北京匡时2017迎春拍卖会,由张善孖、刘继卣、俞致贞、贺天健、黄秋园、赵叔孺等民国书画家组成的“小名家”专场引起了人们的特別关注。张善孖的《风林虎啸》、刘继卣的《十全图》、俞致贞的《繁花锦鸡》、贺天健的《松山观瀑》等书画精品让各路藏家频频称道。尽管不少买家总是把大名头艺术家的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重点,但这些艺术造诣深厚、具有独树一帜艺术风貌的民国“小名家”们的精品,也同样值得典藏与玩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