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真正理解和树立起21世纪的生存理念,以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新教育;独立;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9.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57-02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迫切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的教育为未来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新教育,必须在宏观上实现理念上的更新,正确看待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在微观上,要积极推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的更新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 更新观念是新教育的基础工程
教育的创新具有两层突出的涵义:一是知识创新,就是学习者通过实践,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进行新推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的全部、社会的全部和人类思维的全部。应该说,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动力。由于知识本身的无限增值性,人类现在的知识已呈现几何级数爆炸式地增长。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在于寻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提出新思想、建立新理论。二是方法创新,所谓“学会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者所采用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技法。
新教育下的学习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实现创新学习。第一,让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教育的核心要由教师指导为主转变成学生自学为主,由学生过去为考试而学习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由终身教育观转变成终身学习观,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第三,教育的方式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为主,教师的指导、帮助为辅。只有更新了这些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过去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其次,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过程,改变过去那种忽视结论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忽视思索探寻的分析过程,忽视方法的选择和比较过程的做法。
过去的教师职能较狭隘、单一,新教育下的教师角色有了重要的转变,即由“教者”转为“导者”,具体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由传授知识转向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正确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掌握每个学生个性上存在的不同特点,及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疏导;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2 “三维目标”是新教育的主题思想
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基础,即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广泛地、深厚地基础。基础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牢固熟练掌握,它对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以坚实的基础为依托,这个基础就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无知识的创新,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能力。知识与能力实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材料,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经验的过程。基础教育是创新的土壤,但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创新,要明确基础教育是否科学,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一提创新就否定基础,忽视基础甚至试图取消基础,认为创新就是异想天开,是毫无约束,这些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有可能把创新教育引向歧途。所以,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不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而是具有基础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创新教育应继承基础教育中的正确、实用的理论,不能像泼洗澡水那样把孩子与水一起泼掉,要有革新的精神,彻底摒除一些陈旧、僵硬的观点理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3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而它并没有被限制得很细,具有较强的弹性,给予教师很多的自主权。基本上应做到“三延伸”。
向课堂外延伸。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参加课外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维。打破学校与教室的教学空间概念,打破传统教育面向书本、面向已知、面向教学本身的封闭状况,向社会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通过学生从社会实际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形成创造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向学科前沿延伸。使教学内容向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延伸。教师通过讲解、再现演科学家的创新过程,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系统接受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现模式的培训,及时吸收有关的新信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内趋力,进而转化为创造欲望。
向学生的个性延伸。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和反映,它是人们的生活、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必须重视人的个性,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对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生从迷信、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研究事物、认识真理;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头脑指挥下从事实践和创造;解放儿童的嘴,让学生言论自由,言语无忌讳;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向自然、向社会、向各行各业学习。问题解决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目标、巧妙布置问题的情景,精心设计问题的思路,相机引导问题展开,使学生在阅读、观察、操作中质疑、解疑、尝试创新。
学习方法的创新,首先,是学习者能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根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的不同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采用多样化并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手段、途径和技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各种学习能力。其次,我们正处在一个“计算机革命”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得以摆脱为繁重、复杂的技术问题而“大伤脑筋”的现状,从而使人类迈进一个自身发展的更高阶段──创造阶段。因此,方法创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即是创造性学习的新方法不断创立,建立一种前瞻性、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真正理解掌握21世纪的生存理念。
【关键词】新教育;独立;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9.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057-02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迫切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求我们的教育为未来培育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新教育,必须在宏观上实现理念上的更新,正确看待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在微观上,要积极推进新教育,必须以课堂教学的更新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1 更新观念是新教育的基础工程
教育的创新具有两层突出的涵义:一是知识创新,就是学习者通过实践,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断,进行新推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已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自然的全部、社会的全部和人类思维的全部。应该说,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动力。由于知识本身的无限增值性,人类现在的知识已呈现几何级数爆炸式地增长。创新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在于寻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积累新知识、提出新思想、建立新理论。二是方法创新,所谓“学会学习”,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因为“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学习方法就是学习者所采用的方式、手段、途径和技法。
新教育下的学习观念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必须实现创新学习。第一,让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舞台上的主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教育的核心要由教师指导为主转变成学生自学为主,由学生过去为考试而学习转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由终身教育观转变成终身学习观,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第三,教育的方式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为主,教师的指导、帮助为辅。只有更新了这些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过去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其次,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过程,改变过去那种忽视结论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忽视思索探寻的分析过程,忽视方法的选择和比较过程的做法。
过去的教师职能较狭隘、单一,新教育下的教师角色有了重要的转变,即由“教者”转为“导者”,具体表现为: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由传授知识转向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正确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掌握每个学生个性上存在的不同特点,及时根据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疏导;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2 “三维目标”是新教育的主题思想
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它以继承为基础,以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基础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最重要的任务是打基础,即为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广泛地、深厚地基础。基础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牢固熟练掌握,它对教学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创新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以坚实的基础为依托,这个基础就是知识、技能和经验。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无知识的创新,也不存在能够脱离知识而存在的单纯能力。知识与能力实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识为创新提供原材料,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经验的过程。基础教育是创新的土壤,但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创新,要明确基础教育是否科学,很重要的标准是看它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一提创新就否定基础,忽视基础甚至试图取消基础,认为创新就是异想天开,是毫无约束,这些观念是非常错误的,有可能把创新教育引向歧途。所以,基础教育与创新教育不是否定与被否定的关系,而是具有基础与发展的内在联系的。创新教育应继承基础教育中的正确、实用的理论,不能像泼洗澡水那样把孩子与水一起泼掉,要有革新的精神,彻底摒除一些陈旧、僵硬的观点理论,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3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而它并没有被限制得很细,具有较强的弹性,给予教师很多的自主权。基本上应做到“三延伸”。
向课堂外延伸。引导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参加课外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创新思维。打破学校与教室的教学空间概念,打破传统教育面向书本、面向已知、面向教学本身的封闭状况,向社会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通过学生从社会实际和动手操作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形成创造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
向学科前沿延伸。使教学内容向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延伸。教师通过讲解、再现演科学家的创新过程,让学生实际感受和体验。学生可以系统接受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发现模式的培训,及时吸收有关的新信息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前沿,面向未知,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求知欲,产生认知内趋力,进而转化为创造欲望。
向学生的个性延伸。个性是人性在个体上的表现和反映,它是人们的生活、心理和社会性诸方面的一系列稳定特征的综合。创新教育必须重视人的个性,重视学生心灵自由和心灵世界的独特性,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陶行知先生指出: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对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学生从迷信、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研究事物、认识真理;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头脑指挥下从事实践和创造;解放儿童的嘴,让学生言论自由,言语无忌讳;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向自然、向社会、向各行各业学习。问题解决策略是解决问题的“钥匙”教师要善于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目标、巧妙布置问题的情景,精心设计问题的思路,相机引导问题展开,使学生在阅读、观察、操作中质疑、解疑、尝试创新。
学习方法的创新,首先,是学习者能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根据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的不同和学习者的个体特征(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采用多样化并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手段、途径和技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各种学习能力。其次,我们正处在一个“计算机革命”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得以摆脱为繁重、复杂的技术问题而“大伤脑筋”的现状,从而使人类迈进一个自身发展的更高阶段──创造阶段。因此,方法创新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即是创造性学习的新方法不断创立,建立一种前瞻性、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以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真正理解掌握21世纪的生存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