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的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dl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教材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卜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物质基础和细胞的组成成分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节内容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又是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基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细胞膜是细胞必不可少的结构。教学主要内容是讲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教材首先由问题探讨入手,推断细胞与细胞膜的存在;再通过实验证明细胞膜的存在;接着,讲述细胞膜的成分,渗透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观点;之后,联系实际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最后,简要讲述了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与功能。
  2学情分析
  在初中生物课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学生对细胞膜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是很难看清细胞膜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两者是相适应的。经过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蛋白质、糖类和脂质是重要的化合物,但是对于这些物质的存在位置还不清楚。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将细胞的物质组成与细胞的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对细胞形成系统的认识。如引导学生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基础角度,认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原因之一是它承担了组成细胞基本结构的功能,它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细胞膜总量的40%。再如,引导学生回忆“细胞中的脂质”提出的“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再提出细胞膜结构中脂质约占总量的50%,使学生将前后知识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同时,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目标
  ①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释细胞膜在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②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培养观察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4教学过程及设计
  4.1问题驱动,活跃思维
  教师板书细胞显微结构图,并提出问题:细胞有哪些结构?组成细胞的物质有哪些?当人们对细胞物质有一定认识后,有人尝试过想组装细胞,你们推测一下能否成功?通过这个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出结论:系统不是其组分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组分间结构和功能的密切联系,形成的统一整体。
  设计意图:教师以问题串为引,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学习新课做好热身基础;同时,使学生巩固前面的知识,联系到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新课,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细胞形成整体认识。
  4.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展示显微镜视野下的图片,并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系统,而每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边界,那么细胞是否也有边界呢?试说出图中哪些是气泡,哪些是细胞?能否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
  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气泡里面只有空气,所以比较光亮,并且气泡边缘颜色比较深。细胞有细胞核、细胞质等是立体的,通过调节焦距可看到不同的层面。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膜。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学生最常见的显微镜观察中的误区(误以为气泡就是细胞),将学生的思绪带回曾经学过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细胞膜问题的思考。
  4.3深入情境,解决困惑
  教师提供2则资料,提出疑问: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是看不清的,要想真正观察细胞膜要用电子显微镜.但是在电子显微镜诞生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能想办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吗?
  资料1:进入活细胞的物质首先要通过一道选择性的屏障,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入细胞,用显微注射器将一种叫做伊红的物质注入变形虫体内,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却不能很快逸出细胞。
  资料2: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用微针触碰细胞表面时,细胞表面有弹性,可以伸展;用微针插入细胞内,细胞表面有一层结构被刺破;如果细胞表面结构受损面过大,细胞会死亡。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思维活动;资料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线索,让学生能够深入情境,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科学的方法,验证细胞膜的存在。
  4.4实验探索,学习制备
  教师展示各种细胞图片,并提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知道了细胞膜的存在,那么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它又具有哪些功能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想办法获取细胞膜?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验学习一下细胞膜的制备。首先,我们应该确定合适的实验材料。对于一个实验来说,合适的实验材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哪一种细胞比较适合提取细胞膜?请尝试说出原因?
  在学生选出合适的实验材料并说出原因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旁栏相关信息并提出疑问:对红细胞有特殊要求吗?鸡红细胞可以用做实验吗?
  设计意图:学生积极讨论,确定实验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师展示红细胞在不同溶液中的图片(图1),追问:如何利用红细胞获取细胞膜呢?用镊子撕取行吗?用针刺破行吗?那应当用什么办法来获取细胞膜?根据图中红细胞的形态差异,你能描述一下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讲解实验步骤。在讲解过程中,师生共同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師展示实验结果图片,进行讲解。最后,学生思考、讨论P41讨论题,教师给以评价。
  设计意图:在获取红细胞膜的方法中,教师利用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慢慢地与正确方法接轨。学生在总结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的同时,也提高了总结能力。讨论题中出现了新方法——差速离心法,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了。
  4.5学习细胞膜的成分
  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   资料:①1859年,欧文顿选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②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称为蛋白酶。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请根据以上资料思考细胞膜在组成上有何特点?
  学生通过资料分析,会知道细胞膜的成分有脂质和蛋白质。同时,教师提出质疑:细胞膜的成分中是否只有磷脂和蛋白质?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即可知道:细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
  教师提出问题:蛋白质在细胞行使功能时发挥重要作用,那么细胞膜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是越多还是越少?并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讲解蛋白质、脂质和糖类的分布及所占百分比。然后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如何看检查癌症的验血通知单。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已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答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联系上一章的知识,有利于构建“组成细胞的物质与细胞统一整体”。教师展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了解细胞膜的结构,为后面学习流动镶嵌模型奠定基础。
  4.6细胞膜的功能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也了解了细胞膜的结构,我们现在就来学习一下细胞膜的功能。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图。教师讲解国界线的作用,引导学生类比细胞膜的功能进行学习: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与国界线的作用进行类比)。
  教师利用原始细胞形成的过程进行讲解,让学生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与海关或边防检查站进行类比)。
  教师提供素材,让学生通过分析素材得出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素材一:洗涤红脚苋菜的清水没有变成红色,但是若用红脚苋菜煮的菜汤则出现颜色。素材二: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
  学生通过分析可知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但是是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然后,再通过观看演示物质进出细胞的动画,总结可以进出细胞的物质。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进行类比)。其具体例子如下:
  ①利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教师结合动画演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事例进行類比。教师举例类比:这种交流方式就像淘宝购物,内分泌细胞、激素、血管、靶细胞分别代表淘宝卖家、货物、快递以及买家。
  ②精卵识别。教师结合动画图进行讲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水中青蛙的卵细胞不会与蟾蜍的精子相结合?
  ③胞间连丝。教师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说出类比事例,如传声筒。
  教师讲解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及作用,以及其与细菌细胞壁的区别。并提出问题:既然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最外层是细胞壁,那它为什么不是系统的边界?
  师生共同总结出:细胞壁没有选择透过性,是一种全透性的物质,没有生命活性,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有活性的。所以,细胞的边界就是具有选择透过性功能的细胞膜。
  设计意图:教师将细胞膜的功能及国界线进行比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介绍细胞膜的功能时,涉及了原始细胞的产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会让学生感到思维的跨度太大,因此教师利用原始细胞形成的过程诱导,帮助学生构建起生命起源与细胞膜形成之间的联系,认识细胞膜对于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创设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进而解决问题。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之间发生思维的碰撞,有利于思维的活跃,也有利于记忆。
  5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思路,问题创设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围绕本节内容的核心问题,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素材,创设情境,突出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深入情境去解决问题,教师以“问题”为主线精讲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提供相关材料,使学生感知教材,启发性讲解使学生理解教材。但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在课堂上进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点违背了让学生动手探究、促其学会学习的初衷。
其他文献
实验思路题对综合思维能力要求高,但考生失分多,究其原因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弱,不能将已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推理运用。通过结构化思维的训练,将促进知识之间的关联,迁移推理,形成实验思路。  1 结构化思维与迁移理论  结构化思维是通过分类归纳,将要解决的问题拆解成几个相互联系又条理清晰的关键问题,再分析,寻找事实基础。其核心是简化信息和选择重要事实,从复杂问题中抓住问题的核心。其本质是搭
摘要:以一节公开课“动物细胞培养和核移植技术(第一课时)”为例,评析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以便更好地达成相关学业要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 动物细胞培养 学业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例说出生物工程及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针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某一需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教科书中提供的实验材料难以配备的问题,致使书中提供的一些教学实践活动和实验设计方案不能顺利地开展。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地区差异大,气候环境有别,生物实验材料不尽相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由此带来了环境的变迁,以前常用的实验材料已逐渐消失。找不到合适的实验材料,实验做不了,实验方案也就落空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另想办法,结合实际
摘要 以“人类遗传病”课例为背景,通过学生共同参与,尝试探索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 学科融合遗传咨询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个性化发展层面上有了更多的白主选择权。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更贴切的认知白我,对学业发展和未来职业做出更多前瞻性的思考?目前各地更多偏重于开发一些相对独立的职业生涯规划的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生物名师工作室APP开发研究是以生物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发挥名师的示范、激励、凝聚、辐射和带动作用,以便携式手机或PAD作为学习终端,开发高中生物学习APP,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教师的教学视频、教学资料、作业资源等,实时参与问题发布和探讨,以该新颖的方式学习高中生物课程,从而发展学生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个方面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分子与细胞”模块为例,
凡尔纳是一位世界闻名的科幻小说作家,但很少有人知道凡尔纳为了发表他的第一部作品,曾经遭受过多么大的挫折!  1863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凡尔纳刚吃过早饭,正准备到邮局去,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他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邮递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
摘要 应用5E教学模式开展“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结合科学幻想、资料分析、模型建构、问题串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借助该模式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生态系统的结构5E教学模式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C633. 91  文献标志码B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为
随着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的提高,癌症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人们对癌症恐惧已经到了“谈癌色变”的程度。但是,对人类而言,癌症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最后一节内容是“关注癌症”,了解癌细胞的特点与诊断、治疗方法,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和多感官参与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教学,教学后反思如下。  1 重构教学目标  1.1 依据  《
摘要 实验是生物科学的灵魂,提高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纸笔化实验”阶段,应该倡导真实的生物实验。真实的生物实验应关注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器材选择的科学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实验现象的反思性及问题解决细节。结合教学观察与实践中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就实验教学中如何关注“实验细节”、开展“真实实验”的观点。  关键词 实验教学 真实实验 教学细节  中图分类号 G6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与归宿。新课程既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强调教学情境创设的生活化,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教师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的情境资源;另一方面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设置生活的、具体的生活情境,唤醒学生相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