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中国企业的年关心情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1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第二年,中国企业的运行状况究竟如何?它们对2006年如何预期?它们最关心的都是什么问题?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05•企业经营者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约略找到答案。
  
  2005年中国企业运行如何?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44.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42.6%认为“一般”,13%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1.4个百分点。但不同类型的企业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
  
  从不同规模看
  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8.1个百分点。同比,中型企业为33.3个百分点,小型企业为22.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越是规模小的企业,在调控中的2005年里日子越艰难。
  但我们也注意到:如果纵向比较,在经历了2004年宏观调控第一年的巨大冲击后,小企业利用自身灵活优势,在2005年适应、调整得更快,取得了比2004年要好的成绩,同比分别较2004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大企业次之(提高了2.6个百分比)。而中型企业或许因为既没有小企业的灵敏,也没有大企业的规模,因而在2005年显得相形见绌,比2004年更加恶化(又下降了2.8个百分点)。(见表1)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今年的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2.4个百分点,比内资企业平均多10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行业看
  采掘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在各行业中可谓双星闪耀(认为“良好”比认为“不佳”的分别多出高达68.3个百分点和52.3个百分点)。其中尤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值得人们关注,它或许预示着社会需求正在发生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寻求利用外部专业资源来使得自身能够更加专注、效率能够更高,而不再追求自己拥有多方面的资源与能力。
  与此相反,房地产企业当前经营状况“意料之中”地明显差于2004年,以上同比较2004年的结果分别少14.7个百分点(见表2)。另外,钢铁行业的同比也由2004年的52.6个百分点迅速滑落为目前的25.4个百分点。
  


  
  从产销形势看
  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29和26.7个百分点,与2004年同期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同,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见表3、4)。
  


  


  
  从库存情况看 72.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13.9%认为“高于正常水平”,13.8%认为“低于正常水平”,与2004年的情况基本相同(见表5)。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在2005年的库存情况(认为高于正常的比低于正常的多9.1个百分点)相比其它类型企业是最高的,相对于2004年(同比为-6.3个百分点)出现了恶性逆转,而且相差了近15个百分点。
  此时,我们再回溯以上生产和销售数据的同比会发现:相对2004年,上市公司中在2005年生产增长的比例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销售增长的比例却在下滑(比2004年减少了近8个百分点)。从生产、销售、库存这三组关系密切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理应作为优秀企业代表的上市公司,从自身纵向发展看却存在隐忧。
   而相对于2004年,另一对有趣的反差来自国企与私企。不论是生产、销售还是库存,国企同比均呈“萎缩”之势,而私企则正好相反。
  
  从产品价格看
  近四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14.2个百分点,明显高于2004年2.5个百分点的水平。这一方面反映市场竞争的激烈,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市场的需求并不乐观。
  此外,我们注意到:越是面临充分市场竞争的企业,如东部企业(同比为-17.5个百分点,低于西部12.4个百分点)、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及外企,其降价的压力就越大(见表6)。从行业上看也是如此。如:IT业(认为降价的比认为涨价的高出57.2个百分点)、制造业(同比为20.9个百分点)。而越是垄断性产业则销售价格上升越明显,如:房地产(认为涨价的比认为降价的高出35.3个百分点)、各类能源供应业、采掘业。
  


  
  从盈利情况看
  在成本普遍上升、价格下跌面扩大的挤压下,企业今年的盈利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接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低于正常水平”,比认为“好于正常水平”的多40个百分点(见表7)。
  


  
  其中,值得担忧的是:日益作为中国经济主力军的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今年盈利“低于正常”的比例都超过了半数,分别为54.3%和51.9%。看来,“扩张”与“盈利”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协调,仍是中小企业与私营企业需要加以思索的一大课题。
  
  从现状满意程度看
   45.3%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9.9%认为企业发展情况“一般”;24.8%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经济类型企业里,外资企业对自身的经营满意度最高(54.3%)、不满意度最低(17.9%);而内资企业在满意度相近的情况下,国有企业的不满意度(30.8%)要明显高于私营企业(20.5%)。可见,在普遍认为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冲击更大的情况下,机制僵化的国企的“痛苦指数”却要高于民企。
  
   2006年中国企业前景怎样?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未来,33.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比认为“恶化”的多25.5个百分点。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
   民营企业对未来预期更乐观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29.8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比国企则多12.8个百分点。尤其是私营企业,对未来的乐观程度更高一些,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9.1个百分点(见表8)。
  


  
   从不同行业看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服装、化工、医药、橡胶、塑料、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当前企业最关注哪些改革?
  
  当请企业经营者提出当前最紧迫的三项改革时,2/3以上的企业经营者首选政府职能转变,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政府职能转变在当前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寄予很大期望。企业经营者认为其它几项紧迫的改革依次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37.5%)、金融体制改革(32%)、垄断性行业改革(30.9%)、财税体制改革(30.2%)、产权制度改革(25.7%)和促进民营企业发展(25.3%)。(见表9)
  


   与2004年调查结果相比,“垄断性行业改革”的紧迫性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打破垄断的迫切期待。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更关注“金融体制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近四成,比国有企业多24.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则更关注“产权制度改革”,认为其具有紧迫性的比重高达42.3%,比民营企业多25.6个百分点。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小企业对“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急迫心情明显高于大企业,可见这些领域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
其他文献
近日,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主席饶达表示。2005年车市可能呈现前低后低中间高的马鞍形发展态势,燃油税政策今年预计不会推出。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预计今年中国
当显露的人性弱点与修养产生对抗性,而修养与人性弱点在抗衡中失败后,修养就开始蜕化,企业家精神的虚弱就会显露无遗。于是,郑俊怀.黄宏生.万明坚成了这一悲剧的最新祭品。
几乎所有的管理人员都面对如何和与己不同的其他3/4不同类型的员工开展有效沟通的难题。灵活性正是帮助管理人员实现这一目标的好帮手。
相对有关研究机构做出的一些宏观经济环境调查分析,《中外管理》杂志作为企业管理专业媒体.无疑有责任向社会呈现我们企业界自身的微观现状。为此在2005年,本刊通过多种方式.针对
试用转正,是职场日常工作。可连很多人力资源从业人员都不知道试用期试什么!而试用评估,又仅仅凭感觉!    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高级老总新入职企业都有试用期,大多流行三个月。试用期满后让“合格”者转正,不合格者不得转正或延期转正。然而,试用期究竟试多长时间?试什么?怎么试?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笔糊涂账,包括很多外企在内。    跟着感觉走?    虽然各公司对员工都有试用期,但长期以来,绝大多数
如果把成长模型作为成长为冠军企业的具体行动指南,通常难遂人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成长模型中的一般性因素与本企业的特殊性因素结合起来。
编者注:越是亲热一家子,其实越应该时刻理性分清家庭的“边界”。    发生在上海讯达公司的这桩夫妻店纠纷,是个典型案例。这种案件刚一听说,常常给人错综纷繁的印象,而条分缕析之后,事情往往没有看起来那么复杂。话分两头。    本来就是两股道    在家庭,丈夫和妻子之间,联系纽带是个人感情,而个人感情是常常会发生变化的。于是不少家庭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感情上,由亲密无间恶化到反目为仇;利益上,由不分
日前,普天低调宣布对旗下的多家手机公司和合资公司进行重整:将通过新成立的终端事业部直接负责经营和管理普天旗下的波导、首信、东信等公司的手机产业,并将直接组织旗下手机产
经济增长与经济下滑之时,企业管理者的所想所为是不一样的。那么,当全球经济已走出衰退的低谷,迎来新一轮的商业增长机会,CEO们在想些什么?
在众多创新利益共同体中,用户(特别是“领先用户”),将更多地参与并促进创新。用户越期望从所需的新颖产品或工艺中受益,他就越可能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创新活动,他的投资也就越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