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吓破胆的孩子
去年暑假,9岁男孩冬冬因出现极度恐惧状况,在他妈妈韩女士的陪同下来心理诊所就诊。
韩女士介绍,上周她带冬冬去青岛旅游。一天清晨,她在睡梦中被冬冬的大声尖叫惊醒。只见冬冬用被子蒙住头,一边尖叫一边颤抖。她以为冬冬做了噩梦,连忙上前抚慰。冬冬拖着哭腔说:“窗外有鬼!”她朝窗户望去,也被吓得头皮发麻:透过窗帘,确实能看到一个人形,以上吊的姿态挂在窗外!好在当时天已微亮,韩女士定了定神,战战兢兢地走到窗前,挑开窗帘一角朝外看。原来,是一个工人在吊索上刷洗外墙。
“虚惊一场,我没当回事,还当笑话讲给团友听,可是没想到冬冬落下了后遗症。”韩女士说,“从那天以后,他晚上再也睡不着了,紧紧抱着我,不时偷看一眼窗户,只要有风吹草动,他就被吓得发抖。晚上不睡觉,只好白天补觉,可他照样睡得不踏实,每天都是被吓醒的。一次旅游下来,他瘦了8斤。有团友说,这孩子恐怕是被吓破了胆。”
我给冬冬做了心理测试,结论是,冬冬患有应激性抑郁症,而且他性格非常敏感,行为有社会性退缩现象,只要一听到“鬼”字,马上夹紧肩膀,朝妈妈的怀里躲。
我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平时他经常看恐怖电影吗?”
韩女士马上摇头,说:“我们娘儿俩都胆小,从来不敢看恐怖电影。”想了想,又说,“不过,我有时会用鬼故事来吓唬他。”她告诉我,冬冬上小学前特别调皮,几乎天天搞破坏,撕坏爸爸的书、打碎鱼缸、朝楼下扔剪刀……甚至从7楼窗户爬出去,坐在空调外置机上看风景!冬冬的爸爸经常出差,韩女士对儿子一筹莫展。后来她就吓唬冬冬,说有个伸着舌头,长着獠牙的恶鬼,专门吃不听话的孩子,还绘声绘色地说,刚才门口有轻轻的脚步声,可能是恶鬼来了。冬冬马上规矩了,被吓得大气不敢出,格外听妈妈的话。“我如获至宝,这下有办法管教这个调皮鬼了。请问,这样吓孩子不对吗?”
我问:“你是怎么想到用鬼故事吓孩子的?”
“其实,我也是被吓破胆的孩子。”韩女士神情有些恍惚,一边回忆一边告诉我,她小时候也是个淘气鬼,在父母的宠爱下,她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上大学时,她经常夜里听音乐,还跟着音乐哼唱,声音越来越大,让室友不胜其烦。交涉几次无效,室友们商议出了一个馊主意:轮番讲鬼故事。这一招儿果然奏效,韩女士被吓得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不敢听又想听。“实在受不了了,我就尖叫。我一尖叫,室友们就不再讲了。她们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我却睡意全无,整夜失眠,偶尔打个盹儿也会被吓醒。”韩女士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听音乐了,再也不哼歌了,再也不打扰她们了。我变得忧郁、胆小,特别害怕夜晚。在同学看来,我变得娴静、优雅了。”
我说:“原来,你也是鬼故事的受害者。既然你知道恐惧的感受,为什么要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韩女士愣愣地看着我,问:“这有什么不好吗?听鬼故事可以让孩子行为规矩呀,就像我,不是被鬼故事改造得像个淑女了吗?”
鬼故事害人不浅
我告诉韩女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恐惧是一种正常的负面情绪,来源是心理暗示。当个体听到某种声音或看到某种事物,出现危险体验,便会产生害怕、惊慌等负面情绪。人类是一种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一点小的变化或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被人的感官捕捉到,不良信息传至大脑,在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再碰到类似情景时,这些积累下来的心理暗示便会以加倍的强度控制人的情绪,严重时会令人精神崩溃。“所谓被吓破胆,就是这种体验。”我说,“你和冬冬都是鬼故事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冬冬受伤程度要严重得多,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认为父母的话绝对真实。长期在鬼故事的恐吓下,冬冬已经从最初简单的害怕发展到如今的情绪障碍。”
“可是,许多父母都这样吓唬孩子呀,也没见哪个孩子被吓成这样。”韩女士试图为自己开脱。
我进一步解释:“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为了制服调皮的孩子,习惯用恐惧形象,如‘吃小孩的老虎’‘恶鬼’‘偷小孩的坏人’等,对孩子进行恐吓。这一招通常是灵验的,但同时也是后患无穷的。因为孩子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还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父母随口吓唬他,他会完全当成事实,并引起恐惧。更严重的是,此时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一个觉醒期,他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来建立自信,发展出主动性,从而获得自我认同。父母用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变得自卑,从而造成孩子胆小、退缩的个性,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沟通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冬冬在害怕的时候,经常是呼喊妈妈,随后不停地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这说明冬冬一定程度上缺少父爱。
韩女士撇撇嘴,说:“岂止冬冬,我也经常觉得家里缺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他爸爸的工作是产品销售,一年有300天不在家,一走就是半个多月,留下我和儿子在家担惊受怕。”
我说:“你是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妈妈,冬冬整天和你在一起,难免受你的心理状况影响,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性格中缺少男性坚强、勇敢、果断的特质。长此以往,量变会产生质变,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也是冬冬容易被鬼故事制服的原因。身边有爸爸的保护,孩子对鬼故事便不会那么敏感。这是别的孩子没有被鬼故事吓坏的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
韩女士问:“事到如今,我该怎么消除冬冬内心的恐惧暗示呢?”
我说:“首先,你不可再用鬼故事吓唬冬冬;其次,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冬冬喜欢你给他讲故事,你不妨还用这种方式,给他讲优美的故事,慢慢冲淡他潜意识中的恐惧感。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有耐心。”
“对自己的孩子,妈妈永远有耐心。”韩女士表决心似的说,“你快教我,以后怎么给冬冬讲优美故事?”
我告诉韩女士,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多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更能在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中塑造孩子高尚的灵魂和道德情操。针对冬冬的情况,给他讲故事要注意以下要领:
去年暑假,9岁男孩冬冬因出现极度恐惧状况,在他妈妈韩女士的陪同下来心理诊所就诊。
韩女士介绍,上周她带冬冬去青岛旅游。一天清晨,她在睡梦中被冬冬的大声尖叫惊醒。只见冬冬用被子蒙住头,一边尖叫一边颤抖。她以为冬冬做了噩梦,连忙上前抚慰。冬冬拖着哭腔说:“窗外有鬼!”她朝窗户望去,也被吓得头皮发麻:透过窗帘,确实能看到一个人形,以上吊的姿态挂在窗外!好在当时天已微亮,韩女士定了定神,战战兢兢地走到窗前,挑开窗帘一角朝外看。原来,是一个工人在吊索上刷洗外墙。
“虚惊一场,我没当回事,还当笑话讲给团友听,可是没想到冬冬落下了后遗症。”韩女士说,“从那天以后,他晚上再也睡不着了,紧紧抱着我,不时偷看一眼窗户,只要有风吹草动,他就被吓得发抖。晚上不睡觉,只好白天补觉,可他照样睡得不踏实,每天都是被吓醒的。一次旅游下来,他瘦了8斤。有团友说,这孩子恐怕是被吓破了胆。”
我给冬冬做了心理测试,结论是,冬冬患有应激性抑郁症,而且他性格非常敏感,行为有社会性退缩现象,只要一听到“鬼”字,马上夹紧肩膀,朝妈妈的怀里躲。
我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平时他经常看恐怖电影吗?”
韩女士马上摇头,说:“我们娘儿俩都胆小,从来不敢看恐怖电影。”想了想,又说,“不过,我有时会用鬼故事来吓唬他。”她告诉我,冬冬上小学前特别调皮,几乎天天搞破坏,撕坏爸爸的书、打碎鱼缸、朝楼下扔剪刀……甚至从7楼窗户爬出去,坐在空调外置机上看风景!冬冬的爸爸经常出差,韩女士对儿子一筹莫展。后来她就吓唬冬冬,说有个伸着舌头,长着獠牙的恶鬼,专门吃不听话的孩子,还绘声绘色地说,刚才门口有轻轻的脚步声,可能是恶鬼来了。冬冬马上规矩了,被吓得大气不敢出,格外听妈妈的话。“我如获至宝,这下有办法管教这个调皮鬼了。请问,这样吓孩子不对吗?”
我问:“你是怎么想到用鬼故事吓孩子的?”
“其实,我也是被吓破胆的孩子。”韩女士神情有些恍惚,一边回忆一边告诉我,她小时候也是个淘气鬼,在父母的宠爱下,她以自我为中心,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上大学时,她经常夜里听音乐,还跟着音乐哼唱,声音越来越大,让室友不胜其烦。交涉几次无效,室友们商议出了一个馊主意:轮番讲鬼故事。这一招儿果然奏效,韩女士被吓得在被窝里瑟瑟发抖,不敢听又想听。“实在受不了了,我就尖叫。我一尖叫,室友们就不再讲了。她们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我却睡意全无,整夜失眠,偶尔打个盹儿也会被吓醒。”韩女士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听音乐了,再也不哼歌了,再也不打扰她们了。我变得忧郁、胆小,特别害怕夜晚。在同学看来,我变得娴静、优雅了。”
我说:“原来,你也是鬼故事的受害者。既然你知道恐惧的感受,为什么要那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韩女士愣愣地看着我,问:“这有什么不好吗?听鬼故事可以让孩子行为规矩呀,就像我,不是被鬼故事改造得像个淑女了吗?”
鬼故事害人不浅
我告诉韩女士,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恐惧是一种正常的负面情绪,来源是心理暗示。当个体听到某种声音或看到某种事物,出现危险体验,便会产生害怕、惊慌等负面情绪。人类是一种容易接受心理暗示的动物,一点小的变化或别人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被人的感官捕捉到,不良信息传至大脑,在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再碰到类似情景时,这些积累下来的心理暗示便会以加倍的强度控制人的情绪,严重时会令人精神崩溃。“所谓被吓破胆,就是这种体验。”我说,“你和冬冬都是鬼故事的受害者,不同的是,冬冬受伤程度要严重得多,因为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认为父母的话绝对真实。长期在鬼故事的恐吓下,冬冬已经从最初简单的害怕发展到如今的情绪障碍。”
“可是,许多父母都这样吓唬孩子呀,也没见哪个孩子被吓成这样。”韩女士试图为自己开脱。
我进一步解释:“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为了制服调皮的孩子,习惯用恐惧形象,如‘吃小孩的老虎’‘恶鬼’‘偷小孩的坏人’等,对孩子进行恐吓。这一招通常是灵验的,但同时也是后患无穷的。因为孩子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还不能区分想象与现实,父母随口吓唬他,他会完全当成事实,并引起恐惧。更严重的是,此时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一个觉醒期,他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来建立自信,发展出主动性,从而获得自我认同。父母用恐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变得自卑,从而造成孩子胆小、退缩的个性,影响孩子将来的发展。”
沟通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冬冬在害怕的时候,经常是呼喊妈妈,随后不停地问爸爸什么时候回家。这说明冬冬一定程度上缺少父爱。
韩女士撇撇嘴,说:“岂止冬冬,我也经常觉得家里缺少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他爸爸的工作是产品销售,一年有300天不在家,一走就是半个多月,留下我和儿子在家担惊受怕。”
我说:“你是一个安全感不足的妈妈,冬冬整天和你在一起,难免受你的心理状况影响,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性格中缺少男性坚强、勇敢、果断的特质。长此以往,量变会产生质变,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也是冬冬容易被鬼故事制服的原因。身边有爸爸的保护,孩子对鬼故事便不会那么敏感。这是别的孩子没有被鬼故事吓坏的原因。”
解铃还须系铃人
韩女士问:“事到如今,我该怎么消除冬冬内心的恐惧暗示呢?”
我说:“首先,你不可再用鬼故事吓唬冬冬;其次,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冬冬喜欢你给他讲故事,你不妨还用这种方式,给他讲优美的故事,慢慢冲淡他潜意识中的恐惧感。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有耐心。”
“对自己的孩子,妈妈永远有耐心。”韩女士表决心似的说,“你快教我,以后怎么给冬冬讲优美故事?”
我告诉韩女士,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多听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更能在潜移默化的美感熏陶中塑造孩子高尚的灵魂和道德情操。针对冬冬的情况,给他讲故事要注意以下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