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地球卫士青年”任晓媛:用数据守卫农村用水安全

来源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wlbw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人物简介
  任晓媛,MyH2O吾水信息平台执行总监;2018年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科学家榜单,2019年入选福布斯全球30岁以下社会企业家榜单,以及BBC全球年度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名单,2020年被联合国授予“地球卫士青年奖”。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世界卫生组织(WHO)2019年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约有22亿人没有安全管理的饮用水服务,7.85亿人仍然缺乏基本饮用水服务,其中包括1.44亿人仍在饮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
  2020年1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7位30岁以下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活动家2020年“地球卫士青年奖”。从事农村水资源保护与净化工作的中国青年任晓媛荣获该奖项,成为中国第二个“地球卫士青年”。
  是什么契机让这位90后女孩毅然走向了水资源保护的公益之路?她经历了哪些事情,又有怎样的经验与体会?带着许多问题,本刊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北三环的MyH2O吾水信息平台办公室,尝试了解任晓媛获奖背后的故事。
  缘起:为水的包容性而感动
  任晓媛对自然资源的关注始于中学时期。2007年,著名野生动物学家珍·古道尔博士参访北京,在任晓媛就读的北大附中做了一次演讲,古道尔与自然相处的故事给台下的任晓媛带来了极大触动。“和她的交流让我发觉,原来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可以用这种与自然形成联结的方式去实现更高层次的个人使命。”任晓媛说。
  受此启发,任晓媛在整个学生时代对自己的未来使命进行了循序渐进地探索。高中时她加入了珍·古道尔发起的“根与芽”学生社团,倡导环保意识;本科在美国瓦萨尔学院学习物理学期间,她开始尝试直接参与具体实践,如协助用水不便的海地居民修建输水管道,以及在墨西哥湾参与研究预测海洋污染物泄露方向的相关项目等。
  墨西哥湾的研究项目需要全程在海上漂流,任晓媛曾在被海水包围的环境中生活了整整三个星期。“在这种纯粹和水相关的环境里,你會被水的包容性和脆弱性所感动,会感受到你与它的联结。”任晓媛直言,正是这次令人难忘的实践塑造了她对和水有关的应用型研究的兴趣,“当时通过本科的课程我也学了很多和自然媒介有关的课程,我想了解它们都被人类影响到了什么程度,我们要怎么做才能让它们得到恢复。”
  本科毕业以后,任晓媛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环境工程学硕士学位。在针对研究方向的沟通中,一位导师建议她报名参加在印度开展的国际发展项目,实地了解技术如何改善水资源。以此为契机,研究生期间的任晓媛曾多次前往印度进行与水信息相关的调研。在那里,她发现印度政府通过与在地NGO合作,建立了几乎覆盖每一口公共水井的水质数据库。“我当时就想起自己山东老家的那口水井,听亲戚说已经干涸了,而且因为灌溉渠的地表水被污染,很多人已经不再种地。”任晓媛说。
  中国人口众多且水资源分布不均,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问题。同时,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仍有待解决,而相比城市,农村地区常面临着更为明显和频繁的水污染问题。在现实需求、自身兴趣、专业积累、实践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之下,任晓媛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中国农村地区的水资源安全调研与保护上。2015年,在中国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与麻省理工D-lab的支持之下,任晓媛创立了MyH2O吾水信息平台,希望能够动员中国各地青年,借助标准化信息工具前往乡村做专业化的环境调研与数据信息整合,为改善村民健康和提高村民水环境意识的解决方案提供一手的信息辅助。
  从远程爱好到躬身入局
  MyH2O创立之初,任晓媛在美国的学业尚未结束。然而,作为项目核心内容的水质信息调研必须要组织中国志愿者到农村地区实地完成。所以,任晓媛早期只能在美国以远程方式统筹调研活动。“我并没有从一开始就认定这件事能成功。”任晓媛坦言,“我只想结合自己的擅长与兴趣,先为祖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对于这个项目究竟能否做成,我最初没有非常高的期待,当时在我眼里这更像一种爱好。”
  经过最初两年的摸索后,MyH2O积累了一些成果与声望,获得了多个社会创新奖项和相关资金支持,包括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铜奖、Echoing Green社会创新奖等。然而,作为创始人却不能近距离接触国内实际现状这个客观问题逐渐成了任晓媛的瓶颈。“社会创新项目必须以引发变革为目标,这样项目创意或者设计才有落脚点。想要切实的改变,就需要对国内情况有足够的了解,所以我认为是时候回国了。”
  经过再三权衡,2017年,研究生毕业的任晓媛决定回国,以全职公益人的身份正式投入到MyH2O的运营中。因为前期基础较好,任晓媛不久就申请到了来自国家地理的一笔环境基金。“最初也没想到真能申请成功,这笔钱说明这个项目有一定的市场意义,那我们就应该把它做起来,再看它未来怎么发展。”
  在早期尝试中,任晓媛及其团队就已经注意到,中国农村地区水质信息的相对匮乏是导致净水资源无法有效介入的重要原因,这种潜在的水安全问题会对近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健康造成隐藏的威胁。“特别是乡村地区有很大部分都是采用分散式饮用水的,缺少定期质量检测,所以在水安全方面有很多问题无法直观呈现,村民们也没有接受过足够的水安全教育,没法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任晓媛告诉记者,“不仅如此,政府和企业想干预的时候,也有可能因为缺乏对需求和实际情况的数据信息而难以入手。”
  于是,围绕这一问题,任晓媛和同伴花了3年时间,逐步搭建了一个具有三个彼此嵌合环节的项目结构。其一是作为MyH2O整个项目锚点的“吾水计划”,这是平台每年规模最大的高校志愿者实地调研活动,目标是通过调研中国各地水质情况、社会经济发展及卫生健康条件,发现和挖掘当地潜在的水质问题、分析成因和资源对接条件,并对有污染风险的农村地区进行水安全教育。目前项目测水点已经遍布中国24个省级行政区,共辐射935个乡村,并成功收集到3841份水样数据。   其二是2018年开启的“吾水专项”。任晓媛介绍,这是对“吾水计划”的纵向延伸,即帮助部分“吾水计划”筛选出的有介入条件的地点进行资源对接,推动解决方案的实际落地。目前MyH2O已经为14个村庄带去健康饮用水,并与其中7个村庄保持着长期的合作联系。
  其三是2019年启动的“吾水地图”,这张电子数据地图可以展示MyH2O历年来在全国采集的所有水样数据、地理位置分布及调研信息。“我希望这个地图未来能成长为对接中国农村水安全解决方案的信息库,帮助更多关注农村水安全的项目提高效率。”任晓媛说。
  如今再回顾MyH2O的阶梯式成长过程,任晓媛也十分感慨:“社会创新是需要积累和快速迭代的。我们一开始是想做数据的沉淀,后来发现,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经验,只靠数据倡导效果有限,所以才有了更利于短期成长的‘吾水专项’。到资源积累比较充分时,我们又可以去单独开辟‘吾水地图’这样的信息库。这些项目都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经过了实践和思考,结合我们最希望实现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从意识源头解决自然资源问题
  在专访的最后,任晓媛谈到了未来的发展计划。她表示,MyH2O在下一阶段将会强化在各个社会层面的意识倡导和传播工作,通过构建连接高校、乡村、社区、企业的协作网络,提升公众对议题的认知程度,推动更多针对性方案的有效实施。
  “倡导是MyH2O真正的长期目标。光靠我们自己去做这件事情,发展肯定有局限,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沉淀下来的数据去影响更多人来自发关注这个方向。”在任晓媛的设想中,当中国农村地区水安全问题已经得到足够多资源的介入,并形成自主化运转后,MyH2O就可以更加聚焦于资源链接和数据质量优化,成为一个水安全议题下更为精专的中枢平台。
  这个发展方向的设定是基于任晓媛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解。她认为,从顶层进行的设计与推动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减少水污染和水浪费的发生:“其实我们的每一次消耗都在影响身边的环境,而对环境的修复又会消耗更多资源,这在我看来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一直提倡要從日常行为去做改变,要理解我们的每个举动会给环境带来哪些不可逆影响。无论是解决水污染问题,还是解决其他环境问题,从源头降低污染消耗才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我建立MyH2O其实就是想帮大家找到这个源头,并从源头解决问题。”此外,任晓媛也谈到,期待MyH2O以及其他更多立足乡村的公益组组、民非组织能够在未来将自身产出嵌合到乡村振兴的主流政策方向中。
  从2015年的一个想法到现今已颇有成绩的专业组织,从一个普通学生到今天的联合国地球卫士青年,任晓媛已带领MyH2O走过7年时间。随着对中国农村地区了解的加深,任晓媛更加确信,水只是理解自然资源保护与农村发展的一个切入点。“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我一直在寻找的使命,正是让更多人能够关注农村,并借力更多青年的社会创新成果,让更多资源得以基于问题和数据分析介入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地区。”
其他文献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补牙,当牙齿上出现小洞,医生会采用与牙齿硬度相近的材料,比如复合树脂,对牙齿进行填补。这个填补过程简单快捷不出血,修补完几个小时后即可恢复。而当皮肤、肌肉、血管等软组织出现较大伤口时,如果不及时处理,往往会渗出大量的血液,并且伤口具有一定张力,这让软组织修复变得十分麻烦。但近年来,仿生高性能水凝胶的出现让软组织损伤后的快速修复成为可能。  留疤疼痛耗时长——传统软组织修复方
期刊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海洋这个词语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海洋的面积为3.62亿m2,占地球表面积的70.9%。我们平时看到的海洋是蓝色的,实际上,海水能吸收光线,与陆地空间相比,光线很难到达深海,海底其实并不是蓝色的,而总是漆黑一片,这让深海世界显得更加神秘。  目前,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对全世界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验与挑战,而浩瀚的海洋里蕴藏的丰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水体资源,
期刊
袁敦垒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O一研究所原副总工程师、资深舰船设计师、北京造船工程学会特邀专家。20世纪6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袁敦垒参加了我国三代驱逐舰完整的研制过程。将近70岁时,他仍然出海上舰,进行舰船的高风险实验,他说:“人生能有几回拼搏,已经到这个年纪了,即使最后倒在我的岗位上,那也是我人生最好的归宿。”如今已83岁高龄,他仍参与新船型的技术顾问工作,他说:“退休后,只要国家有需
期刊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智能产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谷歌眼镜、苹果手表、智能手环等一系列可穿戴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烦恼。电子产品的使用离不开充电,即使像智能手环这类续航时间相对较长的产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也需要充电,但我们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记得充电,出门在外,电源也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够得到。而摩擦纳米发电机(Triboelectric Nanogener
期刊
相较于其他类别的科技期刊,科普期刊因其普及性拥有更大的显在或潜在受众市场。尽管科普期刊在我国科技期刊中所占比例不大,发展不尽均衡,却是科技期刊中面向市场积极探索媒体融合的代表性刊群之一。也正是由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科普期刊受到来自市场的更大挑战和考验。在巨大的生存与发展挑战面前,有很多科普期刊选择改变办刊方向,逐步脱离“科普”定位,转变为学术期刊、技术期刊或者面向某个行业的综合指导期刊;也有部分科普
期刊
加拿大“教育部长联合会”(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 Canada,以下简称“CMEC”)于2007年在联邦层面施行针对学生学业的评价项目,即泛加拿大学生评价项目 (The Pan Canadian Assessment Program,以下简称“PCAP”)。这个项目针对全国13岁的学生的数学、科学和阅读能力进行测试。本文将围绕PCAP三个测试项目之一的科
期刊
煤气中毒:CO是元凶  提起CO2(二氧化碳),大家可能会想起温室效应,低碳减排等词语,也知道CO2 是我们日常呼吸代谢的产物,但提起CO,大家的了解可能就不如CO2那么深入了。CO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气体,汽车尾气、煤气发生炉及所有含碳物质(包括家庭用煤炉)的不完全燃烧都会产生CO。  我们常常听说的煤气中毒,就和CO有关。煤气中毒就是在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家庭用煤炉(比如液化罐和燃气灶)
期刊
戚发轫  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主持研制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主持神舟号飞船总体方案,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術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2019年,戚发轫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  从一
期刊
从出版理念、选题策划、成本构成等方面,以系统化思维方式对我国童书出版的短视频营销进行探索式研究。首先,介绍短视频营销时代,童书出版应具备的“系统化+碎片化”理念、“严肃性+娱乐性”理念,就选题策划时如何配合后期短视频营销给出方案;其次,深入剖析童书进行短视频营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最后,以抖音为例,提出适合目前我国童书出版现状的短视频营销三种模式。  短视频以其简明、生动、便捷的特点
期刊
我国科普期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辉煌发展阶段、“文革”的十年停滞阶段、改革开放后的“百花齐放”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普期刊通过改革创新走向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之路的新历程。  1 科普期刊发展初期  我国早期真正的科普期刊数量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1933年创刊的《科学画报》和1937年创刊的《科学大众》影响较大,而较早创办的《亚泉杂志》(1900年创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