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市黔江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区有65个贫困村,有贫困人口11430户40641人。在“八七”扶贫攻坚时期,黔江人民创新创造、奋发有为,谱写了“北有临沂、南有黔江”的伟大奇迹,创造了享誉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
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限时脱贫攻坚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2016年底全面脱贫摘帽总体目标和2015年脱贫任务阶段性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突破短板,努力开创脱贫攻坚新格局,逐步探索形成“3456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新方法。
整合三类资源 精准滴灌
一是整合行业资源。黔江区通过“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方式,整合扶贫资金65285万元,其中区级财政资金13520万元,贫困村村均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
二是整合金融资源。抢抓农发行、国开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契机,争取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贫困村集中供水等专债专贷资金24.4亿元。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搬迁建房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提供风险补偿。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小额扶贫贷款5012万元。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山东日照、市卫生帮扶集团、永川区等对口帮扶资金2326万元,动员30家民营企业组建6个帮扶集团结对帮扶冯家、正阳等6个街道。筹集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资金300余万元。
抓好四大重点 精准用力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新建和改造村道路1146公里,硬化村道路343公里,贫困村道路通畅率达100%,村民小组道路通达率达100%;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65个贫困村6.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77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所有农户拥有稳固安全住房。开展65个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妥善处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构建生猪、烤烟、蚕桑三大骨干产业体系,以三大产业为主的种养户占比达45%;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72家,引导66家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基本实现区乡村三级电商营运网点全覆盖。
三是抓好公共服务建设。全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考上高等学校的子女均能顺利完成学业;改造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16个,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村医;修建村文化室65个,实现广播、电视、互联网全覆盖。
四是抓好基層组织建设。新建和改造贫困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9个,配套建设便民超市65个。选好配强贫困村党支书,抽调65名副处级领导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大学生村官和1名本土人才。
建立五项机制 精准谋划
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黔江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实行挂图作战。区、乡、村三级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构建“区负总责、部门协作、乡抓落实、任务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目标任务倒逼机制。出台《黔江区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对年度工作细化分解到季度和月份,将扶贫任务落实到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明确具体时间节点,倒逼目标任务。
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扶贫攻坚月通报、季督查、年度考核制度,对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期督查通报。并制定出台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是建立“4211”精准结对帮扶机制。明确每位区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区级部门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干部职工和村干部分别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确保贫困村“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五是建立贫困村帮扶机制。实行区级领导“1帮2”、区级部门“2帮1”的贫困村帮扶制度,组建65支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开展驻点帮扶。全年累计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等具体困难8912件,惠及贫困群众13.5万人次。
坚持六个一批 精准施策
一是产业扶持一批。黔江区设立产业发展资金2286万元,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香猪代养、以羊还贷、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全年产业扶持脱贫711户2442人。
二是教育资助一批。整合资金820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7.2万人次。落实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1411万元,募集社会资金1173万元,资助3450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全年教育资助脱贫1854户7321人。
三是医疗救助一批。设立区级医疗救助基金400万元,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3380户11830人,医疗救助脱贫2035户6874人。
四是培训转移一批。统筹“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开展扶贫培训280期2.3万人次。培训转移带动脱贫525户1820人。
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实行农村低保标准与农村贫困线“两线合一”,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应保尽保,对需兜底救助的506位贫困群众免费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全年民政兜底脱贫159户476人。
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170户12063人,其中贫困户搬迁1238户4362人。坚持实施兜底搬迁,帮助133户有意愿而无力搬迁的深度贫困户挪了穷窝。全年扶贫搬迁脱贫202户694人。
严把七道关口 精准拔穷根
一是严把对象识别关。黔江区深入摸底调查,建立完善贫困户“一账一卡两书两表”档案资料,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保障扶贫对象精准。
二是严把政策长效关。研究出台“1+1+25”政策保障体系,制定保障政策落地的操作管理办法。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延续教育、医疗、社保等救助举措,进一步改善上轮脱贫村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巩固脱贫成果,夯实返贫防线。
三是严把规划编制关。逐村逐户制定精准脱贫规划,并以村为基础、乡为单元、区为整体,制定出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实施方案,建立贫困村脱贫项目库,保障项目安排精准。
四是严把工程建设关。实行脱贫项目“集中打捆、联合审批”制,保障项目早下达、早启动。规划贫困村项目1351个,启动实施1094个,开工率为81%。其中,2015年计划建设的529个项目全部完工,完工率100%。
五是严把资金监督关。坚持扶贫资金管理“十步工作法”,实行脱贫项目公示公告和义务监督员制度,强化扶贫项目资金检查、审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六是严把舆论宣传关。组建宣传工作队,进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适时开展扶贫动态报道和政策解读,及时总结、推广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增强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七是严把退出验收关。制定出台《黔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对象退出检查验收暂行办法》,严格明确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程序。并在检查验收环节特邀“区两代表一委员”全程参与,保障验收结论客观公正,避免贫困农户“被减贫、被脱贫”。全年有30个贫困村实现“解八难、建八有”脱贫销号,有5491户19996位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越线达标。
近年来,特别是自去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限时脱贫攻坚以来,黔江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2016年底全面脱贫摘帽总体目标和2015年脱贫任务阶段性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突破短板,努力开创脱贫攻坚新格局,逐步探索形成“3456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新方法。
整合三类资源 精准滴灌
一是整合行业资源。黔江区通过“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方式,整合扶贫资金65285万元,其中区级财政资金13520万元,贫困村村均投入达1000万元以上。
二是整合金融资源。抢抓农发行、国开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契机,争取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贫困村集中供水等专债专贷资金24.4亿元。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500万元,对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搬迁建房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提供风险补偿。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小额扶贫贷款5012万元。
三是整合社会资源。争取山东日照、市卫生帮扶集团、永川区等对口帮扶资金2326万元,动员30家民营企业组建6个帮扶集团结对帮扶冯家、正阳等6个街道。筹集民营企业结对帮扶资金300余万元。
抓好四大重点 精准用力
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区新建和改造村道路1146公里,硬化村道路343公里,贫困村道路通畅率达100%,村民小组道路通达率达100%;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解决65个贫困村6.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77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所有农户拥有稳固安全住房。开展65个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妥善处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抓好特色产业发展。构建生猪、烤烟、蚕桑三大骨干产业体系,以三大产业为主的种养户占比达45%;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72家,引导66家龙头企业参与产业发展;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基本实现区乡村三级电商营运网点全覆盖。
三是抓好公共服务建设。全区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6%,考上高等学校的子女均能顺利完成学业;改造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16个,每个村卫生室配备1名村医;修建村文化室65个,实现广播、电视、互联网全覆盖。
四是抓好基層组织建设。新建和改造贫困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19个,配套建设便民超市65个。选好配强贫困村党支书,抽调65名副处级领导任贫困村“第一书记”,每个贫困村派驻1名大学生村官和1名本土人才。
建立五项机制 精准谋划
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黔江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指挥部,实行挂图作战。区、乡、村三级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构建“区负总责、部门协作、乡抓落实、任务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目标任务倒逼机制。出台《黔江区扶贫攻坚工作方案》,对年度工作细化分解到季度和月份,将扶贫任务落实到牵头领导和责任单位,明确具体时间节点,倒逼目标任务。
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建立扶贫攻坚月通报、季督查、年度考核制度,对各乡镇街道和部门工作推进情况进行定期督查通报。并制定出台扶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实行“一票否决”制。
四是建立“4211”精准结对帮扶机制。明确每位区级领导结对帮扶4户贫困户,区级部门领导结对帮扶2户贫困户,区级部门、乡镇街道干部职工和村干部分别结对帮扶1户贫困户,确保贫困村“帮困不漏户、户户见干部”。
五是建立贫困村帮扶机制。实行区级领导“1帮2”、区级部门“2帮1”的贫困村帮扶制度,组建65支贫困村驻村工作队,开展驻点帮扶。全年累计解决就医、就学、就业等具体困难8912件,惠及贫困群众13.5万人次。
坚持六个一批 精准施策
一是产业扶持一批。黔江区设立产业发展资金2286万元,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香猪代养、以羊还贷、入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全年产业扶持脱贫711户2442人。
二是教育资助一批。整合资金820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7.2万人次。落实贫困大学生助学贷款1411万元,募集社会资金1173万元,资助3450名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全年教育资助脱贫1854户7321人。
三是医疗救助一批。设立区级医疗救助基金400万元,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3380户11830人,医疗救助脱贫2035户6874人。
四是培训转移一批。统筹“雨露计划”等各类培训,开展扶贫培训280期2.3万人次。培训转移带动脱贫525户1820人。
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实行农村低保标准与农村贫困线“两线合一”,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户应保尽保,对需兜底救助的506位贫困群众免费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全年民政兜底脱贫159户476人。
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3170户12063人,其中贫困户搬迁1238户4362人。坚持实施兜底搬迁,帮助133户有意愿而无力搬迁的深度贫困户挪了穷窝。全年扶贫搬迁脱贫202户694人。
严把七道关口 精准拔穷根
一是严把对象识别关。黔江区深入摸底调查,建立完善贫困户“一账一卡两书两表”档案资料,适时更新、动态管理,保障扶贫对象精准。
二是严把政策长效关。研究出台“1+1+25”政策保障体系,制定保障政策落地的操作管理办法。坚持脱贫不脱政策,延续教育、医疗、社保等救助举措,进一步改善上轮脱贫村水电路等基础条件,巩固脱贫成果,夯实返贫防线。
三是严把规划编制关。逐村逐户制定精准脱贫规划,并以村为基础、乡为单元、区为整体,制定出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实施方案,建立贫困村脱贫项目库,保障项目安排精准。
四是严把工程建设关。实行脱贫项目“集中打捆、联合审批”制,保障项目早下达、早启动。规划贫困村项目1351个,启动实施1094个,开工率为81%。其中,2015年计划建设的529个项目全部完工,完工率100%。
五是严把资金监督关。坚持扶贫资金管理“十步工作法”,实行脱贫项目公示公告和义务监督员制度,强化扶贫项目资金检查、审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
六是严把舆论宣传关。组建宣传工作队,进村入户宣讲扶贫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借助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适时开展扶贫动态报道和政策解读,及时总结、推广脱贫攻坚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增强群众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七是严把退出验收关。制定出台《黔江区扶贫开发工作对象退出检查验收暂行办法》,严格明确贫困村、贫困户退出程序。并在检查验收环节特邀“区两代表一委员”全程参与,保障验收结论客观公正,避免贫困农户“被减贫、被脱贫”。全年有30个贫困村实现“解八难、建八有”脱贫销号,有5491户19996位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越线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