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不过八十六岁!”

来源 :对外大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yumh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的翻译界和翻译教学界有这样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翻译家们整天忙于完成手上的翻译任务,很难有时间坐下来总结自己的实践,升华为理论,用于支持和指导翻译教学。而翻译教学界多数人忙于课堂教学,缺少大量扎实的翻译实践,从而他们的教育显得过于“学院派”。前者一小时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数千字的翻译量,工作几十年译著等身,硕果累累,但要让他们谈谈翻译理论,他们往往寥寥数语,谈不出有多少系统性的东西。而后者可以是出色的教育家,不仅桃李满天下,并且能就一个外文介词潇潇洒洒写出一篇论文,但如果请他们具体翻译一份稿件,速度慢,质量不高是常事。遇到中翻外时,这种情况尤其突出。这就是我国翻译界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
  最近有幸读到沈苏儒老先生的新作《信达雅漫谈——翻译的最高境界》,不禁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一部弥补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之间空白的著作吗?沈老的这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他从事翻译六十多年的经验总结,是用以指导翻译实践的理论型文章,加上题为“信达雅的理论与实践”的前言以及附录部分的四篇文章构成了沈老的翻译理论集。第二部分是他的三十二篇译著摘选,可贵的是每一篇都跟有一篇“译余漫谈”。这部分可以说是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体,既有具体的原文和译文,又通过“译余漫谈”的形式画龙点睛,将三十二种翻译技巧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沈老在“前言”中说,“翻译是一种既艰苦又愉快的工作。”站在翻译者的角度看,情况的确如此。换个角度,对读者来说,好的译文令人赏心悦目,阅读起来是一种享受。但如果赶上一篇差的译文,读起来则味同嚼蜡,甚至会被引入歧途。比如说,现在生活中有三件无法回避的事都与翻译质量有特别的关系——读报、看电视和使用家用电器,包括电脑等新技术产品。我常在一些享有高读者群的报纸上的同一篇文章里发现外国的同一个人、同一事件和同一机构出现不同的译文。如果读者比报社的翻译和编辑知识渊博,尚能意识到是翻译出现了错误,否则将其当成两个不同的人,两个不同的事件或两个不同的机构是非常自然的。至于电视上的译文错误或译文质量不高更是家常便饭。经常看到外国电视剧中一个肌肉发达、身强力壮的英雄人物接受别人邀请去喝一杯或者打场高尔夫球时,竟甩出一句软绵绵的话:“为什么不呢?”其实,说“不喝白不喝”或“不玩白不玩儿”更符合他的身份和当时的场景。再说家用电器。改革开放初期,刚刚使用电子计算器和砖头式录音机时,发现中文说明我居然看不懂,再一看英文句子简单,提示明了。死扣中文说明摆弄不好电器,而照英文说明操作,绝不会出错。这不可能是我的英文好于我的中文,而是中文译文质量太差。到了今天,手提电脑、数码照相机、MP4 以及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玩意的说明书依然存在这个老问题。
  如果翻译们都看过沈老的这本书并用于实践,这些问题可能就会不复存在了。沈老列举的三十二篇范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文学、人物传记等各个方面,他的三十二篇“译余漫谈”就是三十二篇涉猎这些方面翻译的理论总结。沈老在书中提到,为了准确翻译英文 cousin一字,他曾花工夫查了普鲁士首相伯兰登堡的家族族谱和法国拿破仑家族的家谱,终于搞清楚了这两个家族几代人父系和母系的血缘关系。他还谈到电脑“菜单”的翻译过于机械也没有忠实地反映原文的意思,不如译作“项目单”。他认为把夹心蛋糕pie译为“派”亦不可取。我不禁想起,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国报纸上看到一篇谈“派”的文章时脑子里一片茫然,根本不知所云。
  沈老说,译作“不可能有范本,甚至于不可能有定本”。这既是沈老的一个学术观点,也体现了他的谦虚进取的治学精神。他认为,“翻译工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更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沈老本人既是翻译的实践者,也是翻译理论的创作者。他已经八十高龄,但仍然孜孜不倦从事翻译,而在长期翻译的基础上,他不断总结经验,创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他长期的工作实践,丰富的阅历,严谨的治学态度,人老心不老的探索精神使我们有幸在这一本书中领略他一生的翻译成果,享受他一辈子的学术精华。读罢沈老的著作,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沈老提供的三十二篇译著选摘,篇篇都是范文,篇篇都是实践结晶为理论,理论又指导实践的体现,是实实在在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的精品。更令人敬佩的是,沈老今年已经八十六岁了,仍然在实践着翻译,仍然在研究着翻译理论。他曾经举宋庆龄赞叹何香凝老人的一个英文句子的翻译为例。宋庆龄说:“……她八十五岁了,或者我该说,她才不过八十五岁!”在这里,借用一下,改为“他才不过八十六岁”,因为我知道沈老仍然年轻,我祝福他永远充满活力!
  
  责编:宏 磊
其他文献
2007年4月16日,无情的枪声把美国校园送进了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三十二个年轻的生命,在凶手的追杀中陨落。让我们震撼的是,在烛光悼念现场,却有三十三支小蜡烛在点燃,杀人者的名字赫然位列其中。美国民众在此事所表现出来的宽容、忍耐、祝福、盼望和同情,  令人感动。全世界一起哀悼着逝者。烛光,点亮着人类的知性。   在这一时刻,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也在向世界告别。在众多的俄罗斯人眼里,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
期刊
2007年3月21日至4月8日,来自南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八个岛国的23名新闻从业人员参加了中国商务部在北京主办的“太平洋岛国新闻从业人员研修班”。3月23日,笔者应邀为各岛国新闻界人士作了主题为“中国传媒”的专题讲座,并围绕八个岛国的“新闻人”如何认知中国这一课题,在研修班学员中进行了座谈交流和问卷调查。    调研对象与研究意义    本次调研涉及萨摩亚、斐济、库克、密克罗尼西亚、瓦努阿图、巴布亚
期刊
总的来说,白宫新闻发言人与白宫或政府其他官员不同,他们更注重向记者提供新闻,以便引导媒体的新闻报道。而向谁提供什么往往不是媒体而是由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坎农从里根还是加利福尼亚州长时就采访他,直到跟着进了白宫。他因写过关于里根的专著,所以到后来,里根周围最亲近的助手也成了他的私人朋友,他比别的记者有更多“吃小灶”的机会,也有更多机会拿到独家新闻。当然,《华盛顿邮报》能吃到小灶还跟
期刊
编译/ 张晨娄      编者按: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民众越来越关心“中国”品牌的树立,学习英语的热情也被点燃。越来越多的外宣干部和业内同行向我们表达了期待看到双语栏目的愿望。因此,我们自2006年第1期起开办了《双语视窗》栏目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看看周围的媒体,在《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国门时报》上有许多精粹的小短文,像一只只啄木鸟,善意地提醒了中国人习以为常的行为背
期刊
国际青年记者网  编写/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 仪名海    记者是国际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之一,青年记者又是这个群体中最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职业的需要,还是自身的需要,青年记者需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987年10月,国际天主教报业出版协会(UCIP)向世界各地的青年记者发出了一封邀请信,邀请信说,成立网络组织可以帮助他们加强联系,找到志同道合者并成为朋友。该协会认为,年轻记者应该有见
期刊
编者按:“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  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这些文章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  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
期刊
编者按:“交流学”和“传播学”英译为同一个词“communication”,把中国学术界盛行的“传播学”转换为“交流学”,是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先生的一项开创。由吴建民先生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与通常意义上的传播学内容有所不同,它包含了许多对外交往和交流实践当中的成功个案,是一批中国外交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和理论升华,对于今天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经常与国外政府机构、传媒等打交道的人员,是一
期刊
“真人秀”(Reality TV),从字面上理解,“真”即是节目对内容真实性的要求及手段真实性的规定。内容上,“真人秀”的“真”并不是生活真实,而是一种“拟态真实”。   “真人秀”,2000年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广泛移植。荷兰的《老大哥》、美国CBS的《生存者》、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楼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而
期刊
“美丽的哈瓦那那里有我的家,明媚的阳光照进屋门前开红花……”这首流行于20世纪的老歌《哈瓦那的孩子》,其优美的旋律一直回荡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古巴共和国位于加勒比海西北部,东与海地相望,南距牙买加140公里,北离美国佛罗里达半岛南端217公里。由古巴岛、青年岛等1600多个岛屿组成,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岛国。北美洲现有23个独立国家,而古巴是其中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是第一个与
期刊
古巴和古巴革命在中国的影响,我们并不陌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大街小巷四处响彻着古巴音乐和支持古巴革命的歌曲,至今“美丽的哈瓦那”和“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的歌声仍然萦绕在那个年代青年人的耳边。  提起古巴和古巴革命在中国的影响,不能不提及中国的拉丁美洲研究所。它的创立与古巴革命有很大关系。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引起毛泽东主席极大的关注,他对以古巴革命为高潮象征的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寄予极大的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