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孤独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mz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病之一就是孤独,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大城市孤独病更严重,因为这里人更多,千差万别的价值取向纷杂错乱,人各有志,彼此隔膜,话不投机,知音难求,一个人甚至处在大家都很欢闹的社交场合仍然深感孤独。
  再者,城市社会有种种潜在的危险,譬如眼下盛行的电信诈骗之类,迫使人们强化自我保护的意识,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我在上世纪90年代写过一篇文章叫《隐私与现代人》,说的是城市里的人们为了提防别人的侵害,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个人资讯当作隐私保护起来。尽量地隐藏自己,隐藏自己的资讯,隐藏自己的思想。一边是自以为保护了自己,一边是确确实实阻碍了与他人的交流。这就好比是为了防贼,在自家门上装了五把锁。能不能防住贼还不一定,但一定是给你自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把城市比作一只麻袋的话,我们就好比是一大堆带着坚硬外壳的核桃,在麻袋里面叽叽嘎嘎地挤来挤去……
  这只“麻袋”可以看作一个物理空间,我们都在这个物理空间里,人挤人,你若还觉得孤独,那应该不是物理空间的孤独,而是另一种空间上讲的孤独,我称之为心理空间上的孤独。简言之,我把前者叫孤独,后者叫孤独感。
  物理空间上的孤独,简单说叫独处,很难免,几乎人人都会有。
  200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新疆伊犁草原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一个牧羊人骑着马跟随在他的羊群后面,慢慢往前走。草原看不到尽头,让我觉得他会像这样走上一整天。而在他的视野内,除了坐在越野车里正经过此地的我和几个同伴,没有第二个人。
  我跟一位同伴说,像我们这样坐在车里,既可以聊天,也可以打盹睡觉。而这位孤独的牧羊人却既没人可聊天也不能睡觉,不然会从马背上掉下来。那么你猜想一下,他此刻还能干吗?
  同伴说,他在哼着歌,哪怕没哼出声,只在心里哼。
  另一个同伴说,这人也可能在想心事,想他的这些羊能卖多少钱。
  然后两个同伴问我怎么看。我说你俩说的都有可能,不确定。能确定的只是他脑子里一定有东西在转悠。我的经验是,人醒着的时候脑子里不会一片空白。甚至睡觉的时候我的脑子也没闲着,只是睡觉时脑子不听我的,它自行其是,还会做恶梦吓唬我。
  那个牧羊人,在物理空间上他真的很孤独。没有人和他做伴,更没有人跟他说话,一整天都会是这样。但这并不能让我们确定他是否感到了孤独,是否在忍受孤独。我们只知道他醒着——“醒着”的意思是脑子醒着,一定会有所思。所以我们猜测他要么是在哼歌,要么是在想心事。当然更可能的是,他一会儿在哼歌,一会儿又去想心事了。他有一整天呢。
  但他究竟是在哼歌还是在想心事,这二者的区别,意义十分重大。
  先来说说想心事这种情况。
  人们平常想的心事,大致上可分三类情况:一类是让人心情好的心事,一类是让人心情不好的心事,第三类是不好不坏但很务实的心事。
  很务实的心事,譬如考虑工作问题,想一想我要上街买哪些东西,或者那位牧羊人会算计一下他卖掉五十头羊能收入多少钱,等等,有脑子的人都会有这类心事,很日常,是出于生活需要的纯事务性思考,本身没啥情感色彩。
  想开心的事,感觉很爽快。爽快爽快,“爽”了就“快”。譬如李白,曾追随永王李璘东巡,站错了队被治了罪,流放夜郎。但还在去夜郎的途中他就被肃宗皇帝赦免了,当然很欣喜,作诗《早发白帝城》。这么高兴的事,他才写了四句诗。爽快嘛!没啥好多说的。而且四句诗里有两句重点所在,都是在说“爽”了就“快”:“千里江陵一日还”,够快吧?“轻舟已过万重山”,太快了!快得简直好像他还来不及“爽”够,事情就过去了。
  我本人的体会也是这样,高兴的事,对别人说出来可能喋喋不休,而闷在自己心里想,实在没啥好多想的。高兴的事都是完成式,over了。
  而负面的情绪,不痛快、悲愁、悔恨之类,往往是耿耿于怀的,用白居易的话说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
  虽然耿耿难忘,人们却不愿意多想那些不愉快的事,不去自寻烦恼。
  以上三种情形的想心事,要么是纯事务性的,跟孤独不孤独无关;要么是一阵短促的心理愉悦,一会儿就被“爽快”掉了;要么是个人的痛处、痛点,耿耿于怀却又不愿多想。
  所以我覺得,当年在伊犁草原上看到的那个哈萨克牧羊人,并不能通过想心事让自己从物理空间上的孤独逃离出来。因为想你自己的心事,无论什么心事,说到底都是在你自身打转,想来想去都回到了你自己这里,没有逃离。
  我很喜欢哈萨克民歌,譬如《燕子》,带点淡淡的忧伤,节奏像说话似的,也正合着他骑马缓行的步履。由此我又相信,一多半的哈萨克民歌,是像他这样的孤独的牧羊人就这么哼着哼着哼成了的。
  所以我不担心孤独的牧羊人会得孤独病。他在草原上哼唱着《燕子》,想到那美女和他的海誓山盟,在心里提醒她:“不要忘了你的诺言变了心。你是我的,我是你的……”
  我反倒是担心人挤人很热闹的都市社会,因为人人隐藏自己,彼此招致对方的警惕和猜疑,交流受阻,成了一颗颗带着坚硬外壳的孤独的“核桃”。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捉迷藏,杭州话叫“躲猫猫果儿”,二十多年前我也曾写过文章,先说了隐藏者的快乐:“把自己隐藏起来,等着对方来搜寻,眼看着那家伙就在离我藏身处那么近的地方瞎转悠,那样笨拙,徒劳,一脸的晦气加上傻气,我却在这暗处窃窃偷笑,拿手捂住了嘴巴……”
  可是,你要是隐藏得太好,对方接近不了你的藏身之处,根本捉不到你,他很可能就放弃了,管自己回家睡觉了,让你继续待在那个狭小的旮旯里傻等着。你还觉得有乐趣吗?所以我在文章的最后说:“记得我儿时的伙伴里就有那么一两位,总是躲得太好,永远不会被人捉到,其实也就是永远都把自己置身于游戏之外。那就不是什么‘猫猫果儿’,倒更像是一匹孤独的狼了。”
  在物理空间上看似孤独的人反倒容易消解孤独,而在物理空间上扎堆的城里人,却经常觉得孤独难忍。怎么会有这样的悖论呢?   因为哼着歌儿,孤独的牧羊人实际上不孤独。反倒是人挤人的城里人更多孤独,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心灵门户上加了好几把锁。
  城里人不光互相提防,互设交流障碍,还彼此干扰,彼此压缩自由的空间。你是不是经常需要忍受别人在你面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这种时候,因为价值取向和个人性情的不合,你既没兴趣往下听,又出于礼貌,勉强应酬,不得不忍受这叽叽喳喳营营嗡嗡的都市之声,被它干扰、掣肘,无法让自己的思绪逃离当下自由自在地飘荡开去。
  城里人真是不好当啊,心灵的门户锁上了,耳朵却敞开着!
  当然我也是城里人。不过我更像那位牧羊人,长期以来在物理空间上都是个孤独者。从1984年起我做了职业作家,在家里上班,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独处。我是怎么突破和逃离孤独的呢?
  最简单的做法是养狗、养猫,我都养过。我知道当下的许多单身朋友,或男或女,都养着猫狗。养宠物,抗孤独,道理不言而喻。
  其次,我会自己跟自己下围棋,甚至一个人打四个人打的桥牌,就是虚构对手,把一个我变成两个、三个、四个。有对手就有交流,有交流就不孤独。有时“对手”打出一张好牌,我还会嘟哝一句表示懊恼。
  再就是听唱片,这就相当于那个牧羊人哼歌。
  我不光是听交响曲,有时还会拿一张报纸卷起来当指挥棒,把自己想象成正在指挥乐团演奏这首乐曲,一本正经地挥舞着。那时我养着一条名叫“嘟嘟”的狗,可卡犬,人来疯。见我手舞足蹈,它也跳到沙发上,抬起前爪跃跃欲试,好像它也想学我的样子。我看了好笑,就停下来拿报纸卷的棒棒敲敲它脑袋,挖苦道:“嘟嘟,你也听得懂贝多芬?”
  当然,更多的时候,写作,后来又画画,都是我逃离孤独的极佳路径。
  写小说的时候,我就在和我笔下的人物对话,张三李四,这样那样;同时我又在和我想象中的未来的读者交流,想象他们读到小说的这处故事,一惊一乍,我会偷着乐。这种时候,我还是独自一人待在这个物理空间,但在心理空间,或者说得更大一点,在精神空间,我的对话、交流非常密集而广泛,古人、今人、商人、艺人、千千万万的人……
  反过来也一样,我在读别人的书的时候,也是在和书中的人物交流着的,他说的那些话就是说给我听的,他做的那些事我看在眼里,或赞赏,或厌恶。有句老话,“读三国流泪,替古人担忧”,说的就是我们在阅读中的“移情”。这就是有交流了,不孤独了,虽然读书的时候我肯定是一个人独处。
  还有画画,我肯定也是独处的状态。可是在作画的过程中我会时不时地起身,退后到远处观看画面。這么一来,我既是画家,又是观众,整个作画过程都在双向交流。
  交流就是反孤独,不知不觉就逃离了孤独。在今天,交流的方式很多,人与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用电话、微信交流,或者借助想象与虚拟的人群交流。
  最后这点非常重要,正是因为人有调动想象的能力,孤零零一个人流落荒岛的鲁滨逊没有因为孤独而死掉。而我猜动物大概不会想象,所以小时候我就知道,养一只小鸡是养不活的。不为别的,只因孤独。小鸡不会用想象力去逃离孤独,而人类却会。
  如果有人问我,文学作品啦,这样那样的艺术啦,它们有什么用?或者换个角度问,它们曾经陶冶过我的情操吗?
  我实话说,它们没有陶冶过我。肯定没有!
  对我来说,形形色色的文学艺术最最重要的功能,是无论我作为写作者还是阅读者,是画家还是观众,都能够让我借助它们提供的无比广阔的想象力空间和双向路径逃离孤独,让自我与无数的“他我”无拘无束地对话。有交融,也有排斥;有赞同,也有争论;有欢喜,也有愤怒。爽则畅言,郁而不闷。
其他文献
开栏的话:  “排行榜”应该代表年度的文学成就,像《收获》文学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长篇小说选刊》“中国长篇小说年度金榜”等。我们开设的“排行榜研究”,不仅仅是在研究年度文学,同时也在研究排行榜本身。  嗨!到处流浪的人们  聚在一起吧  要承认你周围的水位正在上涨  接受它。不久  你就会彻骨地湿透  对你来说如果你的时代值得拯救  你最好开始游泳,要么就如石头般沉默  
期刊
主持人按:  “艺术与科学”栏目在《西湖》月刊一周年了,超过十位艺术家、策展人接受了访谈。这些访谈由邓菡彬或曾不容在国外进行,受访者大部分是外国艺术家。新的一年,栏目将作些进阶调整,让话题更集中,希望对我们的文化建设略有参考;栏目名称也更为“艺术与新知识”。2018年第一期,由栏目主持人邓菡彬的特稿开年。2017年,《西湖》曾刊登过对娜塔莎·戴维斯的访谈,访谈地点在伦敦。2017年底,娜塔莎首次中
期刊
一  完全是一次心血来潮,教师节来临时,白莲中学决定对全校教师进行一次体检,算是给教师的一次福利。毛估一下,每一位教师体检下来,是得要花上两三百元的开销。校长郑唯贤这次没有听教师们嘀咕要多发些钱。这比多发些钱要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这句话,什么时候都管用。老师们啊,这次,无论如何得听我的!想想看,全校教师,老教师占了三成,中年教师占了五成。都是个顶个的台柱子,你说说看,我
期刊
这两件事儿不知怎么就赶到一块儿了。  1  先说老刘。  老刘是我的老哥们儿了,从我在这所高中当政教处主任那年起老刘就在政教处下属的保卫科当门卫。在那之前,老刘在学校的食堂做饭。  一晃二十来年过去了,我跟老刘都老了,我今年五十七,老刘五十八。  政教处主任的工作比较清闲,也就是处理处理违纪学生之类的。有时候我也懒得处理,看见违纪的学生我也懒得抓,采取的是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本来
期刊
如树有形  向上或向下——  都缺乏足够的力量  一棵樱桃树  像去冬尚未完成的消失  卡在生死之间  它的两根枝杈,已被锯掉  碗口大的伤疤,偶尔站着麻雀  青筋裸露的根系  紧紧抓住地面,像春风努力稳住溃败的三军  无法确知,一匹綠叶能否跑过三月  但它微微下蹲,角斗士的姿势充满自尊  让人觉得,即便死亡也是一件  讲究体面的事  我仍有激情虚构一匹大马  说到远方  我仍有激情虚构一匹大马 
期刊
安妮(关带运):  安妮来自新加坡,长期居住在伦敦。她是制作人、独立策展人、作家和学者,早年在金匠学院学习戏剧、电影,进行文化研究,并取得法学硕士学位。2005年以来,她以独立策展人和制作人的身份参与了很多英国和国际项目,与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格夫雷博物馆、巴比肯中心、现场艺术发展机构等英国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合作过。她于2012年创立了“人性的事”策展团体,并于2014年成立公司。借此平台,她与艺术
期刊
马飞打开了电脑,坐在电脑桌前。他叹了口气,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浓重的酒气。马飞不会喝酒,闻到酒味儿他就觉得不舒服。马飞的妻子董晓月刚刚吐过,她今晚又喝多了。刚才她一进家门,就张开嘴喷了马飞一脸。马飞顾不上擦洗,他把董晓月抱到床上,脱掉鞋子,给她盖上被子。马飞倒了一杯白开水放在床头,如果董晓月醒了,她肯定口渴要水喝。马飞的肩膀和胸前都是董晓月呕吐的秽物,这些脏东西由白酒红酒以及鱼肉组成,臭不可闻。马飞在
期刊
窗外,海棠花、李花、梨花、樱花、桃花……在园子里次第开放,川西平原的三月依旧乍暖还寒,并未因鲜花簇拥而暖洋洋。但在凉意些许的下午,一边喝着心仪的峨眉紫笋红茶,一边回忆自己漫长的读书生活,似乎能让自己的心底暖意渐升。  红皮手抄本《唐宋诗萃》  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生活,于我真是千头万绪、五味杂陈。回想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生涯,应该是从我少年时代阅读手抄本开始的。那是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七十年代,我在
期刊
逝者如斯夫。  流水般的时间湮匿了人世间太多故事。无论辉煌荣光或者悲壮苍凉,历经时光浪花的洗礼,在岁月长河中都显得如此渺小轻飘,甚至点滴印痕也未必能够留下。回望时光隧道,能够在蓦然回首中依旧大浪淘沙印记留存的,往往反而是一些富有奇迹色彩的历史传说。  比如嵩山,比如嵩山上的少林寺。  不是因为建筑,不是因为宗教,不是因为文化。太多人知道嵩山少林,更多的是因为点点滴滴的传说。  一个不老的传说,就是
期刊
应该是2011年的初秋,我第一次见到胡续冬。那是在珠江国际诗歌节的英语论坛上,论坛主题我已不记得了,只记得我被胡续冬当众叫到台上很尴尬地坐了一个多小时,还要冷静调整表情和姿势对他们的对谈做出认真倾听的样子。我的英语很糟糕,又是个不擅长在公众面前以一种合理而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做出坚决拒绝的人。他当时站在台上,用话筒喊我的名字邀请我加入他们,可能很难有人理解我的那种羞怯,我宁愿立刻上台坐到临时加的椅子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