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瑜]文字是我的出口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j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见赵瑜,先读其书。从文字中认识一位作家,大约是最为妥帖的方法。
  世间写鲁迅的书汗牛充栋,大家写文豪鲁迅、斗士鲁迅、勇者鲁迅,而赵瑜偏偏在《小闲事》里,写恋爱的鲁迅。赵瑜耐心地研究鲁迅和许广平的书信集,在《两地书》的缝隙里,他看到的鲁迅性情十足,横眉而不冷视,有隐秘和艰难,有爱上之后的义无反顾,有琐细的温暖。书里是闲闲的笔调,淡淡的幽默,有人读后评论说,“著者可能是太爱恋爱中的先生了,书中的文字总是暖暖的,像是私下开了很多的窗户,让阳光照了进来。”
  而在这个心灵很容易荒芜的年代,他又用《小忧伤》帮我们回忆起那个暖而淳朴的童年,一个一个细节或情绪就像云朵或者棉花糖,悄悄在心中膨胀起来。被铺天盖地的物质与欲望覆盖的生活背后,有多少人在睡前的台灯下,随着一个淘气孩子,在时光大河里逆流而上,想起了儿时的自己,嘴角不经意间就缀上微笑。
  从散文集、随笔集到长篇小说,赵瑜从未给自己的写作设限。“老实说,我只是觉得自己太笨了,我应该比现在做得更好一些。还有,我经常对自己的写作很怀疑,但是,我仍然预料自己会成为出色的写作者。不然,我会放弃写作的。”赵瑜如是说。
  
  写作:就像用钥匙打开自己的一小段内心
  
  做一件事情的兴趣和天赋,常常在一个人儿时就能看出端倪。而长大后坚持不被诱惑,能坚定地按着自己要走的路前行,便显得极其珍贵。
  在写作的道路上,赵瑜也曾有过艰难的日子,但强烈的理想支撑他走下来。越成长,越看得清得与失。这个1976年出生的年轻人,深知流动在城市里,心也许会被锻炼得孤独坚强,百毒不侵;但只要握起笔,会恢复成原本敏感柔软的样子。
  写作于他,是最大的兴趣,更是最大的幸福。
  书香:您是怎样开始写作的?
  赵瑜(以下简称赵):怎样开始写作的,这个记忆比较模糊。但是,在《小忧伤》这部散文集里,我有一个片断写到这一点,大概是念初中的时候,班里面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因为要照看比自己小的弟妹,而不能看电视剧《八仙过海》。我不得不在上课的时间写给他看。这大概便是我写作的开端。而真正开始写作是高中时发表一篇文章之后,那时我特别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大约在日记赞美了她,并被其他男生看到了,受到很多嘲笑,我一生气,将那篇情书一样的文字投到一个杂志,竟然发表了。那篇文章发表后的一年里,我收到来自全国数百封交友信,原来写文章还可以被别人崇拜,这样的小虚荣,是我写作的最初动因。
  书香:后来为什么决定一直写下去?写作给您带来的成就感在哪里?
  赵:喜欢。我喜欢写字,我觉得这非常自然。写字的过程中,我也喜欢过其他事情,但最后都没有坚持。这说明写字是发自身体的喜欢,我不能看到空白的纸,一看到就想写字。甚至,每一天我都要写几个字。不写,就觉得这一天丢了。我是一个穷孩子,丢了东西,心会疼的。
  写作是我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的一种主要方式。又或者说,写下来,就像是我用钥匙打开了自己的一小段内心。我需要不停地打开自己,不然,就会觉得过于封闭。我不是一个喜欢沉默的人,从小就不是。但,我又不可能到大街上拉着一个又一个人来听我说话。我需要表达很多东西,我觉得,文字成了我情绪甚至生存经验的一个出口。通过写字,我的孤独感被稀释。我不想说写作是自我拯救,我想说,写作是自己给世界提供营养的方式。我来了,我发现了,我表达了。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书香:您曾经取过一个笔名叫“陶瓷了”,包含着怎样的意思?(在您博客上还提到了长篇小说《陶瓷了》)
  赵:《陶瓷了》是我的一个长篇小说的构想,这个构想大概源起于十年前。我特别有这样的理想,想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很多自相矛盾的现象,包括男女感情的易碎。“陶瓷了”后来成了我的一个网名,进而又作了笔名。这三个字的意思是“像陶瓷一样了”,是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是一个暗喻,暗喻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逻辑很混乱,男女之间的信任基本消失,以及无信仰下的秩序易碎……等等吧。
  但可笑的是,至今,我仍然觉得自己还不具备写这部长篇小说的能力,我预计会在2012年下半年开始写这部长篇吧。
  书香:陈丹青说,“恋爱,或者创作,是无比细腻的私密的过程。”会入迷到写得停不下来吗?会受写作影响很深吗?
  赵: 我写字有一个坏毛病,写到特别顺畅的时候会停下来。如果写得不顺,我会逼迫自己不停地写,直到把这个时间生硬地度过。
  写作和日常生活其实关系极大,因为,我基本上也描摩日常生活。写得很顺畅的时候,会看到无比美好的日常细节。同样,如果恰好那几天遇到非常趣味的日常细节,也会影响写作,会自然而然地将正在写的小说情节改变,本来凄惨的故事会有小的改变。我喜欢生活和写作的相互交融,觉得特别有趣。
  书香:您在写作这件事上,会有野心(要达到某种目标)吗?或者说,会给自己压力吗?
  赵:我想换个说法,我有自信有一天可以写出惊世之作。我甚至都看到我自己未来的作品了,但又看到我和那部作品之间隔了很多障碍,我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跨越这些障碍,写出这部作品来。
  给自己加压的事情,我不常做。我喜欢自然而然的,我有这样的自信,觉得不需要压力,也能找到自己。
  
  《小忧伤》:我所写到的这些片断,不只是我的个人史,更是一代人的小忧伤
  
  “这是一本能把人变成鱼的散文集子,面对时间的河流,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跳进去,向上流溯进。向上流游去,向内心深处游去,向相互的起点游去,向温暖的记忆游去,向安静的村庄和家园游去。我们一定会遇到一双单纯的眼睛和淡淡的忧伤。我们一定会在某一个季节遇到自己的童年,他并不理会我们,他在扮演着另外的角色。”——赵瑜
  书香:冒昧地说,当初看到《小忧伤》这个书名,很担心是一本比较矫情的抒情文字……不过一读起来,就被里面朴实、自然的情绪和笔法打动了。您不担心这个书名会给不了解的读者带来误读吗?
  赵:“小忧伤”其实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并不只是这本书的内容所划定的范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相对繁荣思想相对贫乏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们哪有什么大的忧伤,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挫折,其实过一阵子,回过头来,细想一下,会笑出声来。在这样一个平庸的境遇下,我们的阅读,也极难被打击。再苦难再曲折的情节,对应到我们麻木的内心里,也不过是微微一笑。我是这样认为的,阅读别人,同时也是寻找自己。我在《小忧伤》这部散文集里所写到的片断几乎全是快乐的、淘气的,但我相信,大家读完了,会觉得有小忧伤在内心里散漫开来。因为,我们丢了这些快乐的片断,甚至永远不会再遇到这些片段,即使笑出声来了,也会有小的伤怀。
  书香:您说,最初对于童年的回忆是写在博客上的,因为一封旧信开启了逆流的记忆。当时开始写童年回忆,是纯粹写给自己的吗?有没有想到后来有这么多人喜欢,并且出版?
  赵:一开始就是写着玩的,也可以说是写给自己看的。文笔也很轻佻,纯属自娱。但是意想不到的是,在博客里贴出来以后,竟然围观者甚众。起哄的、叫好的都有,有一个网友大约是某报纸的记者,看到我博客热闹的情形,还特地写了一篇文化新闻来报道《小忧伤》片断的热闹状况。所有这些都是催化剂,有那么一天,我突然意识到,我所写到的这些片断,不只是我的个人史,更是一代人的小忧伤。
  书香:《小忧伤》里的伙伴,您写到的一切童年小事,都是您真正的个人经历吗?是否有艺术加工?
  赵:这是一部散文集,不是小说,所叙述的绝大多数地点、人物、事件基本真实。但是我需要解释的是,我们所有的记忆都无法还原。尤其是用文字来描述,只能无限接近,却永远不能返回那些现场。
  所以,在写作的过程,我的笔墨有意忽略掉的粗糙的内心史、贫穷而尴尬的成长史,都是对生活全貌的有意逃避。乡村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但我只截取了我十岁之前的记忆,所以,那些美好都是因为简单而丰富、洁净而繁华。
  书香: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刻的读者点评?
  赵:我觉得最好的评论是我的一个同学的儿子。同学是我在《小忧伤》里写到的一位。《小忧伤》出版以后,她在网上恰好看到了,就买了一本,给她的孩子读。每天晚上都读。她的儿子每天晚上都要把《小忧伤》放到枕头下面,枕着睡,才感觉安全。孩子说:“我一定要枕着它睡,怕天亮了它飞走了。”
  我觉得这是我听到的最美好的读者点评。
  
  赵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或者更多的自己。我自然更喜欢本真的自己。因为,最终我们都要抛掉各种各样的衣服和光环,我们最终都会回到最为朴素的地方。”一个人的内心可以透过文字看出来,赵瑜仿佛一颗大树,根扎在泥土里,深而扎实,有着让人珍惜的执着。
  “三号小镇”,这是赵瑜在湘西凤凰即将开业的咖啡馆的名字,是他即将动笔的长篇小说的名字,是他博客的名字,是他组诗的名字……赵瑜是个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而“三号小镇”则是他希望建立的、全方位的实验理想国。我似乎已经看到,未来的赵瑜自信地在文字与红尘间游走,仍带着他温暖明澈的心。
  祝福他永远自由。
其他文献
八十年代现代文学馆还在北京西郊万寿寺的时候,我去过好几回,那是一个荒败的院落,几乎见不到人,每次都是同一个人陪着我。一进门左边的一间大房子是巴金文库,我在那看到了《北平笺谱》,上面有鲁迅的手迹;还看到了全套十册的初版本《中国新文学大系》。这么近距离观赏新文学书籍珍本的机会后来很少了。1999年10月现代文学馆新馆落成,十年来,我只去过两次,很失望,没有见到想看的珍本,许多展品是“假书”,为此我曾写
期刊
2009年9月,嘉德四季第19期拍卖会再度找我共襄盛举,我提供了两款威利·盖格尔藏书票参与。其中有一款,施赖( Heinz Schrey )在为他的作品总索引作序时这样说:“威利·盖格尔特立独行。”这有两层含义,其中之一是指作品主题,他是第一位设计情色藏书票的艺术家;这一款虽然只是一个裸男斜躺在鹅毛笔上,却已经可以看到他的功力。结果真的有识货的人,拍到这款藏书票。另一款仍旧是蚀刻铜版的作品,更可以
期刊
在酒店的咖啡厅,我见到台湾出版界前辈詹宏志。  远远的,我看到他走近坐位,双手合十,开始打招呼,不停地说“不好意思,久等了,久等了”。我很难把眼前的这位有着周星驰式发型的长者与维基百科里那一连串的工作经历和吓人的头衔联系起来。他看起来是那样的恭谦。低缓的声音,平和的语调,说到得意之处,略显不好意思的笑容……我偶尔在纸上写下一两个词,抬头时,发现他正注视着我,等待着我准备好后,做更进一步交流。而我,
期刊
现在流行什么?流行“与众不同”,流行“差异化”与“辨识度”。没有特色的俊男美女请靠边站。一直以来,长得好看会唱歌是当歌星的基本条件,这道理两百年后大致也不会被推翻,但自英国苏珊大婶一夕爆红,如今又有了“台湾小胖”——一个体重115公斤,小眼睛小鼻子,但歌艺惊人的乐器行打工族。苏珊、小胖和书当然没任何关系,唯一有一点牵扯的是,一股往“特殊选题”移动的气流正攒簇汇集中。  换句话说,书市也在寻找属于“
期刊
读童书,读着读着就让人孩子气起来。从小没有养成读图画书的我,对着都是图的书反而有点不知如何阅读,还好书中有不多的几个字,可以引导我去认识图画背后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都很简单或都很熟悉,在图画的引领下,这些简单的故事突然显得很有力量,和我们大脑中原先保留的故事原版有着不一样的气质。  这套毛毛虫系列出版后,丛书策划人艾斯苔尔小姐喜得千金,这就是她送给自己女儿最好的礼物。阅读这位年轻妈妈策划的童书,
期刊
位于伦敦的希斯罗国际机场突发奇想,要邀请作家驻站一周,在现场写作。这个人选,除了艾伦·狄波顿,不作第二人想。  依据希斯罗机场的构想,作家坐在出境大厅特别座位上,在众目睽睽之下写作。这场景或许让我们想到推理小说家西孟农。据说,西孟农曾应一家报馆之邀,住进一家玻璃屋一个礼拜,奋笔疾书,让巴黎人见识他一周写出一本小说的才分。但创作主题似乎和玻璃屋这个地点没什么关联,就如我们常见的驻市驻校作家,期满发表
期刊
元江县因远镇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  作者:白碧波 主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0 年5月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交错居住的典型区域,世居的民族有汉、彝、白、哈尼、傣、蒙古、苗、拉祜族等26个民族,有26种语言。在多民族的相依共存中,语言接触已成为一种常态行为,必然对交际中的不同语言产生影响,促成了语言的结构演变和功能转化,进而分化为“强势语言”、“弱势语言”和“濒危语言”。 
期刊
在大陆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各类书展,依照展期先后、受到大家瞩目的书展有北京冬季订货会、全国书市、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两岸图书交易会。出版社联合体所推出的书展有:大学出版社图书订货会、美联体(美术出版社联合订货书展),地方上的书展则以大都市为主。从书展名称上很容易辨识到这些书展以提供销售商订货而非面向直接的读者为主,即使上面所述的全国性重点书展现在已经逐渐开放给民众,但仍与读者、市场的直接接触有一段距
期刊
电子书时代因为没有门槛,所以出版的数量才会如此惊人。而“品管”呢?将会由新的评论系统来完成,类似米其林评鉴在餐饮业的角色,图书业的评鉴系统也会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不必等到电子书时代到来,此刻我们置身的纸书时代,图书的评鉴、推荐就已经是整个产业链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我几乎无法想象没有评鉴、推荐的图书产业。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的台湾也有评鉴、推荐系统吗?你说美国我还同意,你说台湾?……  表面上看,
期刊
这是本土学者许宝强、罗永生及马国明合编的文集,书中有编者及其文化知识分子撰写的文章,文章的论述方向可从三位编者的学术志趣反映出来,既透视香港资本主义社会下的贫富悬殊问题(许宝强),亦思考殖民地文化逻辑(罗永生),并关注城市空间的发展对普罗大众的影响(马国明)。书中讨论的题目虽五花八门,但亦切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问题:即经济衰退对香港普罗大众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近年来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的金融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