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职教活力从何处来?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_w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是宁波的一块金字招牌。
  “十三五”期间,宁波先后成为国家级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教育部首个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改革试验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宁波市教育局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开放示范区;建立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对接产业与服务民生相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多元开放的人才成长立交桥,宁波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行列。
  宁波职教活力从何处来?
  对接产业,调整专业,为城市赋能
  走进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纺院)的直播学院,连成一排的直播间内,学生在进行直播实训。
  2020年被称为直播元年,当年10月20日,浙江纺院的直播学院成立。学校为何能迅速抓住风口,布局直播专业?
  学校校长郑卫东介绍,电商行业最热门的是服装类,作为培养纺织服装类人才的学校,对电商直播敏感度高;浙江纺院联合宁波一服装产业园组建了产业学院,对接产业需求,发现企业近两年对直播人才有急迫需求;宁波是全国首个“17+1”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2020年7月,宁波提出打造外贸直播名城,随后,“‘17+1’中东欧文化商贸之旅”系列直播在浙江纺院商学院举行……
  立足学校特色,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对接城市战略布局,是浙江纺院快速布局直播学院的原因,也是宁波职教调整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的共识。
  宁波现有中职学校38所,高职院校7所。市教育局、人社局与发改委共同推动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将职业教育纳入区域和产业发展规划,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职教的第一要务,建立产业规划、园区建设与职业教育布局规划和产业人才规划同步联动的新机制,对全市职业院校及专业进行统筹,构建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衔接、与区域整体布局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十三五”期间,宁波扶持立项中职品牌专业30个、优势特色专业20个,形成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群;围绕区域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职业学校新增物联网应用技术、港口机械运行与维护、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等10个紧缺专业,调整减少专业点28个。在高职方面,总计开设211个专业点,2017年以来高职院校新增37个新专业,2018年以来,建设市重点专业30个。全市专业布点与区域新型主导产业更为契合,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明顯。
  2019年5月,宁波布局建设“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是宁波产业建设新目标,城市发展新规划。聚焦区域发展重大战略,职业教育如何做好人才支撑、技术服务?宁波着手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能力的通知》,重点打造为产业集群服务的汽车制造、化工工业、智能制造等专业集群,重点扶持20个高标准实训基地、50个校企合作优秀企业基地等产教融合项目。
  宁波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共建,促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向区县(市)和产业集聚区延伸,与地方政府共建汽车、电子商务、影视等特色学院。各区县的职校亦紧贴地方产业优势,办出地方特色。如鄞州区以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新材料、智能电器等七大工业产业以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鄞州职教中心学校的信息类、智能制造类产业都能很好地与之对接。宁波镇海区以临港大工业为特色,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把临港工业类作为重点专业来发展。“建设一所学校,支撑一个园区;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片产业”,在宁波正在成为现实。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拓“宁波路径”
  2020年,宁波对职校教师绩效工资进行改革,允许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公开竞争方式或以市场委托方式获得的各项服务收入,按不超过50%单独列支,用于奖励分配。这解决了职业院校和教师开展技能培训等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
  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宁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明确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建设的发展导向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校企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是目前教育部唯一一个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在产教融合方面,已形成“宁波路径”。
  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宁波相继出台《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共建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实施意见》,有力推进了校地合作、混合所有制办学。
  组建校企联盟。为精准服务“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宁波14对制造业龙头企业和职业院校结成首批校企联盟,通过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多途径深化合作。
  行业指导办学。宁波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指出:“产教融合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宁波加强政策整合,建立健全各部门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的制度体系,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指导办学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探索以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部门保障,职业院校、行业组织和骨干企业共同参与的行业指导办学新机制,建立了9个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组建了32个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由专业联盟、产教联盟和行业指导委员会组成的8个行业学院。
  实施绩效改革、人事改革,促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企业能工巧匠服务职校的双向合作。《关于宁波市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奖励分配的实施意见(试行)》以绩效改革的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宁波开通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的“绿色通道”,建立了梯次培养机制,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职称评审实行单列,吸引校外技术人员进校兼职任教。目前,全市立项建设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名师/大师工作室5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达到25所,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分别达79.8%、80.9%。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也成为职业学校的自觉。鄞州职教中心学校与22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校有技能大师工作室,邀请企业技能人员入校指导;教师受邀承担或参与企业、行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攻关项目,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的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工作,学校的5件专利在企业实现成果转化;设立“专业回头看”机制,邀请企业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学校还成为宁波市模具协会、宁波市动漫行业协会等十大行业协会的理事单位。校长楼梦红说,职校办学,企业是重要伙伴、重要“裁判”。职校要邀请企业指导办学,也要引领企业创新,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有效联动。   横向打通,纵向贯通,提高职教吸引力
  2020年,宁波市中职计划招生28249人,实际招生28259人,完成比例100.04%。近年来,各地职普比逐年下降,但宁波始终贯彻职普相当的政策,招生比例基本保持在1:1。
  宁波素有经商传统,制造业发达,这是否是让学生、家长选择职校的原因?在宁波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胡赤弟看来,在当前大背景下,各地家长都想让学生考好大学,宁波也不例外,宁波的商业环境只是影响学生选择的较小因素,“关键在于职校要办好,横向打通,纵向贯通,职教的吸引力就来了”。
  在纵向贯通上,宁波推动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人才培养工程。“十三五”期间,基本稳定“3+2”、五年一贯制130个专业布点,每年招生5500人左右。宁波市职教中心学校、宁波外事学校、宁海职教中心、宁波行知职校试点中本一体化项目,2020年招生191人。两项举措拓宽了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升学比例达到57%,高于全国近30个百分点。
  在横向打通上,宁波推行职普融通。目前,全市16所中职学校与17所普通高中结对,在26个专业开展普职融通试点。通过推进普职资源共建共享,互设选修课程、学分互认和学籍互转改革,为已升读中职或是普高的学生提供再次选择接受不同教育的机会。
  宁波外事学校在中高职、中本一体化以及职普融通方面均有探索。学校与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中高职一体化”模式,与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合作开展学前教育专业“中本一体化”模式,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澳大利亚西悉尼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三方合作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TAFE),搭建了集就业、出国、升学为一体的人才立交桥通道。因其高升学率、立体成才通道,宁波外事学校部分专业的录取分数甚至超过了一些普高。
  宁波职教中心学校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录取分数线同样超过普高。该专业自2010年起连续11年均为宁波轨道交通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可以直接到合作公司就业,这成为学生报考的重要原因。
  搭建成才通道,让学生看得见发展前景,这便是最直接的吸引力。此外,宁波职教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也增加了职教的魅力。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组队,共获257个一等奖、333个二等奖、333个三等奖,位列全国第一方队,技能大赛“宁波现象”引起全国职教界的广泛关注。宁波立足培养大国工匠,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毕业生,也改变着人们对职校的固有观念。宁波市“90后”首席工人王烈辉为企业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计算机达人”吴能宝未毕业就被企业聘为技术总监;慈溪杭州湾中等职业学校方晨阳成为省内最年轻的焊接技师,余姚技师学院毕业生姚金波成为国家高级烹调师,更多学生创业成功,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团队、品牌……职校学生发展天地广阔,职校学生的人生同样出彩。
  而今,宁波市学生职业体验拓展中心建成,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职业体验、职业倾向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种服务,年接待学生达万人以上。相信,宁波会有更多学生感受到职教的魅力。
  立法保障,机制创新,提升职教治理能力
  “没有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下面做不了事情。”谈及宁波职教的活力之源,胡赤弟认为体制机制是最重要的因素。梳理宁波职教的发展脉络,毋庸置疑,政府在提升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统筹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上做了诸多工作,立法保障和机制创新是两大显著亮点。
  宁波先后出台《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条例》《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条例》《宁波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以立法来保障职教发展。
  2008年寧波颁布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是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草案中有一条“为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免税减税”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没有为企业减税免税的权利。宁波是外贸出口大市,针对外贸企业有一条政策——“先征后返”,即先征说,后期地方政府予以奖励,这一条被搬进了校企合作条例中。条例出台后,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2020年9月,新修订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开始施行,在教育督政、设立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双师型教师录用、服务社会奖励再分配等方面有了新突破。
  在宁波市教育局原局长沈剑光看来,体制机制创新是根植传统,一以贯之。
  2004年左右,宁波市职教中心的数控、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就业形势较差,校长想调整专业。而宁波的制造业需要这些专业来支撑,经过研究,宁波出台了“等额奖学金”政策,凡就读这些专业的学生,三年后以等额奖学金形式返还学费,坚持了几年,迎来数控专业人才需求的爆发性增长。2004年,宁波建立了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十多个政府单位参与到助推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中。2005年,宁波进一步完善职工教育经费统筹机制,提高统筹比例,让企业拿出职工教育经费的50%投入职业教育,靠这些经费支撑起了职校的实习实训、双师型教师建设等。宁波较早建立了中职生均公用经费制度,中职生均公用经费达到普通高中的1.5倍。2011年起,宁波率先在国内实施中职免学费教育政策。近些年,宁波探索办学体制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的实施意见》,允许民间资本对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股份制改造;探索绩效改革,出台《关于宁波市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收入奖励分配的实施意见(试行)》,激活教师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每一次机制创新,都是宁波职教前进的一步。
  如果再追问一句,宁波体制机制灵活的传统从哪来,也许可以从宁波的文化中寻找答案。
  “敢为人先、敢闯敢试”是刻在宁波人骨子里的基因。“宁波两大优势:一是宁波帮,二是宁波港”,这句话广为传颂。“宁波帮”走南闯北,艰苦创业,搏商海而立潮头,“敢为天下先,敢闯天下路,敢争天下强”的创业基因代代传承。开放,是宁波的底色。宁波是南北船货物转换的重要港口,也是“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这里南北方交汇,海内外文化交融。宁波的开放里,既有对外部世界的敏锐、接纳,也有观念上的不设限、懂变通。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规于宁波出台,也就不难理解,本用于外贸的政策可以变通用于职教,也就不难理解,宁波职教史上一次次的体制机制创新,这也将成为宁波职教发展的不竭动力。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对标每一条,宁波已在探索,在践行。宁波职教,已阔步迈入“十四五”,走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初中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欲望,发展初中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教学品质。文章主要分析了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路径,能为初中数学学科教学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模式探索  初中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数学教师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
《教育家》:根据您对一线教师的观察和了解,您认为当下中小学教师整体阅读状况如何?影响教师读书热情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刘波:我关注中小学教师阅读已有近15年的历史。应该说当下教师的整体阅读状况依然不容乐观。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连续八年被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经过长达半世纪的修订再版,《格林童话》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但自它诞生以来就不断遭遇各种质疑,其传播与接受的道路充满荆棘。
浙江省义乌市新丝路学校以“生长教育”为核心,以“生长共同体”为理论支撑,以“生长课堂”为研究主阵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改“平面培养模式”为“立体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寻找一条符合学校自身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路径,实施“三ming”教师专业发展工程。“三ming”即“明、鸣、名”。明:明白、明了。指刚从事教师工作、教龄三年内的青年教师,在自身努力与名师指导下,迅速适应并入门,清楚明白教学规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通过文献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逻辑包括供给的一般逻辑和供给的获得感逻辑。供给的一般逻辑包含数量逻辑、质量逻辑与均衡逻辑,是从供给端出发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一般逻辑忽视需求端真实诉求的弊端逐渐凸显。因此从需求侧出发的获得感逻辑得以发扬。获得感逻辑明确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人本目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可及程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获得满足和感知认同,最终大幅提升公民基本公共服务获得感。
唐山市路北区幸福小学始建于2000年9月。学校秉承“以德立校、管理精校、科研兴校、特色优校、服务荣校”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发展愿景,追求给孩子们提供“多元化评价、个性化成长”的教育环境,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用幸福教育成就师生幸福人生。儿童全面成长的乐园。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生命教育关乎人的生存、成长、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尊严与价值。然而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小学生命教育存在淡化、软化、弱化等现象。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了人们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的重新思考,为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契机。
201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北京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育改革的重要文件。由此,我们深刻体会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质是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的目的,是要打破单一的供给结构,构建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型供给侧结构。学校要通过提升供给服务的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通过丰富的课程资源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将乡村的地域文化与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相融合,使地域文化特色与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有机融合,创作出具有历史时代意义的美丽乡村,提高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乡村活力。分析了乡村地域文化的组成内容及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提出了乡村公共空间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表达手法,以期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对接1+X证书制度要求,升级高职院校原有产学研合作模式,是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一环。以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1+X证书试点专业建筑设计为例,围绕融合证书内涵,在“1+1+N”校企命运共同体基准面上,提出了基于系统论的人(企业员工、教学师资、科研人员)、物(各类实体平台与教学载体)、环境(制度、联盟)三因素构建产学研合作模式,总结了系统内产学研各方共赢点,以实现高质量数字建筑设计人才的输出,为同类院校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开展产学研合作实践提供理论构架和策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