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纸悼书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xg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兴城是座有水汽的城市,也是一座有记忆的城市。
  那天晚上,我们围坐院当央的小石桌上,从月上柳梢头喝到窗前花影婆娑再到星河渐落月如钩。文人好酒,尤其逢着月色知己,气氛比酒浓烈,我们说着这座城,由此无限放大,兴奋时敞开嗓子吵,沉重了个个叹息。
  回到房间,我仍无睡意,想着隔街的古城——若夜深人静登城俯瞰,月辉之下的丘陵和渤海湾是什么样子,能否遇上那些曾经捍卫古城的人,还有脱掉铠甲的袁督师。本质上讲,与督师同属文人,共具天真、热烈的个性,虽时代不同,但经历和感受对标,精神因此高度契合。
  我始终觉着,他当年的行为有些浪漫式的自大,试图以一人之力撑住哗啦堆塌的大山,多么的不现实。这种书生意气,到什么时候都会到处碰壁头破血流啊。
  2
  几进蓟辽督师府,必看的节目是一个情景剧:
  督师端坐大堂,听探哨一报再报:八旗军西渡辽河,正穿越宁远城东;八旗军至首山与螺峰山隘口,八旗军在城北五里处设扎大营……
  督师喝令左右,授意军机,之后手提长剑,率领参将副将出门,登城观敌瞭阵,展开血腥的厮杀。
  演员们已经换了几拨,这一拨太年轻,饰督师的小伙子婴儿肥未退,演不出督师的书卷气和山河在胸的豪情,但我及现场观众不敢嬉笑,反而人人肃穆,一如时光逆转,重返明天启六年。
  那一年的天启帝真心不顺,先是努尔哈赤兵临宁远,紧接着京城王恭厂大爆炸,山西地震,所有迹象预告,历经二百多年的朱氏王朝要退场了。而蓟辽督师府每天上演的,正是努尔哈赤与督师交手的前奏。
  天命汗在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到来,彼时宁远城尚余新年喜庆,艳红的炮仗皮与白雪映衬,春联還闪着墨汁的光泽。与这份热闹相反的景象是,宁远民户门窗紧闭,大街小巷空无一人,万余双眼睛、万余双耳朵、万余颗心,都集中在宁远城上。
  大战前夕,宁远城上空阴云翻滚。
  天气晦暗,也可能飘着零星的雪,那时候宁远城还没有清婉的芙蓉花,伸过城墙的花朵粉饰的小学校,但百姓和孔庙是有的,富贵者居城内,贫贱者住城外,享受儒家文化浸润。远处,首山云雾昭昭,渤海湾不扬一道波涛。
  督师定睛观察来势汹汹的八旗军团,寒风给他的猩红征袍梳起水浪,掩盖了微微发抖的双腿——我总是臆测,将军第一次亲历战阵,心里盈满了恐惧,这种生理反应很正常,因为他没有胜算。
  督师本是福建邵武的县令,借着进京朝觐之机,抽空单人独骑,夜奔榆关考察军情。督师此举纯属个人行为,需要勇气,还得冒着遭人嗤笑的风险,好在他的军事才能受内阁大臣赏识,被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任职兵部。末流小吏平步青云,内幕如同戚继光得到张居正的任用,一口气守辽十五年。该特例也从侧面反映出,天启帝满朝寻不着可用之人,无奈突击提拔,希望收拾残局,重整河山,扭转整个辽东颓势。
  这上下共同的期盼,由一场对话可知一二。书上说,督师上任之前,曾与革职听勘的熊经略有过交谈,廷弼问,操何策以往?督师答,主守而后战。廷弼闻言心喜,视他做收复失地的不二人选。
  不冒进,稳住阵脚,再图胜战,与熊廷弼的战略思维吻合,下狱负罪的经略大人仿佛看见辽西的一线曙光。
  督师乍到辽西,委任兵部佥事、山海监军,也就是说,安排的职务并不高,一切事宜均应服从经略,而后方可动作。任命的尴尬使督师一到宁远就遇到麻烦:王在晋坚持放弃辽东,退守山海关,重修城池边墙,以卫京师。督师决意巩固宁远,将防线推出榆关二百里外,再连通锦州。今天看,督师的战略定位是正确的,防线纵深,有利于缓冲,太过靠近榆关,一旦战败退无可退,京师危卵。何况还有辽西十万百姓,岂能采取逃跑政策,置黎民于水火。
  但王在晋地位高,内阁重臣,督师的建议自然不予采纳,两人意见相左,督师暴露文人性格,背地给首辅叶向高写信,陈明心迹。这件事情若搁在今天,恐怕督师一辈子的功名前途到此休矣。也可能,惯于趋炎附势的我们,根本就拿不出督师的勇气,跟上司针锋相对。所幸王在晋大度,所幸这封信没有层层批转,直接落在叶首辅手里。叶首辅阅罢,急与大学士孙承宗商榷,结果,大学士出关替代王在晋,亲理辽东事务。
  国家命运把两个文人捆绑在一起,他们要筑一道钢铁辽西,抵御后金。
  督师与大学士修筑城池,整饬边事,收拾人心,为的就是迎接这一场恶战。
  我觉着,下令开炮之前,袁督师内心的担忧和怕都有道理——此时,天启帝的朝中混乱无序,遇到问题莫衷一是,完全没有了准则和法度,失去基本的判别力。另一个不利形势是,他的良师益友孙大学士受阉党排挤被迫离职,取而代之的是兵部尚书高第,此人私心极重,擅长釜底抽薪的勾当,辽西危急时刻,竟下令裁撤各处防御部队。督师守辽四年,付出太多心血和汗水,他望着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地撤出的军民,一路丢粮撒谷,哀嚎遍野,禀高第,宁远不撤!
  宁远不撤有何良策?
  白天顶着酷夏高温浏览方城的时候,在督师府一一细读他的时候,我代一城百姓问督师。
  据悉,彼时的宁远,满打满算不足两万人,谁敢指望对未来充满焦虑的平民同仇敌忾,谁又敢保证士兵们面临强大敌人战斗意志不动摇?这场仗,与其说督师泣血山河,不如说他输不起。宁远落入敌手,他愧对师长们的厚望;宁远失守,高第一干小人的打击报复接踵而至,他可能是第二个传首九边的军人,并殃及东林党派系;宁远战败,督师报国的雄心将被千夫污指狂妄,宁远城毁人亡,督师罪累全家,落个满门抄斩,家财散尽。
  看看,师长寄托、派别斗争、个人名誉、骨肉至亲,他输得起哪一个?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再想说他当初的决定是文人式的情感冲动。
  宁远孤悬关外,不单在地理位置,还在政治语境。不利条件都摆在那儿,能为督师倚重的,恐怕就是架设城上的十一门佛朗机,因此,他看了一眼炮手罗立。
  3   我喜欢中国那些古老城池的初名,如徽州,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如长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如玄菟、营州,暮奉玄菟急,秋草紫骝肥。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一一排开去,端庄典雅,由内而外满满的大国文化之风。宁远也是,我此次来,仔仔细细看四道古门:东春和、南延晖、西永宁、北威远。春和在东,延晖在南,永宁在西,威远在北。这使我欣喜,它们终于被人想起,唤回古城的苍苍旧貌,继承它的颜色和气味。有一年,我冒雨登城,那时四门的故名尚未恢复,简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我就想,按旧制,四门该有匾,镶在门楣上方,字体遒劲,笔画纵横如奔驰的金戈铁马。
  努尔哈赤算计好了,指挥左翼右翼封堵四门,他勒马停驻永宁门外,仰望城上叫作袁崇焕的主帅,怀疑他角斗后金的资本——一个书生,无丁点儿实战经验,凭万余人之力,企图据城固守,岂不可笑?他默默说道,纸上谈兵的小子,本汗驰骋辽东时,你尚在襁褓,本汗勇夺辽沈,你还未谙熟用兵之道,我以几十年的血拼,和你这白面书生对阵,难免有欺你之嫌呀。
  督师似笑非笑,心底回敬,天命汗,今我用满头青丝,换你苍然白发,谁胜谁负,请见招。督师再看一眼罗立,那个他从家乡带来的忠诚炮手,点燃引信,炮弹出膛,射向杀气腾腾的八旗军团。
  轰——
  宁远城山呼海啸,杀声阵阵。
  瓮城之上,我抚摸着一门葡萄牙制造的佛朗机,没人知道罗炮手操纵的哪一门大炮,弹膛至今热得烫手,裹挟着厮杀声、叫喊声,抛到空中又重重砸下的身体、战马、旌旗、石头和金属碎片。那一天,督师依仗着制造精良的热兵器,打退后金一次又一次发起的冲击,守城军队壮了胆量,抵抗异常顽强。赫图阿拉一路打来的天命汗从未见过杀伤力如此之大的武器,内心惊恐,又不肯歇手,堵住四门拒不让步。
  督师和天命汗杀红了眼。
  恶战持续到二十六日,若按战局走势,这还是胜负难料的一天。但一个突发的状况使战事急转直下:天命汗中炮负伤。
  战争不可思议地结束。
  于节节败退的明朝廷来说,宁远之战堪称大捷,鼓舞人心士气。仔细一想,这大捷又存几分侥幸——假如努尔哈赤不中炮,亦不撤兵,与督师死磕到底,先困你城池,再断你粮草,外阻你救兵,孤城宁远,又能坚持多久?这绝非无稽之谈,事实上,皇太极继位后,前后对锦州、大凌河采取围城战术,屡试不爽,硬骨头的祖大寿就是被皇太极围困到绝路上,走投无路降了天聪汗。问题在于,天命汗果真受伤,攻城失利,这令他恼火,忍着剧痛告诉儿子们,端掉宁远守军的给养。
  偷袭觉华岛的是皇太极,他率兵驰过渤海湾的冰面,登陆觉华岛,火烧岛上储存的粮草,杀死岛上军民。
  望着火光熊熊的觉华岛,督师仍不出城。他知道,依城而战才有胜券,他没有胆量冒那个险,后金长于马上野战,以一当十,过万不能敌,假如他出城,就是送死。
  后金洶汹而来,怏怏撤退,天启帝紧绷的心弦顿时松了,朝野张罗着举办规模宏大的宴会庆祝。然而督师乐不起来:觉华岛一万五千多守军和商民俱遭八旗兵屠戮,八万余石粮料、两千多艘船化为灰烬,宁远下一步的防守棋子落不下去。更令他添堵的是,庆贺的酒宴还没散席,天启帝已盘算着给辽西增派力量。天启帝的想法,可能受了身边人的鼓噪,因为人们很快看到,宁远驾临一帮子太监,个顶个端着内臣的架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唯独没有人坐下来,耐心与督师计议粮草尽失的情况下如何防御。
  督师心急如焚,一方面,他与王之臣、满桂三人的矛盾日渐加深,颇感头疼。督师与两人战时同心合力,战后却生摩擦,互相弹劾,关系紧张到上疏求去,奏请“乞休”。总而言之,宁远城出现了战后人事变动相当诡异的局面。
  军资被创、制度无序、将帅离心,这样的胜利,称得上大捷?
  但朝廷需要,勾心斗角的官员们需要,全国百姓需要,因为人们需要麻木,时代需要麻木,无脑的狂欢比痛苦的思考更有市场。所以督师如何不展颜,也要咽下抱怨,在吵吵嚷嚷的宦官圈子里周旋,努力调和关系,继续率兵驻守宁远。更何况,封建帝制下培育出来的官员,爱国就是忠君,忠君就是爱国,哪怕他们誓死捍卫的是个昏君。在这样的社会道德规范下,督师对病入骨髓的朝廷尚存幻念,为显示城在人在、城亡人亡的决绝,竟将老娘和妻子从东莞接来。
  游览蓟辽督师府的时候,念及于此,继而想到,督师守辽的决定一下,就已经埋下惨死的伏笔,这是他个人、明朝廷,乃至历史的遗憾,又何尝不是中国式封建体制的必然产物,也可以说,民族劣性这个强大无敌的凶手害了他。惜督师步步深渊,却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至少平台召对之前,他毫无察觉。
  你是一个书生,寒窗苦读多少年,诸子百家翻阅无数,你还相信一个烂到骨子里的人会发生奇迹吗?然而你信了,一腔热血洒沟渠。
  无论如何,宁远一仗,督师升格巡抚,这更加激发他的文人天真本性,满怀热情地带领军民,筹措粮饷,继续修缮宁远、前屯卫等城垣。他清楚这一炮打疼了后金,报复很快会来,他必须集中精力干正经事。现在,宁远城新砖补旧砖,在循环往复的时间接力中,已很难判断督师摸索过哪块砖,他在城上穿梭多少趟,或者如我这般,满腹心事地专注于城墙中挤出的小枣树,干旱的枝叶朝下垂着,开着浅淡的花,那纤细的语言,是奔向大地的力量。
  4
  兴城政府针对古城实施了一系列计划,其中之一是部分移民,减轻老城的压力,逐渐恢复旧貌。该项措施前期进行顺利,如今老城的居民已迁出不少,也因之留下后续问题。但心愿是好的,我愿意为古城的明天祈祷——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熬过那么多的摧残,屹立到今天太不容易,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更负责的交代,给今天和未来留下记忆的载体。
  宁远城有此规模,第一应感谢督师。史籍确切说明,宁远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隆庆二年(1568)毁于大地震。说到隆庆二年,十分的不太平,地震、风灾、农民造反,一出接着一出。宁远城毁于三月二十八日的地震,此次震中是京师、乐亭,遵化、顺义、滦河、保定等地均有震感。乐亭县城外地裂一尺,长三丈,黑水喷涌。宁远直接城崩。之后,宁远城再没有大型修筑的记录。直到建州女真剑指辽西,督师以超人的战略眼光看待宁远,这座城才凸显价值。   后金一战撤退,督师抓紧时间修复宁远、锦州、大凌河诸城,积极调配部队,调换将官,建立宁锦防线。应该说,这是督师的军事韬略,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各卫所之间互不协调,他要打造宁远乃至锦州的辽西走廊防线,大家步调一致,共同对付来犯之敌。换句话说,督师与其志在建立防线,莫若说他坚定的收拾人心。人心散了,城池再坚固又有何用呢。
  督师抢抓工事期间,天命汗的身心备受摧残,他疼痛于炮伤折磨,气恼过度又引发疽病,只得去狗儿汤疗养。但是疗养也不安宁,驻守皮岛的毛文龙时不时派兵骚扰,导致病情日益加重,身上溃烂不忍睹,因此,他决定回盛京的那天,潰烂之处一律蒙黄表纸,维护一个大汗最后的尊严。
  在叆鸡堡,大汗走不动了,他的船停滞水上,带着遗憾和怒火离世。
  荣登大位的皇太极比其父更多谋,他清楚地看到,后金要坐拥辽沈,占领辽西,必先砍断明朝廷的左膀右臂——喀尔喀蒙古和朝鲜李氏王朝。因此,操持父汗大丧之时,他心里已经合计着对策。而督师首先想摸清对手路数,当然,也存干戈息止之意,趁机派人前往吊唁,捎给皇太极一封信。
  议和的把戏,半真半假地开始了。
  双方各执一词,一个狮子大开口,一个摆出天朝圣威,议和之事没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反将战争拖入临界点——父汗安葬之日,皇太极派兵攻袭朝鲜。面对督师的指责,皇太极狡黠地答道:我与袁巡抚议和,可没说不打朝鲜。作为宗主国,从属国挨欺负,明王朝是要出面管的,但它自身难保,哪还顾得上番邦。而且督师的资历地位都限制他出手,督师便忍了这口气,不便太多发作。再者,议和成与不成两可之间,他的深意在为建立宁锦防线争取时间,倘若真去援朝,恐怕错失良机,牙齿没保住,反将脑袋丢了。
  朝鲜李氏在皇太极兄弟子侄的强势攻击下,被迫与后金盟兄弟誓约。
  然后,皇太极卷土重来。
  一切均在督师预料之中,只是时间提前,他紧急部署副总兵朱梅、副总兵左辅统余国奇、平辽总兵赵率教火速驻防锦州,御敌于辽西防线之前沿。
  八旗军团遭到锦州明军的有力抵抗,其中副总兵朱梅功不可没。朱将军墓在绥中李家村,给我印象极深刻的,是墓地牌坊前的两尊石狮,那对石狮呈站立式,比之常见的蹲式不知威猛多少。想来,是工匠感念朱将军功德,特意选了奇异的形制。
  朱将军等共同御敌,皇太极初战受挫,索性直奔宁远,替父报仇。
  督师正在城上等着天聪汗。好比诸葛亮等着司马懿。
  一年多过去,两人的心情均有别于1626年的正月。天聪汗铁了心雪耻,督师胸有成竹——如今宁远城人心思齐,军民团结,给了他莫大的精神安慰和感情支持。若说第一回交锋督师只能抱城死守,今天,他敢放手一搏了——派总兵满桂、副将祖大寿等率精锐出城迎战。
  东门春和,比之热闹嘈杂的南门延晖寂寥许多,即使白日里行人车辆往来的也不多,刚好这样的安静,让我望见两军搏斗的景象。这又是一场恶战,从早晨到中午,宁远城杀声震天,炮声不绝,八旗军和明军死伤累累。呛人的硝烟中,督师立于城上,皇太极立于城外,两人虽看不清彼此面容,已然猜透对手心思。
  最终,督师逼退皇太极。这一仗真的令他高兴,上疏说:
  “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今始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
  大朋与后金交战十年,倾尽兵力,竟无一次胜利,何等的悲哀。那些靠俸禄养活的将军们,平日威风凛凛,一旦上了战场,个个现了原形,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或抱头鼠窜,或缴械投降,或稀里糊涂做了刀下鬼。
  而督师是个例外,一个瘦弱书生把不可一世的将军们比了下去。在城上,披着鼓楼的猎猎旌旗,想起督师奏疏,我心里百味杂陈。
  督师把与八旗大军贴身肉搏视为扬眉吐气的果敢,在他看来,智勇者不是死守,而在掌握主动,进退自如。此次宁锦大战,才算真的大捷,是督师军旅生涯中的一次骄傲,身为命官的尽职尽责。
  可是,督师高兴的太早了,他将面对的,是胜利日的尴尬:朝廷颁布的庆功名单中,督师作为辽东巡抚、宁锦大捷总指挥,仅列第八十六位,“升官一级,赏银三十两,大红缫丝二表里”。而那些指手画脚的阉党、贪官竟鸡犬升天,封侯重赏。可恶的是,赚尽便宜不算,还挤压督师,迫使他写下《乞休疏》,称病回归故里。
  没有人挽留,没有人阻拦,他们觉得,从此可以安稳了,书生的使命完成了,宁远不需要你,朝廷也不需要你。
  督师走了,带着他的老娘和妻子,在欢庆胜利的锣鼓声中,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5
  督师既急流勇退,他就该待在东莞老家兼一闲职,读书交友侍奉老母,偶尔享受一下农耕田园之乐,日子散淡而舒服。可天启帝一死,崇祯一继位,命运又向他伸来淬了毒药的橄榄枝。
  崇祯帝推翻魏氏奸党,东林派重新起用,宣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都御使,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
  没有丝毫的犹豫,督师甚至欣喜若狂,收拾行装即刻动身。
  仍然没有人告诉他危险,如果我在,我会跟他说,一个骗子和小偷横行的国家,你是救不了的。可就算他听了,他就不去领命吗?他是文人,一个有情怀的文人。情怀,可不是五光十色的利益买得了的。
  到达北京之后,崇祯急召督师咨询辽东方略,督师有感朝廷重用,心情澎湃,提出打造关宁锦防线,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思维,并拍着胸脯承诺五年复辽。督师又说,凡有利于边疆之事,皆不利于自身,敌人也会想方设法离间边臣关系。言外之意,将来传出什么流言蜚语,还望皇上明察秋毫。崇祯对督师的回答,是赐予尚方宝剑。
  爱卿,如今国家危亡,你是辽东擎天一柱,一切由你把握。
  一把尚方剑,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九泉啊。督师没想到,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思维,葬送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督师跪接尚方剑的那一刻,浑身膨胀着书生意气,以为真到了许身报国的时候。他聪明得太天真,忘了他誓死捍卫的朱氏皇帝们一贯出尔反尔的本性,忽略了周围是一群小人。   督师重返宁远的日子在七月,时间是1628年。七月,是辽西最美的季节,不知那天有没有下雨,宁远城的芙蓉花是否还在开,渤海湾泊着多少打鱼船。不管宁远城什么状态,反正督师回来了。
  远在盛京的皇太极审视着这位南方书生,奇怪他哪里来的惊人能量,此时的皇太极,对内整顿,对外扩张,经验和胆略都比当年修炼的更丰富,表现更加成熟,他不再像当年那样急于报仇,也抛弃了划辽河而治的想法,他想要的,是跨过山海关。四海之滨,皆为吾土。
  还有,吃了红衣大炮大亏的皇太极,再也不怕了。他自己有了,盛京国都里一溜摆着,用我的大炮对你的大炮,用我的兵对你的兵,我没有弱点,但你有。我的短板補齐了,但你的还在,甚至更严重——人心比国土失的还快。
  皇太极分析透彻了眼前的形势,一切于我有利,怕他什么,诱降、对垒的手段全使过了,既不能收为己用,那就剩下最后一招。
  皇太极做军事打击部署的时候,督师在整顿关宁锦防务。
  首先,他成功平息了一场因军饷迟发引起的来自于川、湖等地的士兵哗变,尔后将宁远、锦州合为一镇,调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替代朱梅驻宁远,赵率教守关门,他本人驻宁远,建立关宁锦防线。同时上书崇祯,力荐祖大寿等三人的才能,主张辽人守辽土,辽土养辽人。
  接下来,督师以阅兵为名亲临皮岛,去会一向骄狂的毛文龙,数其十二罪,拔出尚方剑斩杀毛文龙。督师一系列的整饬,使得颓废的辽西振作起来,重树信心。
  督师呕心沥血重整辽西,皇太极却不给他太多的时机。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皇太极举兵数十万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督师急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所经过的蓟州、抚宁、永平、迁安、丰润、玉田各城分兵留守,严阵以待。但不久之后,遵化、三屯营皆被后金军攻破,八旗军团突破大安口,杀奔京畿。
  督师闻战报,禁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再调祖大寿等驰救京师。这一路狂奔极其辛劳,昼夜兼程,终于在大战之前赶到。惊慌失措的崇祯得知督师到来,赏赐御酒貂裘慰劳,但拒绝了督师大军长途疲劳进城休整的请求。
  可他没有时间想其他的,皇太极已经来了。
  这是督师与皇太极之间展开的一次惨烈交锋,而且他心里堵得慌。星夜驰援,换来的是某些人的不信任,不准他们进城休息,就地听命。面对歧视,辽军一片怨声,但督师用个人魅力平息将士愤懑,与祖大寿等率军忍饥挨饿,迎战广渠门。
  事实是,督师只有亲手缔造的九千关宁铁骑,八旗军团及左翼蒙古骑兵多达数万,从兵力来讲,督师明显处于下风。
  这场恶战不歇气儿地进行十小时,直杀得天地失色,斗到筋疲力尽,双方各自暂退。皇太极对此心有余悸,说,十五年来,未曾遇过如此劲敌。也正因此,皇太极下了借刀杀人的决心。
  两个太监扮演了一场戏的傀儡,不知不觉间将人性的恶劣表现得淋漓尽致,俩太监半夜跑了,逃出皇太极的捆绑,带着重要情报回到崇祯身边。
  俩二货一定在崇祯面前给自己粉饰成死了也要回来揭发叛徒的英雄,痛哭流涕地表示生是大明人,死是大明鬼,粉身碎骨不辜负皇上的恩养。
  天生性疑的崇祯果然中了皇太极圈套,全然不顾京畿酣战,惟督师一人卖命,自以为聪明的耍个诡计,缴了督师兵权。
  督师被押消息传出,还在奋战的辽军愕然:这他妈的都什么事儿啊,我们替你们冲锋陷阵,我们成叛徒了?
  祖大寿一挥手:走!
  辽军撤出战场,回转辽西。
  多么吊诡啊,两军鏖战正欢,一方突然离场了。战役打不下去了。
  皇太极得多兴奋!略施小计就轻而易举地拔掉一颗钉子。
  辽军一撤,还有谁肯为国捐躯?崇祯刚愎自用,老臣孙承宗深知,此举必将断送江山。解铃还须系铃人,焦急万分的老臣急忙去找督师,陈明危情,督师大惊,写下亲笔信请孙老代为转交,嘱咐大寿诸将军切不可感情用事,一切以大局为重。
  孙承宗不敢耽搁,派人带上自己和督师的手书,急切切追赶祖大寿。
  榆关,祖大寿手捧督师亲笔书信,义愤填胸,伤心哭诉。为解袁督师,祖大寿披肝沥胆:“京师城门口大战堵截,人所共见,反将督师拿问。有功的人不蒙升赏,阵亡的人暴露无棺,伤者呻吟冰地,立功何用?收复遵化,皇上哪知我们的功劳?既然说辽人是奸细,今且回去,让他们厮杀!……”
  祖大寿泣不成声,辽军舍身为国,到头来主帅被押,将士变成卖国贼,这仗我们没法儿打。
  孙承宗舍下老脸,再三安慰,请大寿暂时接替主帅,立功折罪,设法营救督师。祖母深明大义,也开导儿子以国家社稷为重,救出督师。祖大寿为了督师出狱,勉强接受,二次入关勤王。并同意将督师辛苦建设的关宁铁骑一分为三,一支由祖大寿率领,一支由外甥吴三桂率领,一支调入关内镇压李自成。
  祖大寿跟随孙承宗入关苦战,一口气收复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企图用战功换回督师性命。然而,崇祯在魏党佞臣的蛊惑下,以私下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两罪,先下督师于大狱,再磔刑菜市口,替皇太极除了心腹大患,双手奉上大明江山。
  崇祯三年八月,督师受难日,遭受磔刑最惨无人道的三千六百刀,割到最后,只剩跳动的心脏。
  那一天,北京城的人都去了,他们要目睹这个罪大恶极的叛徒怎样死去,他们唾他,投掷他,咒骂他,痛快于他的鲜血流淌,他的肉片片分离。督师眼看着自己为国家披肝沥胆的心脏活活被刽子手剜掉,看着他舍生忘死保卫的人民像豺狼一样,发出狞笑,伸出利爪,争食他的肉,夺喝他的血……
  这是我在蓟辽督师府眼中含泪的原因。我明知那是一场表演,前后不过十几分钟,表演的人不够专业,也不大认真,对话缺乏情感,举止吊儿郎当,在厅堂议事时习惯性地抖动大腿,但我就是在整个过程中双眼润湿。
  我为督师难过,为一个民族难过。
  一个理性的民族,不会污蔑他们的英雄,更不会残杀他们的英雄。
  督师千古奇冤,连乾隆皇帝都看不过眼了,命人查找他的子孙,朝廷要恩养。督师舍命捍卫的国家和人民,残害起他来歹毒至极,却赢得敌人后代的敬仰,难道不是最凶狠的讽刺?
  即将与宁远做别,心中多有留恋,想着结下的友情,城里旧事。夜深沉,窗外寂寂,我推门出去,但见一地清凉,稍远处的古城轮廓朦胧,我眼前出现幻觉:疲劳的督师坐在筐子里,被人从城下吊到城上,这个过程中,他还在想着请求皇上准许他的兵马进城休息,好迎接下一次战斗。他根本就没想到,第二次平台召对,皇上已经抛弃了他。
其他文献
一  这几年回乡,一是清明,这个节日必须回去,祖坟不能被荆棘覆盖,更不能夷为平地,挂上红红绿绿的清纸,昭示后人犹如山脉绵延。另一个就是奔丧,人至中年,四年奔了三次,首先是外婆,其次是舅舅,最后是祖母。乡下操办白事近些年来开销越来越多,大抵没得五六万办不下来。  根据乡俗,上山前夕,都要移柩。外婆和舅舅的棺椁都是移到石拱桥上,用两根木凳摆放着。看到石拱桥,想起很多夏夜乘凉的时光。石拱桥在小溪之上,很
期刊
初 春  春天述说着风高  抬起頭寻找  只是,满枝头晾晒的雪花  没有了痕迹  阳光打开小屋后  多了几波麻雀的叫声  它们如几家的老亲戚一样  有扯不完的家常  冬天的语言,一退再退  在一座大山前  埋没成一个故事  守望一场春雨  泥土,翻了翻情愫  接住满怀曙光  听春,悄悄发芽  燕 子  你是一个民间故事  春江水暖时,就可上演  追寻童年的脚步  推开老房子的木门  屋内,就添上几
期刊
口 技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  口齿唇舌间  鸡鸣犬吠 转瞬  又被鼾声和婴啼所吸引  这是在古书中读到的  口中生万物  市井喧沸 突然  雷电交加 风起云涌  人们四处奔跑一片慌乱之声  妙笔生花  记录下了这一幕幕活剧  口技在今天 已经不是  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它已  花样翻新  口 号  口号 像我们吹起的气球  当嘴上的绑绳一松  就烟消云散了  口号无处不在  如雨 随风  离离
期刊
于晓威1970年生,辽宁省丹东市宽甸县人,满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优秀专家,一级作家,油画家。毕业于上海社科院首届全国作家研究生班,鲁迅文学院第四、第二十八届高研班。曾获第九届全国“骏马獎”、第一至六届辽宁文学奖、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奖等。著有小说集《L形转弯》《勾引家日记》《午夜落》《羽叶茑萝》,长篇小说《我在你身边》《遍地野草》。作品被翻译日、韩等多种文字。曾参加第六
期刊
深蓝的夜  往往是因为一种心情  今夜的我对月竟无比依恋  仿佛所有的事物  都变得陈旧,深蓝  如记忆  院里的路灯一直走神  追逐,仰望着花朵  我突然深爱这轻薄的美  时光和月光同样情深款款  谁是谁的听众呢  久居书架上的唐诗  溜走或隐藏,万顷目光  栖息某处  那些爱,尽管拿去  那些流动的时光  夜晚是白日  遗落人间的镜子  在某个酒坊高悬  我看到镜子里  流动的时光  试图躲在
期刊
会议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肝纤维化诊断指标,为了探讨慢性肝病肝血瘀阻与肝纤维化标志物之间的关系,认识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本质, 在1997年4月-1998年9月
给  喊山的人,就是把山叫到跟前,给它崎岖  喊海的人,就是把海叫到跟前,给它潮汐  我在山海间,听见谁在喊我乳名  半是清晰,半是迷离  除 此  回到山中  我把在外面挤扁的灵魂  放在狭窄的石缝里  再用四周长满的青苔  擦拭一下  除此,我还能做什么  压 低  在大山里  一只山雀  除了压低灰褐色的身影  就是压低一粒草籽那么大的啾鸣  它疲惫地敛翅  把暗下来的大寒  草木一样分开 
期刊
该文介绍了间苯二甲胺的一般性质和用途,简述了间苯二甲胺的国内外生产现状,并对其应用和市场消费需求做了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