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分析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手法,唤起建筑师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的重视,反思在现代化的今天如何继承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关键词:精神文化古典现代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组景和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应该为拥有它而自豪,并努力的保护好这份珍贵的祖先“遗物”。同时,我们更应该勇于创新,取其精华为当代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提供素材与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国后现代的发言人詹克斯(Charles Jencks)说:“中国园林的空间处理一如后现代派(其实反过来说才对!),不明显的、片断的、永远在变化的。同时,线条却利用成规,显得很肯定。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学习它,首先就必须保护它,使它们能够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土地上,使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去欣赏它,体验它,感悟它。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空间设计还是文化内涵都具有极高的美学及社会价值。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追求西方的园林设计方法,而是应该立足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地创造出反映中国园林设计的当代表现手法。中国有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宏的皇家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成就。然而,如同所有建筑设计一样,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必须时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如果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开始反思传统,那么中国的园林设计还处于婴儿期。景观规划设计要么一味复古(这点其实也没有能达到古代的那种境界);要么过于追求西式风格,放弃了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国古老的景观艺术似乎并没有跟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轮番上演。使人不禁发问: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呢?令人可喜的是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开始了对古典园林的反思與学习。
中国的古典园林其实与欧洲的景观设计是有差别的。景观是用一种人工手段表现、抽象自然,注重视觉要素。园林设计则是模仿自然,使人能够融入自然之中,更多的是对人们内心的激荡。其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更多的表现了西方所谓的场所精神,通过文化内涵塑造园林及其建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运用传统的诗词书画来点景,并且在古典园林的创造过程也保持着与画论的内在联系。其造景原则即为画论所述的“造园之始,意在笔先”,它强调了造园创意的构思。中国绘画着眼于时空与意境上的动态构图,体现在园林布局上便是“起结开合、步移景异”,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
然而,这些古老的园林特色在变化飞快的今天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甚至成了多余的产物。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往往缺少了对精神文化的关注。然而,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的滋养与心理的抚慰。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恰恰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现代的生活中力图再现古典园林的精髓。中国古典园林的再现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1)复原古代的经典园林模式: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但是由于21世纪的物质手段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已不可能使人们重返过去那种造园时文人的心情了,所以很难再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园林文化,至多也只是对其建造手法抄袭于模仿。
(2)提取古典语言,营造当代的园林及建筑。这也是较为多见的处理手法。人们能够从中明显的看出其渊源,识别出与古老园林的相似之处,但是这也多是表皮上的模仿。
(3)运用抽象的现代建筑语汇来表达古典园林的精神之美。这种最高层次的借鉴能够使人们在现代的建筑环境中感受到古代文化与传统,不仅使人联想起以往的生活。
以下的两个成功案例能够表达出设计师们对于园林的留恋和对其当代表现方式的探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选址在历史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忠王府)和园林(拙政园)。贝聿铭的博物馆新馆设计不仅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并且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有利于节约投资,同时在新老对比中增加拙政园和忠王府的历史价值。该方案设计基本属于第二种园林再现:利用了古代园林建筑和造园语汇,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园林。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建筑采用与周围园林建筑同构的方法,比如:坡屋顶,色彩,尺度等都与园林建筑相一致。室内屋顶交接的复杂性使人联想起古代建筑木屋顶的搭接。室内灰白色墙面上的六角形漏窗甚至于园林的步行走廊完全一样。这些细部处理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是中国古代的园林处理手法,也牢牢地抓住了人们心中的园林形象。选材质朴而高贵,用色典雅而大方,细部处理精妙等等这些都促成了贝聿铭方案的成功。
另外一个就是王澍的文正图书馆——高度抽象的现代园林表现。其座落于苏州大学湖泊旁,背山面水,风景极佳的一块基地上。建筑是现代的功能与造型,却显示出与中国古典园林同质异构的意象。
建筑采取了古典造园的传统,隐秘在山水之间。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是这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而且,王澍自己就曾说过这个设计的灵感完全来自古典园林那精巧的空间处理,运用自然造景手法表现园林的意境。当人们走进文正图书馆时,就好像步入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园林之中。高大真实的群山,平静明亮的湖水,足以使学生产生不断的联想,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而且随着四季晨晖的变化,人们能够感觉到古人的内心世界。当星空夜月,水映月影,清风徐来之时,自我的诗意便能领悟到以明月清风为知音的意境内涵和超凡脱俗的高雅品格、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间,展现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达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统一。图书馆的功能要求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讲究“诗书礼仪”的园林设计。现代的书籍虽然与古代不同,但是其本质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沉积,都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灵感。这与古代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达园林意境是很相似的。所以,文化特质能够对园林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园林富有内涵与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意。文正图书馆不仅点醒园林意境,产生无限遐想的“心理空间”,而且对古代园林历史的间接暗示产生悠远而回味的“空间历史”。
因此,在建筑理论纷繁的今天,中国建筑师不应该一味的吸收西方的设计语言,更应该从本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从历史中学习,探索一种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语言。这一过程中,我国古典园林是必须学习的。借鉴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在创造深广、幽美环境的同时,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境,即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在设计中倾注我们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趣味,为中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建筑。
关键词:精神文化古典现代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其组景和造景的手法之高超,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我们应该为拥有它而自豪,并努力的保护好这份珍贵的祖先“遗物”。同时,我们更应该勇于创新,取其精华为当代建筑设计与园林设计提供素材与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源于道家学说,强调“师法自然”,讲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国后现代的发言人詹克斯(Charles Jencks)说:“中国园林的空间处理一如后现代派(其实反过来说才对!),不明显的、片断的、永远在变化的。同时,线条却利用成规,显得很肯定。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学习它,首先就必须保护它,使它们能够长久的存在于中国的土地上,使世世代代的人们都能去欣赏它,体验它,感悟它。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空间设计还是文化内涵都具有极高的美学及社会价值。我们不应该一味的追求西方的园林设计方法,而是应该立足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极地创造出反映中国园林设计的当代表现手法。中国有悠久的园林景观营造传统,从构思精巧的苏州园林到大气恢宏的皇家园林,无不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艺术成就。然而,如同所有建筑设计一样,景观的设计与建造必须时时更新以适应时代的变迁。如果说中国的建筑设计开始反思传统,那么中国的园林设计还处于婴儿期。景观规划设计要么一味复古(这点其实也没有能达到古代的那种境界);要么过于追求西式风格,放弃了中国的优秀传统。中国古老的景观艺术似乎并没有跟上中国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于是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出现了欧洲古典园林景观、欧洲新古典主义景观、英国乡村风情景观等等风格各异的西式园林景观。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美国景观设计师的作品轮番上演。使人不禁发问: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呢?令人可喜的是现代的设计师们也开始了对古典园林的反思與学习。
中国的古典园林其实与欧洲的景观设计是有差别的。景观是用一种人工手段表现、抽象自然,注重视觉要素。园林设计则是模仿自然,使人能够融入自然之中,更多的是对人们内心的激荡。其实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更多的表现了西方所谓的场所精神,通过文化内涵塑造园林及其建筑。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运用传统的诗词书画来点景,并且在古典园林的创造过程也保持着与画论的内在联系。其造景原则即为画论所述的“造园之始,意在笔先”,它强调了造园创意的构思。中国绘画着眼于时空与意境上的动态构图,体现在园林布局上便是“起结开合、步移景异”,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
然而,这些古老的园林特色在变化飞快的今天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甚至成了多余的产物。人们过于追求物质享受,往往缺少了对精神文化的关注。然而,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也开始追求精神的滋养与心理的抚慰。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恰恰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现代的生活中力图再现古典园林的精髓。中国古典园林的再现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
(1)复原古代的经典园林模式:这种方法是最直接的,但是由于21世纪的物质手段和人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已不可能使人们重返过去那种造园时文人的心情了,所以很难再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的园林文化,至多也只是对其建造手法抄袭于模仿。
(2)提取古典语言,营造当代的园林及建筑。这也是较为多见的处理手法。人们能够从中明显的看出其渊源,识别出与古老园林的相似之处,但是这也多是表皮上的模仿。
(3)运用抽象的现代建筑语汇来表达古典园林的精神之美。这种最高层次的借鉴能够使人们在现代的建筑环境中感受到古代文化与传统,不仅使人联想起以往的生活。
以下的两个成功案例能够表达出设计师们对于园林的留恋和对其当代表现方式的探索。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选址在历史古城内,而且紧依古典建筑(忠王府)和园林(拙政园)。贝聿铭的博物馆新馆设计不仅整治和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街区的环境,并且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建设新馆,有利于节约投资,同时在新老对比中增加拙政园和忠王府的历史价值。该方案设计基本属于第二种园林再现:利用了古代园林建筑和造园语汇,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园林。新馆建筑群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这种类似三条轴线的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的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建筑采用与周围园林建筑同构的方法,比如:坡屋顶,色彩,尺度等都与园林建筑相一致。室内屋顶交接的复杂性使人联想起古代建筑木屋顶的搭接。室内灰白色墙面上的六角形漏窗甚至于园林的步行走廊完全一样。这些细部处理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是中国古代的园林处理手法,也牢牢地抓住了人们心中的园林形象。选材质朴而高贵,用色典雅而大方,细部处理精妙等等这些都促成了贝聿铭方案的成功。
另外一个就是王澍的文正图书馆——高度抽象的现代园林表现。其座落于苏州大学湖泊旁,背山面水,风景极佳的一块基地上。建筑是现代的功能与造型,却显示出与中国古典园林同质异构的意象。
建筑采取了古典造园的传统,隐秘在山水之间。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从北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二层。矩形主体建筑既是飘在水上的,也是沿南北方向穿越的,这个方向是炎热夏季的主导风向。沿着这条穿越路线,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是这种可以相互转化的尺度是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从一个文人的角度看,那些小房子也许更重要,例如,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便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所处世界的“观点”,一个人与自然生态相互平衡的位置。而且,王澍自己就曾说过这个设计的灵感完全来自古典园林那精巧的空间处理,运用自然造景手法表现园林的意境。当人们走进文正图书馆时,就好像步入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园林之中。高大真实的群山,平静明亮的湖水,足以使学生产生不断的联想,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而且随着四季晨晖的变化,人们能够感觉到古人的内心世界。当星空夜月,水映月影,清风徐来之时,自我的诗意便能领悟到以明月清风为知音的意境内涵和超凡脱俗的高雅品格、恬静幽寂的园林空间,展现的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达到了自然美与人格美的统一。图书馆的功能要求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讲究“诗书礼仪”的园林设计。现代的书籍虽然与古代不同,但是其本质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沉积,都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灵感。这与古代文人参与园林创作、表达园林意境是很相似的。所以,文化特质能够对园林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点景作用,从而使园林富有内涵与意蕴,使之充满诗情画意。文正图书馆不仅点醒园林意境,产生无限遐想的“心理空间”,而且对古代园林历史的间接暗示产生悠远而回味的“空间历史”。
因此,在建筑理论纷繁的今天,中国建筑师不应该一味的吸收西方的设计语言,更应该从本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从历史中学习,探索一种中国自己的建筑设计语言。这一过程中,我国古典园林是必须学习的。借鉴古典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在创造深广、幽美环境的同时,营造出生动感人的意境,即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在设计中倾注我们自己的理想、情感和趣味,为中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优秀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