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CCTV-9纪录频道于2011年5月首播了系列电视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这部纪录片通过影片片段、纪实影像、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元素的综合运用,重现了中国早期电影明星的音容笑貌和早期文化现象,修复了一个关于“老电影”的时代文化记忆。《流光碎影》显现了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在题材选择、故事讲述和形式表达等方面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关键词] 人物 纪录 文化 故事 形式
  
  智利紀录片导演顾兹曼曾说:“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纪录片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央视纪录频道的兴起,被看做是“电视媒体在经历娱乐至死后的文化回归。”央视纪录频道的主体内容包括自然探索、历史人文、社会纪录、文献档案四大类,其中人物类纪录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物纪录片呈现出特殊的风貌特征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央视纪录频道2011年5月首播的系列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为例分析当今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走向。
  一、题材:从政治宣教到文化感染
  中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于1958年在北京电视台播放之后,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人物类纪录片多是以政治历史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者是英雄模范人物为纪录主体的,这些纪录片以传记的形式主要发挥宣传教育功能。90年代之后,中国人物类电视纪录片逐步走向平民纪事,纪录主体由伟人、英雄、模范走向普通大众甚至是社会底层或社会边缘人士,如《老头》、《姐妹》等。在这个从神坛走向民众的过程中,人物纪录片的文化精神逐渐缺失。而在当今,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电视纪录片里文化艺术人士的身影逐渐增加,电视荧屏里出现了一批关于文化艺术名人的纪录片,如《梁思成与林徽因》、《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等。央视纪录频道2011年5月首播的系列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更是以周璇、胡蝶、阮玲玉等一批老电影明星为纪录主体,重现了那个时代里的人物生活状态及其文化精神。这类纪录片丰富了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题材,从政治到文化领域,显现出我国人物类电视纪录片的新发展倾向。
  《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系列纪录片没有恢宏的气势,也没有平民化的视角,而是每一集选择一位老电影明星为主体,以之为主线索重构那段历史。如在系列片第三集里,以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为纪录主体,以她的情感之路为主线索,通过对阮玲玉生平点滴的追忆和对其感情生活的探询,再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风貌及其电影文化现象,反映了那个时代里的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这类人物纪录片纪录主体不再是伟人、英雄,而是文化艺术名人。正是由于文化艺术名人的特殊身份,这类纪录片大多以人物情感生活作为表现重点,以他们的婚恋观展现出时代风情画卷,探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在《流光碎影》中通过阮玲玉生命中几段不幸的感情经历,及其遗言之谜,让人对这位旧上海电影明星的坎坷情路及其传奇人生唏嘘不已。这类纪录片相较于伟人传记片来说更真实亲切,它以情动人,同时独具魅力,能更好地传达艺术魅力和文化精神。
  二、内容:从事实说话到讲述故事
  以前的纪录片重事实,把纪实局限为事实,不太重视故事的讲述,看轻情节构置。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结构散乱、内容拖沓,节奏缓慢等缺陷。现在的纪录片开始朝着故事化的方向发展,以故事为核心展开纪录,甚至以悬念等叙事技巧贯穿故事,增强其吸引力。
  在《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里,就是通过各种影视纪录手段讲述上世纪上海的老电影明星的人生故事。在人物选择上,这些电影明星大多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争议性在很大程度上带来故事性,影片讲述的就是这些电影明星的传奇故事。具有传奇色彩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人,作为演员的阮玲玉有怎样的艺术追求和收获,作为女人的阮玲玉经历了什么情感波澜,她为何在风华正茂时选择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些疑问构成了讲述中的悬念,故事就是在这些悬念中铺陈开来。
  片中以阮玲玉的几段感情作为叙事线索,将阮玲玉的自杀之谜作为核心悬念建构故事,结合各种影像、文献,由电影导演、专家、学者等各种人物讲述他们眼中的阮玲玉。特别是围绕阮玲玉的遗书,没有直接断定其真假,而是进行辨别,娓娓道来,故事化地再现了阮玲玉与唐季珊等人的情感纠葛及其人生处境。这类纪录片用多种形式共同讲述一个故事,并且通过悬念等叙事技巧增强了故事生动性和趣味性。当今人物纪录片越来越重视人物故事的挖掘,重视叙事技巧的设置,大大增强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三、形式: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表现
  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电视纪录片在表现手段上也有了一些突破,人物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以前的人物纪录片多是解说配合文献资料的表现模式,而现在的纪录片往往是多种形式综合使用,重构一个真实的人物和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在《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里,运用了各种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共同还原历史。在阮玲玉那一集一开始,就是一段北京人艺话剧《阮玲玉》的影像资料,由话剧里阮玲玉的角色带观者走近老电影明星阮玲玉,其后不断穿插由香港导演关锦鹏导演的电影《阮玲玉》的片段,以及电视剧《阮玲玉》拍摄现场的影像资料,这些后人根据阮玲玉生平创作的艺术作品影像片段与阮玲玉本人曾经主演的电影片段交织在一起,话剧、电影、电视与本人出演电影片段等多种影像交错融合,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共同构置了一个阮玲玉的世界。
  在片中,还设置了电视剧和电影里扮演阮玲玉的演员各自诵读阮玲玉遗书的片段,通过这份遗书将真实与虚构、生活与艺术联系到一起。这其实是一个搬演的过程,通过不同演员对文献的诵读和诠释,生动再现了阮玲玉自杀前的心理状态,还原了她不幸的人生境遇。通过搬演再现历史,由虚构还原真实,这种纪录手段在现在使用得越来越多了。
  除了影像资料,片中还运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包括书籍、照片和各种资料。对于人物纪录片来说,照片是必不可缺的。而对于电影明星来说,照相更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她们留下的大量照片资料,能全方位展示她们的生活状态。在《流光碎影》中就利用了大量阮玲玉的生活照、工作照、艺术照、杂志封面照等照片,并且将一副最能展现其风彩的旧照放置于今日上海街头,让人物照片与街头实景构成前后景关系,或者对照片和实景做分割画面处理,让历史穿越时空实现了与现实的交融。这些风格化的艺术手段在当今纪录片中开始得到了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我们在央视-9纪录频道近期播出的纪录片《流光碎影——追忆老电影明星》等一批人物纪录片里看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故事化讲述及表现形式多样化等艺术特征,这些特征显现了当前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倾向。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技术革新、观念更新和时代大环境密不可分,在当今的时代境遇之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电视纪录片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参考文献
  [1]陶涛.电视纪录片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
  [2]林少雄.纪实影片的文化历程[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3]陈国钦.纪录片解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兰景婷,女,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视艺术。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王丽明,女,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工作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影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往往反映了彼时社会、政治、历史、自然、艺术等风貌。而影像作为文本一旦形成并以物质形式保留下来,却可以被各种时代、各种人群所观看、解读。而观看影像的时代自有其时代特征,对于影像文本的解读也就不尽相同,甚至于差别很大。分析电影,时代背景很重要,就像辨识一款葡萄酒,年份值得一再推敲。  [关键词] 《芙蓉镇》 故事 时代 叙事空间  “讲诉故事[1]的时代比故事讲诉的时代
[摘要]丁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有着成熟的女性话语和独特女性风格的作家。她一直对女性命运给予极大的关注,她为百年中国文学提供了一批具有强烈性别意识和解放要求的女性形象。而1937年奔赴延安,无疑揭开了丁玲生命史上新的一页,她对妇女问题的思考和探求也随之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丁玲 妇女问题 延安时期    丁玲始终对女性问题怀着深切的关注。其创作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她笔下的女
[摘要] 1949-1979年中国拍摄了大量以表现中国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以及具有进步意义和表现新中国建设的影片。在一部分影片当中有大量对革命母亲形象的描写,这些母亲形象充分说明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合理性,进而通过电影文本使新生的国家获得其国民的普遍认同。  [关键词] 革命电影 母亲形象 民族国家 认同 想象  doi:10.3969/j.issn.100
[摘要] 影像叙事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文本到影像,将一种艺术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艺术形式,既要忠实原著,又要倾注导演的思想和认识,终而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期间,影像叙事成为至关重要的环节。电影《台湾往事》、《云水谣》和《台北飘雪》都是台湾题材国产(大陆)电影,不同导演各异的影像风格,以及不同摄制年代大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在影像叙事上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学追求,有成功经验,也有不足之处。  [关键
【作者简介】  中文译著《第22条军规》封面  约瑟夫·海勒1923年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二战爆发后,19岁的他便应征入伍成为美国空军的一名投弹手。在军旅生涯中他共执行过60次飞行任务。海勒驾驶着飞机在枪林弹雨的天空中战斗着,可以说与上帝咫尺之遥,但他却随时都有性命之忧,这使得上帝的真实性变得模糊起来。究竟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战争使得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相互屠杀,人的尊严与生命在爱国
[摘要] 《金瓶梅》中的配角之一西门大姐,是一个不应忽略的悲剧形象,她缺失的亲情,无爱的婚姻,矛盾的性格让她在封建礼制的熏染和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走向了死亡。  [关键词]《金瓶梅》 西门大姐 悲剧命运    高尔基曾经说,在社会生活中,人是“带着自己心理地整个复杂性的人”,“人是杂色的,没有纯粹黑色的,也没有纯粹白色的。在人的身上掺合着好的和坏的东西……”。而在我国小说的童年时代,甚至可以说在《
摘要 《蜘蛛侠3》这部超现实的市场化大片,在其细微之处,让我们见识到其中蕴涵的美国的国家精神、道德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反思我们自己的“大片”,它们在创造一个个高票房收入的同时,为我们自己的文化精神与道德价值观贡献了什么?  关键词 《蜘蛛侠3》 美国文化    艺术来自特定的文化,也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无论何种艺术都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载体,即使如好莱坞的科幻片,也同样是美国
[摘要]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充满关切的镜头语言展现了当代伊朗人的生存状态,拍摄手法与电影风格紧密结合,电影里所揭示的信仰与现世的双重挣扎,敏锐地触及了现实社会中伊朗人在内心深处的灵魂与道德拷问。  [关键词] 《一次别离》;艺术本质;生存状态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3.024  伊朗电影《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获得第
摘要 元代后期著名爱情剧《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陈玄祜的传奇《离魂记》,但经郑光祖再创作之后的杂剧,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等方面显示出它对元前期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有所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 倩女离魂 西厢记 继承 发展    活跃于元代后期的著名杂剧作家郑光祖的代表作《迷青琐倩女离魂》被公认为是元代后期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剧中张倩女与王文举系指腹为婚。文举成人后,“上朝进取”,途经张家,
[摘要]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讲述了在八年战乱的跌宕起伏的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张忠良一家的悲欢离合。而张忠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则是故事发展的关键,也改变着一家人的命运。  [关键词] 张忠良 生理需求 社会环境 矛盾丑陋  由蔡楚生、郑君里执导,白杨、陶金、上官云珠、舒绣文、吴茵主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一部现实主义的史诗巨作。看完全片,不禁使人喟然长叹: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