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而不拘泥 创新而不离本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astl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代“花儿”王朱仲禄先生在“花儿”世界里修成正果后,别“花”而去。我们在惋惜这位“花儿”天才的同时,也为其留下丰厚的艺术遗产而自豪、自慰。
  朱仲禄“花儿”演唱艺术的内核可归结为:继承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本。
  朱仲禄的“花儿”,来自传统,而且传统味十足,尤其乡间野味十足。聆听其演唱,总给人一种回归感;回归乡村,回归田野,回归自然,使人心灵濯然,情感朴真。但他的“花儿”并非原始“花儿”的克隆,而是经过修饰润色的艺术珍品。为此,他博采众长,广交艺友;同胡松华探讨用气,与常香玉探讨发展,向民间歌手学习调令……最终形成了气沉丹田,以情带声,真假声自如转换,吐字清楚,音色透亮而且民歌味十足的演唱方法与特点,使其成为青海“花儿”演唱者中的佼佼者,青海“花儿”也因此而名扬中外。可见朱仲禄现象是传统民间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的成功范例,这也是朱仲禄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
  时下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民歌领域原生态唱法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原生态民歌中蕴含着民族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积淀,它是中华文化的根,现代艺术之源。正如前文化部长孙家正所述:“在我们祖先创造的遗存,包括精美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前,我们应怀一种敬畏之心。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是我们的根。越是社会发展快的时期,人们越不应该失去记忆……只有清楚地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和自信的心情向未来走去。”正鉴于此,央视“轻歌赛”近几年特设了原生态民歌比赛,并组成了专门的评委班子。但遗憾的是青海“花儿”并未在“轻歌赛”上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无疑对我们青海“花儿”界提出了考问:青海“花儿”怎么了?是旋律不比其它民歌优美?还是唱技不如其它歌手出众?或是组织重视不够?第一点虽然是否定的,青海“花儿”的旋律非常优美。问题只能出在后两点上。而第三点牵扯到经济基础,我们暂且不论。第二点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何朱仲禄先生当年能把青海“花儿”在全国的大舞台上唱红,而我们今天的“花儿”歌手却不能?其中原因自然很多,但有一点对传统民间“花儿”的学习掌握与渗透上,我觉得年轻“花儿”手们不如朱仲禄悟性高。可见学习继承传统民间艺术,并非轻而易举。要有文化素养根底做支撑,同时要有较高的悟性。朱仲禄读过私塾,上过人大,有文化基础,又从小浸润在“花儿”的海洋中耳濡目染,传统民歌在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再加上聪慧的悟性,因此他演唱的“花儿”拿老百姓的话说“巴外里受听”。
  其实所谓聪慧和悟性,就是创新。即给传统唱法以修饰润色,使其更加符合艺术规律,更加优美动听。但这种修饰润色是不露痕迹的,是“天然去雕饰”的,不但未伤及本体,而且使本体得以强化。实际上原生态民歌并非一诞生就优美动听,从原始人获猎后的欢呼声到农耕人的打夯声,伐木声,再到我们今天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旋律,其间走过了慢长的发展路程。民歌在这慢长的历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充实,不断成熟。而一旦成熟后其发展速度更慢,因为他的发展受到约定俗成的制约。仅管如此,它还是需要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如此它才有生命力,才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可见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是绝对的,是“真理”。而保持原汁味是相对的,不可或缺的。惟其发展,使其更臻完美。惟其保持发展成熟后的原汁味,使其被人们所接受并延续流传。朱仲禄先生在“花儿”演唱的创新方面,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分寸尺度。他在用气、发声、真假声自由转换、吐字、用情等方面为传统“花儿”注入了新鲜血液。犹如给鲜艳的花朵衬上了绿叶,使其更加艳丽,而不伤及一片花瓣。
  实质上继承与创新是统一的。继承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离开创新,便会成为一潭死水,终将枯渴。创新离开继承,便会成为无本之木,必将枯萎。二者只有互为因果,才能行之久远,茁壮成长。道理简单,做到却难。难就难在分寸把握上。要么传统不足,创新过头;要么传统有余,创新不足。究其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恪衬传统者,把传统看成金科玉律,神圣无比;锐意创新者,则把传统看作装饰物,顶多当作垫脚石。二是技能达不到。想继承传统,却掌握不住传统的要领;欲扬励创新,却创不到点子上。解决的办法只有学习、思考,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在民歌领域,尤其要向朱仲禄先生这样有成就的大师学习,即继承而不拘泥,创新而不离本。
  (作者单位:西宁市城北区文化馆)
其他文献
人们称颂中国西北的民间歌谣“花儿”是“西北之魂”。“花儿”以其歌词之浩瀚、曲调之丰富、传唱民族之众多、领域之辽阔及历史之悠久,堪称世界民歌之首。有文字记载五百多年之久的民间歌谣“花儿”,是中国西北各民族人民心中之歌,是老百姓口头之诗。  “花儿”,让文化艺术界引颈注目,展开较大规模的理论研究,并推动“花儿”向前涌动,进入高峰期,这其中的主要力量,依赖于“花儿”自身之美的本质,是平民百姓在与天道和谐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化的快速发展,科学分析企业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企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可为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科学发展观作为实践真理而写入党章,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发展观,第一要素是发展,核
期刊
清末新政从1901年开始启动,在教育方面掀起了一场近代改革。张之洞是新政的积极筹划和实施者,张之洞督鄂近二十年,积极主张并创办新式教育机构。1901—1904年端方任湖北巡抚,为湖北的教育做了不少贡献。湖北幼稚园就是在这场教育改革风的吹拂下诞生的。    一、时代的召唤    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是由家庭特别是母亲承担的。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在中国广泛建工厂,同时刺激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
期刊
我国院校美术教育至今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表现在社会中科学、政治、经济三种因素对艺术教育的冲击;美术教育体制各个环节脱节现象严重以及西方经验对中国艺术精神的排挤。面对问题,当今院校美术教育的路该何去何从?    一、高校美术教育的现状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在量的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质的提高,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美术教育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长期以来,由于
期刊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都居重要地位。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先驱。在反复读他的作品时,我们会深深地被他的爱国精神所感动。他不论是政治上得意,还是失意、被放逐,都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对君主的极大关心。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屈原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已为古今一绝,那么,他的这种爱国思想和最终的悲剧结局是如何形成的?我们通过以下方面作一分析。    一、在具体的历史
期刊
从古希腊人发问“人是什么”以来,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所热衷的理论话题,许多人将揭示人的本质作为哲学思考的课题目标。在漫长的认识史上,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视角转换。“一次是从神本体向人本体的视角转换;另一次是从人的自在本质向人的社会本质的视角转换。这两次视角转换的历程,是与人类认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分不开的。”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思想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期刊
教学方法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现实需求来确定的。就我院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法律人才,国际经济法内容庞杂且相对独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决定了国际经济法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适时适当地将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简单讲,就是维持讲授式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穿插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完善考试环节,以改促教,以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
期刊
[按]2007年12月22日,“花儿”宗师朱仲禄先生在西宁逝世。朱仲禄老师的关门弟子唐祥惊闻恩师仙逝,悲痛万分,立即前往吊唁,作诗三首,并和王洛宾“花儿”《六盘山令》一首,以表达感念之情。    之一  去年六月菜花黄,  花斋拜见“花儿”王,  言谈字字“花儿”语,  歌声句句少年腔,  铁骨铮铮底气足,  容光焕发人慈祥,  欢喜前辈身体好,  花坛常青有保障!    今岁又见“花儿”王,  
期刊
面对民族和时代的书写  ——论格桑多杰的诗歌创作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在这一片繁衍卵育出卷帙浩繁的英雄史诗、产生了众多神话传说的高大陆上,顽强地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的后裔——藏族。他们以能歌善舞、剽悍旷达以及几千年来创造的建筑、音乐、雕塑、壁画、戏剧、文学、医药、天文、哲学、宗教等而被世人瞩目,吸引着无数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心灵。他们在高山草地上放牧着生活
期刊
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浩瀚的夜空,耀眼的辉煌过后,是永久的沉寂与惆怅。朱仲禄先生走了,从此,乡村小道上,再也听不到那清脆的铜铃声,再也看不到骑在小毛驴上哼着山歌的那位历经沧桑却依然精神矍烁的老人的身影。先生走了,从此,山野不再青绿,溪流不再清澈,当代少年们的心境也不再平实。生活富裕了,面色红润了,西装革履、底气十足的农家少年们却再也吟唱不出当年那股子野气与豪放。不知是由于少了苦难的磨练而缺了几分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