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祖父曾为“消失的中国”感叹,而多年后的贝祥则发现了一个充满创业机遇的中国。
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曾在很多欧洲人心中种下了中国情结,历史上不乏因看了此书而来探访古老神秘的东方王国的故事。在中国创立贝祥投资集团的前加拿大驻华大使贝祥也有这样的情结,不过这源于其祖父的中国故事,而且更为深切。
早在清朝末年,贝祥的祖父就远涉重洋,来到福州从事茶叶贸易,并在那里住了20多年。回到加拿大后,他写了一本名为《印象——消失的中国》一书,收集了大量反映中国田园牧歌生活景象的乡村风情水彩画,可惜这些风景随着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外国侵略及国内战争已慢慢消失。祖父曾为“消失的中国”感叹,而多年后的贝祥则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创业机遇的中国。
发现中国机遇
“我很幸运,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贝祥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专业硕士毕业以后,进入了加拿大外交和经贸部,并选择了负责处理对中国等国家外交关系的北亚处。1976年,贝祥跟随一个政府代表团第一次来到中国,一位中国朋友帮他取了如今这个很吉祥的中文名字。贝祥开始直接了解和观察中国。
1993年,已担任加拿大外交和经贸部亚洲部部长助理的贝祥转到总理办公室工作,担任国家统一部秘书长(副部长级)。因出色的处理了魁北克省的独立运动,加拿大总理希望贝祥能负责更多的国内政治事务,“但我更喜欢外交和经贸活动,所以作为大使来到中国”。接下来的12年,贝祥和祖父一样迷恋上了中国。
贝祥任大使期间,中国和加拿大的商业、贸易、政治等关系都得到加强。2001年,加拿大总理访华时,就组织了一个历史上最大的参访团,达到800多人,其中企业家就有600多。“这几年是加中关系最好的时期。”
当初到中国当大使时,贝祥并没有计划留在中国经商。但是从1996年~2001年近六年的大使经历,让贝祥改变了主意,“我看到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机会也越来越多,就决定不回加拿大。对全世界来说,现在中国的故事都特别有吸引力”。在两届大使任满以后,虽然当时加拿大政府邀请贝祥回去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但是他放弃了升迁机会,“我希望参与到中国的故事中”。
“摸着石头过河”
2001年8月离开加拿大驻华大使职位后,贝祥创立了贝祥投资集团。由于在政界、经济圈子里面积累了很多的资源,以及非常了解中国发展的趋势,贝祥最初的目标是为国外公司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他们研究市场,而更长期的目标是将公司打造成为一个以中国为总部的国际性投资银行。
贝祥认为,从邓小平成为领导核心后,中国开始注重实用主义,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而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故事也影响了他,“我知道自己的经验不够,需要一步一步走”。公司最初只有三个人:他和一个助理、一个秘书。
转机很快出现。公司的第一批主要客户中有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因为当时,像摩根斯坦利、高盛、UBS等大的投资银行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一家新的公司再想挤进来就很困难。而CIBC虽然非常看重中国市场,想要干出点成绩,但战略并不是很清晰。于是,CIBC找到了贝祥做咨询,让其帮忙设计怎么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很快,对方发现了贝祥投资集团在中国的重要战略价值,双方开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2年~2004年间,除了互联网公司外,并没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中国公司去海外上市,贝祥投资集团的股票承销业务规模并不大。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一批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纷纷到全球的各个资本市场上市,贝祥投资集团的投行业务也逐渐活跃起来,2004年~2007年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其中80%以上的项目都有参与。
2006年下半年,在看到中国创业投资领域发展的大趋势以后,贝祥又扩大业务范畴,在做一些大公司上市承销项目的同时,把注意力转向做一些私募融资和行业整合并购的项目,目前已完成了10余家企业的融资。在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这方面,贝祥也屡有收获。比如帮助紫金矿业并购包括在伦敦上市的Monterrico等多家海外公司。
建立内外部信任
几年的大使经历为贝祥积累了很多资源,不过在初期,这些优势却成为开展业务的劣势。很多中国国内客户对贝祥的看法是,他是一个大使而不是商人,客户经常会这样质疑,“我们是要去美国收购一个汽车零部件公司,你能提供国际化的支持吗?”而在海外客户中,这样的窘境同样会出现,一些美国公司想来中国发展业务,也会抛出这样尖锐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大使,需要一个好的财务顾问。”
贝祥的策略是“一步一步走”,让客户看到公司的持续服务,看到其他成功的案例。“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成功的融资活动,是希望所有的客户有长期的目标和长期的需要,我们愿意支持他们下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功。”贝祥在商业领域仍有着政治家的长远目光。
创业初期,贝祥的重要策略是建立起强大的团队,吸引好的工作人员和伙伴。“我知道自己不是最聪明的商人,但是我可以组织起一个最好的团队。”比如为了加强汽车领域的咨询力量,贝祥就请了克莱斯勒的前副总裁。贝祥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我希望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能找到很多专业人才,年轻人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在中国创业的外国人并不少,但真正成功者不多。贝祥认为,对本土员工的信任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2005年加入贝祥投资集团的执行董事文波对此深有体会,“有想法就可以去尝试,如果有理由说服贝祥他的话,就能够得到支持。我感觉比较顺手。”贝祥的道理很简单,既然自己对中国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那就要信任本土人才的判断,这是很多类似的创业者做不到的。
看好中国的未来
在中国,“官员下海”现象并不鲜见。国外政要在卸任以后,创立公司的也不在少数。但像贝祥这样,到异国他乡开始新事业,无疑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我当初并不害怕,可能是因为我不聪明,没有想那么多。”贝祥创业以后,也在不断学习,年过50的他还修读了MBA课程。
在贝祥的办公室,除了一些跟各国政要们的合影,摆放了更多家人的照片。当外交官期间,贝祥曾多次带着家人乘火车到中国各地旅行,去寻找祖父当年所迷恋田园牧歌。2001年决定在中国创业时,贝祥的4个孩子还都在上学,经济上压力不小,“要支持他们读完大学的成本比较高,可是我还是做出了冒险的决定,因为我喜欢商业活动。”
现在贝祥的四个孩子都会说流利的中文,大女儿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选择了到香港工作,其他几个孩子在假期也都会来中国实习。贝祥也希望他们以后能来中国工作,“我希望他们成为世界公民,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最好来中国,因为中国会在未来的世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将公司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新型投资银行的贝祥仍充满信心,“当然不容易,但我不害怕。”贝祥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根本变化,国内需求依然很有潜力,至少还能保持超过20年的增长,“有需求,有创业者,就应该有成功的未来。”
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曾在很多欧洲人心中种下了中国情结,历史上不乏因看了此书而来探访古老神秘的东方王国的故事。在中国创立贝祥投资集团的前加拿大驻华大使贝祥也有这样的情结,不过这源于其祖父的中国故事,而且更为深切。
早在清朝末年,贝祥的祖父就远涉重洋,来到福州从事茶叶贸易,并在那里住了20多年。回到加拿大后,他写了一本名为《印象——消失的中国》一书,收集了大量反映中国田园牧歌生活景象的乡村风情水彩画,可惜这些风景随着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外国侵略及国内战争已慢慢消失。祖父曾为“消失的中国”感叹,而多年后的贝祥则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创业机遇的中国。
发现中国机遇
“我很幸运,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贝祥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专业硕士毕业以后,进入了加拿大外交和经贸部,并选择了负责处理对中国等国家外交关系的北亚处。1976年,贝祥跟随一个政府代表团第一次来到中国,一位中国朋友帮他取了如今这个很吉祥的中文名字。贝祥开始直接了解和观察中国。
1993年,已担任加拿大外交和经贸部亚洲部部长助理的贝祥转到总理办公室工作,担任国家统一部秘书长(副部长级)。因出色的处理了魁北克省的独立运动,加拿大总理希望贝祥能负责更多的国内政治事务,“但我更喜欢外交和经贸活动,所以作为大使来到中国”。接下来的12年,贝祥和祖父一样迷恋上了中国。
贝祥任大使期间,中国和加拿大的商业、贸易、政治等关系都得到加强。2001年,加拿大总理访华时,就组织了一个历史上最大的参访团,达到800多人,其中企业家就有600多。“这几年是加中关系最好的时期。”
当初到中国当大使时,贝祥并没有计划留在中国经商。但是从1996年~2001年近六年的大使经历,让贝祥改变了主意,“我看到中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机会也越来越多,就决定不回加拿大。对全世界来说,现在中国的故事都特别有吸引力”。在两届大使任满以后,虽然当时加拿大政府邀请贝祥回去出任外交部副部长,但是他放弃了升迁机会,“我希望参与到中国的故事中”。
“摸着石头过河”
2001年8月离开加拿大驻华大使职位后,贝祥创立了贝祥投资集团。由于在政界、经济圈子里面积累了很多的资源,以及非常了解中国发展的趋势,贝祥最初的目标是为国外公司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他们研究市场,而更长期的目标是将公司打造成为一个以中国为总部的国际性投资银行。
贝祥认为,从邓小平成为领导核心后,中国开始注重实用主义,开始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而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故事也影响了他,“我知道自己的经验不够,需要一步一步走”。公司最初只有三个人:他和一个助理、一个秘书。
转机很快出现。公司的第一批主要客户中有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因为当时,像摩根斯坦利、高盛、UBS等大的投资银行已进入中国市场多年,一家新的公司再想挤进来就很困难。而CIBC虽然非常看重中国市场,想要干出点成绩,但战略并不是很清晰。于是,CIBC找到了贝祥做咨询,让其帮忙设计怎么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很快,对方发现了贝祥投资集团在中国的重要战略价值,双方开始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2年~2004年间,除了互联网公司外,并没有很多其他类型的中国公司去海外上市,贝祥投资集团的股票承销业务规模并不大。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一批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纷纷到全球的各个资本市场上市,贝祥投资集团的投行业务也逐渐活跃起来,2004年~2007年在纳斯达克和纽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其中80%以上的项目都有参与。
2006年下半年,在看到中国创业投资领域发展的大趋势以后,贝祥又扩大业务范畴,在做一些大公司上市承销项目的同时,把注意力转向做一些私募融资和行业整合并购的项目,目前已完成了10余家企业的融资。在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国际并购这方面,贝祥也屡有收获。比如帮助紫金矿业并购包括在伦敦上市的Monterrico等多家海外公司。
建立内外部信任
几年的大使经历为贝祥积累了很多资源,不过在初期,这些优势却成为开展业务的劣势。很多中国国内客户对贝祥的看法是,他是一个大使而不是商人,客户经常会这样质疑,“我们是要去美国收购一个汽车零部件公司,你能提供国际化的支持吗?”而在海外客户中,这样的窘境同样会出现,一些美国公司想来中国发展业务,也会抛出这样尖锐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大使,需要一个好的财务顾问。”
贝祥的策略是“一步一步走”,让客户看到公司的持续服务,看到其他成功的案例。“我们的目标不是做成功的融资活动,是希望所有的客户有长期的目标和长期的需要,我们愿意支持他们下一步取得更大的成功。”贝祥在商业领域仍有着政治家的长远目光。
创业初期,贝祥的重要策略是建立起强大的团队,吸引好的工作人员和伙伴。“我知道自己不是最聪明的商人,但是我可以组织起一个最好的团队。”比如为了加强汽车领域的咨询力量,贝祥就请了克莱斯勒的前副总裁。贝祥也十分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我希望自己的作用越来越弱化,能找到很多专业人才,年轻人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最近几年,在中国创业的外国人并不少,但真正成功者不多。贝祥认为,对本土员工的信任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2005年加入贝祥投资集团的执行董事文波对此深有体会,“有想法就可以去尝试,如果有理由说服贝祥他的话,就能够得到支持。我感觉比较顺手。”贝祥的道理很简单,既然自己对中国的了解没有那么深刻,那就要信任本土人才的判断,这是很多类似的创业者做不到的。
看好中国的未来
在中国,“官员下海”现象并不鲜见。国外政要在卸任以后,创立公司的也不在少数。但像贝祥这样,到异国他乡开始新事业,无疑面临着更大的风险。“我当初并不害怕,可能是因为我不聪明,没有想那么多。”贝祥创业以后,也在不断学习,年过50的他还修读了MBA课程。
在贝祥的办公室,除了一些跟各国政要们的合影,摆放了更多家人的照片。当外交官期间,贝祥曾多次带着家人乘火车到中国各地旅行,去寻找祖父当年所迷恋田园牧歌。2001年决定在中国创业时,贝祥的4个孩子还都在上学,经济上压力不小,“要支持他们读完大学的成本比较高,可是我还是做出了冒险的决定,因为我喜欢商业活动。”
现在贝祥的四个孩子都会说流利的中文,大女儿从哈佛大学毕业以后选择了到香港工作,其他几个孩子在假期也都会来中国实习。贝祥也希望他们以后能来中国工作,“我希望他们成为世界公民,那最好的选择就是最好来中国,因为中国会在未来的世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将公司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新型投资银行的贝祥仍充满信心,“当然不容易,但我不害怕。”贝祥认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根本变化,国内需求依然很有潜力,至少还能保持超过20年的增长,“有需求,有创业者,就应该有成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