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皮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一名教龄只有6年的青年男班主任。
  五年级(1)班,是我这学期新接手的班级,班里有个名叫小高的男生。因为“与众不同”,小高早已名声在外,前任班主任李老师对他束手无策,同学们也都认为“他就那样儿,没救了”。
  在和李老师办理交接手续时,她给了我两点建议:小高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一定要严肃处理;他常常招惹同学并引发冲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一定要录像并有“人证”在场,否则他会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得干干净净。除了建议,李老师还把她没收小高的电动橡皮转交给了我。听着小高那些“与众不同”的故事,看着手中的这块电动橡皮,我心想:虽然从教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已经送走了两届毕业生,调皮淘气的学生我见过不少,区区一个小高,还能在我这班里兴起多大的风浪啊。
  开学典礼当天,我将那块电动橡皮返还给小高。拿到失而复得的橡皮,小高不停地向我表示感谢并告诉我橡皮特别好用,而且班里同学只有他有电动橡皮。看着小高开心的样子,我能感受到他很喜欢这块橡皮,这块在班中独一无二的橡皮也曾给小高带来了一份骄傲。
  一次我外出学习,一天没在学校,晚上回到家中便收到了小高妈妈发来的消息:
  張老师,我想和您反映的是关于小李和小张的事。昨晚小高提起您今日外出,所以我也提醒了孩子要注意。下午孩子回来眼圈是红的,说是被气哭了好几次。孩子反映:为避免冲突,他被老师安排去了4班,小李趁他没在班里把他的文具拆的拆、毁的毁……
  听李老师说,从一年级起小高、小李和小张只要在一起就会出乱子。从小高妈妈发来的照片里,我发现了那块小高最喜爱的电动橡皮被折断了。我相信小高是被欺负了,于是我承诺小高妈妈会处理此事,决定替小高“打抱不平”。
  可没想到第二天调查的结果会是这样——小李和小张确实摔了小高的笔袋,但并未造成文具损坏,而小高为了让小李和小张受批评,便恶意地损毁自己的文具,嫁祸给小李和小张。
  天呐!这样的结果让我的“打抱不平”充满了讽刺!小高真的喜欢那块橡皮吗?难道他和我说的话都是骗我的吗?难道同学口中的“他就那样儿,没救了”是真的吗?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小高仍然会在班级中故意招惹同学并引发冲突。我教育了他这么久,毫无起色。特别是那块被小高自己损坏的橡皮,每次想起小高和它,就觉得好没面子!
  一次,我看管学生自习,中途回办公室拿东西。当我再次返回教室时,多名学生向我反映,趁我不在教室,小高不仅用橡皮擦掉了同学的部分作业,还辱骂其他同学。我强忍着怒火,与小高确认同学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我本想让他承认错误,向同学道歉,可谁曾想小高一边得意地笑着一边矢口否认。这下可激起了“民愤”,多半个班的学生大喊:“瞎说!”“又说谎!”小高见大事不妙,便改口说是其他同学趁我不在招他。同学们对他的不满再次加剧。我依旧想让小高承认自己的错误,可他却带着窃笑,继续把责任全部归咎于同学。
  “你!现在把桌椅搬到教室的后面去!”我爆发了,厉声呵斥道。小高收起了笑容,胆怯地嘀咕:“不……不……我不去后面。”桌角上的橡皮也被他不小心碰到了地上。你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听你的,我成什么了?你这场闹剧中的配角吗?拉上我一起让其他学生看笑话吗?“捡起橡皮,把桌椅搬到后面去!”可不管我怎样命令小高,他就是站在座位旁边,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嘴里依旧嘀咕着“我不去”。我和他就这样对峙着,这份僵持让我有些尴尬,其他学生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似乎在看我如何收场。
  “小高,你把桌椅搬后面去吧!别气张老师了!”“是啊,本来就是你的错,还要影响我们。”这时学生中间的几声议论,给了当时无助的我莫大的动力。于是,我让学生强行将小高的桌椅搬到了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很快教室里就安静了,小高坐在教室最后面的座位上,一手拿着橡皮,一手握着铅笔画起了画。我也终于平静了下来。我赢了小高,我在全班学生面前证明了自己,在这场与小高的对峙中,我赢回了面子!
  尽管赢了小高,但我却因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感到内疚。所谓“打一巴掌给一甜枣”,私下里我曾承诺小高,如果没有老师、同学向我投诉他的不良表现,我就会让同学给他妈妈发语音表扬他。之后的一段时间,小高确实变乖了。他知道这份乖能给他换来约定好的表扬。可我的所作所为,不是在为了我的面子而和他做交易,不是在为了我的面子而贿赂他吗?
  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处理小高惹出的乱子依旧是我的主要工作。尽管小高让我有些手足无措、精疲力尽,但是我依然执拗地要改造他。因为班中大部分同学坚信小高“他就那样儿,没救了”,而这恰恰能体现我这新任班主任的能力所在。是的,我要向所有人证明,那个令很多老师都感到头疼的小高,在我接班后进步了,变好了!
  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试图调节小高的失常状态,但是小高好像是在和我打游击战,我进他退,我退他进,一学期以来并没有明显的改变。我不禁自问:是不是从一开始,我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就选错了?
  工作初期的几年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受到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作为一名青年班主任,我主动走近许多班里的“刺头”学生,与他们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犯错、闯祸的无心之举或故意而为。久而久之,我在帮他们“拔刺”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们的敬佩。同时,家长们也能感受到我对学生的真心付出,开始认可我。无论是敬佩还是认可,这里都含有感恩。对那些“刺头”学生需要付出超过普通学生几倍的精力和时间来教育他们,希望最终能够换来他们的感恩,我想这并不是过分的要求。不过,如果我付出的努力换不来学生的感恩呢?比如小高,在我对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他始终表面上听从、顺从,可实际上依旧我行我素地放纵自己的行为。小高的这种既不知恩也不图报的行为,加剧了我的“权威感”。正是这份“权威感”,让我对小高进行惩罚、训斥的冲动逐渐强烈。“区区一个小高,还能在我这班里兴起多大的风浪啊。”——必须将他改造好!   作为全校唯一一名男班主任,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家长,都在关注着我的工作,关注着我所带的班级。我对学生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爱并不少于其他女性班主任,因此我希望通过学生让外界看到我的工作成果,为我赢得面子,获得声誉。这就使得在工作中,似乎总有个评委拿着张考核表在我身后跟着我,无声地关注着我的一言一行,为我的每个举措打钩或画叉,并实时向外公布。和我对学生付出的爱和努力相比,大部分人更愿意通过考核表衡量我的工作能力与成绩,这就迫使我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评委手中的那张考核表上。
  对自身快速成长的迫切期望,让我全力以赴地完成每項工作;努力提高在学校的地位和价值,使我不甘落后于其他青年教师。种种压力,加剧了我对解决小高问题的渴望。而这份渴望,却含有太多的杂质。一心注重面子,一味追求功利,能否成为帮助学生成长、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我现在对小高的种种举措,会不会对他的成长造成影响?学生不是我们的商品,他们的表现不是我们的营业额。作为教师,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用爱育人吗?如果将太多的杂质和压力融入这份对学生的爱中,那么我们的职业还会是阳光底下最光辉的吗?
  我发现,倘若教师放下一颗追求面子的功利心,便会更容易蹲下身走近学生,学生会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更加轻松地与我们进行沟通。把面子看淡些,既是给学生机会,也是给我们自己机会,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成长。
  一块橡皮,可以擦掉我们写错的字迹,也可以修正我们错误的认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一部电影中看到这样一句台词: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面子”曾是我向往的、来自他人的赞许;那么“里子”,不仅该有对学生的爱,更该具备专业能力与素养。也正因有了“里子”,我的“面子”才有了根基与依靠。人们常常仅凭衣服的“面子”判断它的价值,可是真正能够保暖的却是衣服的“里子”。作为教师,我们在追求“面子”的时候,更需要在“里子”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毕竟“里子”,才是我们扎根教育一线的能量。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倘若当自身能力不足时,倘若在专业成长的关键期,没有用真心关注学生的生活,没有用诚心帮助学生解决真问题,而是为了自己的面子假装清高,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学生必须配合,这样会为我自己的成长之路增添多少路障啊?那份渴望进步的急功近利,最终会成为自我捆绑的坚实枷锁。我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才是我们赢得“面子”最有效的方式。
  就像小高手中的那块橡皮,它曾带给小高同学们的关注,它曾令小高感到骄傲和快乐。小高的这块橡皮,也让我认识到,教师的眼中不该只有“面子”,还要有“里子”;不该只有“失常学生”,还要有对学生无条件的爱,更要有具备专业素养的我们自己。
  本文得到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向明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欧群慧老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任敬华老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王青老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安超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西苑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中的“问题 ”教学新范式,从问题导入到问题产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在美术课堂的形成,实现将“知识与技能”转化成“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问题 ” 小学美术 造型·表现 教学范式  当前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的教学范式依然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学习新知—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小结”,如此单一传递美术知识和技
【摘 要】高中选课走班后,先前的固定管理班被教学班取代,每一位任课教师自然成为该班的“班主任”。如何指导这些“全员班主任”适应新的课改形势?聘任经验丰富、威望高的教师担任教育顾问,承担指导全体教师构建新型育人模式的责任,引领教师完成从任课教师到教育者的转型。转型包括从权威的班主任到平等的教育者的转变,从改变学生到助力学生的转变,从教训学生到与学生对话的转变,从指挥学生到与学生相处的转变。  【关键
编者按  名校的生长是一种自觉的生长,这意味着学校对于自身发展变化的感知、体察、清醒和激励;名校的生长更是一种文化的生长,文化会融为学校的“精神气质”,成为一所学校的基因。本期名校案例通过青岛二中探寻学校自主变革之路的实践,观察在教育新形势下,学校发展面临的矛盾、改革逻辑和发展的新经验。  青岛二中诞生于1925年,作为当时青岛唯一的女子中学,一诞生就以独特的姿态开创了一个传奇,青岛二中的根脉始终
《中国教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教育期刊,邮发代号:82-113,国内刊号CN11-4801/Z,国际刊号:ISSN 1672-2051。2019年,本刊新增“學前教育”与“一校一品”栏目。调整后,本刊将在“服务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感悟教师全新的职业人生”的基础上,以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更高效的方式,关注教师、关注教师所关注的,为教师服务、为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
个人简介    徐志丹,男,36岁,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教于广东省顺德市碧桂园学校。自1993年至今,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寓教于乐”的原则,积极钻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学生喜爱,也多次受到各级专家的肯定。2001年被评为顺德市教书育人先进德育工作者,2003年被评为顺德区优秀班主任。2002年、2003年均获顺德市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
我曾在一所初中学校工作,有四年的一线教学经历,之后攻读了硕士。在此期间,有机会参与一个教师行动研究项目,由项目专家的助手逐渐成长为项目的负责人之一。在七年的项目周期中,我观察到教师到校外学习,再回到学校开展研究,虽然有项目组持续的陪伴,教师也有很强的成长感,但是,作为学校的成员,教师能否持续参与学习并不取决于自身的意愿,更多是学校的安排。本着让更多有学习意愿的教师有持续成长的机会,我进入一所初中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师德师风建设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  在海淀区教育系统两委一室的引领下,北京明天幼稚集团(以下简称“明天集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集团化办园特点扎实推进“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努力探索集团化办园模式
杨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她教我们的时候,不过20来岁,或者更年轻。无论在当时我的眼中,还是现在回想起来,杨老师长得都不算漂亮。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在我的心中,杨老师的形象一直是那么亲切而鲜活。  我写过我的中学老师和大学老师,却一直没有写早就想写的杨老师。因为那时我实在太小,在我的记忆中,关于杨老师的故事实在有限。不过,有一些片断,虽然朦朦胧胧,却一直印在我的心灵深处。  记得语文课本里有一篇课文叫
编者按  中小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愛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精神牢牢扎根,是新时代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文化思潮、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的信息技
教研工作是我国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建立教研制度最初的出发点是解决教师素质不高的问题,教研员的主要任务是教材教法的指导,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基础教育领域的教研观念、理论、手段以及人才成长的需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教研工作面临着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发展。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的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教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