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uan2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锋小说式微后,它的主要作者们,都换了别种笔墨以适时势,同时也求新的开拓。比如潘军,在到南方短暂地生活几年后重新操觚,就迷上了城市叙事,我在《城市像框》里提到过他。回想起来,那里面谈论的作家,几乎尽属“新生代”,以前先锋派身份介入城市叙事这么一个颇具时尚色彩领域的,似乎只有潘军。去年,终于见着他本人的时候,我发现这并非偶然——他精神上有一种跟城市时代和城市文学一样的年轻的因素。
  说城市文学有时尚色彩,其实是中国的特定情形。1994年后,这类写作在中国渐渐兴起以来,其间的弄潮者,差不多都是出生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如今年龄在30岁上下的这一代人。我除了读作品,也跟他们中有些人有过接触。我的印象是,他们跟这个新兴的城市时代,的确是水乳交融的。他们的社会经验,跟现时代亲密无间,他们就生活在后者当中。这一点,促使他们在体验城市生活时,不由自主或难以自察地采取着一种沉溺的姿态,从而使他们对城市的叙事天然地被赋予了时尚色彩,就像任何一个都市白领对于最新的服装款式拥有鉴赏力、常识和敏感一样,他们笔下的城市故事和人物,充满了类似的特征。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中国新兴的城市文学的特殊性。反观19世纪欧美城市文学兴起时的情形,则可清楚地看到,那些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与城市文明对立的情绪。而这情绪,来自于当时欧美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大批农民加入城市流浪者行列的现象这一事实。
  中国城市文学具有时尚色彩不是什么缺点,相反,是使它富于特色。但是,这样一种特色仍旧是利弊参半的。就其弊端而言,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这类作品,在对城市的表述上,彼此有着明显的雷同现象。人们很难找到的诸多作家的若干作品之间本身,往往也过于神似;多读之下,不免发生如下的困惑:读者的记忆相当模糊,常常把不同的故事和人物混淆起来。这就是年轻的中国城市文学作者们社会经验过于近似,而对城市文化的趣味又过于“流行化”所造成的后果。
  尽管潘军精神中仍然有一种很年轻的力量(这是他得以把握城市叙事的前提),但如果说他跟“新生代”们之间有着某种“价值沟”,我以为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个在先锋时代摸爬滚打出来的作家,与眼前这么一个十足市场化的时代之间,不可能水乳交融。他的“年轻”,使他能够应付这个时代所提出的各种挑战,而不至于在自我封闭中拒绝或躲避这些挑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会顺从地接受这个时代的一切价值观念,与之完全融为一体,特别是那些“时尚”性质的东西。这一点,我自认为看得很准。
  因此,在目前既繁花似锦又颇令人感到风格单调的城市文学叙事中间,潘军的作品却显出了足够的个性。我不必担心,他笔下会出现那些CITYBOY、CITYGIRL们所热衷的场景、故事模式或人物表情。他不是借助于“时尚之眼”来打量城市的空间,他不需要这个,他有一双自己的眼睛,而且信赖它们。这次我读到的他总共八部中短篇,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至关重要的是,在潘军的城市叙事里,人没有沦为种种“城市时尚”的代码。例如,在所谓欲望化叙事上,许多“新生代”作者对欲望与城市人的关系的理解,非常笼统和抽象,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并不是欲望与个人特定的心灵的关系,只是欲望与“城市文明”这个词及其相关理念的关系。换句话说,他们觉得“欲望”乃城市文明的题中之义,是城市人性的天然特征,写城市、城市人,不欲望化便不“像”了。更通俗的说法或许是:“写城市,不写欲望写什么?”不知道对那些年轻的城市敘事者来说,我上面一番揣度是否会歪曲了他们?我想不会。他们在作品中以描写欲望的笔触,在做出这样的自我说明:那些男男女女的人物躁动着、不安着、宣泄着……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城市人”,仅仅因为他们必须“这样”生活。这当然也不能算错,毋宁说,从一般意义上,我也赞同欲望乃是“城市”骨子里的一个标记。但是,除此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或者说更真实的是个体,即在欲望涌动的普遍性后面,我们应该看到欲望在个体内心之中的那种特殊的存在方式、发生过程以及不同的作用。这却是潘军与CITYBOY、CITYGIRL们的不同之处了。他笔下的城市人,也为欲望所扰,然而却不“欲望化”;他们的欲望,来自他们自身的人性的希冀或疑惑,不是来自小说家想象中所认为的所谓城市人非如此不可的某种“习性”。说到这一点,我就不禁想起许多年轻的城市文学作者,在他们的作品里,总是起劲地让其人物出入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的场所,大把地花钱或对大把花钱的人又羡又嫉……他们就这样完全活在城市的符号当中,以至于成为这些符号的符号。这种情形,对于幼稚期的中国城市文学固然难免,可是,跟潘军的作品一比,却不能不显出外在与空洞来。
  潘军笔下的城市人形形色色、面目各异,但作为艺术化的对象,他们仍然表现出了某种能够说明作者叙述倾向和深度一致的特征。这个特征,我以为是,人物的存在,多被置于其各自的内心秘密中。作者透过对这类秘密的剥茧式描写,朝城市的诸种内在而暖昧的本质挺进。《和陌生人喝酒》里那位处长,由其属下一个年轻女孩引发似是而非的幻想,致其家庭解体,个中滋味可谓奥妙无穷。《寻找子谦先生》的所谓“寻找”,充满虚情假意,它让人看到,城市人是怎样在爱情和友情的幌子下,巧妙地实现了自己对欲念的屈从。《抛弃》是一个由双重阴谋组成的故事,这双重阴谋发生在夫妇之间,他们厌倦共同的婚姻,却谁也不肯让对方知道自己心中的这种厌倦,而寄希望于以阴谋的方式结束婚姻……诸如此类的故事,都表达着作者对城市人的与其环境相称的特有心理的细腻而卓异的,堪称走到了其灵魂深处的辨别力。在我看来,这是目下许多城市文学作者缺乏的一种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文学自90年代中期前后渐备气候以来,一般的作者们,要么像年轻的新生代那样,过多地为城市化的种种外部表征所迷惑而失察于人性,亦即真实的个体生命的复杂性、丰富性和特异性,要么像某些年龄稍长的作者那样徒以道德偏见视世,过多地纠缠于简单化的社会批判。这一切,都表明城市化在我们的经验和价值观方面都是一种十分陌生的事物,以至于我们并不能如实地看待它,而不由自主地倾向于将它想象化和传奇化,把它描绘成一种令人惊异的富于夸张风格的东西。但是,潘军的城市叙事,却不多见地越出了这之外。
  这自非偶然。其实,先锋派时的潘军,其笔触就特别具有一种城市意味(虽然未必是在写城市),这一点,与别的先锋作家(例如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不大相同;或者说,这是一位很适合去读解城市的小说家。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作为一种文学现象,某种意义上是隐性的城市风格与显性的城市叙事合二而一的产物。我想,他之所以那么深地走进了城市人的内心,其实也首先是他更深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这样一种走进,辅之以他先锋派的语言余韵和视点,使潘军的城市小说在哲学、文化和感觉方式上迥异于所有同类创作。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现在的写城市的潘军的特殊性,没有第二个人可以重复他,的确没有。
  责任编辑 鹿 政
其他文献
(一)  灿烈死了,她是自杀的,八一建军节那天。  我没想到她会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人世。走的时候,她一定很疼。  灿烈是卧轨死的,整个过程也就几秒。她奔向铁轨时,身边那个男人,那个小司机,他本来应该安安静静在乡政府值班的,从此,“八一”两个字给他留下了最惊魂的记忆。  那个小司机,本来是拦腰抱着她的。可她像疯了一样,劲大得不行,她挣脱他,转身就向轰鸣着开过来的火车扑上去。扑上去的时候,她的身体就
期刊
网站高管  我在魅力锦湖网站工作,同事们都喊我二当家的。我白天挎着一架单反相机,有人请,我就去参加各种活动,比如企业开张啊,新楼开盘啊;没人请,就在大街上闲逛,没准会逮到两辆汽车相撞啊,老大爷老大娘碰瓷啊,某某饭店失火啊,然后配上文字发在网站上。当然,某个官太太不满丈夫拈花惹草愤而跳楼的新闻现场,实在可遇不可求,也许这种场面太过血腥,但读者总是感到不太过瘾。如果能够抢到这样的头条,不但网站的点击率
期刊
小时候和奶奶一起走亲戚,到她妹妹家去。我奶奶的妹妹,我叫姨奶奶,在路上时,奶奶已经交代好了,见姨奶奶的丈夫要叫表爷,见姨奶奶的闺女要叫表姑娘。姨奶奶家在县城住,离我奶奶家并不远,她家的院墙外面是一个大湖,应该说县城是被湖水包围的。这里虽然只是北方小县城,但很有江南的韵致,尤其是那种窄窄的胡同,更是江南味儿十足。  姨奶奶家的院子不大,除了四间正房,东西两边也盖有房子,挨着门楼是厕所,厕所外边种了一
期刊
这不是文物又是什么  尘封其中的多是寓意 能  看到思想流淌和奔腾的样子  看到历史的皮肤和透明的血管  最尖厉的时候  整个大别山都在高歌 在  回荡  然后死去的全部起立  连苦菊也背起了钢枪  因为它们毕竟都沾染过  英雄的鲜血  接受过热烈的交融  你听  一声嘹亮有没有过于悲壮  有没有让整个土地都充满了  力气和怀想  回答已经被  城市的喧嚣所淹没 已被  一条条高速公路消减了分贝 
期刊
我们所说的红已经  不是你的红  我们所看到的血也不是  都在漫山遍野里呈现 又在  黎明前凋零和死去  那喑哑和懦弱的是敌人的枪声  你们的红就极其热烈和炙热  极其繁华和充满暗示  如今我们已经无法临摹  共和国的许多画家也措手不及  我们所说的红如果是你的红  你就喊一声  我是金寨  我是流过十万红军之血的  坚固城堡  一次永远不变的颜色
期刊
婚礼是一个很好的理由  就献给今天  然后我们喜气洋洋地暴动  我成为红军 你  成为我的思念  我的爱人  这个节日怎么这么热烈  那撕开黑夜的亮光  那穿越劳苦者阴霾与苦难的枪声  都成了我们的礼赞  彩色的 更为华丽  那么多人为我们惋惜和流泪  唯有你笑  天一次又一次绚丽和  满带红晕  因为  这个节日我们都成了  新人
期刊
启明星就在头上  胸中刚好也有一团火  早已燃烧  早已难以平息  如果是一种叛逆  我就去汤家汇  那里汇集了无数个希望  其中 一闪一闪的都是  锤子和镰刀的影子  吸引我的恰是死亡  是的  去汤家汇  去死亡  去看红旗插到山顶的样子  来之前我们一无所有  来之后  我们在所不惜 然后  成为历史的大亨
期刊
这怎么叫葳蕤和蓬勃  就算是满塘的花也足够衰败  你们白白生在那一天  并不能保住  一个红军母亲的孩子  令她在生与死面前做了抉择  你们或许说这是1933年的冬天  四处那么阴冷和萧杀  一切太艰难 连  草木也冷酷  似一撇刀锋  不能由此站立和生存  那一个母亲为什么能做到永别  你们可汗颜  你们这一塘荷  你们这些个虚伪而冷漠的懦夫  你们的美丽原来是  一场虚幻和修饰  还有你们根底
期刊
你一定听到了什么  一定  是枪声 炮声和  历史的心跳声  你一定看到了他  贫瘠而夸张的额头以及  赤脚的灵魂  你一定承认了我的判断  否则 你不会低头 再  流泪  在这个地方  我们往往抬不起头来  许多事件我们都不可  参与和重读  我们菲薄和暗淡 而  在这个地方  我们一定要抬起头来  我们毕竟是一个人的子孙  是一种继承和光荣  我们都看到了  神
期刊
所有的酝酿都是为了今天  其中的力量带着一种辛辣  很烈 是  革命的硝  出口深邃而极其严肃  大多数人的苦难都在  其中发酵  最成熟的时候定会发生  你看那旧社会的坍塌处 那  充满新意的萌芽  已经经过了我们  震聋发聩的声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