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细节” 成就“大智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_te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细节——预设
  有些细节表面上看是信手拈来,即性所得,而实质上是匠心独具,蓄意安排. 它的背后是一种理念、思想. 虽然我们无法预料课堂会生成些什么,但我们可以预设一些细节,只要我们在教学预案中从学生学的角度入手,精心设计每一环节的教学细节,学生的学习就会在有机的生成中张扬. 课堂也会因为预设更精彩、更有魅力.
  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一位教师进行这样一个细节设计:课始,教师采用机动灵活的方式引入“周”字,并板书: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周”字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的回答:一星期、一周;周围、一圈儿;人的姓氏,等等.
  揭题: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知识就与这个“周”字密切相关.
  (教师把树叶、国旗卡片、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的卡片贴到黑板)
  师: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补充板书:长(完善课题“周长”).
  师:猜一猜,这些图形的周长可能跟“周”字的哪种意思有关?
  生:与“周围”、“一圈”这种意思有关.
  师:照大家的这种理解,树叶的周长应该是指它的……?请学生在实物上指出.
  这样引入,唤醒了“周长”在学生大脑中的第一认知经验,拉近了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这样的细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热情高涨.
  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过:“教师要学会偷懒”. 这句话的含意就是: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说,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去思考,一句话,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但这并不意味教师就放任不管,教师应在关键处、细节处适时给予点拨、引导. 此时,注重细节设计尤为重要. 教师课中的“懒”更需教师在课前的“勤”.
  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平行线一课时,当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概念后,一位老师开始进行平行线画法的教学. 学生自以为平行线很容易画,自己会画. 于是老师顺水推舟让他们在纸上画(事先准备)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发现部分学生用直尺或三角板的一边任意放目测差不多平行就动手画了,还有部分学生用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然后“平移” 该尺画另一条与之“平行”的线. 同学们欣赏着自己的作品,都很满意. 于是,这位老师让学生板演自己的画法,要求边说边画. 生1:用直尺任意放一位置,目测差不多平行就画.
  这学生画完,立即有同学反对了:“这样无法知道是否平行,这只是大约!”
  师:还有别的画法吗?
  生2:用直尺的一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边说边演示)
  师:你觉得第一步做得怎样?(生:好!)好在哪里?(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要以这条直线为准)
  生2:向上移一点. (他正准备画)
  师:能不能再向上移一点?(生点头)
  就在学生向上平移的过程中尺子晃动了一下,学生意识到,但仍画了上去.
  生3:这两条不是平行线,刚才在平移的时候,尺晃了.
  师:生2的想法可真好!只是,如果在画时尺不晃动,在移的时候不倾斜该多好啊!小组讨论一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讨论,再次尝试,一会儿,学生兴奋地叫了起来. )
  于是,老师又请学生上来板演.
  生4:第一步和生2一样;为了让这把尺移的时候不晃动,我用第二把尺的一边紧贴三角板的另一边,然后按住贴上去的尺,紧贴着它移动三角板,到适当的位置画直线.
  ……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在获得平行线的概念后,教师考虑到学生自以为会画平行线,于是顺水推舟设计让学生先画这一细节. 通过板演让学生发现用“目测”的方法画平行线是没有说服力的,误差很大;用“平移”的画法平移中会产生晃动,从而产生误差;于是用语言“如果在画时尺不晃动,在移的时候不倾斜该多好啊!”渲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产生探究正确方法的需要. 学生“一面行,一面想,必然产生新价值”(陶行知).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为学习而设计教学. ”备课时从多角度、多方面去预设一些教学细节,才能教得全面、教得精彩.
  二、细节——发现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预设,更强调生成,强调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教学细节往往形成和产生于情境中,形成和产生于师生的互动中,形成和产生于偶发事件中.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把握课堂中的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找规律”的练习课上有一道找规律填数的题目. 题目是:2000,400,80,( ).
  题目刚出示,学生就齐声报出了答案,这在我的预料之中. 为了加深印象,我追问:“谁来说说各数之间有怎样的规律?”没想到这一问,却生成了一个意料之外的精彩. 同学们很顺利说出了“前面一个数除以5,就得到它后面的一个数,所以80 ÷ 5 = 16”的规律后. 却见一位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眼睛盯着我想举手又不敢举手,我观察到了这个细节,就及时走过去摸着他的头问:“你还有想说的吗?”只见他站起来怯怯地说:“我算出来也是16,但规律和你们的不一样. ”听了他的发言,我鼓励他把不同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在老师和同学的期待中这名同学说:“2000 2000 = 4000,去掉一个0,就是400,400 400 = 800,去掉一个0就是80;80 80 = 160,去掉一个0就是16. ”听了他的回答很多同学一头雾水,我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大家一致向他投以赞许的目光,孩子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 把握住了“细节”,便留住了一份精彩,营造了一份美丽. 课堂正是有了这样灵动的“细节”,我们的教学才会那样饱满.
其他文献
【摘要】 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有效度”,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有效巧妙的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
患者男性,45岁。因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4年7月接受异体肾移植术,术后规律服用普乐可复、骁息、尤金三联抗排斥治疗,一般情况尚可,常规体检于2014年10月入院。
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这一角度进行考察,探讨该专业教学如何适应、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的融合。
评《汉英大辞典》印金凤近年来海峡两岸先后各出版了一部大型汉英辞典,可说是我国外语辞书界的大事。这就是:《汉英大辞典》(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分上、下两卷),该辞典"收单字条目1.1万条,多字条目22万条,条目内另附合成词20万...
<正> 各专门领域的汉译英,如科技文献之英译、文学作品之英译以及我国法律之英译,既有其共性,亦有其特点.当前法律英译工作的特点,是历史短、水平不高,不如其他领域的汉译英,且同改革开放、改善投资环境、确立我国法律的良好国际形象的要求颇有距离,没有任何可以自满的根据而只有急起直追的充分理由.比如说,尽管诗很难译,可汉诗英译本的前言或后语中从来没有"本诗译文与原文不符者以原著为准"之类的逃避责任的文句.这就是说,即使汉诗英译在客观上并非毫无差错,但译者扪心自问,已经尽心尽力,相信没有差错了.但是目
【摘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育心理学. 现代教育学的原理,融合体现个性风格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更要满腔激情,持之以恒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使学生达到“想学”、“愿学”、“乐学”的境界 ,让“提高数学课堂效率”真正成为现实.   【关键词】 兴趣;课堂教学;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往往是凭直觉上的好恶,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
英汉词语搭配中的“可预示性”比较邵志洪词语搭配在词项上或语义上都可能出现"可预示性"(Predictability)。英汉对于词语搭配中"可预示性"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拟就英汉词...
<正> 从来自英国的移民于1607年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算起,美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已独立存在三百八十多年.随着移民的社会组织、生活习惯、工作性质和管理方式的逐渐变化,他们带去的莎士比亚时代的语言也必然逐渐发生演变.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政治风云变幻,思想观念不断转变,也在现代美国英语的演变中得到了反映.美国著名语言学家马克华德特在与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夸克谈话中指出."语言在变化,人们不再使用与莎士比亚时期完全相同的词汇、发
患者男性,9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隐痛伴恶心、大便半个月2~3次/天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侧中下腹可触及一包块,大小5cm&#215;4cm,质硬,压痛,界不清,活动欠佳,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
传统语法与理论语法在教学中的精妙结合──《英语理论语法》评介之见《英语理论语法》(以下简称《语法》),由许汝民编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出版,全书约46万字。《语法》一书,作者结合自己教学和科研经验,着重介绍了理论语法的脉承及其应用。全书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