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立意有方法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ong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写作立意常见的泛泛而谈、人云亦云、犹疑散漫等问题,提出教学建议:应帮助学生把握立意的基本原则,即对一类话题有正确而独特的看法;掌握立意的基本技巧,多角度思考,找准最佳立意点。具体而言,可以运用大小相济法、虚实相生法、多向思维法、一字立骨法、熟中求新法来确定立意。
  关键词:写作教学;立意;技巧
  立意是文章的精神内核。杜牧就曾经说过:“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是以意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辭,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王夫之也有言:“无论诗歌与长行文章,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可见立意之于文章的重要性。
  从高考作文的要求来看,学生写作立意的基本标准是思想健康、中心明确;高层次的要求则是见解新颖、深刻、有创新。但是,学生写作立意常见以下问题——泛泛而谈(不深):不能由表及里、由果推因、由形观神;人云亦云(不新):老生常谈,相似雷同,毫无新意;犹疑散漫(不聚):摇摆不定,文意散漫,游离中心;更有甚者,格调低沉,消极悲观。在写作教学中,怎样才能指导学生完成高质量的写作立意呢?
  一、把握立意的基本原则
  写作立意的首要原则应是:对一类话题有正确(积极健康)而独特(深刻新颖)的看法。“正确(积极健康)”是立意的前提,包括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等。“独特(深刻新颖)”是对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层次的要求,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分析深入,观点具有启发性;见解有创意,有个性色彩。可以说,写作立意的最佳标准应是正确、深刻、新颖,即能揭示文题的本质含义,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新鲜感;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有现实的针对性:即要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高度;有真实、典型的事物(事理)依托:即寄意于事,寓情于景,托志于物,明理于议,作文中要有“我”,有“我”的生活事件、独特见解和真挚情感。
  要落实写作立意的原则,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立德树人”的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我等有关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系列话题提炼出符合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而独特的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在日常的读写中涵养温善的人性,历练丰盈的人情。
  二、掌握立意的基本技巧
  明朝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说:“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董其昌以画树为例,说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展现一个客观对象,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个“点”须“四面取之”,即须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这启迪我们,写作立意也要从多角度思考,要增强文题材料的“考查视点”意识,紧扣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由表及里深究命题的考查意图,进而找准最佳的立意点。具体地说,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下面几种方法来确定立意。
  (一)大小相济法
  1.化大为小。
  分析近年的高考作文可以发现,无论是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命题(或话题)作文,多围绕高考核心功能,以时代宏大主题命题,突出育人功能。若就题论题,往往会流于空泛。教师最好能指导学生从宽泛的作文材料中选取一个小角度,小处着笔,深入发掘,在深刻议论或生动描写中揭示人生哲理或呼应时代主题。例如,201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以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3人关于“爱国”的思考入题,让学生围绕“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论述自己对爱国精神的理解。如果学生能以 “我”“如何爱国”来立意,以微观见宏观地阐释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承爱国精神,争做时代新青年”等观点,准确表达“我”的独到认识、具化思考和真切体会,就会给人以较深刻的启示。
  2.以小见大。
  对于比较微观的作文题目,宜以小见大。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小细节、小片断、小事情投放到时代大背景中,让人们从“小”中悟出“大”来。正所谓:“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例如,可以利用2017 年高考江苏卷以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车”命题的“话题作文”,来启发学生思考:不宜“就车写车”,而应透过 “车”这个象征性的现实“小”载体,来追问现实生活本质,提炼一种新颖深刻的“大”的生活感悟,比如,可以叙写“车”与社会、“车”与人、“车”与自己的真情故事,以此表达“车”“承载了世间的真情”的主旨;还可以议论“车来车往”的生活现象,以此反映人们思想理念的变化、生活观念的改变,或呈现对生活、生存及生命的某种哲思。这种以小见大立意行文的思维过程,也是小题大做、升华立意的过程。
  (二)虚实相生法
  1.化实为虚。
  有些作文题的话题或核心概念比较实在,对此,教师应指导学生着眼于核心概念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来立意,不能就“实”说“实”。例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要求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便可用化实为虚的方法立意。“色彩”是个实在的形象化的词语,学生可依据题中的提示语由具体色彩出发,把“色彩”抽象虚化为某种精神、品质或感情。如写爱国的“红色”,表现出某位爱国者奋力拼搏的激情和感人的故事;也可联想感动中国的“色彩缤纷”的英雄人物,描写出他们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但都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着的业绩。有了如此以虚映实的立意,才能写出中心深刻、包孕丰富的好文章。
  2.化虚为实。
  与化实为虚相反,化虚为实即“虚”题要“实”写。对于“虚”题,教师要启发学生先领会材料或命题中的意蕴,再从中发掘或选择与此相契合的具体材料(物象),从而具体详尽地表达对材料或命题的独到见解或感悟,正所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样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例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文明的韧性”的作文题,就适合用化虚为实法确定立意。文题中,无论是“韧性”还是“文明”,都是比较抽象的“虚”的概念或话题,要由虚转实,就需完成两层转换:依据文题材料的内涵和提示要点,首先要由宏大抽象的“中华文明的韧性”,转换到依然比较抽象笼统的“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再转换到诸如“中华汉字文明的韧性”“儒学文明的韧性”“新中国建立历程中彰显的文明的韧性”等较为具体实在的写作角度,从而确立一个鲜明的中心。比如写“中华汉字文明的韧性”,就可具体阐述汉字独具风格的韧性的特征、韧性的构造、韧性的演变及其在中华文明史传承中韧性的意义等。如此化虚为实,以实论虚,就能使文章主题鲜明深刻,也能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三)多向思维法
  1.发散思维。
  以某一事物(或事理)为思考的焦点,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就叫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过程,也是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训练这种思维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就能有比较新奇的立意。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以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史料命制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涉及三个历史人物的品行、格局、精神、气质等多元视角,学生可以在“以古鉴今”这一写作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的观照下,从以下几个角度确定立意:
  首先,从齐桓公采纳鲍叔的谏议重用管仲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行为的角度,可立意为:
  (1)志存高远,胸襟广阔,不计前嫌,方成大器;
  (2)审时度势,乐于纳谏,从谏如流,方能成事;
  (3)聚揽贤才,唯才是用,人尽其才,方能成功;
  (4)虚怀若谷,用人不疑,诚恳待人,千古流芳。
  ……
  其次,从管仲的功业和孔子的评赞的角度,可立意为:
  (1)识时务,知变通,志存高远,方成大器;
  (2)放弃小我成就大我,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
  (3)跟随明君,感恩图报,大胆作为,匡扶天下,铸就人生辉煌。
  ……
  最后,从鲍叔的“谏议”和司马迁的评赞的角度,可立意为:
  (1)为人虚怀若谷,不计个人得失,不嫉妒他人才能,是成就大事业的前提;
  (2)忠于国家,热爱领袖,顾全大局,大公无私,是做人的美德;
  (3)做人要有自知之明,要选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4)有知人之明和举贤之量,是铸就辉煌的重要品格。
  ……
  可见,运用发散思维立意是一种思维的多向辐射与寻同求异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整体把握所给材料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去粗取精,选准“那一个”“感触最深”、所储存的有关论据材料最充分而又利于自我个性自由表达的立意点,去加以分析,切不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2.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对司空见惯的或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逆溯人们惯常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又叫反向思维或“反弹琵琶”。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对一些作文题尤其是一些含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进行反其道而思之,往往能打破思维定式,确定出新颖深刻的立意。例如,2020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的观点,就可逆向立意為:
  (1)就像一些科学发明之前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假设一样,没有事实的看法并不空洞;同样,“事实胜于雄辩”,没有看法的事实也依然有力。
  (2)许多时候,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看法比事实无力;而不符合逻辑的事实,也是无力的。
  (3)事实固然重要,没有逻辑的看法依然是空洞的;看法固然重要,但不合逻辑的事实依然是无力的。
  (4)有看法的事实一定有力或客观吗?每个人对事实的认知都会有局限性,看法也有优劣高下之分,成见、偏见更是不可避免。尽量保持事实本身原样,不发表个人主观看法,可以吗?
  运用逆向思维,用批判性的逻辑思路对作文材料进行审视,将看似无可辩驳的话题进一步拓展引申,确立出上面所列四个有“批判性思维”气质的立意点,文章的主题就会新颖而深刻。
  当然,写作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提醒学生,运用“逆向思维”立意不是一味地唱反调,“求异”不是诡辩,一定要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否则“为求异而求异往往导致我们忽略事物的两面性,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不对的”。
  (四)一字立骨法
  “一字立骨”即常用一个字或词甚至是一个句子作为全文中心的聚焦点,以此来选材、剪裁和表达。所以,“一字立骨”其实指的是高度浓缩全文的主旨线索,与传统的诗眼、文眼相似。如古人所说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说的就是写文章应当先立纲领,并以此作为统帅全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凝结着立意点的“立骨”性字句设置在文章的“居要处”,并使这个“立骨”性字句反复出现,形成全文的“意”脉;虽不必处处求显,但要能“东云出鳞,西云露爪”,值得反复揣摩,令人回味无穷。
  例如,前文提到的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如果以鲍叔为“感触最深”的立意视角,则可“确立励志性的主题,着重赞美其道德品质的高贵:为了国家大业,没有为难失败的敌手;推崇其才能在自己之上;保举其掌握大权,自己甘居下位”。这样,就可以用“忠”字立骨,以此统领全文,展开论述:“忠”于国家,是鲍叔力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大情怀;“忠”爱君主(领袖),是鲍叔力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使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坚强动力;“忠”诚于情义,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大公无私,是鲍叔能够铸就辉煌的博大胸襟;“忠”贞于自我人格,虚怀若谷,有自知之明,把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是鲍叔成就大事业的崇高品德。像这样全文以“忠”字立意,以片言“忠”字居要,意脉清晰,也能够使全文环之而开合变化,因之而一动万随。
  事实上,学生运用“一字立骨法”快捷洗练地立意,在标题、开头、段落首括句以及结尾等“居要处”安插统帅全篇的“片言”,至少也会令整日阅读同样论点的教师眼前一亮,精神一振,得以缓解阅读的“审美疲劳”。
  (五)熟中求新法
  大多数作文题的内容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习见习闻的事物或事理。对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或事理,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新时代的视角来审视,将平常之人、平常之事或习见习闻的话题赋予新的思想内涵,推陈出新,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确立出鲜明新颖的中心。例如,对“运动”“棉被”“飞鸟”“时间”等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就可以让学生运用熟中求新法确定立意:   人们都说生命在于运动,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我要说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
  人们都知道棉被能够温暖别人;但是,棉被在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它自己。
  人们都知道说飞鸟一旦冲向天空,便获得了自由;但是,飞鸟自以为摆脱了束缚,却不知天空也是牢笼。
  人们都说时间就是财富,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是,我要说时间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变成财富。
  上面的立意,均是对习见习闻的事物或事理,向纵深处挖掘,从而开拓出新颖深刻的立意来。2017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关于“车”的写作,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生活中人们虽然离不开车,但乘车只是一种代步,乘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欣赏沿途的风景。
  车虽然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我们在车来车往中不能迷失了自我,更不能搭错车,下错站。
  ……
  像这样引导学生透过日常生活司空见惯的“车”这个现实载体,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或由果溯因地去追问现实本质,就能够确立出新颖深刻而又个性鲜明的中心来,自然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总之,写作立意的过程就是探寻、发掘和确立文章的灵魂内核的过程,是盘活心灵库存的自觉、综合运用读写素养的思维过程,而确定立意的方法又是丰富多样的。教师应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彼此贯通,实现高考作文高品质立意。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十一期立项课题“学情分析视角下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化研究”(编号:2015JK11L05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朱靖华.历代書信选[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2] 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校注·卷二[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
  [4] 刘安,陈广忠.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 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 唐惠忠.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与立意出新[J].中学语文,2018(14).
  [7] 张少康.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8] 孙绍振.用正反合的辩证思维,盘活内心储存——评2020年高考作文题[J].语文学习,2020(8).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好的课堂提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就要遵循事实性、准确性和目的性的原则,本文论述了提问的“三性”,旨在提升数学课堂效率,以期为广大教师带来助益。
该文从坚持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主渠道主阵地地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准确把握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新要求三个方面出发,厘清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为通过二者的协同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提供有益启示。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或难以具象化的情感。巧妙地引入数学四则运算方法,就能够让问题迎刃而解。具体来说,累积数量时,用加法展示关系;明晰误解时,用减法澄清概念;放大影响时,用乘法增益效果;聚焦平均时,用除法揭示不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数学四则运算;学科融合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科学课程,数学
主导性和主体性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教学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主动性、质疑性、创造性三个方面,教师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内容上的引导、价值上的引导和方法上的引导三方面。概论课中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包括:属于内外因关系,良性互动、相互制约,在发展中共同进步。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主导性和主体性的关系,促成二者各自合理地发挥其作用,最终才能实现概论课教学的有效和高质。
开放式实验教学趣味十足而“理性”稍有欠缺,对此,尝试发掘“理趣”共生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围绕“鸡蛋中的化学”这一主题,设计巧妙区分生、熟蛋,蛋白质的变性,蛋壳成分的研究
学困生是当前学校教育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各界需要给予情感关怀的重点关注对象。在教育活动中,情感关怀的本质是师生双方走进彼此,看到对方进步与成长的双向互动过程。面对学困生的学习失能现状,情感关怀是教师转化此群体的关键,作为施加情感关怀主体之一的教师要自觉充当关怀者角色,站在教育者的立场认清学困生的学习困境、理解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从情感教育的角度切入,帮助学困生重塑积极的学习态度、良好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章教学内容的分析,发掘“定义→性质→判定→(应用)”这条主线,进行单元重构教学:起始课形成知识结构,常规课强化学法沿用.基于实践,
大学和城市是社会系统内的两个要素,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产学研深度融合趋势日益显著的背景下,研究型大学如何深度融入城市,与城市共生共融,不仅是对高等教育外部规律的
学海堂是清代中后期古代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代表。学海堂的办学宗旨、学长制、季课考察制度、专课肄业生制度以及雅集制度等,给当今研究生教育带来丰富的启示。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高地”等重要目标,支持和鼓励在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流动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该文以科技创新为抓手,以五邑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运用专业联盟的独特视角,探索粤港澳三地人才融合发展的协同策略,在大湾区高校联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论证专业联盟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针对高校联盟的局限性以及潜在问题,提出优化方案及有价值的解决办法,为造就大湾区高素质劳动者、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