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职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值得广大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这门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职业职业与职业指导 德育 把握特点 创新 提高实效
教師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教”又要求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特定的教学形式,它面对的是众多的、多层次的学生,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探索的永久性课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这门课的教材的编写有独特的见解,融入了很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知识,给教师的授课拓宽了思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素材。上好这门课在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上好这门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1.教材突出德育的针对性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把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处于的教育阶段的特点;二是掌握处于这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对谁?”“干什么?”
2.教材重视德育的时代感
时代感是提高德育亲和力的需要,这门课的教材在概念、观念方法及规格上都具有时代感。如教材编写图文并茂,内容“求实、求新、求活”,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
3.教材强调德育的实效性
教材根据本学科应承担的德育任务,以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切入点,处理好“认知”和“运用”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加大评析改革的力度,一改往常“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完之后全忘了”的模式,评价原则为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和行为习惯。
4.教材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专业的多样性
教材不但紧扣了教学大纲,而且在案例后的评析与思考,每节后的思考与训练,每章后的活动天地等板块中,都为结合本地、本专业实际给予了导向。
5.教材实现课程综合化
教材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两门自成体系的学科综合而成,以“完全综合化”的“融合方式”进行了学科间的综合。
二、把握中职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把握几种矛盾的心态。
1.失落感和得胜感
有的学生考上中职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认为有学上已经很满足了;有的学生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压力下,认为前途渺茫,陷入无可奈何的苦恼中。
2.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
这一矛盾的情感,不但一年级新生有,而且往往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
3.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
向往很实际,职业环境、职业收入、社会角色、生活水平等众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不甘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4.事业感和拜金思想
通过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事业感,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思想,也无时不在侵袭着他们。
5.对自主择业的向往和对就业前途的不安
中职生十分关心就业动态,更愿意按照个人发展的意愿去选择职业,但目前就业形势、企事业增效减人和人才“高消费”的现实,又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忐忑不安。
此外,中职生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状况。
大多中职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尚幼,涉世不深,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都有待形成。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以上对新教材的认识及对中职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分析,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大教法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实效,把书教活,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认知明理”“交流探讨”“学以致用”栏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1.寓德育于能力训练中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强调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模拟训练,如职业生涯设计、面试、招聘等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学期末举行的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优秀者再经面试,层层选择让学生体会到择业的酸甜苦辣。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德育亲和力
案例教学的益处在于对某些现实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交互式探索,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将职业教育落实到能力本位。所选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置思考讲座题目,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读完一个案例后,提问学生: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跟你现在的专业选择相符吗?如不相符你准备如何对待?教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并安排学生收集案例。
3.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实习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活动既能帮助教育者发现学生的潜能,捕捉引导学生将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的机遇,又能为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以及与社会、职业要求的差距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活动前,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指导,落实组织和其他准备工作;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后,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并予以反馈。如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学校在每年的“护士节”都要举行大型的护理操作比赛、护士授帽仪式,平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敬老院、社区为病人、孤寡老人、群众提供义务的护理服务。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能力,锻炼了意志,而且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学生在奉献中锻造了人品,充实了人生。
4.画龙点睛,展现本教材的德育主线
在每次授课完毕后,要精心设计小结,不唱高调,要朴实无华,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尽量多掌握职业发展动态,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不仅仅做这门课的学习者,更要做参与者、实践者,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能成为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有切实帮助的一门德育必修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学校)
关键词:职业职业与职业指导 德育 把握特点 创新 提高实效
教師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教”又要求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特定的教学形式,它面对的是众多的、多层次的学生,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探索的永久性课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这门课的教材的编写有独特的见解,融入了很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知识,给教师的授课拓宽了思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素材。上好这门课在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上好这门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1.教材突出德育的针对性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把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处于的教育阶段的特点;二是掌握处于这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对谁?”“干什么?”
2.教材重视德育的时代感
时代感是提高德育亲和力的需要,这门课的教材在概念、观念方法及规格上都具有时代感。如教材编写图文并茂,内容“求实、求新、求活”,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
3.教材强调德育的实效性
教材根据本学科应承担的德育任务,以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切入点,处理好“认知”和“运用”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加大评析改革的力度,一改往常“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完之后全忘了”的模式,评价原则为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和行为习惯。
4.教材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专业的多样性
教材不但紧扣了教学大纲,而且在案例后的评析与思考,每节后的思考与训练,每章后的活动天地等板块中,都为结合本地、本专业实际给予了导向。
5.教材实现课程综合化
教材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两门自成体系的学科综合而成,以“完全综合化”的“融合方式”进行了学科间的综合。
二、把握中职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把握几种矛盾的心态。
1.失落感和得胜感
有的学生考上中职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认为有学上已经很满足了;有的学生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压力下,认为前途渺茫,陷入无可奈何的苦恼中。
2.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
这一矛盾的情感,不但一年级新生有,而且往往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
3.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
向往很实际,职业环境、职业收入、社会角色、生活水平等众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不甘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4.事业感和拜金思想
通过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事业感,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思想,也无时不在侵袭着他们。
5.对自主择业的向往和对就业前途的不安
中职生十分关心就业动态,更愿意按照个人发展的意愿去选择职业,但目前就业形势、企事业增效减人和人才“高消费”的现实,又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忐忑不安。
此外,中职生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状况。
大多中职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尚幼,涉世不深,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都有待形成。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以上对新教材的认识及对中职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分析,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大教法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实效,把书教活,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认知明理”“交流探讨”“学以致用”栏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1.寓德育于能力训练中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强调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模拟训练,如职业生涯设计、面试、招聘等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学期末举行的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优秀者再经面试,层层选择让学生体会到择业的酸甜苦辣。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德育亲和力
案例教学的益处在于对某些现实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交互式探索,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将职业教育落实到能力本位。所选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置思考讲座题目,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读完一个案例后,提问学生: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跟你现在的专业选择相符吗?如不相符你准备如何对待?教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并安排学生收集案例。
3.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实习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活动既能帮助教育者发现学生的潜能,捕捉引导学生将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的机遇,又能为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以及与社会、职业要求的差距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活动前,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指导,落实组织和其他准备工作;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后,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并予以反馈。如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学校在每年的“护士节”都要举行大型的护理操作比赛、护士授帽仪式,平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敬老院、社区为病人、孤寡老人、群众提供义务的护理服务。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能力,锻炼了意志,而且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学生在奉献中锻造了人品,充实了人生。
4.画龙点睛,展现本教材的德育主线
在每次授课完毕后,要精心设计小结,不唱高调,要朴实无华,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作为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教材,尽量多掌握职业发展动态,认真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不仅仅做这门课的学习者,更要做参与者、实践者,不断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力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能成为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有切实帮助的一门德育必修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卫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