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时间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ying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源于古中国和古印度,并在古代就已传播至日本和中亚地区。饮茶这一现象,早在欧洲人还未认识“茶”这一物种的存在之前,就遍及世界不同地区继而发展开来。奇怪的是,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的近千年间,尽管欧洲与亚洲之间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贸易往来,茶却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未被欧洲商人关注,直到16世纪才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文学作品中。威尼斯作家拉莫西奥在1559年所著《航行与旅行》一书中,将茶叶形容为一种对治疗胃病和痛风颇有成效的药物。
  自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探险家、水手、商人和传教士去东方探索,见到了当地人无比推崇的茶这一植物和茶叶制品,并将它们连同传说一起带回了欧洲。关于茶叶的知识流传得较慢,同样,茶叶的实际贸易也依然缓慢。作为最早与东方进行直接贸易的欧洲国家,葡萄牙的商人和传教士虽然对东方的茶进行了诸多描述,却被荷兰人的船队抢占了贸易商机。历史上有确切记载的第一次抵达欧洲的茶叶运输,发生在1610年,由荷兰在爪哇的贸易点万丹港口出发的商船完成。
  在最初的几年,受到有关茶叶传说的影响,欧洲人将其视为一种具有药物功效的饮品,茶叶略带苦涩的口感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们的论断。在欧洲大陆中,茶叶首先到达了荷兰、德国、葡萄牙和法国,英国并未加入这批最早引进茶叶的队伍。相比起自1652年就率先登陆伦敦第一家咖啡馆、拥有惊人销量和大批拥趸的咖啡而言,茶叶进入英国市场的脚步放缓了不少,最初也并未一炮走红。17世纪中旬,托马斯·盖罗威在伦敦交易巷(Exchange Alley,今伦敦金融城)经营着一家热闹的咖啡馆。据盖罗威先生所说,在1657年以前,茶叶仅被象征为“紧贴皇权徽章、供王公贵族享用的高级礼品”,而这也绝非无稽之谈。盖罗威先生1657年举办了英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公众的茶叶拍卖会,同步散发了一份著名的宣传册——不仅描绘了茶叶的培育过程,而且包括一份有关其药物成分的详尽列表。宣传册里提到“对于那些拥有悠久历史、广博知识和过人智慧的人类而言,他们不惜用银包裹茶叶,将其以双倍的重量和价值出售”。这次拍卖及其宣传册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很快就有一篇关于茶叶药物功效的文章见诸报端。文中列举了茶叶对于治疗坏血病、头痛、失忆和呼吸困难等疾患的神奇疗效,同时还称其能“强化人体内部功能,对内脏病痛等具有不同程度的缓和作用”。
  1658年9月,茶叶第一次被当作商品刊于政治周刊《政治信使》的广告页中,广告词掷地有声:“史上最佳、医学界联合推荐的中国饮品”,标明“伦敦皇家交易所(斯威汀巷)苏丹领袖咖啡馆定点销售”。随着进口茶叶、咖啡和可可数量的攀升,为了增加查理斯二世的财政收入,英国政府于1660年决定通过一项新的税收法案,向出售饮品的咖啡店征收饮品税。对于酒精类饮料此举尚可,对于现煮的热饮而言,征税一举显得毫无意义。在当时,一杯冲泡好的茶需要等待征税官先来称重和征税,然后才能被重新加热并出售。托马斯·肖特称此举“对饮者极为不便,征税官要在每一杯茶销售时前来测量,每天一至两次”。这一令人不快的税收法案一直持续到1689年,才被另一个相对合理的进口茶叶税收政策取代。在英国,茶叶税直到1964年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茶的地位还仅仅介于奢侈品和药物之间,而不像当时的饮品如咖啡和可可一样受欢迎,直到1662年酷爱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布拉甘查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情况才发生了改变。由于昂贵的价格和异国情调,使茶叶在凯瑟琳公主从小生长的葡萄牙皇宫中颇受欢迎。进入英国皇室后,她也一直推崇这一喜好,而贵为皇后,自然而然成为时尚的引领者。自其而始,饮茶时尚开始风靡整个英国上流社会。1664年,东印度公司因临时向国王进献了茶叶而被大加赞赏,于是决定加大茶叶进口贸易。多达100磅的茶叶从万丹由东印度公司运往英国,而公司高管们也乐意抓住这股新流行时尚,并在货物中额外为自己扣留出一些来。
  曾经一度,只有那些上流社会人士在光顾咖啡馆的同时才能享有被单独存留起来的茶叶,而散装茶叶的销售,使得传统上无法常常去咖啡馆的女士们也能在家中坐享茶的美妙。贵妇人们开始在她们的豪宅里举办下午茶派对,并开始形成一种优雅的场景:使用精致的进口中国瓷器茶壶和茶杯,仆人们将家具和用具精心摆设。于是,当绅士们都跑去咖啡馆喝茶社交的时候,他们的妻子则可以相约去家中聚会享受着同样的事情。
  尽管茶的价格不菲,并伴随不断波动但一贯高昂的税收(如1773年税收占到售价的64%),人们对茶的热衷却依然不改,并逐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由于过高的征税标准,茶叶走私俨然成为高利润的行业迅速成长起来。到18世纪中旬,估计约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英国市场上的茶叶是通过走私交易的。由于茶叶走私贩们和其隐匿于海岸线和乡村的广阔的走私网点,使得茶的价格有所降低,并促使了喝茶这一时尚从城市到乡间迅速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即便如此,走私茶也是相当昂贵,并且常常掺杂着泡过的废弃茶叶、其他植物的叶子和其他杂质。最终,由于走私和掺假猖獗,首相威廉·皮特将茶的进口税削减至12.5%,几乎一夜之间茶叶走私行业便销声匿迹。
  在将茶叶向普通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对茶叶并不熟悉的人们时常会有些怪异的举动。在雪佛《茶艺》一书中写道:“茶有时很神秘,亲昵而相当令人迷惑。有些人在茶里放盐,姜和肉豆蔻……男孩们将用过的茶叶涂抹在面包上。一位村妇得到她平生第一磅茶叶而激动不已,邀请邻里们来品尝,她将茶叶煮开,像菠菜一样拌上盐和黄油。客人们觉得十分恶心。”
  不过,茶还是毫不停步地流行起来。“茶叶津贴”成为富裕家庭为仆人提供的额外待遇,甚至不少雇主也开始为员工提供免费的茶。然而,茶叶依然维持着奢侈的标签,最便宜的茶叶每磅的价格还是相当于二到三个星期的工资,掺假还在继续,甚至有十分危险的化学成分被添加进假的绿茶中以确保其成色符合标准。种种现实导致人们对绿茶这一品种猜疑重重,也促成了红茶的更加流行,并发展出在其中添加牛奶的饮法。
  从18世纪中期开始,在中上阶层中就产生了一种有关于饮茶对健康的利弊,以及更古怪的关于是否应该允许低层阶级喝茶的争论。茶叶被诗人威廉·古柏称赞为“那些欢呼却不陶醉的杯子”,而这一赞誉却受到了医学界的抨击。最重要的人物是对饮茶持反对态度的约翰·卫斯利,作为一位牧师和“循理会运动”的发起者,他从1748年开始宣扬全面禁止喝茶,他认为喝茶会造成“数不清的紊乱,尤其对于那些神经衰弱的人”——他那些喝茶的朋友们“无一例外的神经衰弱和体力衰退”。卫斯利先前也保持喝茶的习惯,渐渐发觉自己出现这些症状后便决定彻底放弃喝茶,之后经历了三天的头痛伴随着半睡半醒的状态,直到第四天才接受了治疗并有所好转,这听上去的确很像戒咖啡因瘾的过程。他反对喝茶的观点也是深深建立在宗教意义对自我否定的基础之上,这也是早期“循理会运动”的教义之一,但到了晚年,在医生的叮嘱下,他又喝起了茶。   另一位改革者是慈善家乔纳斯·汉威,在1715年发表的关于喝茶所带来的影响一文中,他在标题里就清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一篇关于茶的短文一茶被认为对健康有害,阻碍工业发展甚至会将国家榨干”。文中最主要的论点之一就是讨论茶叶给女性带来的影响,他写道:“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没有像以前那么多的美丽的姑娘了”,还有“女仆们因为喝茶也已经不再青春焕发”。在陈述对这个世界造成的严重的劳动力缺失,对入侵者敞开大门,军队数量不足以及军人营养不良等观点之前,他又说到穷人们将用于买面包的钱都花在买茶叶上,穷人家的孩子因为缺少来自母乳的营养而垂死挣扎。但他还是提出了有充分理由的反对茶叶贸易的经济论点,到中国为购买茶叶所花费的银两是极大的浪费,应该用来购买刚需的原材料和相关的货物。作为消耗品,茶叶对于国家来说纯粹就是浪费。
  这些关于茶叶的各种流言蜚语般的言论中都含有明显的势利因素。1758年,一个匿名宣传册上写道,尽管饮茶被上流社会的成员所接受,但还是应该禁止那些“下等的和普通承受力的百姓”购买。这位作者用其活跃的想象力描绘了这样一幅景象:工人阶级女性不仅一边喝酒一边抱怨她们的丈夫,而且还“消耗她们丈夫做苦力获得的成果而忽视自己纺纱织布的本职,她们的孩子身上包裹着抹布,啃咬着面包皮,而这些流言蜚语正游说于镇上的各个集会,除了拥有那些不属于他们的好听的名字和前辈的声誉”。
  这些意见在社会中最终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实际影响,尤其是在新一轮的戒酒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时,廉价的杜松子酒随处可见,酒馆门口的广告牌上明目张胆地写着“一便士就能喝醉,两便士就能喝吐”。而新兴的上层阶级阵营则坚信中下流社会正在逐步用茶来取代酒精。他们的观点比早期反茶先驱先进许多,因此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在老派酒Ⅱ巴里,非酒精饮品也越来越受人们青睐。这种新式咖啡馆在1830年左右出现,与老式咖啡馆不同的是,它们并不刻意迎合富裕男士,而是广泛接纳包括女性在内的普通人。在随后的19世纪80年代,新式咖啡馆逐渐成为了女性不需陪伴男性便可独自出席的社交场所。
  从那时起,茶似乎已经成为平常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饮茶却越来越成为富裕阶层人士社交的重要方式。17世纪时,年轻女士的茶会奠定了英式下午茶习俗的起源。1841年,英国贝德福德郡女爵安娜·玛丽娜夫人率先在漫长的下午饮茶、吃点心。很快,她的这一个人习惯被引入名媛社交聚会中,这种佐以少量精致点心、三明治、饼干、司康饼和蛋糕的茶点在当时非常时髦。由于不用脱下长长的手套便可食用,饼干尤其受到淑女的喜爱。这种形式的下午茶在1860年左右流传开来,相比起今天的礼仪,当时的下午茶场合更加非正式,饮茶时人们可以随时加入或者离席。
  在英式茶中,牛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从未停止过有关奶与茶倾倒顺序的争论。事实上,在英国人看来,先倒牛奶还是茶水甚至可以被视作不同阶层的象征。大多数英国人认为,煮沸的滚烫茶水可以反映骨瓷杯的质量,劣质瓷杯在高温刺激下更容易裂开,因此应当先倒牛奶减少杯子裂开的风险。不管究竟是应该先倒牛奶还是先倒茶水,这一争论早已成为英式绅士文化中的小趣谈。
  1825年左右,英国工人阶级开始流行傍晚茶。此前,大部分人民服务于农业生产中,这些农民一天中最重要的正餐是午饭。在工业革命之后,许多人涌人工厂和矿区工作,由于很难保证在午饭时间吃到加热后的食物,他们逐渐将每天的正餐挪到傍晚下班后、孩子们放学归来时享用,伴着一杯浓茶,从高强度的工作中舒缓。比起英式下午茶仅指下午时间段饮用的茶,傍晚茶则更强调伴着每日的正餐饮用。同时,饮用浓茶也被认为能够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蔓延的传染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德军击沉英国茶贸商船,茶价居高不下,英国政府发现控制茶的进口和价格有利于鼓舞士气。而在二战中,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于茶叶供销商的保护,如在战争爆发的第三天,英国政府控制了全国茶商,下令要求所有在伦敦的茶商将货物统一置于仓库中,以防被炮弹击中。由于德军试图切断并封锁茶叶供应链,1940年,英国食品部出台规定,5岁以上每人每周茶叶限额仅2盎司(约合56.69克),大部分茶被英国红十字会送出国供征战部队享用,剩余的茶叶则全部被发放到军队及其他重要部门。茶叶限额供应制度于1952年结束,很快,茶包的出现减少了茶叶的消耗,这一发明也大大改变了英国人民的饮茶习惯。
  在今天,茶依旧是英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近年来,咖啡的流行似乎在逐步取代茶叶的作用。然而,茶的保健功效还是为大多数人所肯定,尤其是在与包含着大量咖啡因和卡路里的咖啡相比之时。茶,作为英国人最爱的饮品,它的历史作用及其特殊的饮茶文化在人们心中依旧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责任编辑:李珍萍)
其他文献
我的故事,皆是收藏,我的经验:任何时间起步都不晚。  1991年8月,《典藏艺术》杂志试刊号出版,10月正式每月出刊。我是这本杂志的创办人兼第一任总编辑。《典藏艺术》杂志现在已是两岸颇有份量的艺术收藏杂志了。  “入门、鉴赏、典藏”成了我当年创办《典藏艺术》杂志的宗旨,也成为大多数有兴趣却在门外徘徊不敢入门的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客观公正的信息,我们希望读者在艺术市场,不受“市场派”或“偏门”牵引,以
期刊
“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他一日那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它醇厚的香味儿,饱含着泪花……”《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歌词,娓娓道出了老北京人对大碗茶的依赖。北京人爱喝的大碗茶,多由茉莉花茶沏泡的。大众化的茉莉花茶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茉莉花茶不是北京人的专享福利。在北方,至今都有“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一
期刊
中国人十有八九爱喝茶,这个历史可上溯到唐以前,茶在中国的植物图谱中已出现,但属药品或菜蔬类。直到唐代,茶才渐渐成为中国人的日常饮品。唐代的陆羽创立并完整了茶叶科学体系,一部《茶经》规范了饮用方法,提出了“茶有真香”的核心理论。  久而久之,中国人对于茶的喜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人们把茶与文化、茶与道,甚至是茶与禅结合到一起。茶,从此变得更加玄奥。  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北京生态文明工
期刊
“我就是一个喜欢喝茶的人”,这是陈柯给自己的定位。陈柯的最初梦想是开茶馆,“舒服,还能过日子,是不错的人生选择”。陈柯在房产销售企业做培训工作,空闲时间多,也常上网查资料做课件,由此,他旁观了普洱88青饼的“龙门一跃”:从300港币(约合人民币285元)升至1000元人民币。那是2001年,陈柯28岁。  转年,陈柯辞职,流涟于茶庄、茶馆之中,“他的作息时间是下午和晚上活动。一天喝8个小时的茶。一
期刊
我国瓷器刻写铭文的历史非常久远,东汉时期南方已经出现了刻铭青瓷,浙江鄞县出土的青釉双耳壶,在底部刻有隶书“王尊”2字。南京三国时期东吴墓葬出土的青瓷虎子,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13字。北方瓷器刻写铭文大约始于唐代,邢窑白瓷有“盈”“大盈”“翰林”等铭文,定窑白瓷从晚唐开始出现“官”“新官”铭文。  定窑遗址1985年和2009年的两次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带有“官”“新官”款的白瓷标本。
期刊
1928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上,发现了数片漆黑、光亮,有的甚至薄如蛋壳的陶片,经考证,这些陶片竟是四千多年前的先民创造的“龙山文化”遗存,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壳陶。“蛋壳陶”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世界,揭开了考古史上划时代的一页。这类器物黑如漆,并且器壁如同蛋壳一般,因此又有“蛋壳黑陶”之美誉。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是“山东龙山文化
期刊
中国清代有许多皇帝的书法水平都很高,雍正便是其中之一。这幅现藏于伪满皇宫博物院的雍正御笔行草书扇面,所用纸张为金笺纸,拓在一张云龙纹淡黄色丝绢上,整幅扇面洋溢着雍容高华的皇家富贵之气。扇面用行草书写:“瑞鸭烟浓,晓来弦管。声在晴空,却退寒威,招回春色,满苑香风。多时人在瑶宫。记千载、今朝庆逢。满捧瑶觞,芝兰丛里,锦绣光中。”  扇面半径29.7厘米,夹角112度,正文共五十字,分别以六字、两字、一
期刊
唐山博物馆改扩建后,在基本陈列上根据唐山特有“冀东三枝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为内容,筹备了具有唐山地方特色的民俗展览。在皮影展厅里,有一组皮影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展示大规模影人、场景灯箱展板的皇家仪仗队。这里面所有的影人及场景道具均为清代至民国早期作品,12米的展线展示了皮影演出中皇家出巡的壮观景象。就唐山皮影而言,按唱词对皇家仪仗队的描述,此组皮影并不全,但它是目前为止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一幅皇家
期刊
五年前,鞠肖男停手了经营多年的文物生意,一猛子扎进茶业界。  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潜心习茶。为品尝名茶,走遍产茶区。转了一圈,鞠肖男决定到云南原始森林里去找寻最好的茶。  云南访茶缘于一位云南朋友夸耀,老家山里的茶比几十万元的名茶好喝。云南是茶的起源地。在滇西临沧和思茅的原始森森中,鞠肖男寻访到了最古老的野生茶树和最大规模的原生野茶自然群落。“当我翻山越岭,筋疲力尽,站在一棵30多米高的茶树前,仰望着
期刊
彩云之南,神奇的红土地,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文化遗存众多,令旅人迷醉。  充满诗情画意的“七彩云南”之名,以经营翡翠的专业品质饮誉珠宝行业,成为高档翡翠的代名词。多年来,在翡翠的盛名之下,七彩云南的其他主营业务少有人提及。事实上,翡翠之外,百年老号“庆沣祥”普洱茶在云南茶业界更是绕不开的高端品牌,七彩云南让这个诞生于雍正时代(1722年)的老字号,星光依旧。  数年间,七彩云南在北京城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