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吃透数学教材的精神实质;与文本进行认真对话,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并巧妙地运用媒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握渗透德育的良好时机,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提高文明教养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场所。
一、运用计算机媒体,展示成就,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这里“一中”指什么呢?
学生:圆心。
教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半径一样长。
教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圆,然后通过多媒体移动半径和直径,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处处相等,直径也处处相等。
教师: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些,同学的感觉如何啊?
学生:特别地自豪。
学生:特别地骄傲。
学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教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老师这里还收到一些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现在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来的(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向圆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遇到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学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学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17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这样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计算机媒体,比较分析,渗透德育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思维方法,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看出问题,从而对学生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首先运用计算机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通过问学生“以前有没有见过像7%、22%这样的数,它们叫做什么数?”然后引导学生初步分析比较7%和22%后,才引入课题,初步渗透国情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悟出“理”。
新课讲授完之后,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国情数据资料。如:1978年到2009年的3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大大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平均每年增长2%到4%的速度等,让学生读出其中的百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这些数据悟出: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们的祖国发展非常快,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我又及时点拔:这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发展速度这么快呢?人民的生活这么好呢?接着告诉学生:“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和勤劳智慧的人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后,我又在大屏幕出示一组整理好的数据。如:我国学岭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的2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0%。让学生为自己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从而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计算机媒体,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是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自然渗透,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教学“元、角、分”的知识时,我充分运用计算机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人民币正面、反面的图案,说明这些图案的象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欣赏,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团结奋进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使学生懂得要爱护人民币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
四、运用计算机媒体,联系实际,渗透德育
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中的一些生活事例,让学生进行探究、体悟;然后运用计算机媒体展示这些调查材料,以这些实例为教材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在教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组织学生回家后进行认真调查。可以先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学生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再利用计算机媒体把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展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统计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
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调查全班40名学生中哪些学生家盖了新房、哪些学生家盖了楼房、哪些学生家是旧房。然后在课上搜集整理这些数据。如:全班40名学生中,8名学生家里盖了新房,32名学生家里盖了楼房,让学生算一算:(1)家里盖新房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2)家里盖楼房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3)家里盖楼房的人数是盖新房人数的百分之几?
通过以上练习,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法,而且通过练习,使学生从中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五、运用计算机媒体,利用数学美,渗透德育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就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统一等方面。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封闭的图形(象征大团圆),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守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在教学中启迪学生:“你们每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在班级乃至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班级不遵守学校的纪律,班级的荣誉就要受到损坏;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通过十分形象又生动逼真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六、运用计算机媒体,利用重大事件,渗透德育
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时,我巧妙地运用计算机媒体,把地震的情况投放在大屏幕上,引起学生强烈震撼,大大激发他们抗震救灾的意识;并利用有关数据编一些练习题,从而渗透德育内容。我出示这样三道题:(1)专家预言地震后72小时之前是营救伤员的“黄金时间”。可是,在5月20日,救援人员还从废墟中成功营救出一名生还者。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后的时间比72小时的2倍还多35小时。这位生还者在废墟中坚持了多少时间才被成功营救?(2)救援人员在一幅比例尺为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成都”到“汶川”的距离为1.65厘米。请你算一算成都到汶川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3)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为四川灾区捐款5元钱,一共可捐款多少亿元?在学生解答这些题目时,我告诉学生抗震救灾是当前最重要的爱国主义内容。在罕见的自然灾难面前,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万众一心,英勇无畏,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树立新观念,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事例、文字、数据、图片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运用计算机媒体,展示成就,渗透德育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介绍我国古代数学成就,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等爱国主义教育,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道:“圆,一中同长也。”这里“一中”指什么呢?
学生:圆心。
教师:那“同长”又指什么呢?大家猜猜看。
学生:半径一样长。
教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圆,然后通过多媒体移动半径和直径,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处处相等,直径也处处相等。
教师:我国古代这一发现要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听到这些,同学的感觉如何啊?
学生:特别地自豪。
学生:特别地骄傲。
学生:我觉得我国古代的人民非常有智慧。
教师:其实我国古代关于圆研究和记载远远不止这。老师这里还收到一些资料。《周髀算经》中有这样一个记载,说:“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现在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来的(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方向圆的渐变过程)。现在,如果遇到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你能获得关于圆的哪些信息?
学生:圆的直径是6厘米。
学生:圆的半径是3厘米。
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17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这样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进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计算机媒体,比较分析,渗透德育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的基础。”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会思维方法,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看出问题,从而对学生教学思想道德教育。
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首先运用计算机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通过问学生“以前有没有见过像7%、22%这样的数,它们叫做什么数?”然后引导学生初步分析比较7%和22%后,才引入课题,初步渗透国情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让学生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悟出“理”。
新课讲授完之后,我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国情数据资料。如:1978年到2009年的31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大大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平均每年增长2%到4%的速度等,让学生读出其中的百分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交流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这些数据悟出: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们的祖国发展非常快,改革开放是完全正确的……我又及时点拔:这是什么原因使我国的发展速度这么快呢?人民的生活这么好呢?接着告诉学生:“是因为我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和勤劳智慧的人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然后,我又在大屏幕出示一组整理好的数据。如:我国学岭儿童入学率由解放前的2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100%。让学生为自己国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从而增进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计算机媒体,结合教材,渗透德育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点是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自然渗透,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教学“元、角、分”的知识时,我充分运用计算机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示人民币正面、反面的图案,说明这些图案的象征意义,然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欣赏,从而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团结奋进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使学生懂得要爱护人民币也是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
四、运用计算机媒体,联系实际,渗透德育
根据教学内容和特点,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社会中的一些生活事例,让学生进行探究、体悟;然后运用计算机媒体展示这些调查材料,以这些实例为教材进行教学,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在教完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组织学生回家后进行认真调查。可以先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学生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再利用计算机媒体把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展示在大屏幕上。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统计的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
在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先让学生调查全班40名学生中哪些学生家盖了新房、哪些学生家盖了楼房、哪些学生家是旧房。然后在课上搜集整理这些数据。如:全班40名学生中,8名学生家里盖了新房,32名学生家里盖了楼房,让学生算一算:(1)家里盖新房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2)家里盖楼房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3)家里盖楼房的人数是盖新房人数的百分之几?
通过以上练习,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法,而且通过练习,使学生从中受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五、运用计算机媒体,利用数学美,渗透德育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就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统一等方面。
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由于圆是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排列而成封闭的图形(象征大团圆),就像一个和美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守着集体的纪律。由此,我在教学中启迪学生:“你们每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在班级乃至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班级不遵守学校的纪律,班级的荣誉就要受到损坏;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样通过十分形象又生动逼真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无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六、运用计算机媒体,利用重大事件,渗透德育
在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时,我巧妙地运用计算机媒体,把地震的情况投放在大屏幕上,引起学生强烈震撼,大大激发他们抗震救灾的意识;并利用有关数据编一些练习题,从而渗透德育内容。我出示这样三道题:(1)专家预言地震后72小时之前是营救伤员的“黄金时间”。可是,在5月20日,救援人员还从废墟中成功营救出一名生还者。此时距离地震发生后的时间比72小时的2倍还多35小时。这位生还者在废墟中坚持了多少时间才被成功营救?(2)救援人员在一幅比例尺为1:6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成都”到“汶川”的距离为1.65厘米。请你算一算成都到汶川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3)我国约有13亿人口,如果每个人都为四川灾区捐款5元钱,一共可捐款多少亿元?在学生解答这些题目时,我告诉学生抗震救灾是当前最重要的爱国主义内容。在罕见的自然灾难面前,全国人民要团结起来、万众一心,英勇无畏,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
总而言之,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树立新观念,结合数学教学内容,用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事例、文字、数据、图片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