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各科教师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理念引导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构建重要性。作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载体,数学学科也面临新的改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点,导学促思,让学生在教学参与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习效率有效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引思;思维发展;有效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导学引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知识学习掌握的同时提升自我数学思维,最终实现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学目的。
一、利用问题引思,启发学生思维认知能力
數学的学习过程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入手,充分利用问题引思,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上提出问题:如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正方形表示1、0.3、0.07,你打算怎么做?针对这个问题做详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可能会涉及等分、数形结合等知识,教师为了推进教学发展,可以围绕这个问题派生出子问题链,如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正方形表示1呢?怎么用正方形表示一份为0.1?如果增加一个0.1,涂色部分应当怎么变化?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是什么?这样,以问题为导,让学生在规律探寻中深入到数学知识中,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认识中突破数学知识,以建构小数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二、理解概念促思,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学科的逻辑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不得要领,对概念的不熟悉导致后续应用受到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立足学生学情和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复理解概念、定理及其本质,在概念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拿出提前制作的10张小卡片,在课堂上做分卡片的小游戏。首先,引导学生按照每堆数量一样多的标准进行分配,看看10张小卡片能分成几堆。学生在反复尝试后得出结论,可以分成1、2、5堆,这时候,教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学生将10张卡片分别按照3、4、6、7、8、9进行分配,再观察结果是什么。当出现多余的小卡片时,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什么会有多余的卡片存在?”以此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交流讨论激思,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相互分享观点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恰当选择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交流,畅所欲言发表看法,营造轻松的探究氛围,促进数学课堂有效开展。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伊始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后,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算理时,先出示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以此唤醒学生的既有认识经验,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算法迁移到本课教学中,随后,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其他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巩固笔算的基本计算技能,在难易题目的梯度化中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相关的算理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四、实践活动启思,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具体实践活动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实践引导中思考验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任务,让学生调查社区居民用水量的情况,并通过设计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关于问卷也是学生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践当中学生自己搜集数据、设计问题,与人沟通和交流,真正地完成了一个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导学引思活动是新课改中生本理念的充分体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引思,启发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理解概念促思,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交流讨论激思,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实践活动启思,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得到优化,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桂云.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5(18):127.
[2]杨海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启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13):13.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引思;思维发展;有效教学
传统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以灌输式教学模式教授学生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改理念,导学引思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知识学习掌握的同时提升自我数学思维,最终实现综合素养提升的教学目的。
一、利用问题引思,启发学生思维认知能力
數学的学习过程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能够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入手,充分利用问题引思,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中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比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上提出问题:如果选择一个合适的正方形表示1、0.3、0.07,你打算怎么做?针对这个问题做详细分析,不难看出其中可能会涉及等分、数形结合等知识,教师为了推进教学发展,可以围绕这个问题派生出子问题链,如为什么我们要选择正方形表示1呢?怎么用正方形表示一份为0.1?如果增加一个0.1,涂色部分应当怎么变化?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是什么?这样,以问题为导,让学生在规律探寻中深入到数学知识中,让学生在活跃的思维认识中突破数学知识,以建构小数概念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二、理解概念促思,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
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学习数学的开始,学科的逻辑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常常不得要领,对概念的不熟悉导致后续应用受到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立足学生学情和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反复理解概念、定理及其本质,在概念学习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让学生拿出提前制作的10张小卡片,在课堂上做分卡片的小游戏。首先,引导学生按照每堆数量一样多的标准进行分配,看看10张小卡片能分成几堆。学生在反复尝试后得出结论,可以分成1、2、5堆,这时候,教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请学生将10张卡片分别按照3、4、6、7、8、9进行分配,再观察结果是什么。当出现多余的小卡片时,教师可以抓住教育契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为什么会有多余的卡片存在?”以此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促进学生概念的深入理解。
三、交流讨论激思,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之一,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相互分享观点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恰当选择节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交流,畅所欲言发表看法,营造轻松的探究氛围,促进数学课堂有效开展。
在《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伊始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后,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后,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算法算理时,先出示问题让学生独立探究,以此唤醒学生的既有认识经验,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算法迁移到本课教学中,随后,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其他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巩固笔算的基本计算技能,在难易题目的梯度化中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最终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相关的算理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
四、实践活动启思,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具体实践活动与数学学习密不可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能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实践引导中思考验证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潜移默化中提升运用数学知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这部分知识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践任务,让学生调查社区居民用水量的情况,并通过设计图表的方式表现出来,关于问卷也是学生由学生自己设计,在实践当中学生自己搜集数据、设计问题,与人沟通和交流,真正地完成了一个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实践活动的探究,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导学引思活动是新课改中生本理念的充分体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引思,启发学生思维认知能力;理解概念促思,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交流讨论激思,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实践活动启思,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等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得到优化,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李桂云.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J].学周刊,2015(18):127.
[2]杨海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启发学生敢于质疑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