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田园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研究

来源 :中国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r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等。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分析了发展田园经济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巴南区的实际情况从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西南山区乡村振兴有所裨益。
  〔关键词〕 田园经济 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02-0009-08
  〔作者〕 詹 懿 讲师 中共巴南区委党校 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这是新时代我国广大农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1〕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体系化发展,为产业带来更高的效益,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管理等现代要素集聚,更多的人来农村创业、就业、居住和旅游消费;也有利于推动更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流交融。文明提升和产业发展也会引导和倒逼村民、企业、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同时增强广大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契约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实现产业增效、要素集聚、设施配套、文化发展、环境改善、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巴南区是重庆主城区农村土地面积最大的区,是西南城郊山区的典型缩影,区内有优质的水田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水源条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目前,全区主要以生态优质水稻的种植、加工、销售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核心,围绕生态无污染的水田资源发展相关的休闲体验农业和观光农业等组成的田园经济,并以此引导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带动周边的都市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更好地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一、田园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促进生态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水生万物,有水的地方才有灵气。水田是除了森林以外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具有涵养水源、防汛抗旱、减少水土流失等功能。一是涵养水源,水田可以蓄积森林不能吸收的雨水,调节次级河流的径流量,为周边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水资源,也为主城南部居民生活用水提供保障。以巴南区为例,目前全区有水田约35万亩,按照实际利用15万亩计算,15万亩水田就相当于15万亩湿地,以平均蓄水高度15厘米计算,蓄水量可以达到1500万立方米,可作为主城南部居民的生活用水水源和应急水源。二是防汛抗旱,水田可以通过层层蓄水的方式在洪水季节缓冲上游洪水压力,减轻山洪发生和河道水流压力,旱季时可作为周边地区的水源。三是减少水土流失,水田可以通过减速静水的方式加速泥沙沉淀,减少水土流失。四是改变区域气候环境。水田可以发挥其吸收热量调节气温和水气蒸发改变气流的作用,帮助缓解重庆夏季晴热少雨的天气。
  2.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回忆。通过发展田園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横向相关产业体系化发展,实现“增效益、强产业、提人气、增活力、促增收”。一是增效益,通过生态优质稻米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发展和相关产业的横向体系化发展,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最大限度提升本地资源附加值,增加产业发展效益。二是强产业,通过优质水稻的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发展,生产可全程实地监督、绿色优质的大米供主城居民消费,成为重庆市民放心的“小米缸”,既可以提升稻米价格和产品知名度,又可以提高本地粮食供给能力和质量。同时,通过发展农耕文化体验、亲子体验、乡村民宿等休闲体验旅游和乡村旅游等,把当地特色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中,提升产业的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三是提人气,通过发展田园经济,让更多的人参加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让更多的人到农村享受田园生活,在交易、交往、交流中,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城乡资源的优势互补、城乡文化的交融,提升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气。四是增活力,通过发展田园经济,提升农业产业效益,增强吸引力,让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等现代要素流向农业农村,并以产业发展倒逼相关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五是促增收,就是以田园经济为基础,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整合村集体各项自然资源型资产和可经营性资产、各项涉农专项资金,采取折价的方式入股企业和合作社,以此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同时,也能让农民闲置、分散的土地资源变为可以流动、变现、集中使用的资产,既增加外出打工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又提高留在农村的农民单位耕种面积和务农收入,引导其逐步成为职业农民。
  3.促进基层社会治理
  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干净整洁的村庄环境和一支有能力、有魄力、有毅力的“三农”工作队伍是促进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田园经济,以先进生产力带动生产关系的逐步优化,实现“增和谐、转观念、化矛盾、壮队伍”。一是增和谐,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回乡打工和创业,可以陪伴和照顾年迈的父母、妻子和未成年的小孩,解决当地部分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三留守”问题。二是转观念,以产业化和市场化为基础,教育引导当地农民解放思想、开拓视野,逐步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意识、开放意识和现代文明意识,在现代文化的教化下和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逐步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观、友善互助的邻里观、顾全大局的集体观,主动改善周边人居环境,主动参与村内事务和基层社会治理。三是化矛盾,通过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让更多的农民在思想解放、收入提高、生活改善中逐步打破“小农思想”,减少邻里纠纷,减少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发生。四是壮队伍,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引进和培养一批懂市场、熟政策、懂技术、会管理、有热情、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巴南区田园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1.布局规划缺失
  从当前情况来看,区内还未出台发展田园经济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重点发展的区域,以及针对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措施,导致部分镇街对辖区内的优质水田资源价值重视不够;产业选择和培育过程中,存在占用现有的优质水田资源或导致大量优质水田资源闲置浪费或受到污染的可能。例如:巴南全区具有优质水田资源的镇街均未明确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也未形成相应的发展和保护措施,导致各自为阵、盲目无序发展的现象比较明显。
  2.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认识深度、自身资源优势挖掘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巴南区内的优质水田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田园经济发展缓慢,目前仍然主要以简单的种植水稻和销售稻谷为主,没有形成产加销、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纵向链式发展形态和横向体系化发展态势。水稻种植也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单干”为主,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组织化水平低,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不足,单位产品成本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整体效益不高。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要实现田园经济的产业纵向链式发展形态和横向体系化发展,相关区域的道路交通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硬件和软件设施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和水平。但是,目前该区域内的基础设施还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年久失修,大量农田不能长期蓄水,还存在靠天吃饭的问题,不能保障产业发展需要,农田周边的道路也不适应机械化发展的要求。二是通往相关区域的公路建设还不够完善,还存在道路等级较低、通村入户程度不高、道路环线未形成等问题,影响了群众的投资创业和产业发展。三是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未能跟上人们的需求增长速度,不能很好地满足未来乡村振兴过程中创业群体、本地农民、外来人才的生产生活发展和子女教育需求。
  4.“三农”工作队伍不稳
  由于长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农业低效发展,导致农村的资金、技术、人才“三流失”和妇女、老人、儿童“三留守”现象大量发生,农村土地大面积荒芜,相应的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三农”人才也因为失去服务对象和主体而大量流失和转为他用。一是农业技术服务人才缺乏,表现为到镇街工作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总量少、专业不对口、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未能发挥好以现代农业技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二是缺乏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头人,尽管近几年在全区的引导下,区内出现了一批事业心强、管理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但还存在数量少、辐射带动面小等问题,需要吸引更多的能人进入巴南发展。三是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发展产业的能力还不足,在挖掘本村产业发展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引导号召群众发展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以田园经济发展促进巴南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1.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做好产业发展的规划布局
  一是明确重点发展区域。针对巴南区的地理条件和海拔情况,可以在石滩、石龙、接龙、木洞等海拔在500米以上生态环境较好的区域,以集中连片的方式,发展以生态优质水稻为核心的田园经济,加强相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当地政府的人员要素配套,积极引导当地外出打工能人和城市工商资本下乡。二是以田园经济为基础,通过与周边的都市现代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形成良性互动格局,打造成为主城市民“吃飯时能够回味、工作累时能够回想、睡觉时能够回忆”的、老少中青皆宜的、体验田园生活的首选之地。三是按照“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的原则,提前规划和布局相关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四是要对区域内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水源保护、环境污染监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倾斜式投入,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标准严格保护上下游水资源,在生产方式上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培育打造巴南区特色粮油核心区和示范片。
  2.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为核心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要解决田园经济发展的效益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通过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产品价值,提高产业比较收益。一是坚持绿色生态稻米的发展定位,选择适合巴南区高山地区种植的优质生态稻米品种,采用统一、标准化、绿色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式,努力打造成“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并逐步探索建设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二是综合利用高山地区的土壤和水源条件,种植绿色有机的当季和错季节蔬菜,采用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方式,养殖生态鱼、农村土鸭等特色农产品,与绿色生态大米一起形成绿色有机农产品体系。三是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根据区内不同乡镇的地理特点,在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和取得绿色认证的基础上申报区域农产品品牌,如石滩大米、石滩豇豆、长坪(木洞)大米等,以品牌扩大产品知名度和提升产品价值,实现产品向商品和礼品的转变。
  3.以宜居宜业宜游为核心探索田园综合体建设
  发展田园经济的目的是提升农业比较收益、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农村对本地青年人才和城市现代要素的吸引力,以建设田园经济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或居民聚居点为载体,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厕”配套建设,集聚整合相关要素,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一是围绕稻米的加工和销售延伸产业链,采取“互联网+”、上门采购、批量订购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产业效益和投资者积极性。二是以水稻的规模化种植为基础,开发集体验犁地、插秧、打谷子、稻田摸鱼、抓泥鳅等于一体的亲子农耕文化体验游和特色农业观光游,实现产区变景区;并配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如木洞山歌),让游客既体验农耕文化的乐趣,又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优良品德。三是在水稻示范区周边适当区域栽种荷花、睡莲等水生花卉和水上景观花卉,整合当地农房发展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让主城市民能够在周末下班后直接享受具有清新的空气、宜人的凉爽和听着蛙声入睡的田园生活。四是根据产业发展情况适时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并以此为核心,发挥公共服务和设施的规模经济效应,引导教育、文化、卫生、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聚居点向周边布局,方便游客和本地居民生产生活,解决未来乡村振兴过程中“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4.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体系为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连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纽带,是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主体。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产业发展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转变。一是选好产业发展的带头人。重点从本地在外打工创业的成功人士中、市内相关企业负责人中发现和引进热爱“三农”、具有乡土情结、有思路、有事业心、责任感强的能人,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二是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合作社。以合作社为平台,发挥合作社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设备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以入股、托管、专业化服务等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土地资源和资产,实现稻米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品牌化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解决社会化服务不足和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难的问题。三是引进实力较强的专业公司或龙头企业。探索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生产管理标准、统一生产资料购买、统一生產加工、统一包装和销售等方式整合相关的土地、设备、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促进稻米产业纵向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社会化服务”。〔2〕“通过走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路子,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来促进大农业的进程”,〔3〕以弥补巴南区因土地种植细碎化、规模小等原因导致的科技水平低、成本高、收益低等缺陷。同时,配套发展休闲体验旅游、乡村旅游、养生等产业,提升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益,通过二三产业的收益反哺农业,促进整个产业体系良性循环发展。
  5.以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导向引导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巴南区属于典型的西南山区地形,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要求,根据乡镇产业发展情况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按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等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标准,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精神,把农业产业发展、水利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作为集体资产的一部分打捆使用,投入到服务于田园经济发展和村民生产生活的“路沟凼渠”等农田水利设施和乡村公路等基础设施中,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探索把专项资金作为集体资产的一部分入股到公司和合作社中,通过分红的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对镇内适合发展田园经济的基本农田实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一批能够常年蓄水的冬水田和便于机械化操作的高标准农田,并把相应的投入以补贴的方式折算到相关农户头上,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做好相关区域乡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拓宽工作,把乡村公路建设成为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畅通路”、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的“兴业路”、方便城乡居民出行的“便民路”。
  6.以促进乡村振兴为目标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实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有一批有乡土情结、熟悉农业工作、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带头人。一是夯实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基础,按照“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干部要懂‘三农’工作、会抓‘三农’工作,分管领导要真正成为‘三农’工作行家里手”的要求,做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指导地方发展、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协调各方资源、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营造良好氛围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加强对相关乡镇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和支部成员的选拔和培养,“要尽量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性强、有事业心、能吃苦耐劳和有奉献精神、为人正直公道的优秀党员选拔到党支部中来”,〔4〕加强对村一级党支部书记和支部成员的党性、群众工作能力、产业发展、管理能力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创新工作方式,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在引导群众、理清本地发展思路、破解本地发展难题、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促进本地改革发展中逐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三是整合利用区内的农业技术人才。围绕田园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内现有农技人员通过实施调整工作地点和跨乡镇对接服务的方式,把在水稻种植等方面有特长的农业技术人员配置到相应的镇街。四是积极从外部引进相关人才,优先从本地户籍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中招录农业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才,以产业为基础引导其他地区的电商、旅游、农业科技等人才到巴南发展。五是积极引导在外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创业和就业,“由政府牵头组织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重点开展基于创新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创业培训和普及互联网在创业中的使用等方面的培训”;〔5〕同时,加强其从业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机使用、农业生产管理、无人机操作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使其逐步成为善学习、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未来乡村振兴中“谁来种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孔祥智.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05).
  〔3〕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刘志阳,李 斌.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模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2).
  (责任编辑 博 农)
其他文献
〔摘要〕2018年,创新“新时代”的诸多特征以超出人们预期的速率快速显现。不论传统创新领域,抑或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AR技术等新兴领域,所创造、分享的知识都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次次新的“颠覆性”影响,勾勒出一幅幅创新时代的“量质”转化画面。《中国区域创新指数报告》连续第四年将全国286个“创新元”作为区域创新指数评价的逻辑起点与观察载体,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三个维度构建区域
期刊
〔摘要〕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复合体,是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创新变革的中坚力量,其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很多地方进行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集体产权改革、新乡村治理等示范性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空壳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农业人口老龄化、乡村治理有效性等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实问题。应进一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出发,通过理论分析指出乡村文化治理与地方性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并以北京市D区T村武吵子文化治理工具为例,分析了T村武吵子文化治理的策略和效果,最后针对武吵子文化治理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对把握符合地方特色的文化治理规律,推进我国当前农村社会治理实践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文化治理 地方性 武吵子  〔中图分类号〕D638;G249.27 〔文献
期刊
〔摘要〕 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先后选择试点区域,通过发挥市场作用健全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从试点情况看,面对不同的资源禀赋、区域特征及产业结构,不同地区探索实践亦不相同。本文在现有学者对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四川省试点地区的实践探索,分析得出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改革的基本判断以及推动农业水价更好运行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为回应全社會对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期望,2018年西部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市村图景里的城市”作为主题,从全新视角梳理、观察并思考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阐释人们如何在共建家园上倾注全力,关注人的发展和成果分享如何演变成了差别化和结构化,倡议构建城乡价值共同体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描绘具有普遍意义的市村图景。本文还从摆脱贫困、保障卫生健康、促进就业、发
期刊
〔摘要〕 本文从生活环境适应、习俗适应、同伴交往及求助倾向等方面着眼,采用Likert五点计分量表收集数据,探讨认识四川省藏区“9+3”学生在内地学校学习、生活期间的适应状况,并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藏区“9+3”学生更好适应新文化环境的具体策略,即:入学前提高藏区“9+3”学生的文化理解;入学后营造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氛围;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有针对性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期刊
〔摘要〕年轻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的接班人,在干部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年轻干部教育培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锻炼、网络培训三大主流培训模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对年轻干部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培养模式与新的培养要求之间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亟待年轻干部培养体系变革和创新。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结合本地干部培训实际,大力推进主渠道
期刊
[摘要] 森林康养以森林为根基,立足于健康、康养和恢复身心,是集林业、旅游、医药、文化于一体的新兴产业。森林康养不仅适应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需要,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具有生态、产业和保健三大作用。针对我国发展森林康养存在的突出问题,应搞好顶层规划、建设森林康养基地、开发森林康养产品、强化人才支撑和增加资金投入。  [关键词] 森林康养;森林生态环境;健康养老;产业融合  虽然我国的森林覆
期刊
〔摘要〕 本文利用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997~2015年的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双向动态作用关系。结果表明:环境污染冲击可以促进对外贸易和出口而阻碍进口,但对外贸易冲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定且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进口依存度对环境污染变动的贡献率最高,出口依存度居中,外贸依存度最低,而环境污染
期刊
〔摘要〕 本文在梳~2014~2016年青海省财税金融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做法和成效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并运用广义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认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总体绩效为“良”,财政政策的绩效明显优于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要进一步发挥财政、税收和金融各自的重要功能,也要健全协同机制,发挥整体效能。  〔关键词〕财政 税收 金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图分类号〕F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