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小画,唤醒心中山水诗意

来源 :风流一代·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za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师曾仁臻“不务正业”,爱画方寸小画。他画的,不是建筑设计图,他画山水、画园林、画居游其中的古装白袍小人儿。在画中,山月可摘,草叶为屋。简单的线条和色彩,摹画出胜似桃花源的居游生活,唤醒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山水诗意。看过他画的人,都有想要走进画里住下来的冲动。
  爱画画的建筑师
  曾仁臻1982年出生于湖南永州,就是柳宗元《永州八记》里那个永州,一个紧邻岭南的小地方。中学时他就十分喜欢画画,没有老师,他就自学,临摹古人的山水画。
  大学时候,他选择了与画画相关联的建筑学专业。那时,他对今后要做什么样的建筑,心里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方向。2006年,他在北京实习时,去了一趟北京大学董豫赣老师设计的园林式现代建筑“清水会馆”,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原来建筑也可以这样好玩。从此,他对园林建筑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多钻研的兴趣。
  毕业后,曾仁臻在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工作。其间,他去北京大学旁听董豫赣老师的小班课程,坚持了一年多,从不迟到旷课。2009年,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他跟董豫赣一起出去考察园林,对园林的好坏开始有了自己的判断。
  曾仁臻喜欢中国传统园林,居住、游玩、社交结合得完美紧密。作为建筑师,他希望自己的设计能和中国传统生活文化相关,同时又符合现代人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流行的建筑离自然和人文越来越远。那么,未来中国的城市文化,怎样能在延续中国当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又能和传统文化、自然结合在一起?这些,促使曾仁臻进一步探究园林建筑中居游的意义。
  2014年,曾仁臻辞职,创立幻园工作室,可以做一些独立建筑,起初也接触了两个项目,但不是特别顺利。那段时间,没有太多其他事情做,他开始比较系统地研习中国园林,参照民国时期建筑学家童寯考察《江南园林志》的路线,遍游园林。苏州、杭州、绍兴、宁波、南京、扬州、常州、无锡、泰州……交通不便的偏遠小镇,他也想尽办法前往寻访,发现了不少没有被记录的废园,有些园子不开放,他就翻墙进去,做记录和测绘,再翻墙出来。
  多数时候,曾仁臻是在清晨人少的时候入园,先游一遍,人渐渐多起来时,就躲在一边看书、观察游人在园中的活动,等傍晚游人稀少时再游一遍。不同时间、不同天气,去游同一个园林,感受也会有所不同。两个月的时间,曾仁臻逛的园林和庭院,达150多个。



  2014年冬天,曾仁臻把对园林的思考,试着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述。他的画色彩大胆鲜艳,红色的山体,绿色的树,简单两种颜色,没有更多复杂的色系,却能更好地呈现想要表达的东西。
  踏上自我寻找之路
  现在的城市生活,居与游基本就是分离的,人住在小格子一样的高楼大厦里面,像关在笼子里,想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与闲适,只能在周末或者假日坐很长时间车去很远的地方才能实现。
  曾仁臻喜欢沈复的《浮生六记》,里面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以孩童般的微观视角看世界,以小见大,生活中的小趣味也会被成倍放大。这一发现启发了他。他尝试用拙朴的笔触画草间微小的人事往来,寻找日常生活与山水自然的连接。
  曾仁臻想,如果人的身体变小,小到只有手指那么大,那时,一只普通的花瓶就成了起居的房屋,可以跳进一朵喇叭花里洗澡,可以在一片叶子的绿荫下纳凉,剥一颗荔枝壳也需大家通力协作。天马行空的想象,是想告诉人们: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把这些奇思妙想画出来,并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故事里的主角是穿白袍的小人儿,没有五官,身体姿态生动洒脱。小人儿从一枚红鸡蛋里出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就想去寻找,于是挽起裤腿,踩着花瓣,踏上了怀疑人生的旅程。他身材很小,一条鱼对他而言都是巨兽,需要小心躲避。他饿了,就去钓鱼,覆草为盖,结草为台;困了,竹篱笆挂衣衫,牵牛花做浴盆,泡着澡儿闻花香,看莺飞蝶舞。为防身,他学习武术,草为剑,叶为盾,狗尾巴草是狼牙棒。偶遇一只蜗牛,黏液似泼墨,他遂跪地拜师,学习画画。蜗牛爬得很慢,他学画也学得很慢。他觉得生活里少了一些滋味,就想要恋爱了。他扛着一朵比他高出一倍还多的玫瑰花,姑娘看到,拾起一片叶子遮羞,不敢回头。
  当漫天飘起雪花,他和姑娘两个人依偎在一起取暖,温情款款。身子下面的叶子,像一个台子,是两人容身的地方。上面两片叶子像屋盖,遮挡住风雪。这也是建筑最初始的意义:为人的身体提供可以庇护的场所。
  白衣先生很喜欢他的女朋友,就为她建了一个花亭。用布在花间轻轻一绕,变成一个有趣的台子;蒲草围合,就成了人可以居住的地方。他安安静静地睡在房子里,头靠在草枕上,似乎闻到了青草的香气,梦里依稀到了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
  更有趣的是,画里的瓶瓶罐罐、草木虫鱼,全都变得比人还要高大许多,成为房屋、坐骑……草木自然与人相映成趣,令人分不清室内还是室外。
  曾仁臻把画发到网上,看到画的人都很喜欢。有人留言说:“走进你的画里,就像鱼入了水中,自在悠游,只想沉浸下去,人与自然,似乎从来都是一体。”
  想象诗意居游的无限可能
  曾仁臻用方寸小画重新想象生活、设计生活,在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过程中,关注到被现代人遗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设计了一种人们在天地之间诗意居游的生活方式。曾仁臻的画笔赋予居所日常陈设以生命,它们不再是单调的装饰品,而是可以和生活产生一种对话关系。



  山水、园林经过流畅的笔墨了然在他的心中,即使闭上眼睛,他也能熟练地画出妙趣横生的小人儿、红山、泼猴、屋舍……这些作品题材虽异,精神却相承,“幻园”所在,是现实中难以觅得的理想居处。他的画之所以受到城市里许多年轻人的喜欢,大概也正是因为自然有趣、率性自在的世界,永远令人心生向往。曾仁臻最喜欢的读者评价是:“我想住进你的画里。”他希望在画里体现人居住的最基本要素:“建筑最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对人的关怀。我想在画中创造更健康、更美好的世界,同时也延续中国山水居游的生活文化。”
  游园、设计、画画,是曾仁臻的工作方式,也是生活方式。他房间窗户上挂着轻薄的白色布帘,墙上贴着写有“阴晴”“明晦”的宣纸,即便是在室内,他也希望能捕捉到流变的风和其他丰富的变化。他用竹竿做了一盏“钓鱼灯”,四季干湿不同,竹子的弯度也随之不同。这些,都是他从身边的细节中,去靠近理想中人与自然的互动。他一直在画自己的画,过自己的生活,也活跃于豆瓣和微博,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创作需要互动。
  对曾仁臻来说,画画只是做建筑
  的前期工作,他在画中找到的答案,终要以建筑作为实现的载体。为了让理想有机会“落地”,他这几年花了很大精力在几个实际项目上,他梦想有一天,造出画中的居所,让人们真正住进他的画里。
其他文献
她特意换上了一条蓝花裙子,背着家人出了门,大辫子在好看的腰身上,一甩一甩。  她手心攥着张小字条,不时展开看一看。按小字条提示,拐两个弯,上公交车,坐五站,下车,过了马路,是一条河,沿河走,远远看见了横跨的桥,桥对岸一条弄堂里,就是她的目的地。  她抿嘴笑了笑,很美。  两个月前,这张字条她还看不懂,她还没上扫盲班,还没认识一肚子墨水的他。  昨晚下课后,他给了她这张图文并茂的小字条,在桥的那一头
期刊
爱恨交织的一家三代  《相爱相亲》于2017年11月3日上映,讲述了姥姥、母亲、女儿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人的爱情故事。一家三代有矛盾,也有牵挂,可谓爱恨交织。  影片是以“恨”开场的,岳慧英的母亲去世,她想将父亲的坟迁到城里与母亲合葬,当她带着女儿薇薇去看在老家为父亲守坟的岳曾氏时,却引发了一场“迁坟”的争执。回程的路上,薇薇埋怨母亲多事,又引发了母女之间的口舌冲突,三代人之间矛盾重重。  岳慧英正
期刊
高起点应配高姿态  王菲与窦唯基因中的歌唱天赋与音乐品位在女儿窦靖童身上得到了完美延续,她生来就已经位于华语乐坛的顶端,无论是先天的嗓音与乐感,还是后天的技巧和资源,窦靖童统统不缺。她需要的,是找到自己的音乐风格。  重温窦靖童的第一张专辑《Stone Cafe》,安静、封闭、内敛,明显有商业包装的气息。虽然整张专辑的词曲都由她包办,但是在大多数歌迷看来,依然缺少好音乐该有的独特风格和声音态度。甚
期刊
古人有诗云:“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可见,古人对睡眠非常重视,将其视作养生之道。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也极其讲究“睡”,他还将睡眠上升到艺术和道德层面,在《生活的艺术》书中,首篇就提到了《安卧眠床》,说“凡是和我同意深信安睡眠床是人生最大乐事之一的人都是诚实人,而不信者都是谎言人”。于我而言,睡得好远胜于吃得好,而一天之中,最快乐、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午休
期刊
李武望曾任湖南卫视《味·道》的总导演、制片人,该节目被称为“最唯美的饮食节目”。2015年他辞职创立“知了青年”,先后推出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了不起的村落》,用90后喜欢的“网感”和“时尚”颠覆传统纪录片的玩法,成就了“了不起”的系列爆款微纪录片。  用最“网感”的思维打造《了不起的艺人》  李武望是湖南郴州人,今年34岁。他大学毕业后就进入湖南广电,从节目组跑龙套的一直做到总导演、制片人。 
期刊
因为爸妈计划春节回国,所以,一般只在感恩节和春节去美国探望父母的詹纳,几年中难得一次在纽约过元旦。百年来最低的元旦气温导致父母收养的流浪小狗“妹妹”感冒转肺炎,病情严重要在家卧床休养,因此詹纳全家都没有外出。  全家人围桌晚餐时,难免聊起美国各种时事新闻,其中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号称世纪税改的特朗普减税法案。  爸爸问:“纳纳,新的税改方案之后,我和你妈每年少缴几百美元的税。你也应该是受益者吧?”  
期刊
午后闲适,我看了一期重播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被台湾知名演员金士杰喜谈自己六旬得子的那一幕所吸引。当主持人董卿将“生命里最重要的是哪一天”这一问题抛给他的时候,已过花甲之年的金士杰先用极为温情的口吻描述了两个孩子出生的情景,之后坦然地告诉董卿:“我年轻的时候抗拒结婚,认为这个世界不够好,有太多的不公不义不干不净,我不想带一个生命来这里,怕有一天离开的时候对不起孩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自己是
期刊
她的身份非常有趣,曾是留洋博士、大学副教授、外交官太太,多次担任国际项目的负责人,正式落脚的地点却是北京“城中村”皮村;她的行为十分有意思,为进一步深入了解新女工生活,收集最真实的第一手女工故事,她两次应聘进工厂打工,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员;她的名字很有味,叫吕途,然而人们却叫她“林姐”。是的,吕途是她的笔名。“吕”来自她母亲的姓氏,“途”则意味着总是在路上。她的生活轨迹也的确如名字所暗示的那样,不仅
期刊
有一天,爱情写成了省略号,才最深婉动人。  青春年少时,两个人上中学,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回来路上下起了霏霏小雨。两个人在一处屋檐下避雨,算是初見。  然后,上大学,隔好几座城市。他每周去看她,坐6个小时的火车,窗外田畴换丘陵,乡村换城市。她在铁轨的尽头等他。几年下来,积攒了一堆的火车票,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以为一辈子会在一起,毫无悬念,像火车直达。多年之后,他握住的只是一堆陈年的火车票,她已嫁作他
期刊
表弟大学毕业后,一时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在二叔的小工厂里帮忙。其实,二叔的小工厂不缺人,只是看在亲戚的面子上才让他来的。表弟的工作倒是很轻松,没有重活,不需要坐班,有事就去跑两趟,一个月也干不了多少工作。可他一个月工资也只有两千,还不够他吃喝,纯粹“月光族”,有时还得回家“啃老”。  大家都劝表弟,趁着年轻,又有文凭,找份像样的工作,干出个名堂来,也不枉上了这么多年学。他在二叔的工厂里,干的是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