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情色大师”的另一面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t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木经惟·花幽”展的策展人陈瑞筹划此展前多次赴日考察。过海关时,其所携带的部分荒木经惟画册被视作“淫秽出版物”没收,足以见荒木经惟常拍的题材有多么敏感。不过,这个摄影展上,却只展出了单纯的“花”——盛开的、枯萎的、黑白的、彩色的。这是荒木经惟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以“花”为主题的摄影展,展出多达500余幅作品。行走在这片属于荒木经惟的花丛中,我们能看到其中隐藏着比“情色”更为宏大的命题:生、死、以及爱。
  我们还能看到,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荒木经惟。

迷恋死亡之花的摄影师


  作为摄影家,荒木经惟的宣言是“所谓的摄影,就是拍摄近在眼前、就在身边的东西。”对于花的迷恋,也要追溯回其童年记忆中的事物。荒木经惟幼时常在净閑寺内玩耍,这所寺庙中有一处墓地,埋葬了大量在安政大地震中遇难的风尘女子。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给荒木经惟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使他对“生”与“死”有了初步认知。
  有次,荒木经惟突然有了拍花的冲动,他马上想到就是净闲寺内的彼岸花——寓意着死亡与分离,常见于日本的葬礼。于是,“彼岸日”期间,荒木经惟专程前往寺中墓地,拍摄法会供花的衰败之象。他在墓地安放了一千个白色背板,以最简单的背景去呈现彼岸花凋零的姿态。不难看出,使用单色背景的习惯延续到了其后大量作品中:隔绝于复杂的环境,荒木经惟的花儿独立地、赤裸地在镜头前挺立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花——尤其是野外的樱花——是日本摄影中常见的题材,而荒木经惟却钟情于切花(剪裁后的花朵)。在大多日本摄影师眼中,花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对话”,但在荒木经惟的眼中,花却与“人”的本能有诸多相似之处:从萌芽到生长,从怒放到凋零。
  失去了根的切花很快便会走向死亡,荒木经惟正是沉溺于其枯萎的时刻,以花开花落暗喻人生轮回。脱离了“死”“生”便不复存在。花朵只有在枯萎时,生命力才会达到顶峰。美好事物逝去前一刻那无法留存的美丽,是最打动人心的景致。

为亡妻献上花之物语


  荒木经惟对花的执念,与他的妻子阳子不无关系。
  因阳子爱花,家中便少不得花的踪影,荒木经惟最早拍的便是家中的花,比如向日葵——每逢七夕,荒木经惟都会向爱妻献上向日葵。可惜,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阳子42岁时患了乳腺癌。阳台上的花朵逐渐枯萎,阳子的生命力也悄悄流逝。荒木经惟时常携花去医院探望阳子,就连接到阳子的病危通知时,也不忘在常去的花店买了一束含苞待放的辛夷花。
  想到妻子在鬼门关前徘徊,荒木经惟慌了。大脑一片空白的他,在阶梯前茫然地按下了快门,拍下了自己怀抱鲜花的影子。几个小时后,阳子离开了人世,这束花却灿然地开在了人间。痛失爱妻后,荒木经惟窝在了家中阳台,几乎偏执地拍摄空虚的天空和阳子的遗物。桌上摆的百合,被他视作“阳子用最后一口气使之绽放的花朵”。它在阳子去世后一两个月,也一头栽向了死亡。

  从这时起,每当想起亡妻,荒木就会拍摄彩色照片。如果说彩色照片意味着“生”,黑白照片即象征了“死”。黑白与彩色照片交替反复,一如生死无常的人生。在阳子过世的周年祭上,荒木经惟穿着她最喜欢的粉色大衣,举着她的照片,拍了一张二人的合影。背景中的枯枝了无生气,而思念着亡妻的荒木却犹如盛开的山樱,自顾自地开在二人共同生活过的地方。

不断突破的“花”样人生


  与荒木经惟之前在德国、意大利等地的摄影展不同,此次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摄影展主题更为精简,专注于对“花”的呈现。
  荒木经惟曾说,“如果当初阳子不同意我拍照,不允许我发表作品的话,我的摄影人生就无从开始”。阳子过世后,荒木经惟开始大量地拍花,尤其是阳子喜欢的花。这些承载着荒木经惟对爱人的感激与思念的花儿,不仅是单纯的自然生灵,亦是由人间寄往天堂的情书,超越了生死的爱欲媒介。
  此次摄影展上,我们可以看到从1990年至2019年的30年间,荒木经惟先后创作的以花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包括“花人生”“花曲”“千禧之花”“花兴”“色情花”“花小说”“花灵”“POLART”以及新作“绘卷·花幽”。

  生如夏花,歸若秋叶。海海人生,不过幻梦一场,昙花一现。

  顺着观展路线一路走来,你会发现,随着时间迁移,荒木经惟对花的拍摄手法也在逐渐变化、不断突破。以2017年创作的“花灵”为例,此系列作品在摄影之上融入了文学与书法的元素,荒木经惟以软笔书法书写的中国古诗为画面增添了几分趣味与诗意。而他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绘卷·花幽”,则是以花与人偶为题,以传统和纸为介,完成了两幅和风长卷。年近八十的荒木经惟,已经经历了父母、妻子的离世,自身也在于病魔抗争,但正是与死亡同行的经历,让他更加注重作品的内在,不断以创新性的手法展示肉眼看不到的“生命力”。
  摄影展名为“花幽”,日方策展人本尾久子解释道,“幽”,日语中作“幽幻”解。生如夏花,归若秋叶。海海人生,不过幻梦一场,昙花一现。但,即使花儿落了,你却分明能在这里看到,它们透过荒木经惟的镜头,载着生,载着死,载着爱,幽幽绽于这人世间。
其他文献
1948富士相机的开山鼻祖FUJICASIX  1948年,富士推出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款相机FUJICASIX  这是一款6x6片幅的中画幅折叠皮腔相机。最早款机型搭载了一枚75mmF4.5规格的镜头,相机的机身设计非常简单,这款相机拥有6种不同型号(可通过型号后缀分辨,分别是IA、IB、IC、IAS、ICS和IBS)。不同型号分别采用了不同光圈规格的镜头;此外不同型号的最高快门门速度也有所不同(
罗杰·芬顿——第一位官方战地摄影师罗杰·芬顿在战地后方为军官拍摄的合影摄影作品摆拍战地后方的军事设施  摄影史上第一位官方战地摄影师是放弃了法律学习又放弃了绘画学习的罗杰·芬顿,他亲赴克里米亚战地。罗杰·芬顿带着数量众多笨拙的摄影器材、耗材来到战场,但他无法深入前线,当时的摄影技术也不能拍摄动态的画面,于是他只能拍摄一些战场后方的静态画面以及军队军官的合影。罗伯特·卡帕——最为人熟知的战地摄影师卡
作为经常出门旅行的人来说,相机的平常视角已经无法满足拍摄需要,无人机的上帝视角则更加讨喜。随着大疆“御”M avic 2 Pro的发布,再次刷新了人们对于小型消费级无人机的认知。集成了高画质与便携性于一身的它究竟有着怎样的表现?让我们去实际体验一探究竟。哈苏调教下还原大海真实色彩  位于马拉西亚东海岸的仙本那,原本只是一座小渔村,甚至在地图上都很难发现它。而如今,这里已逐渐发展成了世界闻名的度假胜
在过去的35年里,加拿大摄影师爱德华-伯丁斯基一直在记录着人类活动对于自然景观的破坏,而他略带冷静感的视角也为我们打开了另一个观察我们生活星球的新维度。我的作品是启示而非指责  爱德华·伯丁斯基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而这一直是他的天性。这位加拿大著名的摄影师希望他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被印刷得越大越好,这样才完全符合他宏大的想法。在过去的35年里,伯丁斯基一直在拍摄人类对自然景观造成的破坏。而他的照片
对于热爱风光摄影的人来说,张焰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也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摄影理念。故而本文更着重探讨了摄影师的冒险精神该如何平衡家庭的安稳,登山摄影中的技巧以保证作品背后的安全。  多年过去,张焰的热爱依然集中在风光摄影,较少拍摄其他题材的照片。不过最近一年多来,他开始考虑在高山摄影中加入一些人的元素,以表达人与高山的真实关系。原因则是,他看到现在不少的风光摄影作品,单纯地为了吸引大众眼球,有意地
美国文化是我想象力的来源  徜徉于商业大街、驻足于报刊亭俯读,或是步入繁华都市家庭的卧室之时,你会发现美国跻身国际市场,以及其所出口的货物均会在这些场景中出现,并且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景观。对出生于布莱顿的艺术摄影师马特·亨利(Matt Henry)來说,他在童年时所看到的这些现象点燃了他对美国文化的终生热情——它们潜移默化地进入他的意识,并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我们要知道它来自何处,”
上海及其周边是艺术展馆重要的集中区域,我们为大家总结出上海观看摄影展览的好去处以及值得一去的艺术书店,等假期到了快出门看展吧。1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是中国首家公认非营利摄影艺术机构,也是上海首家致力于摄影的美术馆。2015年5月由摄影家刘香成先生创办,刘香成1951年出生于香港,20世纪70年代在《生活》杂志实习。1977年移居北京,成为《时代周刊》与美联社的首席驻华摄
让我们从影响力到内容,从装帧到整体效果,细细品阅这14本我们精选的令人爱不释手的摄影画册。  最多中国名人肖像合集  《我们这一代》作者:肖全 由雅昌印制  摄影师肖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们这一代”的拍摄工作,辗转各地十余年拍摄了113位最为真实的名人面孔。他所摄录的对象,均为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今文艺界的精英或炙手可热的大腕级人物:贾平凹、陈凯歌、姜文、崔健、杨丽萍等等。肖全用
核心参数  操作系统:Google AndroidTM 9  后置主摄镜头像素:6400万像素  后置广角镜头像素:1300万像素  后置长焦镜头像素:1300万像素  变焦范围(相当于35mm格式):约14mm-52mm  防抖:光学加电子6400万超高像素主摄,细节捕捉更出彩  NEX 3搭载了6400万像素大尺寸传感器,配合各项算法优化基础画质,为用户带来视觉上的美好享受。6400万超高像素
传感器的画幅  无论是单反还是无反,数码时代里,人们都绕不过对更大画幅的执念。在开启无反时代的今天,更大面幅的无反相机依旧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现在就让我们揭开画幅的迷思。到底什么是全画幅?  全画幅其实在尺寸上等同于胶片时代最通用的135规格胶卷,画面尺寸約36x24毫米。之所以没有沿用胶片时代的叫法,是因为数码时代最初的阶段,因为图像感应器的制造技术还不成熟,生产135规格大小的感应器有困难,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