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逸与道教关系考论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林希逸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友人交往等方面探寻其与道教的因缘际遇,藉此考察其对道教的认识和态度.林希逸从小生活环境中的道教氛围十分浓厚,其友人中有不少从事道教丹法修炼,他常以丹法术语运用在诗文中,表达自己对丹法的感触.从林希逸对道家经典的注疏中可以了解到他对道教炼养有深刻认识,认为道教炼养之法源于《老》《庄》,他将道教丹法等炼养法术的逻辑原点归入老庄思想.林希逸曾经有过对丹法的追求,却"还丹无诀"而"幸触除",他坚持了儒家的精神信仰,力图在思想理路上将道教之学统一在儒家纲领之中.
其他文献
期刊
一、《宗教学研究》系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学专业学术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二、本刊编辑方针:立足宗教学学术前沿,推动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宗教学学科的发展.本刊突出道教研究特色,兼邓宗教学理论、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国少数民族宗教、民间宗教等研究.三、本刊欢迎国内外同好投稿.
期刊
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建设是个大题目,本文仅从结构的视角对其做些探析.在新时代,我们对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体系要有较高的站位与理解,要充分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建设在应然与实然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理论在结构上至少应有三个特征:它的立场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的情怀是中国的;它的眼光是世界的.
期刊
"自我"作为哲学、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探讨的主要对象,在中外思想当中都得到了诸多阐释.道教主张"我命由我不由天",内丹修炼以"炼己筑基"为起点,反映出道教对人主体性的重视和反思.系统梳理学界当前自我观的相关研究,有利于我们多维度、多层次理解道教自我观的不同面相,为其深入研究提供更好视角,也为拓展道教哲学提供一个可能的领域.
期刊
早期道教选择性地接受了先秦时期的混沌意象,将其改造成道教的至上神.《山海经》中的浑敦;《庄子》是为"中央之帝"的浑沌及浑沌氏之术;加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一内涵极度宏大的宇宙生成论,使道教徒对之借鉴、思考的同时,也进行了积极的理论建构,将恍惚若存却又抟之不得的"道",也即混沌,附着于历史人物老子的身上,使抽象的"道"具象化,形成了混沌、道、老子三位一体的道教理念,确立了以老子为创教宗主的具体形象.唐宋时期,由于内丹术的兴盛,混元气的重要性得以凸显,道教徒将抽象的混元气等同于创教
期刊
本文所谓"底层女仙"是指《真诰》中存在的后天得道、与人间关系较为密切的女仙.因为她们都处于上清道教神仙谱系的中下层,故谓之"底层女仙".《真诰》中的"底层女仙"来源有三:一是真实存在的女性,二是经《真诰》统一整理设计的女性,三是《真诰》从别处继承而来的女性.这种来源分类上的区别,所体现的是不同时期女仙身份设计理念的差异,其背后反映的则是南方道教上层化改造程度的不同.
期刊
汉末太平道的领导者为张角、张宝、张梁兄弟及张牛角、张燕、张饶等人;五斗米道的领导者是张陵、张衡、张鲁祖孙及张脩、张普等人.东汉一朝,在谶纬和泰山道士的鼓动下,张满、张丰、张举等人相继反叛割据.这种在道教组织之中独尊张氏的局面,并非偶然形成的.汉代张姓高道以张良为旗帜,将自己的血脉和道术传承都上溯至张良.汉初名臣张良受黄石公兵法为帝者师,名登谶纬,子孙繁衍.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张良后人在汉代组织起一个道教团体,至少从西汉末年活跃至东汉末年.
期刊
自觉"了真"说,或奉师命隐居说,皆不足以解释王处一为何未随重阳西行.王处一是个大孝子,未随重阳离乡,更多是因为孝母的缘故.重阳很看重他,并曾有过七子的说法,但在携四子西行后则又改为了四子说.未随重阳离乡云游,未尽弟子义务,是丘刘谭马将王郝孙视为"异派"的主要原因.马钰东归前,王处一基本无所作为,在受到马钰的责问后,才积极投身教门.因为精通医术,常治病救人,王处一道医之名渐播,促成了金廷的宣见.在金廷的干预下,王处一可能曾经掌教,但丘处机却因此从最初将其视为与四子等同的法眷,转而强调代表着正统嫡传的
期刊
自然是道家哲学最为重要的思考对象和范畴,汉末六朝宗教性质的道教兴起,自然在宗教观念中依旧充当了规范性、指引性的意义聚合点.决定了四时节气的日月可谓自然法则最突出的两种力量.从早期上清派到唐宋之际内丹兴起,我们发现在将日月援引至丹道实践时,道士们对日月的表象和把握有许多不同的面向及前后变化.本文希望通过分析相关经文,探讨对日月的想象和认知如何参与了道教修炼,宇宙景观如何与身体景观对应,日月的光热及运转特征通过怎样的修炼方式被内在把握.这一考察也会使我们更具体地看到道教对先秦观念遗存的吸收,佛教传入对其产生的
期刊
盛唐高道吴筠在传统隐逸文化及高士类传记、诗歌等文学创作的基础上,以大型咏史组诗的形式创作了《高士咏》五十首.这一组诗的出现不仅在体例上改变了传统以传记为主的叙述方式来刻画高士群像,而且也在传统人物品藻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美学意义:人物选录标准体现出不同于前人的思想倾向,人物品评视角传达出与前人不同的审美取向,人物品藻风格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