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ohu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教育的趋势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可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本文从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意境美、人物美、景物美等几方面论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 渗透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热爱生活,勇于追求真理,他们对美好事物敏感又向往,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优美、脍炙人口的篇章,作为语文教师应将美育贯穿于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美的对象、美的事物进行审视、评价,培养学生品味美、追求美。
  
  一、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就是美感和情感的教育。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是由美育的性质与自身特点决定的,美是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美能以情动人,渗入到人的思维活动中,欣赏美的事物能让人感到安静、愉快,能洗净人身上的世俗气而获得精神升华。美育能让人在得到审美享受和愉悦中受到教育,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开发人的思维本领,培养人追求真理的热情和信念,并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良知得到积累和凝聚,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道德结构和模式,让人变得更加纯真和善良。通过美育所培养和提高的审美能力,可以在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结合中使学生成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并渗透到学生的情感道德认识和活动中,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进步。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渗透着美的内容,这些内容特别注重学生装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挖掘美的因素,渗透美育。
  
  二、引导学生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一)引导学生赏析作品中的意境美,丰富学生审美想象力
  审美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能使审美活动有丰富的生活来源,使美感也更加活跃、鲜明。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散文、诗歌,都是情文并茂的美文,细细品味作品中的意境美,可陶冶情操、修养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使美感从审美联想开始,走向更丰富的体验世界。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启发,把学生带进了作品美的境界中,让作品所展示鲜明、真实的生活画面又一一映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深入体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在陶渊明的《饮酒》中:夕阳西下,山间烟岚变幻;飞鸟啾啾、成群结伴而归。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色。在这诗的意境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双翅,领悟了诗人辞官隐退、归田园居,与读书、耕作和自然为伴,以自然的真淳为精神归宿的意境美。
  
  (二)引导学生对比作品人物的美丑,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现实物美的现象的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地鉴赏美的标准,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体现着作者的美学理想,而欣赏者之所以能产生美感,是由于审美对象蕴含了一种特有的情感力量,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绪体验产生了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灵的满足、情感共鸣、情操的陶冶。文学作品中的正反面人物都表现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而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美的理解往往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皆大欢喜的团圆式的喜剧才是美,而那些丑的、荒诞的事物不属于美的范畴,那种肝肠寸断,给人带来遗憾的悲劇是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纠正学生这种错误的观点。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达形象正是靠镇关西的反衬越发显得耀眼,使读者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在鲁迅小说《药》中,启发学生比较康大叔和夏喻两个主要人物,通过康大叔凶暴、残忍、贪婪、无耻的形象衬托出夏喻意志坚定、矢志不渝、追求革命真理的高尚美。对比夏、华两家的悲剧所折射出辛亥革命的悲剧,从而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寄予其中的爱憎情感,认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通过对这些美丑和悲剧的比较分析,纠正了学生的审美偏见,培养了他们正确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和审美兴趣。
  
  (三)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景物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大自然给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审美领域。比如:朝阳晚霞、春花秋月、长河获日、园林田野等秀美景色能给人多方面的精神享受。在语文课文中,不乏有许多散文、诗词生动的描绘了一幅幅引人入胜地画卷,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净化人的感情,培养人的情趣,美化人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学生从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构图等方面赏析景物美。我在教《雨中登泰山》时,让学生把它作为一幅有声图画来欣赏,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雨中登山的景物,启发学生从各种景物的色彩、明暗、动静、声音等方面感觉形象。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在小雨淅淅沥沥中登山,仿佛看到了绮丽闪光的黄锦、珠帘悬空的飞瀑、垂直而降的石级、瞬息万变的云海。这山、水、雨趣融为一体,使学生觉得泰山雨景犹如一幅长卷的水墨丹青,朦胧崔嵬、气势雄浑,唤起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而那挺拔多姿的奇松更能把学生的心灵和精神带到一种崇高境界。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渗透美育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多层次、多角度挖掘作品中的美育点,用自己全部的情感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景物美、意境美、精神美,就能达到通过语文课堂陶治学生情操,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的目的,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真正收到“教书育人”,“以美育人”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533600广西田阳县职业学校)
其他文献
赏识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方法。其理论主旨是要求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具有充分、全面、深刻的认识,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用赞赏的眼光,采取肯定、表扬、激励的方式方法,调动受教育者心理上的积极性,去培养、发展受教育者各方面的素质,从而达到培养新时期“四有”人才的教育目的。  赏识教育的诞生,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同时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实践的
期刊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百花开,花香依旧,却是新花,教学依旧,观念是否转变?时代的风时时吹过,抓住时代之风,抓住生活之风,让教学从美丽开始,让语文教学的导入充满诱惑,充满激情。让激情绽放,让诱惑持久,我觉得语文教学的导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暖余温     兴奋升温,容易调动人的情绪,使兴奋加值。抓住刚刚过去的,但学生仍沉于余味之中的事情,作导入的一个点,既合學生的口味,也有利于展开教
期刊
“一切”——  一个傲慢,自负的词。  应该被放进引号。  它装作什么也没错过,  集中,攫有,容纳,拥有了。  可它从来只是  一丝风。
期刊
苏轼前《赤壁赋》文笔流畅,音韵和谐,意境雄浑深远,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现试作分析。    一、音韵和谐    汉语有四声,还受前后音节的影响,产生语流音变,故而汉语有极强的音乐美。音韵的平仄变化,语气的轻重缓急,构成节奏。“节奏是源于自然,符合规律而又有利于人生的,是音乐、舞蹈、诗歌、建筑、电影等艺术门类不可缺少的形式要素。”林语堂也指出“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节奏的问题。”  用韵上,凡表现喜悦、宁静
期刊
在閱读教学过程中,有些作品中的语句,或因作品年代久远、或因作品内容表达的特殊性,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歧解纷出。在这种情况下,解读者不仅要考虑到具体的语境、文理,有时还要兼顾到生活常情、常理,才能有一个准确的把握。高中《语文》第四册《逍遥游》一文中有两句话的注解就是如此。    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对这句话,教材的注解为:“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上课“走神”。这种现象看起来似乎是小问题,但若这种毛病不及时纠正,则就会发展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纠正呢?谈谈本人的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促其投入    一般学生“走神”大都是偶发性的。我采取的措施是加强教学的手段,将其注意力吸引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牵动学生,促其投入,调动思维,使他们的不良习惯没有萌生的机会,才能防微杜渐,不形成习惯
期刊
唐朝王焕之的《登鹳雀楼》以短小上口,易懂,意境高,富有哲理,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它不仅是教科书采用率最高的篇目,而且是父母在教小孩说话时随便捏来的启蒙诗歌。就诗中“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一词的解释和理解,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这也许是一种错误,请大家批评指出。  自学丛书和教学参考书中把“白日”解释为“傍晚的太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译为“傍晚的太阳靠边着山顶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
期刊
通过对《课标》的学习,结合教学实际,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使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我结合初中《化学》与《生物》教学谈谈如何面对课改。  面对课改,许多教师都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志。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只知道
期刊
一、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写的是邹忌通过和徐公比美悟出了治国的道理,进而婉言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事迹。文章叙事完整,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    二、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要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
期刊
课堂“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者引导“对话”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樂。     一、精彩对话体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对话教学,使学生茅塞顿开,从心里体验到个人的愚蠢之处。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