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影片表现手段辨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fc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是一部与纳粹意识形态有关的电影,它记录了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情况,大会的盛况和会议期间的一些重要活动,其是由纳粹构思、为纳粹拍摄,关于纳粹的一部纪录影片,由于背景、题材的敏感,这部影片自公映起就备受争议,其导演里芬斯塔尔也饱受公众的指责,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角度对这部纪录片及其导演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分析。本文旨在以此部作品为例,分析纪实影片的表现手法及其美学价值;同时,本文提出影片《意志的胜利》是一个结合体,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具有两重性的特点,
  [关键词] 《意志的胜利》 艺术性 意识形态
  
  “1935年3月28日晚上,柏林最大的剧院乌发剧场开始聚集起大批的观众。不久,当快要到放映的时刻,身着白色裘皮大衣与露胸晚礼服的德国女演员、电影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从汽车里走了出来。……今晚,她为了出席她的最新作品《意志的胜利》的首映式而来到了这个剧场……不久,一辆黑色的奔驰轿车轻捷地驰入剧院的停车场。司机从车上跳下来,打开后面的车门,总理希特勒从车中走了出来……他伸出右手做了一个纳粹式的致意,马上就消失在剧院里了。”这是美国人格伦·B·英菲尔德所写的《莱妮·里芬斯塔尔——堕落的电影女神》一书中的开头部分。从这本书我们得知,当一个女人的名字与阿道夫,希特勒以及他的第三帝国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她的一生就不会再是平淡无奇的了。而纪实影片《意志的胜利》正是在这种联系下孕育而生的。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它为什么会引起如此热烈的关注?
  《意志的胜利》是一部与纳粹意识形态有关的电影。它记录了1934年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代表大会的相关情况,大会的盛况和会议期间的一些重要活动。它是由纳粹构思,为纳粹拍摄,关于纳粹的一部纪录影片。
  由于背景、题材的敏感,这部影片自公映起就备受争议,其导演里芬斯塔尔也饱受公众的指责。她至死,也抹不去与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应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角度对这部纪录片及其导演进行一个全面的、客观的分析。
  事实上,里芬斯塔尔用电影这种艺术手段,通过强烈的艺术表现,为塑造纳粹以及希特勒的形象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效果:它显示了纳粹政府是如何通过宣传而发展壮大,希特勒是如何运用他的语言能力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纳粹思想的。
  我觉得其是一个结合体,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片中充满了夸张、重复的意识形态宣教,把希特勒及纳粹党塑造成拯救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救世主;另一方面,这种意识形态宣传又是通过可谓“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让观众沉迷于画面与内容之中,颠覆以往的理念,对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心驰神往。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是一部“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影片的魅力来自于导演对画面和声音的处理:里芬斯塔尔通过富有节奏感的剪辑,使其极具蒙太奇的效果,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把纯粹的政治宣传提高到了罕见的艺术高度,是一部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
  1、叙事性的纪录片
  纪录片需要有一定持续的时间和过程来展示其真实的故事,以带给观众真实的视听体验。我们惟有在这有起有落的过程中,才有时间揣摩、了解并体味纪录片所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真谛。对于纪录影片而言,过程的展示是十分重要的,“没有过程就没有纪录片”。
  所谓过程就是事物、事件或事态由开始到结束的一个流程。“过程是一件事从这一点到另一点之间的进程,或者是被摄者的某个行为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纪录片中的过程,恰恰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再现和记录。纪录片能够展示相对完整的事件过程,对过程中生命的展示和情态的展现成了纪录片重要的原动力。纪录片中的过程所带来的最大效果就是亲历感和见证性,即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触。纪录片在过程中让自然或人类的生命历程变得清晰可见,让观众在体验生命的进程中感受到一种真实的涌动。“过程美是纪录片美的一大特征”。而这种纪录片的过程性,则主要体现在纪录片的内在叙事中。
  因而,纪录片的叙事性并不是镜头间的简单记录和组接,而是一种经剪辑后的再现。其是一种浓缩的、精华的过程;是一种具有隐喻和象征意境的过程。
  纪录片相对于专题片或新闻,更注重展示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过程,才有故事性,才有冲突性。所以,“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为今人和后人提供了有助于相互了解的真切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历史,真切的过程就是历史真相”。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就具有这种内在的过程性或叙事性,呈现出一种过程与叙事之美,使其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张力,使观众能够有亲临其境和感同身受之感。这也能够迅速拉近事件、故事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对于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来说,它的叙事性使得整部影片具有事件的中心人物——希特勒;以及贯穿于其中的中心事件——纳粹党代会。并且,影片完全按照事件以及时间的自然发展顺序展开,有开端、发展、高潮以及结尾;有昼夜的更替以及伴随而来的黎明。
  影片开始时,浓云密布的天空衬托出战后德国的景象,百废待新。然后,天空逐渐晴朗,第三帝国的形象逐渐清晰可见。一架飞机在云间时隐时现,飞机终于着陆,舱门打开,希特勒挽如救世主般从天而降。顿时,人群涌动,欢呼声震耳欲聋。希特勒随后登上汽车,行驶在纽伦堡的道路之间。影片由此拉开了帷幕。
  随后,影片在不断的检阅、欢呼和列队中发展着。其间经历了欢迎仪式、年轻队员们的早晨锻炼、授旗仪式、检阅工农兵以及党代会的开幕仪式等等。最后发展到了高潮部分,党代会的闭幕仪式以及希特勒的讲话。最后,影片在纳粹党的歌声和旗海中结束……
  完整的叙事过程把影片所要记录的事件描绘得格外清晰和生动,使观众对那段遥远的历史有了极清晰的认识和了解。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在艺术层面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2、声画俱全的纪录片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充分展示了导演里芬斯塔尔的创作风格和影像特点,除了在内部结构上采用具有过程的叙事性,在影像本身上也是颇费工夫。
  电影中的画面都是在最美的光线、最美的角度以最为正确的曝光与拍摄角度下完成;电影中对于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旋律、节奏、动与静之间的衔接,使得整部作品在视觉上表现得酣畅淋漓及赋有激情。纳粹意识形态在壮观画面的演绎下,变成了一种令人陶醉的视觉幻想与享受。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在声画本身的处理上可谓是登峰造极,使其体现完美的艺术价值和美学审美,也为纳粹主义的宣传起到了极大的美化作用。
  (1)镜头与构图
  影片在镜头与构图的处理上做到了分清 轻重,有明显的角色轻重之分,使得观众能够明显分出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以及导演想要着重突出和表现的意图。同时,影片的意识形态性也由此得以传达。
  在镜头的处理上,我们可以清晰得看出在对待个体和群体上的截然相反的处理手段。其主要表现在:在对待个体上,特别是针对希特勒本人以及纳粹党内的高级领导人时,导演多采取了仰拍以及特写的镜头处理:而在描写群体性的场面时,特别是描写一般军人、百姓以及军队方阵上,多采取了俯拍和全景的画面处理。其用意和目的显然是赤裸裸的,其对于希特勒个人的崇拜和神化以及对于普通大众的轻视更是直截了当。
  这就难怪这部纪录片会给观众带来些许的猜想和后人会对导演本人的指责,给导演带来极大的麻烦。影像本身虽然不会说话,但暗藏在其背后的含义却是有深远的意义的,所带给人们的影响更是巨大的。导演的这种画面处理很难想象是出于无心,显然是精心设计和安排的结果,导演对此的任何解释我觉得都只是一种掩饰。
  同样,在构图的处理上,导演在影片中也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希特勒驱车行驶在路上,向两边欢迎的人群招手的画面中,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遮去了三分之一,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而路边的人群则变得很渺小,依稀可见,排列在画面的两边。这就造成了一种效果,两边的人群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蜂拥而过。
  再如:在一场检阅的画面中,一个个军队的方阵在广场两边排开,整齐划一,而在中间留出了一条较宽的通道。希特勒与两位军官从广场当中校阅军队,自前景走向远方。在这超大广角的对称构图之中,我们所见到的只是三个小黑点,类似于静止的小黑点。然而,正是这小黑点的缓慢移动,使画面的张力显得异常饱满,给人的震撼更是巨大。其暗示了希特勒与纳粹党已经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以及人民拥护的核心。
  (2)影调与色调
  影片画面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每个场景的精心设计。这种设计对于纪录片而言,与其说是一种设计,更为准确的是导演对于拍摄场景的一种现场把握和构想。这种设计在画面表现上主要包括场景色彩上的黑白对比;场景中人与物分布上的虚与实、整与分、疏与密的差别;以及场景影调上的明与暗。
  如:在上面提到的那一个检阅画面中,两边的队伍方阵整整齐齐,在色彩上呈现一种黑压压的一片,相当的密集;而中间的通道,分明的将两边的队伍分开,在色彩上呈现出强烈的反差;同时,三个小黑点在中间行走,依稀的三个人与周围的密集方阵显得更是格格不入,形成疏与密、整与分的对比。画面视觉上的反差和冲击就这样产生了。
  由于是黑白片的缘故,影片画面的黑白对比就显得分外明显。同时,这种黑与白的对比又通过疏与密、整与分的配合得以强化。我们可以看到密集的人群、方阵与旗海,与此形成对比的则是他们的元首希特勒和少数的纳粹党高官。
  我们还可以看到,影片在对于希特勒个人的处理上镜头必定是实的,是清晰可见的:而对于众人的处理,则往往是虚的,我们只能看到大片大片的人海,而其中的人物却是依稀可见的。
  像诸如此类的场景设计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它们相互交替、相互补充,构成了别具匠心的各种场景。此时,画面的轻重分配和含义也显露无疑。
  (3)声音与节奏
  导演在精心设计画面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声音这一重要的元素。纪录片《意志的胜利》中的声音,也是影片艺术价值的重要体现。影片没有解说词,里芬斯塔尔把任何文字形式都视为画面的敌人,取而代之的则是配乐,甚至是歌剧,以及大段大段的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的演说同期声录音。
  和其他纪录片不同,虽然影片没有解说词进行讲解。但影片中的配乐却起到了特殊的化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配乐会根据画面中的内容进行变化。时而轻松、活泼;时而严肃、庄严。音乐配合着画面,使观众的心情也跟随着画面而进入到影片的意境之中,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顺从了纳粹的意识形态。可以说,影片中的配乐有麻痹和催化的作用。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具有震撼力的画面使人的思想和价值逐渐被同化了。
  同时,影片采用的唯一同期声是希特勒和纳粹领导人的演说。他们的演讲,在音乐占多数时间的声音中,显得十分珍贵。然而,毕竟“物以稀为贵”,为数不多的演说,更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说服力。影片的意识形态性和宣传性再一次被凸显出来,极具鼓吹的作用。
  舒缓的音乐与急促、激情的演说,同时构成了整部作品的节奏。可以说,整部影片的节奏是随着声音而有松有紧、有起有伏、刚柔并济,使得观众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
  3、神化的纪录片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通过视听元素间的交互运用,导演完成了对纳粹的赞美,以及对希特勒本人的神化,达到了政治宣传的作用。
  其已经远远超出了对纳粹党代会本身的记录,经过美的外衣的包装,意识形态以一种更具杀伤力的方式渗透人心;使人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中接受了它的宣传教化。因而,它是一部神化的纪录片。
  影片中的很多场景如同宗教的仪式,加上导演的精心处理,使得画面更具有象征性。摄影机从多角度的视点,从空中、从地上,不断的律动与变化,画面运动优雅流畅;展示了巨大的景观,制造了气势磅礴的影像;众多的群众,整齐的队伍,展现了钢铁般的意志和战而不败的信心。
  影片突显了希特勒权力的神圣和至高无上的尊荣,以及其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希特勒乘坐的飞机翻越高山,穿过白云从天而降,如救世主般君临天下,四海归心:旗海、人海、万众一心向希特勒致敬,他们指向一个地方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导演赋予了影片神话的色彩与历史的深度,增加了超尘脱俗的想象与历史传统的意蕴,以建立希特勒统治政权和纳粹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影片中画面所酝酿出的力量和积聚的能量,也象征着希特勒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容挑战。这种做法类似于人类学影片的手法。
  而这正是这部纪录片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其可怕之处。
  纪录片《意志的胜利》虽然具有上述所阐述的诸多艺术性元素,富有艺术上的价值,但是它对于意识形态的美化和神化,特别是围绕纳粹党和希特勒本人的赤裸裸的膜拜,在社会效益上起到了极大的负面宣传作用,使得这部影片饱受争议。
  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意志的胜利》作为一部纪录片应该以真实和客观为基础,其区别于剧情片,应该符合纪录片的基本要求。从这点而言,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导演拍摄这样一部纪录片是不是应该得到我们当代人的些许谅解和理解呢?以此为鉴,我们又能得到些什么呢?
  纪录片具有极强的历史文献性和审美性,它的艺术性与历史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纪录片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在时光和历史的沉淀中越发的散发出香味。”我觉得纪录 片创作的立足点应该放在真实性、艺术性和社会性三者交互作用的“临界点”上,体现一种真实美、艺术美和人文美。
  1、纪录片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紧紧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真实。“纪录片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是纪录真实。”纪录片的美就是真实的美,这种美存在于真实的生活情态之中。就真实性来说,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是完全符合要求的,并且将其发挥到了及至。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真实的力量是无穷的。纪录片的真实是见证的真实、过程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它能够随时牵动人们的心灵,给人以真实的震撼。真实也是纪录片的本质,是纪录片的美学基础。美学家克罗齐说:“美即直觉即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则认为:“美是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相比于故事片,纪录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原汁原味的真实性”。纪录片对真实有着很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内容本质的真实,而且要求现象的真实;不仅要求事实本身的真实,而且要求艺术的真实。所谓艺术的真实是指它符合生活本质规律与情理上的可信性,是同生活真实在本质上的契合程度。具体地说就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和真实的环境。
  因此,纪录片就往往截取现实生活中的若干片断构成一个完整的真实世界,展示着一种质朴的真实力量。但是,创作者如果仅仅满足于记录活动,还构不成一部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中进行审美选择和进行整合。任何一部纪录片都需要对冗长的素材进行精心地剪辑处理,挑选那些符合编导思维、目的以及该片风格特点和主旨的声画素材。纪录片在不断选择中最大限度地保持真实,这就体现着纪录片经由艺术创造性后的真实之美。真实美与艺术美并不是分裂的,应该是统一的。纪录片的美是真实的美,也是艺术创作的美。
  而这部以纳粹党代表为记录对象的《意志的胜利》,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表现形式都体现出了纪录片创作的真实美和艺术美。同时。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代表着特定的阶级利益和意识形态。
  纪录片讲述的是正在发生的真人真事,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理所当然的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可避免的是时代的产物,要理解它的构成和意义就要理解它所处的社会形态的构成,正如詹姆逊指出的:“在商品化和我们所认为的审美快感之间有一种决定性的关系。”
  历史的创造者都是代表各自阶级或集团利益的。作为表现历史的纪录片,肯定是以当时的利益来叙述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的。因此,衡量一部纪录片是不是真正有价值,应该视其是否揭示了历史的本质,是否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是否为观众所接受。从这点来说,我们应该给予这部影片和导演里芬斯塔尔一定的肯定和谅解。
  2、纪录片如同其他艺术产品一样,它的美绝非是一种“超然”的美。纪录片的美还建立在它的社会性上,即社会效益和社会功能。认识与发现社会问题;给人以感染和启迪、带给人思考等都是纪录片不可推卸的重要的社会功能。换言之,一部纪录片,无论它的风格是怎样的,重要的是创作者能够在记录事件、人物的过程中,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鼓舞人们创造生活。
  艺术形式实际上也是意识形态的反映,它不可能与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现实完全割裂开来,形式和内容毕竟是一种辨证的关系,审美形式当中必然蕴涵着特定的道德因素和价值取向。这对于诸如《意志的胜利》此类主流意识形态的影片而言显得特别的重要。
  主流意识形态的纪录片,它所记录的往往是有影响的事件、人物和主题。它所追求的不是娱乐效果,而是探索人类精神、艺术与社会发展之路:其显示出一定的思考深度与思想光辉:其通过正面的引导启发公众胃口,达到宣传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目的。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就充分发挥了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片的社会作用。
  然而这种与主流意识形态关系密切的影片,一旦脱离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时期,其特定的意义和存在的必然性也就消失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势必会为后人所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格外的小心和注意。
  里芬斯塔尔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除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外,更要怀着一颗艺术家的良心: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多做贡献,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功成名就和个人的追求而泯灭良知、助纣为虐。
  纪录片的创作,特别是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纪录片,我觉得应该在内容和思想上体现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纪录片审美的人文之美。而这也正是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所缺乏的。
  人文美是纪录片审美的主要体现之一。当代美学家认为人文美是介于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且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自然美与艺术美在内的一种外延内涵更为宽泛的美。
  当代社会,人文美的学科范围正在不断发展扩大,其美学理论资源除了对社会进行直接观察外,媒介的进入也成为了弘扬人文美精神的重要方面。影视人类学片、纪录片就是最好的文化媒介或载体。人文美也成为了纪录片最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人文美包涵了人文精神,纪录片主要就是以纪录人的生存状态、现实处境,以及人的命运发展为基本任务、基本目的和精神旨归的;换言之,人文精神是纪录片文化艺术精神的核心内容。
  纪录片的人文美其最深层的表现就是它对人性母题的纪录和阐释,为人类生命进程提供的最真实的解释系统。事实上,优秀的纪录片都是将人类之谜的破解视为其文化使命和价值存在的依据,他们的母题也都是关注诸如人类自身的共性问題、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终极价值与终极意义等等,以此实现对人类精神生态的某种拯救。
  与之相比,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所带给人们的负面社会效应和留下的烙印是深刻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包含有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即作者想说什么,想告诉观众什么,想带给观众什么样的思考。思想、思考和思索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同样也是纪录片的灵魂。然而,我们希望这种“思”是将观众引向正面的和光明的。
  对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不仅要把真实的、客观的现实生活展示给观众,更重要的是善于将自己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隐藏在画面里,让观众自己去分析、判断、提炼、总结,从中得到启发。好的纪录片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本身的存在,还蕴涵了更丰富、更具魅力的生活理想、生活意味、生活情调、生活境界。真正的思想、哲理总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与具体形象融为一体的。这也正是记录电影存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意志的胜利》作为一部纪录片,在艺术价值上取得了巨大的,并且是为后人难以超越的成就;然而在道德和社会价值上,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和负面影响,是值得大家引以为戒的。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从里芬斯塔尔的立场而言可能是很单纯的,她只是想拍出一部好的纪录片。但是,我们必须要在现实环境中来看待艺术家和艺术创作。也就是说,艺术家或许主观期待只是出于艺术创作,没有考虑到任何的政治因素;但是在现实环境中,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的。艺术家如果对现实环境不够敏锐,对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视而不见的话,其艺术创作往往会被政治所利用。里芬斯塔尔就是最好的证明。
  从《意志的胜利》中我们可以看出里芬斯塔尔对艺术有极强的敏锐度,但是对当时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现状缺乏了解和远见。故而不自觉的投入到了为纳粹包装美化的工作之中,助长了纳粹的发展,造成了对人类社会莫大的伤害。这自然不是她所能料想得到的。
  在现实世界中,艺术与政治是不可能分割的,这是身为一个艺术家要学习的,以及应该有所觉悟的地方。这也是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所溜给后人的启示。
其他文献
[摘要]欣赏音乐影片想更好地理解电影艺术中的音乐艺术成分,没有音乐艺术的修养是不行的。本文就音乐语言的共性品质、音乐语盲的个性品质进行阐述,以揭示音乐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素,以期对观众在欣赏音乐影片时有所帮助。  [关键词]音乐语言 共性品质 个性品质 音乐片    音乐片是表现音乐生活的影视艺术形式。是作品以音乐语言为主要传递媒介再结合一些画面、故事情节、理性分析等手段与受众进行交流。所以欣赏音乐
【摘要】商业性大片和主旋律影片的成功结合是电影《风声》的最大创新,却忽略了它应该坚守的美学灵魂和文化关怀:人性。由此陷入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美学悖论怪圈:由信仰坚定到信仰消逝的主题悖论,由悬疑丛生到悬疑大白的叙事悖论,由视觉愉悦到视觉恐惧的表现悖论;由此引出谍战片创意的启示是:爱的昭示是信仰的终极主题,奇的展示是悬疑的深层叙事,美的呈示是视觉的艺术表现。  【关键词】《风声》美学悖论谍战片信仰悬
[摘要]作为一位伟大的美国现实主义剧作家,无论从其早期作品还是中后期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米勒一直关注戏剧的社会功能和道德的教谕作用,同时充分体现了米勒深刻地剖析社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大胆地暴露丑恶,热忱地探讨人生真谛的努力。  [关键词]米勒 戏剧 社会功能 创作    享誉美国戏剧界乃至整个世界剧坛的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于2005年2月以90岁高龄与世长辞。他一生创作了21部剧本以及多种
[摘要]随着电影的产生和快速发展,我们对其影像/图像的观看和关注已经成为了一种身体的或视觉的劳动。这正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电影与政治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所在。  [关键词] 电影 影像/图像 语言 政治经济学 资本 劳动 后资本主义    电影以及其后续发展(实际是同时发展的),特别是成型后的电视、录像、电脑和网络。都是叫观众进行工作的可恶的工厂。在里面,我们进行价值生产性劳动。也即是说,在电影影像里
[摘要]FLASH动画是网络动画的一种,随着FLASH动画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制作流程,这使得FLASH动画在当前电视动画片创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关键词]FLASH动画 电视动画 艺术特色    FLASH动画是一种基于网络传播技术的动画形式。如今FLASH动画不仅广泛应用于网络动画的创作,在电视动画片的创作中FLASH动画也被不断的采用,FLASH动画与传统二维动画、三维
數码相机的下一个进化点在哪里?现在,我们看到了索尼交出的一份答卷——拥有实时眼部对焦、实时追踪功能的A6400和A9等机型的新固件。  速度XAI,是此次索尼新品发布的关键词。在对索尼公司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索尼A6400将高速度和AI的结合,是由于采用了与最新的BIONZX处理器和LSI前端。才令这台APS-C画幅机身无论是照片还是视频的对焦能力都比前代产品有了巨大提升。  在索尼即将发布的A9
宁夏 固原 毛秋元 摄  不久前,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被授予国家荣誉称号,公众的目光因而又一次聚焦到祖国的西北。  “西北”曾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在我们的历史地理与文化版图中,蕴含极丰富的信息。  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潮流中,西北不仅是作品的背景,也是孕育概念的热土。“西北”与摄影的关系也从未中断,从上世纪初西方考古探险者的窥探与记录,到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红色摄影的酝酿成
传承与创新的柔焦镜头  柔焦镜头曾经在没有Photoshop的胶片时代大为流行,人们可以通过这类镜头获得比一般镜头更为柔和而个性的照片。在数码时代,很多人都更为依赖于软件的后期制作,但要想达到媲美前期拍摄的虚化效果,不仅需要专业而熟练的技术,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或许正是看到了这一点,索尼才推出了这只G大师系列的FE 100mm F2.8 STF GM OSS。使用索尼FE 100mm F2.8 ST
[摘要]《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以上海姨妈叶如棠在社会转型时期生活中所发生的种种悲喜剧为蓝本,展现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变迁所导致的城市知识女性命运的转变,本文试图就影片中所表达的女性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焦虑的层面,探讨分析该片的文化內涵。  [关键词]后现代 身份认同 性别    什么是后现代?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导演许鞍华的解释是:“后现代就是几种不同的年代、风格、文化、思想潮流在同一环
【摘要】媒体自身品牌的打造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CCTV和SMG在自身品牌的宣传做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对于自身频道以及频道下属节目的打造,使得众多的专业频道以及一系列的专业节目应运而生。本文从CCTV和SMG对自身品牌的塑造入手,试图描述品牌变革对于中国电视传媒所带来的变化,以期为媒体将来如何塑造自身品牌寻求理论上的探索。  【关键词】品牌 CCTV SMG    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日益发展,“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