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疫情,是最鲜活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引导学生立足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坚持理性思维、养成科学精神,依法行使权利、提升法治意识,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战“疫”资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疫情,是最鲜活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立足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教师要立足家国情怀,用好战“疫”育人资源,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可以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个公民都是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按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暂停键”。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数万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军队闻令而动,牢记宗旨,勇挑重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火线竣工……战“疫”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学习“我国的基本制度”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坚实基础这一内容,教师可适时给学生提供上述时政新闻并辅以中央电视台《战疫情》等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进而为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等做好铺垫。
(二)增强文化自信
战“疫”期间,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抗疫斗争中的一抹亮色。在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中国与世界各国联合抗疫、相互援助过程中的文化素材,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如在讲授“延续文化血脉”这一框“文化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人心齐、泰山移”“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道不远人,人无异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诗词或谚语所蕴含的意义。通过欣赏这些朴素的文字,学生不仅可以明白中国与世界在面对疫情时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守望相助之情,而且还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坚持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理性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一)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国际舆论对中国抗疫行为有着不同的评价。例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提出:“中国成功应对了新冠疫情,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学生在认识和记录这场战“疫”时,应以一种怎样的立场来评价呢?基于此,在学习“公平正义的价值”一框中“正义的内涵”内容时,教师可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呈现相反的观点,供学生辨析和交流。
众所周知,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期待和追求,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正义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经过观点的碰撞与辨析,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将中国抗击疫情的行为污名化的观点是一种非正义的行为。因为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正义的要求,而且在现实层面也漠视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的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果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捕杀、贩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是一种不敬畏自然和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在学习“共筑生命家园”一框中“坚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播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公益广告《野生动物保护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何人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如何同心协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学生观看后展开自主思考。
学生经过思考后不难发现,某些时候由于人类的贪婪与杀戮,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致人类处于某些险境之中。经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水到渠成。
三、依法行使权利,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因此,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法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到从内心中敬畏法律、认同法治。
(一)敬畏法律
疫情防控以来,不少违法行为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在讲授“法不可违”一框中“违法无小事”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呈现一段视频:郑州市公安局发布消息,疫情防控期间,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郑州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郭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郭某的行为,思考郭某忽视疫情防控规定的行为是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哪个法律?他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经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郭某的行为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是刑事违法行为。
由此可见,通过对这类发生在学生身边案情的剖析,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违法行为,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也有益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依法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进而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认同法治
疫情防控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提议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等。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果断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诈骗、造谣传谣、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
在讲授“生活需要法律”一框中“法治的内涵与作用”内容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师可基于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鼓励学生分角色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角度,谈如何依法加强科学防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从多维度、全方位提升对法治理念的认同,进而感悟法律在公民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规范与保护作用。
四、增强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
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增强权利意识与义务观念,鼓励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
(一)渗透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肆虐与蔓延给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抗疫的广泛共识。在全球战“疫”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分享抗疫的中国经验与成果,以实际行动帮助和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有利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
以上时政新闻是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极佳素材。在讲授“谋求互利共赢”第一框“应对全球性问题”内容时,教师可播放习近平主席在G20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的讲话片段,引导学生小組合作讨论、中国为什么在这场抗疫的全球阻击战中倡导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假如你身处这场战“疫”中,你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经过讨论与思考,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自己能为疫情防控做出怎样的贡献。
(二)激发社会责任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曾在《一线群英谱》与《战疫故事》栏目对抗“疫”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些源自学生生活情境的抗疫人物,既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抗疫斗争间的距离,还能使他们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可以说,这些感人的事例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热情。
在学习“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框“平凡与伟大”内容时,教师可巧妙选取最美逆行者的素材,例如怕哭花护目镜的朱海秀护士、义务送盒饭的雨衣妹妹、最美快递员汪勇等平凡人物的鲜活事例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有所思”等环节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平凡中也能创造伟大。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
总之,疫情是一堂很好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讲好抗“疫”的中国故事,传递战“疫”正能量,引导学生立足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坚持理性思维,提升法治意识与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2]本刊评论员.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N].人民日报,2019-03-20(1).
[3]刘小菁.伟大抗疫精神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
[4]李环.让学生经历完整且有深度的道德学习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21(7).
(责任编辑:赵静)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战“疫”资源;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在落实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疫情,是最鲜活的教材;灾难,是最深刻的课堂。因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立足家国情怀,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教师要立足家国情怀,用好战“疫”育人资源,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进而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一)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的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可以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每个公民都是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历者、见证者、参与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按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暂停键”。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数万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人民军队闻令而动,牢记宗旨,勇挑重担;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火线竣工……战“疫”规模和速度史无前例。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最终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学习“我国的基本制度”一课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富裕坚实基础这一内容,教师可适时给学生提供上述时政新闻并辅以中央电视台《战疫情》等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进而为学生坚定制度自信等做好铺垫。
(二)增强文化自信
战“疫”期间,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成为中国抗疫斗争中的一抹亮色。在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中国与世界各国联合抗疫、相互援助过程中的文化素材,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如在讲授“延续文化血脉”这一框“文化的作用”内容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感悟“人心齐、泰山移”“千里同好,坚于金石”“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道不远人,人无异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诗词或谚语所蕴含的意义。通过欣赏这些朴素的文字,学生不仅可以明白中国与世界在面对疫情时携手合作、共克时艰的守望相助之情,而且还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從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坚持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坚持理性思维,培养科学精神。
(一)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国际舆论对中国抗疫行为有着不同的评价。例如,俄罗斯总统普京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提出:“中国成功应对了新冠疫情,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学生在认识和记录这场战“疫”时,应以一种怎样的立场来评价呢?基于此,在学习“公平正义的价值”一框中“正义的内涵”内容时,教师可借助教学辅助手段呈现相反的观点,供学生辨析和交流。
众所周知,正义是社会文明的尺度,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的期待和追求,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正义的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经过观点的碰撞与辨析,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将中国抗击疫情的行为污名化的观点是一种非正义的行为。因为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正义的要求,而且在现实层面也漠视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人类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做出的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果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
人类捕杀、贩卖和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这是一种不敬畏自然和不尊重生命的表现。在学习“共筑生命家园”一框中“坚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容时,教师可结合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形势,播放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公益广告《野生动物保护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与自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为何人类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类如何同心协力,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学生观看后展开自主思考。
学生经过思考后不难发现,某些时候由于人类的贪婪与杀戮,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致人类处于某些险境之中。经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将水到渠成。
三、依法行使权利,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因此,教师要适时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法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做到从内心中敬畏法律、认同法治。
(一)敬畏法律
疫情防控以来,不少违法行为受到了相应的法律处罚。在讲授“法不可违”一框中“违法无小事”内容时,教师可先给学生呈现一段视频:郑州市公安局发布消息,疫情防控期间,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郑州公安机关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郭某某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郭某的行为,思考郭某忽视疫情防控规定的行为是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如果是,他的行为违反了哪个法律?他将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经过思考和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郭某的行为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是刑事违法行为。
由此可见,通过对这类发生在学生身边案情的剖析,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违法行为,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也有益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依法行使权利,忠实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进而做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二)认同法治
疫情防控以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推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提议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等。与此同时,各地政府果断重拳出击,严厉打击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哄抬物价、诈骗、造谣传谣、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等违法犯罪行为。
在讲授“生活需要法律”一框中“法治的内涵与作用”内容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教师可基于当前我国的疫情防控措施,鼓励学生分角色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等角度,谈如何依法加强科学防控。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从多维度、全方位提升对法治理念的认同,进而感悟法律在公民现实生活中所发挥的规范与保护作用。
四、增强责任意识,鼓励学生参与公共事务
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适时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导学生增强权利意识与义务观念,鼓励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
(一)渗透命运共同体理念
新冠肺炎疫情的快速肆虐与蔓延给全球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抗疫的广泛共识。在全球战“疫”的关键时刻,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分享抗疫的中国经验与成果,以实际行动帮助和挽救了全球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有利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
以上时政新闻是教师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极佳素材。在讲授“谋求互利共赢”第一框“应对全球性问题”内容时,教师可播放习近平主席在G20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的讲话片段,引导学生小組合作讨论、中国为什么在这场抗疫的全球阻击战中倡导携手抗疫、共克时艰?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假如你身处这场战“疫”中,你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经过讨论与思考,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思考自己能为疫情防控做出怎样的贡献。
(二)激发社会责任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新闻频道曾在《一线群英谱》与《战疫故事》栏目对抗“疫”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些源自学生生活情境的抗疫人物,既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抗疫斗争间的距离,还能使他们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可以说,这些感人的事例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热情。
在学习“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框“平凡与伟大”内容时,教师可巧妙选取最美逆行者的素材,例如怕哭花护目镜的朱海秀护士、义务送盒饭的雨衣妹妹、最美快递员汪勇等平凡人物的鲜活事例辅助教学。通过“观看视频有所思”等环节让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在平凡中也能创造伟大。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
总之,疫情是一堂很好的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挖掘战“疫”中的育人资源,讲好抗“疫”的中国故事,传递战“疫”正能量,引导学生立足家国情怀,强化政治认同,坚持理性思维,提升法治意识与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09(2).
[2]本刊评论员.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N].人民日报,2019-03-20(1).
[3]刘小菁.伟大抗疫精神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3).
[4]李环.让学生经历完整且有深度的道德学习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21(7).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