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实验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应用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g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利用化学实验来引导学生去感知化学事物,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化学学科素养。本文就以《选修四》“盐类的水解”的教学为例,来阐述实验在概念教学的应用。
  教学目标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及高考的考纲要求,将盐类的水解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盐类水解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帮助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水解的有关规律;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正确认识盐类的水解在生产、生活中作用,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设计思想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平铺进入(演示人教版教材P54的科学探究)—数据分析、呈现概念—性质学习 (讲解盐类水解规律)—性质应用。笔者设计的教学思路:(实验引入)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小组讨论)本质构建—(实验验证)发现新问题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实验论证)解决问题获得最终的科学概念—性质运用,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1:“酸溶液为酸性,碱溶液为碱性,那么盐溶液的酸碱性呢?试根据现有的经验来判断H2O、0.1mol/L的NaCl溶液、0.1mol/L NH4Cl溶液、0.1mol/L Na2CO3溶液的酸碱性。[设计意图]:依据原有的认知水平,大多数学生会认为盐溶液和NaCl溶液一样显中性。此时,教师如果只是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加以简单分析后,直接将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等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呈现给学生,那么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低效的。为了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盐类的水解,设计如下实验:
  [实验1]常温下,用精密pH试纸分别测蒸馏水以及浓度均为0.1mol/L的NaCl溶液、0.1mol/L NH4Cl溶液、0.1mol/L Na2CO3溶液的pH,并做好记录。[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上述溶液pH值的测定,发现实验事实与自己的认知水平相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分组讨论]:1.从形成盐的酸、碱的强弱对上述盐进行分类。 2.溶液的酸碱性与哪些微观粒子有关?3.结合强弱电解的特点、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溶液中微粒种类与数目的变化?[设计意图]:从认知冲突开始了质疑,引导学生用微粒观来分析盐溶液呈中性、酸性、碱性的原因。完成盐类水解的概念的本质构建。
  本质建构,有效转变迷失概念,实现科学概念的生成 [实验2] 学生预测浓度均为0.1mol/L Na2SO4溶液、FeCl3溶液、NaF、CH3COONa溶液的酸碱性,并用精密pH試纸测其pH值,做好记录。[设计意图]:利用前面构建的科学概念进行预测,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这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实验中学生发现了CH3COONa溶液和NaF溶液都呈碱性、pH不大且有差别,让学生认识到盐类水解的程度是微弱的可能是可逆的,水解的程度还可能与盐的组成有关(越弱越水解)。概念的科学论证及实验中新的发现,引发学生对盐类的水解这个概念的深度思考。
  [实验3]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盐类的水解是可逆反应呢?学生讨论并完成下列实验,记录现象并获结论。[设计意图]:滴加酚酞变红说明Na2CO3水解产生了OH-,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红色变浅至完全消失,说明OH-与CO32-—共存于溶液中,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平衡移动的结果,说明水解是一个动态平衡。而加热红色加深又说明盐类的水解是一个吸热反应。
  深度思考,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实验4]预测浓度均为0.1mol/L NaHCO3溶液、NaHSO4溶液、CH3COONH4溶液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及酸碱性,并用pH计进行验证,记录现象并分析原因。[设计意图]:让学生明析盐类的水解不一定会对改变溶液的pH.不水解的盐可能改变溶液的pH.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以上4个分组实验及数据分析后,学生对盐类水解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最终在头脑中形成了“盐类水解”的科学概念。
  实例运用,促进思维的延伸,形成高阶思维 [实验5]将NaHCO3与Al2(SO4)3溶液混合,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视频展示]泡沫灭火器的原理及运用。[设计意图]:两种溶液混合之后的产生的“震撼”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反思与体会
  实验情景的创设教师要思考什么 教师利用实验进行教学设计中,要考虑最合适的实验形式是什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认识发展的障碍点和发展点。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加强对概念教学的深入研究,从认知心理学角度进行实践研究,并精心设计相关实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本质建构要思考什么 科学概念的本质构建中如何将微观世界的变化用宏观的手段或现象展现出来。若我们的概念学习的课堂能设计出更多宏观的实验帮助建构化学概念,以认清科学的本质,才能体现概念的教学价值与功能。
  总之,教学在概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实现化学概念的灵活应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高中化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XJK17CZXX099)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文献
作者:[德]多纳塔·艾申波茜  译者:赵远虹  出版:北京出版社  本书主要分為四部分:先是重点提出了7岁儿童应该经历的69项童年体验,涉及生活实践、社会意识、身体运动机能、生理认知和审美观等方面,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缩影;然后主要回顾和总结了150份访谈调查;接着明确提出了对学龄前儿童教育的期望;最后主要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匈牙利的学龄前教育状况。该书不仅为早期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理念和
传统国学精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地域特色。但不得不说,文化进校园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以此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文化进校园要重视对文化活动的反思。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存在重活动而轻反思的倾向。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
陈松信在2016年4月19日《中国教育新闻网》撰文指出:由于教师产假、正常调动及跳槽等原因,中途换教师对不少学校来说是一件平常的事。一些接收支教教师的学校,也经常面临教师呆不长久的尴尬局面。而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途换教师更将成为一种常态。班级频繁更换老师,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正是考虑到换老师会给孩子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每当学校中途换老师时,家长们便炸开了锅:或给校长写联
当我们一直为信息技术课堂上,如何提高孩子课堂注意力与兴趣努力时, scratch(简易编程工具)出现了。它的可视化、积木式的创作界面,只需让学生像搭积木一样通过拖曳图形化指令,就可创作出自己的故事、动画、游戏和音乐等数字化作品。本文根据scratch教学实践体验,阐述了它对小学高段信息技术课堂带来的课堂改观。  scratch教学体验解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为什么越是小学高段学生在信息课
毕业典礼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必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仪式感。但不少大学的毕业典礼在仪式感、庄重感强的另一面,却又往往落入了俗套、形式化的窠臼。  毕业典礼,顾名思义是对毕业生们的“加冕”,按理说,主角就应是毕业生。无论是从这个年纪学生的性格特征,还是从纪念意义的角度,只要不违背基本的道德规则,多一些创新的做法乃至笑声,不拘泥于程式化的套路,理当是可以被接受的。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大学
迈克尔·萨德勒(Michael Sadler),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教育旅行家。他不局限于外国教育经验的收集,而是对比较教育方法论的进步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萨德勒与同时代的许多人不同,他希望自己的评价不要带有主观主义色彩和民族偏见。他严肃地提请注意:比较研究不应事先决定证实什么,而应该去发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他还告诉人们,最好的比较“不在于试图让比较来迎合我们的倾向或偏见,而在于简单和严肃地把我们看到的
墨攻在2016年6月16日《南方都市报》撰文指出:从本质上看,一个孩子的未来和40个孩子的未来一样重要。任何牺牲掉“熊孩子”的提议,都有“多数人的暴政”之嫌。校方没有盲从其他家长“劝退”的要求,而是自始至终秉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这种自觉与理性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让人忧虑的是,他们的方法仍值得商榷。据披露,学校专门为”熊孩子“所在的班级制作了排班表,进行无缝对接,要求每节课的教师务必在下一节课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太功利,把孩子的灵气教没了……”这是无论社会各界人士还是教师本身都可以列举出并为之困惑的中国教育现象,但是,怎么改变?谁来改变?改变的方法是什么?改变的方向又在哪里?  早在1944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六大解放”的理念,倡导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当前,朱永新教授又提出“四大解放”:从分数的牢
福建省教育厅日前召开今年首次新闻通气会称,该省2015年新增省级教育专项经费31亿元,全年省级以上财政教育专项资金投入达120亿元,目前义务教育学校98.5%以上实现标准化,近90%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  2015年福建基础教育致力于“抬底”“扩优”,进一步惠及民生,主要体现在:启动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下达省级以上资金4.4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所,增加学位3万个;实施“全面
国内外的多项调查报告显示,校园欺凌及其背后的青少年人际冲突问题越来越成为教育中需直面的常态性事项。  2016年4月28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一文件的意义在于宣告国家开始全面治理这一校园痼疾。基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针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