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术双湛 渊源有自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3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心仁厚的长者朱春煊

  作为陈氏太极第六代宗师陈长兴最杰出的弟子,杨露禅为太极拳在京城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当时有句口头禅——“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
  在杨氏太极的传承中,杨露禅的三子杨健侯作出了巨大贡献。杨少侯和杨澄甫兄弟二人有一个共同的徒弟,即杨氏汪脉一代宗师——汪永泉。
  作为太极大师汪永泉(号“在山”)的大弟子朱怀元先生之子,朱春煊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曾亲承在山先生多年悉心教诲。

亲炙师爷


  朱春煊从小活泼好动、风趣幽默,因此师兄弟、师叔们,尤其是汪师爷都非常喜欢他,总是摸着他的小脑袋说:“这孩子挺好的。”汪师爷晚年行动不便,弟子们上门探视,他一般都是躺在床上和他们聊天,唯独“小四儿”(朱春煊小名)一去,师爷便即刻兴奋起来,一边起床下地,一边说:“来来来,小四儿,搭搭手,摸一摸。”汪师爷总是让他在亲见亲历中体会太极的奥妙,如在教“掤捋挤按”的时候,身子一晃,说这就是“掤”“捋”“挤”“按”。也就是一伸手,“掤捋挤按”便都在其中,正是“拳在意,不在力与形”。
  汪师爷给朱春煊印象最深的就是其功夫的干净、绝妙,一张手人就飞出去了。当年,他家和师爷家住得很近。一次,一个叫张铭心的徒孙,体重200多斤,被汪师爷一个手指头一摇晃,便跌出两丈开外。还有一次,师爷去师叔张永昌家,师叔的两个儿子说:太极拳没用,哪能打人,我爸练了这么多年,竟然被我们兄弟俩给扔床上去了。汪师爷说,不是没用,是你爸还没练到那儿。说着,一出手便把两兄弟中的一人,从院子的这头拍到另一头去了,还一点也没伤着。
  朱春煊常说,师爷汪永泉和他谈及上述往事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学就学那个核儿”。朱春煊亲见,汪师爷自己与人过手,也只双手轻轻一抹,对方便被发出丈外。而其父怀元先生则是两手一递,便把对方腾空贴到客厅墙上。


朱懷元大师在练拳

  汪永泉师爷反复告诫他,太极拳修炼的最高境界便是“求静”,那些求秘方、求绝技的均非正道。朱春煊年轻时,曾有过几次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超级发挥,一出手便把对方发出近10米开外。在大家的一片喝彩声中,他也有点飘飘然。之后,便总想把人发得再远一点、再脆一点。这样一来,自己便陷入了 “执着”,心浮气躁,结果越努力追求反而越远离初衷。后来,他渐渐放下包袱,重新揣摩、领会师爷所说的“求静”,这才逐渐体悟到太极歌诀中,诸如“手如刀锯”“身如猴”“辗转跳跃”“千招变化中心在”等说法,其旨归也都是一个“求静”。至于接手发人,其远近、高低、轻重,则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客观情形,绝非主观意愿一厢情愿的事。两人过手,唯一的万能之法便是动中求静,只有内心不乱,方能心手合一,也只有分清双方之劲,才能静中生动。

乃父之风


  朱春煊之父朱怀元先生早在1930年代初即开始随汪永泉大师习练杨氏太极,尽得在山先生真传,完备地传承了在山先生的内功理论和技术体系。
  大隐隐于市。身处京华的怀元先生,终其一生携绝世武功而不彰于世。在朱春煊的印象中,父亲一辈子唯一关注和在意的是自身的太极修为和个人的情操修养,其练功之刻苦程度,常人难以想象。据朱春煊回忆,怀元先生高深的太极功夫,实实在在是一招一式练成的、一点一滴上身的。早年随在山先生习拳之时,他每天单站桩就是一两个时辰,盘架子前先挑部分单式各练200遍,以体味其深邃内涵;每套拳架都是十几趟、几十趟地反复走……70年如一日,终臻化境。


朱怀元大师

  朱春煊最为其父自豪的是师爷曾多次说过:“怀元最像我。”这里,在山先生的侧重点是指武德之修为。怀元先生谦和冲淡、尊师重道。朱春煊说,父亲的口头禅就是:动不动就看不起别人,这千万要不得。各有各的不足,同时也就各有各的长处,既然能历千百年而流传至今,各门各派就都不乏能人和高手,唯一的正道就是相互尊重、互相借鉴。
  怀元先生终生淡泊名利,朱春煊也反复对学生剖心明志,认为课徒授艺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对杨氏汪脉的责任、是与学生弟子的缘分,而非挣钱的生意。因此,他无数次婉拒那些只图交换、不论三观的重金延聘、讲学邀请,而是埋首、潜心于日常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给学生上课说拳。他天性不喜世故,自称不是“场面中人”。

拳大于天


  当年,就在“小四儿”一岁岁变为“四哥”,一步步成长为“老四”的时候,怀元先生也渐入晚景,年暮气弱自不待言,更主要的是先生髀胫俱衰,往日跨栏越障如履平地,至此上下楼梯都成了问题。
  这时,在拳理拳术上,一众师兄弟皆推“老四”为最,遂经怀元先生首肯,朱春煊挑起了“主教练”这副担子。忆及此事,他后来曾感慨地说:“这一下就把我给推前头去了,而一直以来我已习惯了闲云野鹤般的独来独往,最怕的就是操碎心和动脑筋,但这下子被众人把我给叫出来,把担子压给我,这是大家的信任。”从那时起,他开始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了,不但不能让这个摊子散了,还要把这个摊子组织得更好。因此,他自己必须以身作则,必须努力,必须做好。



  朱春煊是个爱较真的人,最后,为不负父亲的重托以及众师兄弟的推戴,他毅然决然地于1996年年底辞去了公职、舍弃了人人看好的事业前程,一门心思地进入“主教练”这个角色。这件事现在看来似乎稀松平常,没啥了不起的,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严重程度可远不是一个“大事”所能概括的,它关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阖家老小的日常生计,弄不好有一失策成千古恨之虞。面对身边人的一致质疑和反对,朱春煊直截了当地回应说:“拳大于天!”
  对于个别新一辈太极大师每每忙于著书立说、急于开宗立派,而将传统的老东西、真东西弃之如敝屣,朱春煊颇为感慨:“传统武术的失落和失真问题,是始终让我不能释然的。”
  编辑  宋冰华
其他文献
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左1)到昌平区店上村检查指导下沉防控工作——刘子畅摄影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下简称市文联)按照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工委统一部署,按照任务分工,及时选派10名干部,下沉昌平区东小口镇店上村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2020年2月28日上午,由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张永军带领的文联下沉工作队在出发前,参加了市文联召开的战前动员会。文联党组书
期刊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的地坛,在四百多年后,等来了一个宿命的书写者,史铁生。  1975-1976年,这个截瘫的青年,摇着父母自制的轮椅,拐出小院。史铁生兀地回头,母亲呆立原地,还是送走时的姿态,望着他走去墙角,丝毫也没有晃过神来。先前,母亲嘱咐他,“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旋进地坛的园子,失魂落魄的滋味催促着史铁生去向园子深处。史铁生一下子知晓了地坛,拿出笔和本子
期刊
自2016年起,每年都有一对儿赤麻鸭飞临北京世界公园。优质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赤麻鸭筑巢哺雏的天堂。2020年5月立夏,12只小麻鸭横空出巢,在鸭妈鸭爸的护佑下,悠闲自得地畅游在这个美丽的世界。  “看,澳大利亚的悉尼铁桥和悉尼歌剧院,还有我智利复活节岛的7个老朋友。”倒影  摄影 朱天纯  有人說,建筑是凝固的诗。  然而,诗又怎能完美地描绘出紫禁城的威严、大气、庄重与华美?世上大抵没有什么文字
期刊
辛苦的志愿者  2019年岁尾,武汉打响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战役,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在为武汉等地区捐资捐物的同时,踏实做好本地区的疫情保卫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而又异常残酷的战争,在与疫情的战斗中,党员干部一马当先,居民百姓群策群力,其中有误解也有理解、有怨言也有赞言、有失望也有希望、有踯躅也有力量。在抗击疫情的众生相中,我们最终发现的仍然是人类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爱的光芒、人性的美好,
期刊
摄影 大琦  生活中总有一些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他们低调做人,认真做事,直到有一天他们做出了骄人的成就,令人惊异、感叹和敬佩——封杰就是这样一个人。  封杰痴迷、酷爱京剧,平时总是向专业人士学习、请教。苍天不负有心人,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调入《中国京剧》杂志社,从一名普通编辑做起,勤奋认真,积极向上,成为了《中国京剧》杂志编辑部主任,进一步开启了追学艺术大家的人生道路。《京剧名宿访谈》
期刊
作为平凡的普通人,面对新冠病毒的横行,我们能做什么?国家号召:我们要以“独”攻毒——疫情流行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在家休息,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不给社会添乱,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从来没有一个假期以月计算,“宅”成为我们的生活常态。  以“独”攻毒,并非让人们以孤独抗击病毒,它可以是独善其身,做好个人防護之意;也可许宁这样从不进厨房的女人都开始醉心钻研烹饪技术,虽水平一般,但也算是get
期刊
志愿服务宣传语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改善环境、人人行动,建言献策,担起“清洁空气”的社会责任,为“蓝天行动”出主意想办法,主动劝阻不文明行为,当好首都环境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传播环保正能量,自觉做“文明北京 蓝天行动”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时祥云,女,出生于1972年1月,2014年开始参与环保,现为北京市延庆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一线科技工作者。她热爱环保,积极参与各种绿色环保活动,她坚信,打造绿
期刊
杨建业,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东城区人才专家库首批专家,东城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入选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光荣榜,杨建业非遗传承与传播工作室被东城区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现任东城区第二文化馆非遗部(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民协会员,北京杂文学会理事,东城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秘书
期刊
2020年6月7日,由北京京剧院倾力打造的京剧现代戏《许云峰》拉开了东方大剧院“云”首演的序幕。谭门第七代嫡传人、京剧老生演员谭正岩扛鼎出演“红岩”英雄许云峰,这不仅是“京剧+新媒体”的一次创造性尝试,更是被誉为“一部谭门史,半部京剧史”的谭派艺术与“红岩魂”前所未有的一次碰撞交融。阎肃先生为京剧《红岩》“化用”唱词  在写这篇戏评之前,著名戏曲剧作家张永和先生给我发来一篇他写的怀念已故军旅剧作家
期刊
后商,詩人,评论人。读书千余册。渴望着,行动着,清醒着。作者说“最早的‘在路上’故事是塞万提斯的骑士故事和约翰·班扬的讽喻故事,这些真的只是故事的故事,大概是为真理做出的滑稽又辛酸的尝试,而这就是我们重新出发,面对世界的最大的缘由。”  2020年的夏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场巨大危机,但又让人模模糊糊地认为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生命冲动,创造新的未来。  不得不告别过去。告别我们本土的、有限度的自发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