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美感的心理机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04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科学形态的美学进入中国后,便滞留在哲学与文艺批评之中,游离于二十世纪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之外。而哲学的视野也不超出十九世纪以前的古典哲学。仅就十年动乱中心理学——二十世纪科学的宠儿(建立在大有成为带头学科趋势的生物学和生理学基础上)被斥为伪科学这一事,就值得我们认真反省。
  李泽厚先生曾指出:“深层历史学(即在表面历史现象下的多元因素结构体),如何积淀为深层心理学(人性的多元心理结构)将成为今日哲学和美学的一大基本课题。”(见《美学》(三),《美学的对象与范围》)从而将美学的研究导向心理学。这是合乎世界美学研究发展潮流的。汪济生的新作《美感的结构与功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美学问题作了探索,由此而形成的体系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本书全序)所谓新的角度就是把美感研究(从而也是整个美学体系)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美感结构(由此引进系统论,将现代科学融入美学,从而也融入哲学),在此基础上从历史的长河中连续地把握美感的功能。
  《美感的结构与功能》首先提出了一元三层次的美感体系。作者将人体生理的十大系统分成三大部类:机体部、感官部和中枢部。机体部的感觉特征为:“都是内部感官产生的,而且这些内部感官所反应的,又都是机体组织内的物质过程是否协调的情况,”所谓快感便是这种协调。感官部(味、嗅、肤、视、听)有两个功能:通信和判断。通信在于使人了解触发感觉的对象,判断在于使人体验感觉程度(适合则是美感,过度或不及反之)。感官部比较机体部少了一中间环节,在直接接触外部物质世界中产生好恶感觉。过去许多人将味嗅肤与视听分而论之,曰:“实践性感官”和“认识性感官”,前者为快感、后者为美感。作者从引发机制的一致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五大感官审美机制的一致,从而便从感应机制这一角度将五大感官统一起来,澄清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
  中枢部的功能是:处理各种感官送入的信息,协调主体与客观世界。人的精神活动集于此器官。如果把精神活动称之为反射,则可把所有的反射活动在逻辑结构上归为三个级别:第一级对应生命体的生理好恶;第二级相当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第三级则是神经系统的理性活动。后一级是前一级的延长,呈递进关系,这里面潜含着历史的逻辑性(即进化论)。
  在此基础上,作者区分了美感和快感,“由反射引发机制级别不同而区别开来的不同层次的快乐体验。”而美“是动物体(主要指其最高形态——人)的生命运动和客观世界取得协调的感觉标志。”
  建国以来,理论界就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这一问题展开了长时间的讨论。我以为,这些讨论过多地停留在思辨中,这就影响了理论的深化。汪济生同志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颇有份量的论点:“客观中存在的美,其实都是感觉主体本质力量的内在价值尺度的相对稳定的对象化、物态化。”这一观点的阐述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也许已超出了美学界。
  更进一步,作者从反射机制解释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将积淀等同于二级反射,从而将积淀的审美机制归入二级反射结构的感觉引发范畴。这无疑是富于创见的。
  《美感的结构与功能》在横断面上描述了美感的结构(一元三层次论)。进一步,作者指出这个结构潜含着历史的逻辑。历史的发展构建了人的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的三层次的递进延长和人体的按机体部、感官部、中枢部顺序的进化是一致的。作者从谋生与游戏这一角度探讨了构建的历史过程。
  也许是篇幅所限,我以为,作者在这里过于匆忙了。如果能从人类学的角度把握人追求美这一进化序列也许会挖掘出更多的东西。如作者所说:“我们如果不凝固地看待人类的躯体结构,相信它还会向更高的完美发展,我们就应该信赖人类为自己今天美感结构的满足所作的追求,相信美感的指向和人类进化的指向天然一致。”探讨这一指向,做为人的自觉,与其从文艺心理学出发,倒不如从人类学和教育学来得更直接,更容易把握其真谛。
  
  (《美感的结构与功能》,汪济生著,学林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一月第一版,0.46元)
其他文献
与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蒋韵的小说中也大量涉及情爱书写,但她却一直站在主流之外。通过集中分析蒋韵在2000年之后出版的几部有关情爱描写的小说,归纳出其情爱书写的模式。借
十七个春夏秋冬,十七次轮回。岁月就如同从深绿色的大海中吹来的晚风一样,悄无声息地从指间划过。夕阳里,我在海滩边追寻光阴的影子,茫然 Seventeen spring, summer and aut
那里的草原大野,有过匈奴的奔驰,有过契丹的射猎,有过蒙古的呐喊,有过满族的厮杀;那块土地,孕育了太多的豪勇,太多的粗犷,太多的强悍;然而,70年前,历史在颤栗之后,白的山、黑
<正> 当人们运用“体用”范畴说明中西文化的关系时,多是在主、辅、本、末的涵义上一使用的。“中体西用”即是以中学为主、为本,以西学为辅、为末之意。人们一般把中体西用作为一个普遍的理论框架,用来指谓那些推崇中国哲学文化、主张以中学为主导融会西学的理论学说。但事实上,正如中国古代的使用范畴是处在不断发展、演变中一样,近代以来“中体”与“西用”的具体涵义也不断发生变化。中国近代以来的中体西用论至少可区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类型:一是社会政治层次上的中体西用论。它是中体
“两弹一星”辉映历史,“载人航天”彪炳千秋。从中国人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护国利剑“1059”导弹,到年轻共和国的“兵器谱”日益完善;从中国人第一次激动地仰望太空,寻找那一颗
一道学,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和哲学流派。因以“道”作为宇宙论的终极始因或存在论的最高价值境界,故名。从先秦时代起,由于对“道”“无为”等主要观念理解上的差异,使道家学
我时常倚窗外望,看那白云在空中飘荡;我时常倚树聆听,听那鸟儿在枝头欢唱;我时常充满幻想,让生活没有哀伤;我时常祝福自己,愿自由永远在胸膛 I often looked out of the win
优等生不仅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一定是个十分孝顺的好孩子天津一中的安金鹏是位数学奇才,他之所以19岁就摘取了第38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金牌,是因为他有一个名叫李艳
<正> 心态史被置于史学共和国的保留地之列。在它作出了杰出的服务之后,赢得了几乎是普遍的赞誉。特别是德语和英语给予了它根据法语词源仿造的新词的殊荣。然而,在这块保留地里,它丧失了自己作为标志和刺激的活力,它的一些最狂热的维护者似乎偏爱用“历史人类学”的名称,这个术语如今在各种规划和讲座的题目中已颇为流行。这丝毫无损于它之作为保留地及其荣誉资格,心态之说依然俯拾皆是,常见于一些标题和副标题,或者某些含蓄的和平庸的论述之中。因此,心态史并未列入过时的潮流或学科的行列,近年来出版的史学综合著述(如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