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wx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由于课堂提问是师生的直接交流,因而优化课堂提问必将使师生双方形成会教——会学,优教——优学,善教——善学的教学良性循环。
  本文就中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最优化原则以及常用的几种提问方法,结合教学实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提问的几个原则
  
  1.适时性原则。适时性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清晰的提问时间。要根据知识点的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合理心理状态,提出问题。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有一定的时候的,必须有一定的过程,学生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再提问启发,让学生进入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境界,才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不注意提问时间的合适性,盲目提问,是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适量性原则。一篇课文需要提问的问题很多,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根据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提问的问题数量要适量,问到点子上。如果整个教学过程提问过多,过杂,学生抓不到要领,对知识点的掌握不深刻,课堂教学效率就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熟悉教材,理清思路,明确该提问的问题是什么,问多少个问题,这样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增强教学效果。
  3.适度性原则。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像能力。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因此,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熟悉教材,把握知识点的传授的难易程度,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提问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望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
  4.层次性原则。体现层次性,先易后难,注意梯度。《学记》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问题设计应先易后难,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想像能力。语文课堂设计问题,可以由浅入深,由人物行为的刻画到人物内心,由景物、事件到情感、思想,由大概内容到具体细节,由点到面等,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教学目的,针对不同学生,遵循阅读的认识规律,逐层发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再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乐趣就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越来越活跃了。”
  5.趣味性原则。教师设计提问时,提问的内容新颖别致,要问到学生心里去,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内心感情强烈波动,如粘似缚,始终不离。提问要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催动积极思考,想方设法探究问题答案。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好的提问,有趣的问题则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而探讨本身也让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了较深的认识,既学会了阅读,又升华了境界。其次,孔子说“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学生思维到难处,百思不得其解,教师要巧妙点拨。巧,无非是点拨关键,或引喻促进联想,开拓思维,以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6.鼓励性原则。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视答案情况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答案,因为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简单否定学生答案,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有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不能回答,要耐心诱导,启发其思考,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教师的鼓励性评价,除了直接的肯定或否定之外,还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主要有: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以示肯定;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案,以示表达的差异性;追问——追问其中的要点,以示不足性;更正——给出正确的答案,以示错误性;评论——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以示鼓励性;延伸——依据学生的答案,引出新问题,以示开拓性等等。这比简单的肯定与否定更具鼓励作用。
  7.广泛性原则。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如只限于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让他们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问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老师的教诲。尽可能让学生举手回答,认真听完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差生,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要引导每一个学生去积极探求真理。一个出色的教师,不是指点他的学生入住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的学生去“砌砖”,同他一起如何建造“大厦”。聪明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去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二是要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三是要欢迎学生发表创新见解。创新是学习的最终目的。那些无意有意压抑学生发表创新见解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二、提问方法举隅
  
  1.导入式提问。这种提问从教材的内容出发,在开始进行课堂教学前,精心设计问题,将学生引入课文内容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进入所学内容,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课文的关键,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习效果。例如教鲁迅的《药》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课文写的药是什么样的药,这种药和我们平时生病吃的药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能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中。
  2.设疑式提问。语文课跟别的科目有些不同,学生可以看懂课文,但有的学生阅读往往一扫而过,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肤浅,设疑式提问的目的就是在课文恰当的地方,也就是在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或利于传授知识的点上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教鲁迅杂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学生阅读时,往往对题目一扫而过,不予深究,然而这个题目正揭示了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目的,也是解读此文的一把钥匙,为了引发学生思考,可设计以下提问:纪念的目的是为了不忘却,那么题目中“为了忘却”与“纪念”是否矛盾?如何理解“为了忘却”与“纪念”的含义?
  3.循序渐进式提问。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例如,教莫泊桑的《项链》,按课文内容的层层深入,可以设计下面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地思考:文章第三、四段连续写了路瓦栽夫人的七个梦想,作用是什么?看到丈夫带回来的邀请函后路瓦栽夫人为什么不高兴?有了新衣服后,为什么还不高兴?写借朋友佛来节夫人的项链有什么作用?舞会上的狂欢预示着什么结果?赔项链的时候为什么佛来节夫人有怨言却对项链连看都不看?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起兴式提问。欲问此,先从彼开始问,采取“曲径通幽”的办法。学生回答时,脑筋要“急转弯”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提问富于启发性,更能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如对鲁迅小说《药》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可设计提问:有人认为小说中写的最多的人就是主人公。《药》这篇小说华老栓写的最多,他是否就是主人公,为什么?通过提问、讨论,大家明确了小说的主人公应是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人物,而不是以作品中写多少来决定的。所以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夏瑜而不是华老栓。文章中坟场一节,写到华大妈看到的夏瑜的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圆的坟顶。”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自称:“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那么,“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它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5.师生平等式提问。师生平等式提问就是在教师提问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提问,我们平时习惯于教师向学生提问过多,有时候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有教师包办式提问向师生平等式互相提问转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学生阅读课文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来表达?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仅是生理上的死亡,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更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的形象。
  6.新旧对比式提问。为了巩固旧知识,开拓新知识,在教学中往往运用对比、类比、分析异同等方法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诱发思维,使新旧知识有效衔接,使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例如,教学《故都的秋》,学新课前,可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哪个学生能用一句话说出自己对秋天的感受?”“我们学过哪些写秋天的文章,它们是怎么写的?”“古人写秋天与现代人写秋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写秋天的文章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明白了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的眼里,秋天给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教鲁迅的小说《祝福》时,可以先复习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等,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鲁迅在小说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常用手法有哪些?”“鲁迅小说的主题深刻性表现在哪里?”通过复习学过的文章,学生明白了鲁迅在描写人物形象时,主要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主题的深刻性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等的无情抨击,对新社会、新生活的渴望,通过对旧课的复习,为学生学习新内容作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教学效果。新旧对比式提问可以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再求同存异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问的方法当然不仅如上几种,在一堂课中,根据教材的需要,正确设计问题,教学中适时提出问题,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功。当然,从一堂课的效果来说,除了讲究提问的原则及方法外,还必须重视板书、节奏、课堂结构设计等方面的艺术,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在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他文献
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既是发展人的个性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自身的需要。语文教育在重视语文能力开发的同时,注重人的发展,防止语文教育的失衡和异化,这是世界语文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也是整个世界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语文学科自身来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既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如何在
【摘 要】 语用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要重视英语作为语言的工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多使用情景教学法;要开辟第二课堂,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要加强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习惯的介绍,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得体交际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语用能力 职高 英语教学    一、语用能力的概念    什么是语用能力?何自然在《语用学与英语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阶段美术教育中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以全新的理念指导美术教学,因此我们必须走出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选
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则,采用适当的方法建构良好的班集体,为实现共同目标不断进行调整和协调。当今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信息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也使班级管理理论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受社会及教育本身双重因素的要求与影响,也应与时俱进,改变其管理班级的理念,更好地为班级管理服务。  1.班级管理由“控制”转变为“民主”  随着时代的发
2008年教育部制定了高考语文阅卷新规定,语文试卷中出现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作为语文教师识字教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重新认识识字教学的重要意义,明确识字教学的要求,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字。  1.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汉字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和精神。它历史悠久、形态优美、表意丰富。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识字
学习是一种探索知识的过程。新课程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坚强的自学意志品质。所谓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主要的特征,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为意志行动。因此,在政治课自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塑造学生坚强的自学成才意志品质。  1.注意相互诱导的转化,坚定意志  心理学中的正负诱导会
没有情感就没有作文,作文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才能使师生在愉悦的写作中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作文教学富有生命力。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的自然程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情的波澜冲击我,有说话的欲望,这时我就要倾吐。”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我是这样做的:    一、作文命题要灵
大量的阅读是学好英语的一个主要途径,而阅读本身也是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除教材外,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听说写能力的提高,因此必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    一、培养兴趣,引发阅读欲望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积极动脑、认真思考,以最简捷的方法获取知识。而这种兴趣的提高正是阅读能力提高
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深刻地理解知识。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类比法:在貌似相同的地理概念中,可应用比较法对它们加以比较说明,比较它们的不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目前我们仍然采用单项选择题这一题型。但从近几年单选题分析的结果来看,知识点的考查已经从单纯考查知识点为主变为对知识点的综合考查;从考查对知识点的记忆、再现能力为主转向考查对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为主;从单纯考查语言知识转向语言知识在一定语境中的运用,同时加大了干扰项的干扰力度。所以,它既要求学生有对英语语法知识、语言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又要求学生能根据各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