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其操作程序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huix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乐课堂”以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及教育经典《学记》“和易以思”等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体现中国古代“乐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借鉴和运用。本文就“心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其操作程序进行了阐释。指出“心乐课堂”具有“以乐教乐心,使师生通心和乐;以乐学乐心,讓互动交心以易;以乐业乐心,使过程走心融思”的特征。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中遵循从“乐见之”“乐思之”“乐习之”到“乐创之”的“四乐之”程序。
  【关键词】心乐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一、引言
  “心”和“乐”与教育、教学、发展的影响密切。汉字的“心”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影响和转化一个人的关键从“心”开始,由“心”结束。如励志的“雄心”、启智的“心智”、劝善的“良心”、笃行的“用心”、抒怀的“开心”(心态)、精神变化的“心灵”等中国人都用“心”来表达,这些不同方面的“心”的整合融通,才能形成教育转化的合力,并大大提高教学的成效。“乐”则反映了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而“心乐”之乐,则为教育本质的回归,即教育、教学,是一个“知之”“好之”“乐之”的过程。
  “心乐课堂”教学是依据现代相关教学理论及我国教育古典《学记》“和易以思”的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进行教学的顶层设计,并根据《学记》中的“学”具有的“习”“效”“觉”“思”“知”“行”等六个方面的层次性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与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将“以学为乐”视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凸显以学为乐的教学目的观,注重“乐”的正情绪体验在整个学习与意义建构过程的促进与保持作用。本文就“心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特征及其操作程序进行探索,以期为课堂教学实现育人目标提供有益借鉴和思路。
  二、“心乐课堂”的定义与价值取向
  当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培养即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品格和能力是亟待我们研究与践行的重要课题,而课堂是师生活动和学生发展的主要场所,是核心素养落实的最后环节。“心乐课堂”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连,致力于培养符合个体自身发展需求同时又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需求的素质结构合理完备的全面发展的人,使学生成为仁爱、坚毅、健康、智慧、快乐的人。“心乐课堂”的建构以孔子“知之”“好之”“乐之”的“三之”和《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弗”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乐学”为基本价值追求,在课堂中集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与生活实践为一体,引导学生通过“乐习”“乐效”“乐觉”“乐思”“乐知”“乐行”去体验和践行“学”的丰富性与趣味性,并以“学”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在情感、人格、能力与智慧等方面得到融合发展。致力于追求一种“师生通心安和、氛围乐心谐和、互动交心致和、过程走心融和”的“身心和乐”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成为激扬生命智慧、迸发生命活力的学习乐园。
  三、“心乐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课堂教学具有目的明确、内容具体、计划周密、形式多样、方法专业、过程影响最全面等特点,是师生、生生在长期多维互动与交往中,实现在知识、能力、个性与品格得到质的变化与发展的主阵地。“心乐课堂”即“身心和乐之课堂”,既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状态也是一种理想的课堂教育追求,从“心”出发凸显“育人”本色,为“乐”而教与学彰显“人文”关怀,体现对课堂教育教学的品质追求,是新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1.以乐教乐心,使师生通心和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双主体特点,教和学的活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肩负着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指导、教学效果掌控与调节等重任。教师是否乐教善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状态与质量,是学生实现乐学、善学的重要支持力量。心乐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的“乐教”感染学生“乐学”,以教师的“善教”引导学生“善学”,进而使学生“著心乐学”。教师的“乐教”与“善教”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学记》有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课堂教学是否能呈现一种“和易以思”的理想状态与教师的“善喻”密切相关,因为“人之情不能乐其所不安,不能得于其所不乐。”(《吕氏春秋》),故教师要以“乐教”“善教”立身,掌握“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智慧,使教学双方处在和谐共振的状态,以专业的智慧建立起一种协调、融洽、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一种安定平和的心境下乐于亲师尊师、安学乐学。
  2.以乐学乐心,让互动交心以易
  “易”有容易、和悦之意,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堂教学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进行有效互动的过程,体现在教师智慧的教导与学生主动地学上,当师生都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地、积极自觉地投入到教学中时,相互间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产生心灵的交融与情感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学的过程中,并对“学”迸发出极大的兴趣与激情,乐在其中,欣然有得。乐学的“乐”不是游戏玩乐,也不是放任娱乐,以乐学乐心即以“强而弗抑则易”的思想为指导,通过“强而弗抑”的教育智慧,使学生把学习本身视为乐趣、以学为乐,使“和者于物不逆,乐者于心不厌”,能主动克服困难,不畏艰苦,以严谨刻苦的学习态度、勉力顽强的学习精神对待学习,做到乐勉相济,以乐促勉。重拾《学记》“强而弗抑则易”的教育智慧,即在课堂上教师要善教,善于构建紧张而愉悦的课堂氛围,善于对学生的学习提出适切的任务和要求,使学生感到这种任务要求是出自自身内在的需要,内心充满紧张感而又不感到压抑沉重,反而不自觉受到目标任务的激励,因自我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感到轻松愉悦,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3.以乐业乐心,促过程走心融思
  心乐课堂视课堂为师生实现事业与学业双丰收的舞台,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实现师生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放在核心地位。学生当下的学业也是未来事业的奠基之学,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泛化、信息膨胀的时代背景下,师生均面临着海量信息的包围和冲击,面对这琳琳满目、林林总总的正确或不正确的、有用或无用的信息或知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受到严重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以高度专业、敬业、精业的精神,在课堂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地为学生选择难度适中、有意义且又能吸引兴趣的教学材料进行有的放矢的施教,使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心有所安。在帮助学生收获学习愉悦和力量感的同时,注重启思益智,着力于培养学生选择、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古人“开而弗达则思”的教育智慧建构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与真实生活建立起联系,基于真实任务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情境,做到“博喻、善喻、善待问”,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地在看中思、听中思、说中思、做中思,让学生“善问、善思、善行”,促进学思融合。这样的课堂中是“走心”的课堂,师生均能从“心”感受由衷的喜悦,在这一独特的“立业”舞台上得到情感的抒怀、思维的碰撞、思想的升华、智慧的点燃和生命的绽放,体验到课堂教学的无限魅力及其所带来的无限欢乐与幸福。
  四、“心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心乐课堂”在时空上具有不限定性,其操作程序可以是在具体某一节课时或某一主题下的系列课时组合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运用。在教学实践中,遵循从“乐见之”“乐思之”“乐习之”到“乐创之”的“四乐之”课堂教学设计操作程序,其具体实现路径和策略如下:
  1.乐见之——以境激趣,让学生体会学而时习之乐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乐见的必定是与他自己当下、即将或未来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事物,否则就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触而无感、思而不得、学而不欢。“认知结构理论”为新旧知识是如何实现有效连接的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解释和实践路径,并为个体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意义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围绕某一具体内容和主题的一节课堂教学而言,其时间是有限的,就中小学课堂而言一般只有40-45分钟,为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务必以最快的速度引起学习的高度集中注意与兴趣,凸显主题及内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意义联系,使新旧知识在意义情境中产生相互作用,使学生快速进入“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中,获得强烈的“认知内驱力”。在这个环节,教师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找到学生新旧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是关键。让学生乐见的方式可以从身体的眼、耳、口、鼻、舌、身等多感官去感知,借助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媒介、图文声像等教学媒介资源,让学生对通过多感官的视、听、触觉去“乐见之”,以境激趣,体会学而时习之乐。
  2.“乐思之”——以情达理,让学生体会温故知新之乐
  “思”的概念是一个总称,包括几种思维的方式:考虑、沉思、认为、现象、计算以及推理。尽管每个人都有调动身体感官去感知的能力,但不一定具有“思”的能力,因为未加引导的“思”在持久性和路径上是难以或无法得到保障的,学会“思”并“乐思之”本身就是课堂“学”的目的和主要内容之一。使学生“乐思之”就是让学生乐于置身于与所思虑的对象产生某种共振,这个过程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找到这个学习对象(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正向联系,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命产生某种遥相呼应的关系,进而产生一种牵引作用,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去想去思考去探索,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享受“思”之过程、达到“思”之结果,体会“疑-问-思-解”学习过程的乐趣。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问题而不是知识和答案或结论本身设计教学,通过设疑、提示、点拨、开导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思维,是是教师“善喻”“开而弗达”的智慧体现,也是学生实现温故知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知识获取到技能习得、从旧知识结构到新知识结构转化与提升的过程。
  3.“乐习之”——以事明义,让学生体验思辨践行之乐
  “习”字本意偏向重复、练习之意,与“学”字完全不同,但相辅相成。从朱熹的论述来看,“习”用于“学”之后的日益精进练习,是对知识获得之后的进一步自我融合,以求得内心的完全接洽和吸收,伴随着的反思和不断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乐习之”,即通过要求学生置身完成一件真实或模拟的学习任务(事务),让学生处在一种身心如一的状态下进行修身训练,使学生从对事实的应对上升到更为高级和理性的分析判断,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提炼、归纳类比、概括综合,形成独具个人智慧的理性认知。课堂教学中的对“习”的内容设计有时也可以以“效仿”的方式展现出来,无论是“习”还是“效”都偏指向学生个体自身身体力行上的培养和修炼,但其目的是旨在通过自我亲身的“践行”获得真实体验,并通过“习”的积累不断与整个环境互动交流,进行学习的意义建构,进而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得到升华,实现智能转化,明其理并知其要义,从中体验到思辨践行的快乐。
  4.“乐创之”——以行明德,让学生感悟知行合一之乐
  “乐创之”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实践运用”后的一种“迁移创新”行为,强调学生在精神、价值、观念层面转化后的意识行为,指向主体认同的知识、价值、理想合而为一的主观精神状态下的一种自觉行为取向。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创造机会、提供平台让学生有机会表达或进行自我精神体认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种“觉悟”的状态下对事或物进行主观的尺度判断把握,有对情感的真实体验、价值的趋向认同、意志的执著坚持等一系列的综合性精神转化过程,即达到一种知情意行合一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儒家思想中,“行”代表着躬亲实践,包含着一切道德实践和身体实践。“乐创之”与“知行之”具有表意的一致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某一具体知识内容进行了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其心之所思必有其独创之处,并且这种独特的呈现于内心的见识与知道,必然要通过外显的“行”转化为一种自我的动态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才能体认和感悟到知行合一之乐,也只有通过这种“自创”的“行”方能造就出人的现实品格。古语云:“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可见学习应该是一种身体力行的知行合一,“学”是集知识获得和生活实践的统一体,而学以致用,学以导行既是“乐学”内在的自然驱动,同时也是人追求德性价值的基本方式。
  五、结语
  心乐课堂教学理念的提出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影响,主要借鉴我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和易以思”的教学思想所蕴含的传统教育智慧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是中国古代“乐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体现了对教育以“德性”“德行”化人的价值追求。此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操作程序对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样具有适用性,能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育人质量,促进核心素养落地,可为我国当下“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中的具体落实提供现实的可操作路径和借鉴。
  [本文是《心乐教育的思想内涵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BQW16JYJ009)《心乐教育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hy17006)课题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感人心者,莫先于情。”阅读教学如果缺少了情感就会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语言显得苍白无力,阅读教学其本质就是通过阅读进入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的交流,从而理解文本。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注重情感的交流,可以使读者与作者、师生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堂教学充满生趣,充分展现阅读课堂的生命力。  【关键词】情感;阅读教学;作用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
【摘要】学校是文化传统的重要阵地,只有建立“中华魂”,学校文化建设才有依靠。如何推进农村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好地将“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和家长文化”有机统一,从而推动学校文化内涵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内涵建设;策略  党中央对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非常重视,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今时代比较热的文化现象, 为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立了方向。根据习近
一、分析气温要重视影响气温变化的地理过程  气候各组成要素的分析是地理核心素养之“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气温的分析为例,其分析的方法并不是简单的背诵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而要从影响气温的地理过程入手进行思考(如下图所示)。首先要分析影响气温的直接因素再分析影响这些因素的根本因素是哪些。但从答案的构成而言,正好相反,应先写“根本因素”再论述其如何影响“直接因素”。其他的气候要素分析也应如此。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观念承认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强调了学生的個性发展;因此,也要求课堂组织者能够了解并分析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征、学习能力,设计不同的目标并实施不同的过程,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鉴于此,分层教学在
韶关市和平路小学以“打造平和文化,创建和谐学校”为办学宗旨,努力践行“平和中求卓越,卓越中显平和”校训,积极创建以“书香和平,人文和平,智慧和平”为特色的书香校园。学校课题组致力于《诵读古诗文经典,营造儒雅书香文化》课题的成果推广研究与实践。课外阅读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书香文化氛围逐步形成,研究成果逐步彰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推广,积极培养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改变目前学生“做题多、读书少、兴趣淡
【摘要】传统语文教学课堂沿用了多年的“先教后学”,学生学习效率偏低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石碁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在学校课题组同事的帮助下,笔者对“先研学,后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尤其是提高研学后教理念下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勇敢地走出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步。现将研究和实践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研学后教;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和认知水
【摘要】语文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和写作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语言。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健康人格,使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方法  一、精讲  精讲,就是对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即必读课文和汉语知识要精讲。对精读课文,要对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三月的南粤大地,草长莺飞,春寒料峭。汉源国学督学中心全体教师于学期伊始踏上了开往春天的列车,以三场盛大的已合作园新国学教师初级培训吹响了新学期的号角,为新学期的传承之旅奏响了前行的乐章。  从大湾区到粤东粤西,汉源国学督学中心老师通过礼仪培训、国学示范课、课程培训与说课测试让在场老师全方位了解汉源幼儿园国学课程体系,老师们在集思广益中获得教研技能,明确环创技巧,为日后的课程实施与深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要】构图是衡量一幅绘画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目前,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的绘画作品更关注画面的色彩与内容,无形中忽视了构图的重要性,导致画面的表现力与趣味性不断减弱。笔者尝试针对小学生绘画作品从普通构图到创意构图的教学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大胆作画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创意构图;日记画;童趣;表现力  一、问题分析  1.学生学习“日记画”前的构图问题  ①不同主题的作业构图雷同  在小学美
【摘要】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促使他们在不经意间学会很多新的数学知识,从而领略到学习的快乐。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改变现状,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呢?  【关键词】数学;轻松;自由;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并不是那么的深奥难懂。我们往往认为只有课堂才是孩子学数学的唯一地方。而这个环境又是那么令人紧张,其结果只能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