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改革近几年来锋芒毕露,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各级各学科都硕果累累,可说是百花争艳。今天我想谈的是我们的根———教育的根。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教育第一线的广大人民教师,,再怎么改也不能对学生说:“1+1=3”吧。教育教学的改革是建立在丰富的教研经验和教研能力上的,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一个新教师,如果他连基本功都没有,我们就去苛求他的花架子,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教育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不外乎就是把学生以为很难的东西演绎成简单易懂的东西。把简单推向学生,把只是留给学生。只要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在实验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所谓学生实验,你不指导怎么做学生就真不知道怎么做了。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必需精心的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了,目的明确了,他才会跟着做。你不能上周做的演示实验,这一周才让他们完成学生实验。如果那样,时间跨度大,学生记不住。最好的办法是:两节课的安排尽量接近一些,演示完毕,马上让学生去做。这样他们的记忆将更为牢固。演示中要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停的巡回检查,个别辅导。辅导中也可影响和辐射周边的同学,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中学阶段的实验教学,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如高中阶段的“打点计时器”实验:该实验很重要,因为该试验得出的结论就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S=1 2 at2。a是重物引导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S是纸条上起点和终点的距离,t代表时间。该试验将产生一组数据,而这组数据又能证明S=1 2 at2的理解将更为透彻和牢固。实验中可能迂回曲折,但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二、实验课推动教学的质量,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
中学阶段的物理实验,要强调动观察,动脑,动手。教师实验的成功在于学生是否都能参与到每个环节和步骤中来。比如,习题中常常有要求画图的情况。如果理解和掌握不够,将影响学生的成绩乃至学习方面的兴趣。这是不可忽视方面,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大潮一浪胜似一浪的今天。物理教科书已面目全非,完全打破过去的陈旧模式。没有对原理的大规模的阐述和相关习题的辅助。它里面的内容动手部分偏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只局限于口头上的理论教学,那么不到5分钟,内容就讲完了。这样一来,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都没有好处。就是说,实际教学中的教师必需吃透教材,适当加入相关课程资源和辅导性实验,才能真正丰富教学内容和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这门功课,不要让课堂枯燥化,不要让学生木头化。近年来,八年级物理学习情况比其他科要逊色得多,大概是这个原因了。
三、教师的耐心,是成功的关键。
在每次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做到循循善诱。亮化实验目的,不能强制性的输入。否则,在学生未能领悟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室,可能大部分同学将是杂乱无章的盲动。要强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动手,并与我们一起得出结论。
初三的电学实验中有一个叫“串并联电路”的,学生电源电压U稳定后。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哪种情况亮,哪种情况不太亮。原因:与电流的大小有关。在串联时电流为何小了?
并联时电流为什么又变大了?原因:串联时的电阻是两倍的固定电阻R,而并联时只有固定电阻的一半。也就是说相同的灯泡并联时的电流是串联时的4倍,故而灯泡要亮得多。
中学阶段我们不能是“专家”,但又必需是专家。不能是“专家”是说你不能只夸夸其谈。
大摆高科技的架子,故意让学生搞不懂。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最终目的不就是让学生懂吗?所以臭架子不能要。但又必需是专家:是指对科学的严谨和善于观察,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虽然,我们不都是科学家,但我们从事的都是科学教育。所以这里又要求我们都能按专家的档次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教育教学的知识面。把每堂课的内容烂在心里,肚子里。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方法,把简单推向学生,把知识推向学生。
初二的镜面反射是个不起眼但又能难住学生的实验,原因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单纯的被现象所吸引,不能将理论及时反馈到制图习题中去。由此,在制图习题中便纷纷落马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实验,其实教师在实验结束时就可以训练学生的镜面反射的制图了。这样做的好处:切实际,印象深。也可丰富教学之余的闲暇时光。鼓励学生:“只要遵循反射定律,科学的制图,你所画的就一定是对的。”
折射定律的理解及相关图形的制作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也就是说学生实验时,兴趣呢也还凑合,当上升到图形理论的时候呢也还能接受。但过几天就还给老师了。特别是啥时候角大,什么时候角该小不太拿得住。所以在习题时应该多一些和慢一些。可以和学生交流和归纳:光从密度大的介质进入密度小的介质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反之也然。也就是说,(密度)大到(密度)小,(入射角)小和(折射角)大;(密度)小到(密度)大,(入射角)大和(折射角)小。再简单些,大到小,小和大;小到大,大和小。那么类似题型就转难为易了。
四、制作实验报告卡。就是以作业的形式将每次试验情况记录下来,废除常规的大本的实验报告册。老师象征性的查一下,对强化学生在实验步骤记忆上应该有一定帮助。学生也会因此而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和好的习惯。一学期下来,再帮他们订成册。这样的报告册的含金量可能会更高些。
最后,刚入门的学生应多方面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并因此上升为崇拜最好。作为物理教师,可大幅度收集或引导同学阅读相关科学之类的材料并拿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演讲。好的和优秀的要加以鼓励,以创造一个科学和谐的学习氛围。当然,能打开物理教研之门的人无穷尽也,我不过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
在实验教学中,各个环节都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所谓学生实验,你不指导怎么做学生就真不知道怎么做了。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必需精心的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了,目的明确了,他才会跟着做。你不能上周做的演示实验,这一周才让他们完成学生实验。如果那样,时间跨度大,学生记不住。最好的办法是:两节课的安排尽量接近一些,演示完毕,马上让学生去做。这样他们的记忆将更为牢固。演示中要反复强调实验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实验过程中要不停的巡回检查,个别辅导。辅导中也可影响和辐射周边的同学,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中学阶段的实验教学,从整体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
一、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中去。
如高中阶段的“打点计时器”实验:该实验很重要,因为该试验得出的结论就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S=1 2 at2。a是重物引导下小车产生的加速度,S是纸条上起点和终点的距离,t代表时间。该试验将产生一组数据,而这组数据又能证明S=1 2 at2的理解将更为透彻和牢固。实验中可能迂回曲折,但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二、实验课推动教学的质量,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向往。
中学阶段的物理实验,要强调动观察,动脑,动手。教师实验的成功在于学生是否都能参与到每个环节和步骤中来。比如,习题中常常有要求画图的情况。如果理解和掌握不够,将影响学生的成绩乃至学习方面的兴趣。这是不可忽视方面,特别是在教学改革大潮一浪胜似一浪的今天。物理教科书已面目全非,完全打破过去的陈旧模式。没有对原理的大规模的阐述和相关习题的辅助。它里面的内容动手部分偏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只局限于口头上的理论教学,那么不到5分钟,内容就讲完了。这样一来,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效果都没有好处。就是说,实际教学中的教师必需吃透教材,适当加入相关课程资源和辅导性实验,才能真正丰富教学内容和吸引学生,让学生真正爱上物理这门功课,不要让课堂枯燥化,不要让学生木头化。近年来,八年级物理学习情况比其他科要逊色得多,大概是这个原因了。
三、教师的耐心,是成功的关键。
在每次实验的演示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做到循循善诱。亮化实验目的,不能强制性的输入。否则,在学生未能领悟的情况下进入实验室,可能大部分同学将是杂乱无章的盲动。要强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观察和动手,并与我们一起得出结论。
初三的电学实验中有一个叫“串并联电路”的,学生电源电压U稳定后。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哪种情况亮,哪种情况不太亮。原因:与电流的大小有关。在串联时电流为何小了?
并联时电流为什么又变大了?原因:串联时的电阻是两倍的固定电阻R,而并联时只有固定电阻的一半。也就是说相同的灯泡并联时的电流是串联时的4倍,故而灯泡要亮得多。
中学阶段我们不能是“专家”,但又必需是专家。不能是“专家”是说你不能只夸夸其谈。
大摆高科技的架子,故意让学生搞不懂。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最终目的不就是让学生懂吗?所以臭架子不能要。但又必需是专家:是指对科学的严谨和善于观察,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虽然,我们不都是科学家,但我们从事的都是科学教育。所以这里又要求我们都能按专家的档次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教育教学的知识面。把每堂课的内容烂在心里,肚子里。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方法,把简单推向学生,把知识推向学生。
初二的镜面反射是个不起眼但又能难住学生的实验,原因是大部分同学仅仅是单纯的被现象所吸引,不能将理论及时反馈到制图习题中去。由此,在制图习题中便纷纷落马给我们的教学造成一定的障碍。这个实验,其实教师在实验结束时就可以训练学生的镜面反射的制图了。这样做的好处:切实际,印象深。也可丰富教学之余的闲暇时光。鼓励学生:“只要遵循反射定律,科学的制图,你所画的就一定是对的。”
折射定律的理解及相关图形的制作对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的。也就是说学生实验时,兴趣呢也还凑合,当上升到图形理论的时候呢也还能接受。但过几天就还给老师了。特别是啥时候角大,什么时候角该小不太拿得住。所以在习题时应该多一些和慢一些。可以和学生交流和归纳:光从密度大的介质进入密度小的介质中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反之也然。也就是说,(密度)大到(密度)小,(入射角)小和(折射角)大;(密度)小到(密度)大,(入射角)大和(折射角)小。再简单些,大到小,小和大;小到大,大和小。那么类似题型就转难为易了。
四、制作实验报告卡。就是以作业的形式将每次试验情况记录下来,废除常规的大本的实验报告册。老师象征性的查一下,对强化学生在实验步骤记忆上应该有一定帮助。学生也会因此而养成科学严谨的实验作风和好的习惯。一学期下来,再帮他们订成册。这样的报告册的含金量可能会更高些。
最后,刚入门的学生应多方面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并因此上升为崇拜最好。作为物理教师,可大幅度收集或引导同学阅读相关科学之类的材料并拿出适当的时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演讲。好的和优秀的要加以鼓励,以创造一个科学和谐的学习氛围。当然,能打开物理教研之门的人无穷尽也,我不过抛砖引玉。不足之处,还望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