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涉及的知识面也较为广泛,所以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困难。为此,数学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在此,基于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从“引导学生有效预习”“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问题引导”“注重复习回顾”几方面出发,对如何促使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072
在之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关注的仅仅是能否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参差不同,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明显。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必须深入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可以实现有效学习。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探讨了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去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一、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及时的预习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单凭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解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在良好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学习的重难点,知道自己的理解困惑點在哪里,从而在课上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为了促使小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引导,同时有效督促学生去进行预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即“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尝试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分别叫作什么;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同时,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设计到导学案上,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预习问题。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更加有针对性。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小学生的理解
在过去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的基本上就是教材、粉笔、黑板等,教具非常少,为学生的知识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时候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费劲。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网络和多媒体就是重要的体现。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定的图片、动画视频,从而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枯燥性,促使小学生更为直观地、深入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小数乘法的运用,如超市里收银员在计算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格时要利用小数乘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去理解。在教授“可能性”一课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买彩票中彩票的概率,从而促使学生去理解。可以说,多媒体能够创设的情境是十分丰富的,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以“图形的运动(三)”这一课为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过程,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够找出图形的旋转中心和旋转轴等,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图形的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仅凭口头讲解和在黑板上画图难以促使小学生理解。为此,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把图形旋转的这一动态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并且在其中标明旋转中心和旋转轴,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进行问题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动,避免陷入“一言堂”的模式中。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盒子,即1号盒和2号盒,在1号盒中有8个红球,2号盒中有2红、2蓝、2绿和2黄共8个球。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去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2)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球?(3)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4)如果再摸一次,在1号盒中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在2号盒中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开展摸球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每次摸球前要先将盒子摇匀后再摸,摸后将球放回盒子里。由此,学生小组展开了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反馈。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注重复习回顾,有效巩固知识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学生要注意及时地复习,对已学的内容做出整理与回顾,更好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完成总结、归纳的相关工作,帮助学生整理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体掌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除法”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等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小数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能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能够从整体上加以解决,更好地内化这部分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有效学习,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引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不再处于盲目的状态。以上就是本文的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高淑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28.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0-072
在之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讲解,关注的仅仅是能否完成一堂课的教学任务,但却忽视了从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参差不同,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明显。教师需要认识到小学生才是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必须深入分析他们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可以实现有效学习。为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探讨了教师如何开展有效教学去促使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一、引导学生有效预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就数学这一学科而言,及时的预习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单凭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解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在良好的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学习的重难点,知道自己的理解困惑點在哪里,从而在课上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为了促使小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预习引导,同时有效督促学生去进行预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预习任务,即“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特征,尝试发现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不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几个面,分别叫作什么;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同时,为了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促使学生更好地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设计到导学案上,以书面的形式让学生完成。这样一来,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的预习问题。这样才能有效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在有效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可以更加有针对性。
二、结合多媒体教学,增强小学生的理解
在过去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的基本上就是教材、粉笔、黑板等,教具非常少,为学生的知识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多时候教师教得困难、学生学得费劲。但是在目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网络和多媒体就是重要的体现。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定的图片、动画视频,从而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枯燥性,促使小学生更为直观地、深入地理解。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小数乘法的运用,如超市里收银员在计算顾客购买商品的总价格时要利用小数乘法,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去理解。在教授“可能性”一课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多媒体展示买彩票中彩票的概率,从而促使学生去理解。可以说,多媒体能够创设的情境是十分丰富的,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突破一些教学的重难点,以“图形的运动(三)”这一课为例,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过程,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够找出图形的旋转中心和旋转轴等,这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图形的运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仅凭口头讲解和在黑板上画图难以促使小学生理解。为此,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把图形旋转的这一动态过程通过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并且在其中标明旋转中心和旋转轴,从而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进行问题引导,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手段。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互动,避免陷入“一言堂”的模式中。而且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利用有效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去开展合作探究,提高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节课时,教师创设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放着两个盒子,即1号盒和2号盒,在1号盒中有8个红球,2号盒中有2红、2蓝、2绿和2黄共8个球。然后要求学生小组去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球?(2)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球?(3)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4)如果再摸一次,在1号盒中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在2号盒中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开展摸球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每次摸球前要先将盒子摇匀后再摸,摸后将球放回盒子里。由此,学生小组展开了自主尝试、自主思考、自主发现,在这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反馈。之后,教师再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注重复习回顾,有效巩固知识
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复习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学生要注意及时地复习,对已学的内容做出整理与回顾,更好强化对知识的记忆。作为数学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完成总结、归纳的相关工作,帮助学生整理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整体掌握,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完“小数除法”这节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之前学习过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小数乘法”等知识做一个系统的总结,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小数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能够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关的作业练习,促使学生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自己的学习问题,能够从整体上加以解决,更好地内化这部分知识。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有效学习,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引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知识,不再处于盲目的状态。以上就是本文的相关论述,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高淑波.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3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