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改变了马嘎尔尼的“中国观”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70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曾是欧洲人一心向往的圣地,欧洲文化思想界名人如莱布尼茨、伏尔泰不仅大力宣扬中国儒家文化思想,还说服当权者借鉴中国的政治经验。在17~18世纪长达100多年的“中国热”期间,欧洲涌现出了许多对中国充满好感的“中国迷”,英国人马嘎尔尼勋爵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然而,就是这个“中国迷”马嘎尔尼勋爵,他对清廷“破冰之旅”的失败根本性地改变了欧洲人的中国富强文明观。
  1793年7月,马嘎尔尼使团乘“狮子号”抵达天津大沽口外,中国官员隆重迎接,送上大量礼物食品。英国使团副使斯当东的记述甚为详细,“以后不须提出请求,大批免费供应的物资源源不断送去”(《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这个排场的见面礼,让英国人大感意外,因为按照他们的外交惯例,除特邀外,一般使团的出访费用都是自理的。
  让英国人意想不到的怪事接踵而至,运送礼物、食品的船只载着两名中国官员刚刚离开,由于“有些猪和家禽已经在路上碰撞而死”,所以英国人把一些死猪、死鸡从“狮子号”上扔下了大海。岸上看热闹的中国人一见,争先恐后跳下水,“马上把它们捞起来,洗干净后腌在盐里”。
  在天津登陆后,使团沿白河北上北京。在英国人眼里,两岸的民居实在是太寒陋了,财务总管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有细致的观察,他有一项结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比经济上的贫困更令英国人震惊的,是清廷政治上的专制、黑暗和野蛮。登陆定海时,英国人对当地官员提出一个请求,找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航到天津。年迈的总兵大人一口答应,不过,与英国人设想的出资招募、有偿使用不同,定海总兵的办法是派出虎狼之师到街上搜寻抓捕。
  巴罗写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百姓当然厌恶白劳动,就罗列种种理由祈求赦免,“但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更让英国人开眼界的是,沿白河返程时,由于水位下降,船开不动,脾气大发的主事官员竟然“命令手下的兵丁让船长和全体船员挨板子”。
  “那些可怜的家伙提供了船只,服了两天的苦役,这就是所得到的唯一奖励!”在这些英国人以前的中国观中,中国是由开明的皇帝、温良的官员治理,万千子民生活在祥和的环境中,可眼见的事实一下子粉碎了他们对清廷的好感和对中国下层民众的艳羡。
  英国人对当时中国人的冷漠、缺乏人道主义关怀和公共观念也大为惊愕。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最后,英国人劝说自己船上的人开过去救援也得不到响应。
  马嘎尔尼对中国皇帝及其官僚逼迫他下跪叩头更是深感屈辱,对中国文明的敬意和好感也因而荡然无存。他后来成为主张用武力“教训”清廷的主战派。斯当东编辑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认为满清统治下的中国是“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的国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西谚也说,“魔鬼藏在细节里”。古今中外的人们都知道透过一滴水看到太阳,英国使团也不例外,他们就是通过这样一连串的细节来观察、描述、评价当时的中国。马嘎尔尼使团的访清之旅成为中外交往史上的分水岭,此后,抨击批评中国成为欧洲中国观的主旋律。
  花地湾摘自《中国青年》编辑/静眉
其他文献
当年轻的我们开始惊讶于年华的流逝时,青春已携着她那多彩多姿的色彩翩翩而来。  青春的美丽,不是街道上流行的名牌时装;青春的旋律,不是吉他弹奏的缠绵忧伤;青春的潇洒,不是臂臀摇摆的忸怩作态。  青春也许是一首诗,吟诵在我们生命中最绚烂的季节;青春也许是一幅画,呈现出我们旅途中最壮丽的景色;青春也许更是一本书,写满了我们最纯真的年代,也教会我们如何感恩,如何珍爱。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青春时期,它
期刊
1. 班里一男生是国家2级运动员,但是成绩极不理想,下课后与其闲聊,说:你要考大学啊,考上大学就可以参加大学生运动会了,到时候不要忘了老师哦。  该生答:你目光怎么这么短浅?我都不想和你说话了。  ……  2. 昨天上自习,准备给学生讲讲科学家钱三强的故事,就问:你们知道科学家钱三强吧?  学生不耐烦地答:晓得晓得!说嘛,哪前三强?  3. 地理要会考了,几个成绩有点悬的学生天天被老师拉到办公室抽
期刊
进入21世纪,在占星学上叫做“宝瓶时代”。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冷笑话:有个人长得很像风筝,许多人笑他,他很无奈,跑去找医师,想整容,让自己不那么像风筝。结果医师上上下下打量了他一番之后,说:“我没办法,你必须接受你原来的样子。”这个人于是说:“好吧。”  他走出门外,然后像风筝一样地飘走了。我不知道这故事为什么会被归类成笑话,依我看,这故事再悲哀没有了,同时又很诗意。  我时常觉得,人一生最大
期刊
译/冯国川    首先澄清一点,我不是说中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文化,这要看你怎么理解了。   父亲曾向我抱怨,每当他使用电脑或手机时,他不得不依赖英语交流。他想通过书写母语汉语来精确表达思想,那样和内地人交流起来也更方便。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他没有学过汉语拼音,而且只认识繁体字。在他用电脑时,他使用一种不依赖拼音的繁体字输入法。键盘还是那个键盘,但每一个按钮代表不同笔画,多数写繁体字的海外华人仍
期刊
宋朝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记载了很多当时官员的生活琐事,其中打的之事颇为有趣。古时候打的也是有讲究的,分单程与往返,计价方式不一样,所以在打的时需要先讲清楚。当时京城有位军巡判官叫孙良孺,因家境贫寒曾得到太后的特别赈济,自然是没有私家车的,一次需去法场公干,孙良孺只好去租马打的。在谈价钱时,对方问他:“去哪?”孙说:“去法场。”对方问:“去了还回来吗?”一时传为笑谈。  搞出租的,当然也存在职业道德
期刊
我落榜了。  整个假期都有—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包围着我,即使是仰望窗外蔚蓝无比的天空,双眼也满是迷茫和倦怠。时间是那么缓慢,每一秒都刻骨铭心。  家里也毫无生气,坐在沙发上的父母只是低头叹气,只有阳光照射下的根根白发是那么醒目,让我不敢直视。即使没有阳光,我也不敢注视那些白发,因为我知道,那里面有一些是因为母亲3年里每天凌晨4点起床为我做早餐而长出的,有一些是因为3年里父亲每天深夜10点接我下自习而
期刊
蒋方舟:1989年10月27日出生于湖北襄樊。七岁开始写作,九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此书被湖南省教委定为素质教育推荐读本并改编为漫画书。十一岁写成长篇小说《正在发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和讨论,并在台湾出版繁体版本。十二岁写成长篇小说《青春前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都往我这儿看》,《青春前期》发表于《当代》2002年第三期,即将拍为电视
期刊
现在的你或刚进大学校园,或仍等待一关又一关的学测,好进梦想中的校园。  然而,2008年9月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让你开始迷惘未来。4年后人生什么样?10年后世界又是何种风貌?  18岁,有些人已走了很长的路。  18岁,林语堂也刚离开福建鼓浪屿,前往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林语堂本是福建漳洲旁小村落龙溪的“土孩子”,改变他一生的,是父亲从小给他的国际视野。破落的龙溪乡下,有位长老教会的牧师,自小
期刊
楼下有个晾衣场,是露天的那种。天气好的时候楼里的人都把需要晾晒的物件挂在那里。可到了梅雨季节,天气说变就变,经常有人晾完衣服就外出了,走的时候明明是个艳阳天,可往往还没等回到家就下起了雨。无奈的人们只好等到回来以后,重新再洗一次。  记得有一天,天空没有任何要下雨的征兆,我把衣服晾好后就出去了,谁知没多久天空就飘起了雨,当我回到家以后按惯例先奔晾衣场找我的衣服时,却发现晾衣场的衣服全都不见了。正在
期刊
“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来自一本小册子——《青春的使命》,是年轻的马克思说的。“改造世界”这四个字是多么地诱惑我。当时,父亲在吉林大学的哲学系任教。我那时候不知道尊重他们在清贫时代的乐观,不知道体察他们乐观背后的辛酸,所以,想的就是,改造世界确实不能指望这帮人了。  后来我还看过一个非常优秀的电视剧,叫做《卡尔·马克思的青年时代》。白发苍苍的马克思回忆父亲去都市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