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图像中体现的辩证观点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ao3432435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代数的函数及其图像中,蕴含的辩证观点极为丰富。这一教学内容的最大特点是“变”,即变化、变量、运动,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现代课程理论及教学实践证明,搞好这一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以前所学过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形成运动、变化、联系的意识,而且能较自然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一、常量与变量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而常量,是相对于某一过程或另一个变量而言的。绝对的常量是没有的,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物动则变。既然如此,相对的常量是有的,绝对的常量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认识常量与变量这一辩证关系,不妨取如下实例: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常量,时间与路程均为变量;但人在实际运动的过程中。绝对的匀速运动是没有的。如电影院里统计票房收入,对某一个场次和座位类别而言,票价是常量,而售票张数和收入均为变量;但相对于某个较长时间间隔而言,由于演出的内容、种类、档次的不同,其票价仍是一个变量。2.某日或连续几日测量某同学的身高,可以近似地看做常量;但此同学的身高,如果从一个较长时间去看,则又是变量了。
  二、运动与静止
  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及初中学生的实践和知识的发展水平,我们可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这一辩证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在练习本或黑板上画出的y=x的图像去思考:这个图像表面上是静止的,但从列表、描点到连线的过程去看却是运动的、变化的。再进一步挖掘,可以发现:画成的图像表面上是完整的,其实是不完整的,因为它还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即不断运动、发展和变化,画出的函数图像永远只能是局部的,它只能是这个函数图像的一个象征物;同时这一例举也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
  三、内容与形式
  根据现行教材体系,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了方程的有关概念后会认为,形如y=2x+1的式子表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九年级学生接触了一次函数概念时,会认为y=2x+1表示一个一次函数:当学生用描绘函数图像的一般方法描出y=2x+1的图像后,又认识到y=2x+1还可以表示一条直线。从哲学的角度去看,y=2x+1表示一类事物的本质联系,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而表达这丰富内容的形式却是相同的。这正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部条件下可有多种不同的外部表现形式,相同的外部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本质内容。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他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将逐步地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四、特殊与一般
  辩证法认为,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教材中涉及特殊与一般这一内容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1.y=kx与y=kx+b;2.y=ax2与y=ax2+k;3.y=ax2与y=a(x-h)2;4.y=ax2与y=ax2+bx+c。它们之间的关系,均是典型的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五、具体与抽象
  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感性认识常来之于对某些具体实践的思考;而理性认识则来之于对这些初步认识概括和抽象的过程,从而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因此只有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发展为抽象的理性认识以后,才容易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才可以转化为运用的能力,才能为更高级的抽象提供基础和保证。我们可从细读教材中发现,无论是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研究,还是对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及性质的讨论,都是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展开论述和论证,从而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六、量变与质变
  函数及其图像中体现量变与质变观点的内容,例子很多,要使学生深刻认识这些内容却是很困难的,因而我们在教学时宜逐步引导,点滴渗透,而后去系统推进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七、离散与连续
  离散与连续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在列表一描点一连线的过程中,连线使离散与连续得到了统一。如教科书上画y=x及y=x2的图像,均采用了由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由离散到连续的手法,体现了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总之,仔细分析教材,不难发现《函数及其图像》这一板块中,渗透和体现的上述辩证观点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观点除上面已叙述的内容之外,至少还有现象与本质、有限与无限、微观与宏观、直与曲、精确与近似、绝对与相对等内容。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赘述。
  (责任编校:白水)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如何应对学校发展和师德建设内容与要求的不断变化,在制度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努力形成保证师德建设相关制度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的长效机制,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曾如是说
期刊
督学  第六条国家实行督学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为教育督导机构配备专职督学。教育督导机构可以根据教育督导工作需要聘任兼职督学。  兼职督学的任期为3年,可以连续任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3个任期。  第七条督学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二)熟悉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三)坚持
期刊
编者按  “你有—个苹果,我有—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如是说。  在上期的特别策划栏目,我们针对“教师着装管理”进行了调查、分析与思考。随后有许多读者参与了这一话题的探讨与交流,本期,我们选编了读者来论,以供大家相互借鉴学习。此外,本刊诚挚欢迎读者来电来函,就我们每一期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  众所周知,教师是公
期刊
【策划人语】  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教育督导条例》标志着我国教育督导正式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新形势下教育督导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改革、发展、创新等重大问题。  教育督导是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督导机构,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督学队伍,为保障“两基”任务全面完成、推动重大教育政策项目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期刊
【策划人语】  “职业倦怠”(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理论上有三个指标: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合成就感降低,以情感衰竭为核心成分。  2005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进行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职业倦怠以情绪衰竭、去个性化(玩世不恭)和降低的个人成就感(成就感低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2005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报告显示,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的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的流行病。教师和医生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各种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职业被看成是全社会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而且教师的压力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班主任作为特殊的教师群体比一般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任务、更多的工作压力,因此,是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群体。心理学研究表明,班
期刊
职业倦怠是美国精神分析学家费鲁顿伯格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由于在与他人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冲突而引起的挫折感的加剧,而最终导致在情绪、情感、行为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许多研究发现,教师、护士、警察、医生等助人行业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班主任在学校扮演着多重角色,也承担着多重任务,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班主任职业倦怠不仅对自身的身心健
期刊
高三班主任工作除了要进行正常的学科教学外,更多的承担着外围性,基础性的工作,帮助学生调节身心,创设环境,营建氛围,提供空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等,为高考服务,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抓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做事有始有终的基本保障,开学之初,抓好班级建设,设计班会,告诉学生作为高三学生把学习搞好不仅是为了高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这一阶段的责任表现  (二
期刊
一个国家没有法律的制裁,何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军队没有军法的论处,何其成为一个军队;一个学校没有校纪的处分,何其成为一个学校。同样,一个班级没有班规的约束,何其成为一个班级。所以,古代名贤诸葛亮就向后主刘禅提出了治理国家需要“严明赏罚”  的建议。而班集体同样需要赏罚分明,班主任只有制定好了班规,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相应而合理的奖励和惩戒,这样的班级才会有铁的纪律,才会经得起磨砺,才会成为优秀
期刊
编者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5月27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近期,校园猥亵事件频繁曝光,师德这一话题不断升温。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究竟是怎么了?  近日,习近平表示,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