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测试也美丽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yufei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教研工作起,我就常想,一张小小的试卷,如何发挥好服务教学,指导方向,促进反思的作用?综观当今国际各种流行的语文测试,尤其初高中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显示:任何考试前的突击都无济于事。学生的视野、见识、知识面,灵活的思维、运用能力、分析表达能力,特别是思考、判断能力成为语文考试的重点……我们对命题确实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要想得更远才对。以下是我的浅薄之见,以求共讨。
  一、基础题突出“活”
  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一个学段。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是中学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因此,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测试都非常重视基础题的考查,培本固元、夯实基础始终是命题的基本导向。然而,题型陈旧呆板、缺少变化一直是存在的问题,“看拼音,写词语”“解词造句”“默写课文”年年都在大量的测试卷中出现。这些语文的“童子功”不是不要考,而是不能老用机械的方法考,要在“活”字上多下功夫。
  1.重点考查有没有掌握,而不是有没有记住。语文学习需要很多的记忆和背诵,但记住和背熟不等于已经掌握。要通过重点考查有没有掌握来增加试题的灵活度。请看下面的例题:
  联系句子,理解成语。 a.妈妈看中一件衣服,无论质地,还是款式,都无可挑剔,美中不足的是型号稍小,不太合适。 “美”指__________。 “不足”指_________。 b.也不知怎么了,小王常常是花费的气力很多,收到的效果很小。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他得多动脑子了。 “事半”指________。 “功倍”指________。
  例题一改“解释成语中加点的字”和“根据意思写成语”等传统的成语考试方法,而是让学生联系语境,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理解,新颖别致,灵活机巧。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命题者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增加了试题的灵活度。原句中只有“事倍”“功半”的描述,而学生却要反过来说出“事半”“功倍”分别是指什么,这就要看学生的基本功如何了,很明显,靠死记硬背是绝对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如果纯粹的默写,或者根据上句,填写下句,一方面显得机械呆板,不够灵活;另一方面,也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达不到检测的目的。
  2.将命题的触角向“学生生活”延伸,在“开放性”中体现一个“活”字。加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测试中适当渗透一些“与社会生活接轨”“向课外读物延伸”的基础题,能打破“以本为本”的“封闭式”命题思路,体现考试的灵活性。我们看下面几题:
  题例①: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鸡旦 另售 午厅 家俱
  题例②:用符号“|”标出下面广告的句中停顿。 药材好 药才好
  题例①中的这些错别字,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过去这类试题经常考“人造错别字”(包括“人造病句”),完全是“编”出来的,实际运用中根本就不存在,往往使学生产生负迁移。题例②是一条家喻户晓的广告。学了几年的语文,不妨来看看自己能不能读好身边的一句话。事实上,要读好它并给它断句,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总的来说,这些试题都很灵活,体现出了“学语文,用语文”的基本理念。
  二、阅读题强调“读”
  阅读题是语文测试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分值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读文答题”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一份试卷的命题质量。然而,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不少的“读文答题”,学生不“读文”也能“答题”。
  某地语文测试卷“读文答题”的前四题是这样的:
  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在下面画“_____”。 几乎(jī jǐ) 哽咽(yàn yè)
  ②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折服( )猜测( )
  ③模仿下列词语的结构写两个词语。
  大彻大悟 大( )大( ) 大( )大( )
  ④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吴青老师能够把悲痛化为力量,不正源自她母亲的精神吗?_____________
  很明显,试题完全游离于“短文”之外,“题”和“文”根本就是两张皮,“读”并没有成为答题的一个必要条件。不需要读,就能做了,学生当然也就不读了。学生不读,就失去了“阅读题”的意义和价值,“读”一定要成为“阅读题”的灵魂。
  关于“阅读题”的“读”,我想应该解决好两个问题。
  1.选择什么样的“短文”让学生“读”,就是要把好“选文”关。
  首先是内容健康。试卷中提供的阅读材料一定要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要使学生读有所得,读有所获,即使不做题,也能收到教益。
  其次是语言规范。“读文答题”中的“文”多为“时文”,可能多少存在一些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比如生造词语,网络语汇过多等,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我们在选用时,可通过“删”“改”等方法作一些适当的“技术处理”。
  最后是要注意题材的多样化。很多短文都特别具有人文性,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情感,往往令人回味无穷,这样的作品无疑要让学生多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选择一些其他类型的短文进行阅读训练,比如,哲理类的、科普类的,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怎样用试题去引导学生“读”。“读文答题”的试题编制一定要紧扣选文,要通过这些试题去引导学生“读”,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答题。只有如此,才能使语言训练和熏陶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
  ⑴试题材料取决于阅读目的
  学生在生活中所阅读到的文本材料各式各样,有文学作品,也有实用文章,如使用说明书、新闻报道等。不同的文体要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选用不同文体的文本作为试题材料,可以测试出学生对不同阅读方法的运用水平,即阅读能力。而我们的阅读试题所选用的阅读材料,几乎以文学性作品为主,忽视了其他文体的阅读考查。即使是文学作品的阅读考查,也往往不约而同地编制“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些什么?”“你读了课文想对xx说些什么?”这些所谓个性解读的试题,考查的是学生感受性阅读的能力水平。   而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阅读中,很少是按照文体来阅读的,更多的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需要来阅读。文章的体裁本来就是人为划分的,小学阶段“淡化文体”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避免其在阅读、写作中被强烈的文体意识束缚住了思维;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阅读中,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不局限于各类文体,还有更为丰富的样式,比如:地图、图示说明、表格等。而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是我们以往阅读试题中所忽视的,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这就是我们语文新课标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
  一位记者在美国国家科技馆看到,很多美国中小学生有仔细阅读说明牌的习惯,静静地看一会,然后试着按步骤依次操作,结果出来后再思索一番,这就达到了参观、参与的目的。记者联想到在中国的科技馆,这样的小观众不多。很多初中生成群涌进来,不看说明,不按步骤,上来就用力转手轮,捅按钮,结果当然出不来,于是大家嘟囔着“没意思,没意思”,再涌向下一个项目接着“毁”。
  这个案例在提示着我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指导,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因素,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能力。
  ⑵试题难度建基于课程标准
  试题难度能够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水平层级,体现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阈限。但是阅读试题的难度往往很难把握,同一学段内不同年级的阅读试题难度常常很难区分。有地区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力,曾出现这样雷同的命题:
  三年级的阅读试题:“请你用几句话夸夸豪猪先生。”
  四年级的阅读试题:“请你对短文中的‘阿姨’说几句话。”
  五年级的阅读试题:“你对那位走上讲台、指出酒精浓度不够的同学有什么看法,请用几句话写下来。”
  六年级的阅读试题:“假如你是小云雀,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上述四道试题,除了文本内容不同之外,试题的难易程度几乎没有什么区分。既没有字数的规定,又没有答题形式的要求,更没有思考路径及概括要点的具体要求,试题指向模糊,缺乏考试的信度与效度。如果将这样的试题移植到阅读教学中,就会造成学生的“浅读”,停留在原有水平,而不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反之,过度的“深度解读”,超越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不可取的。试题的难度应该以语文课程标准中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为基础,准确解读课标中关于阅读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及其内涵,清晰地区分出阅读能力的层级水平。
  三、习作题追求“真”
  在由“基础题”“阅读题”“习作题”组成的小学语文测试卷的结构体系中,“习作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作文能力的高低最能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多年的命题和测试经验使我体会到,有时“习作题”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信度大大降低。究其原因,在于有些老师不在作文指导上动脑筋、下功夫,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而是灌输给学生一套简单机械的应试方法:规定一周要背一篇优秀作文,一学期要背20 篇优秀作文。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学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对号入座”。
  为了解决作文测试时“套袭”的不良倾向,“习作题”的命题必须在求“真”上深入研究,以想象作文、半命题作文、看图作文、材料作文、续写等题型为突破口。如:结合“阅读题”提供的短文进行习作命题;提供图画,让学生根据要求,看图作文;根据提示,编写童话;利用真实或者虚拟的情境进行习作命题等,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命题。
  题例1:动画片是同学们的最爱。大名鼎鼎的米老鼠和家喻户晓的黑猫警长,你们一定非常熟悉吧。可是,当来自美国的米老鼠和来自中国的黑猫警长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你以《米老鼠和黑猫警长》为题,编一则童话故事。要求语句通顺,想象合理,字数400 字以上。
  题例2:说服图书管理员
  试想下面的情况发生了:
  学校图书馆中你最喜欢的一本书丢失了。这本书你可能想要反复阅读,或者这本书是你的老师或父母曾读给你听过,而学校图书馆的管理员并未决定是否要再次购入这本书。
  写一封信给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说服他再购入一本,在你的信中请给出足够多的理由来说明学校图书馆应保存此书。
  上面这些以“想象”为基点的习作命题,能有效地减少“套袭”的现象,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作文水平。
  测试,是语文教学评价的方式之一。因此,关于测试的论争,就始终伴随着课改的推进。但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那就是,测试是为了更好地教,也是为了更好地学。让我们在关于测试的讨论中,更好地看清测试这张其实也美丽的脸,舞好教学这根挑战无极限、快乐无极限的棒,唱好课改这支“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根本点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推进阅读。因此,我认为:要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课堂落实,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深入文本,品读体验;拓展延伸,丰盈阅读;学法指导,迁移运用;写法总结,学以致用这五个方面入手,这样,“语文主题学习”就能真正地夯实学生的基础,拓展学生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运用和写作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
期刊
作者简介  张水强,湖南省化学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第二批基础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长沙县化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湖南师范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成员。  教学背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核心素养这两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
期刊
近来的枕畔书,是叶圣陶先生的《阅读与讲解》。封衣是简净的绿色,朴素而有朝气。翻开,逐字逐句读,好似在深袤的山林里穿行,时而曲径通幽,时而柳暗花明,时而绝峰览胜;又好似在聆听智者妙谈,他的思维敏锐、辨析精辟、语言文雅。愈读愈着迷,至共鸣处,心潮更加翻浪如涌、热烈澎湃起来——许久没有过这般快意!  关于“读什么”  作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更为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阅读,他如是建议:不妨选读各科参考书、有关当
期刊
20多年前,我才刚刚参加工作,在家乡的农村高中教语文。学校简陋的校舍、后面的小山、校园旁边的田野,都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最让我至今不能忘怀的却是一件小事。那年秋天,学校放农忙假之后的第一天上课,按照例行做法,星期一检查收取学生的课外作业、周记。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将备查的作业周记放在课桌上。当我走到教室最后一排时,一位身材高大的男生A君置若罔闻,我重复说了几次,他不仅不理会,反而突
期刊
在教育国际化倾向不断深入的今天,各种文化观念越来越多地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时,如何弘扬本土文化,从而将本土文化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使之知晓、熟悉、热爱本土传统文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马斯基说过:“教育必须反映本民族、本地方的特色、精神、传统和特点。”因此,本土文化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中是尤为重要的。  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时代传承、
期刊
关于教育的提法越来越多,诸如“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等等还值得商榷,但“缺乏幸福感的教师教不出幸福的孩子”应是不争的事实。有一位数学教师,据说是严重的“妻管严”,于是每天把在老婆那受的气发泄到学生身上。学生稍有闪失,就会被骂个狗血淋头或受到其他严厉的惩罚。于是学生每天上这位老师的课都提心吊胆,战战兢兢。偶有一天,老师的脸色多云变晴,学生就私底下议论“今天,老婆没骂他了”,大家便也跟着
期刊
现代教育论十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小学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选择教育(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关系到素质教育如何更好地、全面地落实,对于主体性的回归、教育和人的现代化有很大的意义。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实施选择教育也不例外,它的主渠道应该是课堂教学,只有真正的在课堂中落实教育选择,才能让学生在
期刊
“我们在高二接触了通用技术,这时候,我才发现技术的重要性……  半个学期过去后,老师开始要求我们自己动手设计一些东西,并且材料也要自己准备。我们听过之后都认为这简直比登天还难,根本做不到。我们遇到种种困难,如: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怎样做更美观更牢固……这些都让人产生不想再做的念头。但是,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最后,我们都做出了一个个美观的作品。虽然这些做出来的作品有的不够好,甚至有许许
期刊
叙事性作品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能回答,无外乎是从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着手,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等。然而,懂得这些方法并不代表真正能分析好人物形象。幸运的是,我在网上查找教学资料时,发现刘喜林老师(第二届“圣陶杯”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执教的《社戏》一课。他的这节课,立足文本,品读仔细,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片段一】开门见山 层层递进 
期刊
“互联网+”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冲击是巨大的:时空已被打破,资源可以共享,移动化、碎片化学习风起云涌……如何引导学生用好互联网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引导得当,就会成为学生学习体验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进化、认知力和灵感性强化的“深度学习”新机遇。引导不当,就容易造成表面上获取一些知识和信息的“浅层学习”。  网络教学必须是基于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对宽松的环境,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