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是控制公权滥用的必备利器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DZL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近日报道,新闻记者接二连三因报道地方负面新闻而受到权力和资本势力打压。因为没有哪个地方官员愿意把当地的丑事披露出去,让自己成为社会批评的靶子;无论是刚发生的“网上通缉记者案”,还是2006年深圳法院受理富士康天价索赔记者案或2008年辽宁西丰县警察“进京抓记者”,都是地方政府打压记者的典型例子。可以理解,言论自由和新闻监督很可能对官员仕途不利,但同样显然的是,封杀言论和新闻监督则将纵容官员滥用权力,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比个人丢个“乌纱帽”严重得多的后果。
  应当承认,“权力导致腐败”是人的天性使然;任何掌握公权力的人都有滥用公权、以权谋私的理性动机,因而控制公权滥用是任何良性体制所实现的重点目标。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集权控制还是同级分支之间的分权制衡,目的都是为了通过官员之间的相互控制有效防止政府腐败和公权滥用。然而,同样应当承认的是,无论如何良好设计的体制都必然会给权力腐败留下漏洞,因而需要更为根本的控权机制。
  既然控制公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政府真正“为人民服务”,控制公权的最终动力来自人民;只有让人民直接监督政府,才能真正防止公权滥用、实现执政为民。人民监督政府的一个基本前提是知情——如果根本不知道政府的所作所为,“监督”从何谈起?但是人民又显然不能指望政府自己揭自己的短,因而只有依靠独立并受宪法保护的新闻机构。在这个意义上,记者就是人民的“耳目”。在此基础上。人民自己还必须有评论和批评的自由,并通过新闻媒体的“扩音器”将声音放大,才能对滥用公权的政府官员有所触动并弥补权力制衡体系的漏洞。
  美国长期实践三权分立,通过国会两院弹劾总统、总统否决不适当的国会立法、联邦法院审查国会立法的合宪性与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精心设计的手段,比较有效地控制了联邦政府的公权滥用。但是即便如此,权力腐败还是屡见不鲜;如果没有新闻机构的勇敢揭发披露,这些腐败将永远潜藏在人们的眼皮底下,甚至成为整个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新闻的勇气和作为则来自其受到宪法精心保护的自由,一个政府可以随便打压的媒体显然不敢揭政府或官员的短。
  譬如在1974年的“水门事件案”,共和党总统尼克松的手下在民主党竞选大会上安装了窃听器,严重践踏了民主政治的游戏规则;正是新闻报道揭发了政府丑闻并激发强大的社会压力,启动了国会弹劾与司法调查程序,最终迫使总统辞职下台。假如没有第一修正案对新闻与言论自由的有效保护,假如政府可以随意整治和自己过不去的媒体和记者,那么就没有人敢站出来揭发公权腐败,一场本来应该公平竞争的民主选举就蜕化为两党私下里暗器频发的相互倾轧。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腐败防治更加依赖自上而下的集权控制,因而言论自由也显得更加必不可少,因为如果媒体不能揭发披露,则不仅人民不知情,而且连中央政府也不知情。中国那么大,地方那么多,掌握公权力的政府官员那么多,一个中央哪能动辄派遣专案组深入调查、挖掘真相?而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制度尚存在诸多漏洞供掌握公权的官员滥用,造成大量贪污腐败、侵犯权利、与民争利事件,并引发此起彼伏的群体性冲突。刑事审判制度的滞后造成刑讯逼供泛滥,产生了聂树斌、余祥林之类的冤假错案;土地征收和拆迁制度的漏洞则极大助长了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收入而滥用公权的冲动,不仅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盲目投资、环境恶化和贪污腐败,而且产生了唐福珍式的社会悲剧……如果没有传统或网络媒体披露,这些制度漏洞产生的公权滥用将永远不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直到它们蔓延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
  无怪乎,从孙志刚到佘祥林到唐福珍,近年来中国取得的每一点制度进步都发端于媒体披露。只有当恶性事件被公布于世,才可能激发社会的道德愤慨,进而触动中央高层采取行动。如果任由地方迫害记者、压制言论,那么中央就失去了自己最可靠的“耳目”,人民更是成了地地道道的“聋子”和“哑巴”。
  事实上,如果没有人民监督,官员之间的监督必然变质,不是蜕变为政府官官相护、人民投诉无门,就是上演名为打击腐败、实则清理异己的争权夺利闹剧。要控制地方权力腐败,中央与其加强自上而下的控制监督,不如切实保护宪法言论自由,让人民利用媒体公器迫使公权力对自己负责。
其他文献
如果美国华人在通过常春藤名校征服美国上层建筑的道路上效法犹太人成功,对未来美国内政和中美关系的影响难以估量。    犹太人成为常春藤名校的主人和征服美国上层建筑,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据详细统计,12所美国顶尖私立名校校友占了美国企业界领袖的54%和美国政府重要领导岗位的42%。对比之下,美国上层精英中只有25%在州立大学接受教育,而美国全国州立大学学生的总数,超过十来所私立名校的校友几十倍。  需要
在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体制内,当保障公平和透明的基本制度尚且没有建立时。在很多时候,谈科学和创新听起来都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7月是中国大学招生的季节,对于大部分名校来说,如何选拔那些有创造天分的中学生,仍旧是最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培育,已经成了一个让国人产生审美疲劳的命题,却从未有过什么实质的突破。  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以选拔创新型人才为名,中国的招生制度发生着深刻
25年前,1985年4月,《南风窗》创刊。其时,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正在探索中试步前行,因“启思想之窗,搭沟通之桥,吹清新之风”,《南风窗》被读者称之“华不失实,活而不邪”,“带来一股新闻改革、观念更新的清风”。创刊伊始,《南风窗》就提出了“四新四桥”的辦刊理念,“四新”是指“改革开放的新事物、新观念、新趋势、新潮流”,“四桥”是指政治与经济、领导与群众、理论与实践、几代人之间的桥梁。与创刊号同
编者按:5月24日到25日,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美国派出的代表团达200人之众,阵容强大,规模空前。除了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财政部长盖特纳之外,更有商务部长骆家辉、贸易代表柯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威拉德等10多位高官。  中方的团队也不逊色。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国务委员戴秉国的麾下,是中国外交、财政、能源、商务、贸易、金融、科技、交通、卫生等部门的重量级人物。对
国家发改委与亚洲开发银行1月19日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十二五规划的方向和政策国际研讨会”。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罗伦斯·格林伍德给中国提出的建议是三大“再调整”:经济再调整、环境再调整和社会再调整。  其实,未来的5年是留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后的“历史机遇窗口”了,经济再调整应该以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推动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全方位调整,降低对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
近两三年在全国人大层面涌现的新举措,正是在十七大召开前后。这些变革是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面对转型期现实困境必然而主动的选择。而更具活力的人大民主基层实践,则提高了公民理性政治参与的技巧和能力,为全国性的变革积累了经验。    200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后的“再出发”之年,也是地方人大常委会成立30周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30年的发展和完善后将走向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对中国的“再出发”将产生什么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学习,但“学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義。在延安时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整人的手段。对于一个领导集体而言,“学习”本是为了提高执政能力。胡锦涛时代使“学习”回归其本意。    2010年1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第十七届政治局就世界主要国家财税体制和深化我国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第18次集体学习。这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领
3月14日,《选举法》的第五次修改终于画上句号。由于这一法律的修改被赋予特定政治使命,即“按照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扩大人民民主”,所以就像《宪法》的修改一样,民主促进者在本次修法的政治角力中能够得到多少分量的民主,取决于政府为了在现阶段取得执政的正当性而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开放政治竞争的法律空间。换言之,《选举法》的修改乃是民间对民主的呼求与政改渐进的方针这两种力量博弈的最新定局。对《选举法》修改的评
一旦朝鲜高层决心在经济层面搞改革开放,又能动员军队的利益驱动来配合,那样甚至可能无须像中国近30年的改革历程那样步步为营。就算最高领袖没有决心走这一步,当一些军队高层的利益受到挑战,也可能会主张经济改革来换个形式维持特权。    朝鲜局势一向透明度极低,近月动态尤为诡秘。自从平壤政府去年11月推出货币改革,希望打击地下“第二经济”活动,反令脆弱的国家经济破产,民怨沸腾,不久主持改革的朴基南被以“反
“中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警报连连,可惜大多数人尚未清醒。”中午12点,华南师范大学生物工程系教师陈平在学校西门外与记者话别,赶往五山的办公点;傍晚他会回到从化,第二天再继续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因为除了大学老师外,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从化鳌头镇宝溪村山头千亩农场的主人。  早在2000年,陈平就在宝溪村包下上千亩山地,开荒、修路,建成大片农场,并摒弃化肥、农药,雇用农民以回归传统农耕的方式栽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