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被需要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klsdf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温儒敏教授说,现在高考作文命题围剿套题,所以不要放弃记叙文。怎样用中国的语言讲好中国人的故事,来表现中国精神,述说中国人的情感,同时更具时代感与思辨性,这应是新高考作文改革倡导的方向。——陈捷
  
  201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东南风起
  上海一考生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托物起兴,歌咏心志。凤凰为百鸟之王,梧桐乃树之高枝。以凤栖梧桐,引出贤才非明主不依,这表明了卧龙心志,也暗点了材料中的“被需要”关系。这几句诗直接引自《三国演义》,再现孔明隐居的场景。)
  他仿佛在等谁,但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开宗明义。以“凤需栖梧,我需明主”“天下也需要他”及“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点明贤人与明主、与天下、与时代三者之间的关联性,再一次点明材料“需要与被需要”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思的辨性。)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本节写孔明伏处隆中,贤才渴望“被需要”。)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交代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寥寥几笔,既渲染了自然环境,又交代了当时的战乱时局。“上一次”“如今”即告时间流转,“可是”句强调天下诸强纷争之局面。文字简省干净。)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交代探访的目的,也再次点明明主、贤才二者之间相互“需要”的紧密联系。与上一节孔明的心志暗合,巧妙形成照应。)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志,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此场景运用心理、语言与动作描写,既细腻地写出了刘备的忐忑不安,又写出了其恭敬的神态,说明时不我待、求贤若渴的心态。而引原著的诗歌,更能再现当时真实的情境,吟诗也再次表明孔明的心志:既然时局动乱,时机稍纵即逝,你怎可来迟迟呢。尾段的神态渲染,写活了心照不宣的默契。)
  (本节写刘备三顾茅庐——明君对贤才的需要。)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相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
  (以简洁的文字交代了三顾茅庐的结果。“孔明才得其用”“刘备善用其才”,明主贤才各得其所,成就千秋大业,传为千古美谈。进一步说明“互为需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東风起,亮必归矣。”
  (写君臣坦诚相待、心灵契合的场景。这是三顾茅庐之后情节的进一步发展。细节描写,一担忧一坦然,跃然纸上。“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双关手法,既暗含七星坛巧借东风的三国故事,也是孔明表明报答知遇之恩的承诺,更点明人才的春天已经来了。)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结尾点题。交代整个故事的美好结局。“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聚才筑梦,得天下英才而用之,个人、国家、时代莫不是相互需要的关系,这既是本文主旨意蕴所在,也是个体价值的呈现,更是治国之道的深刻总结,乃画龙点睛笔。)
  
  【总评】
  采用故事新编的方法,以三顾茅庐的典故作为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进行合理想象,孔明伏处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君臣相互信赖,写出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故事完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时穿插议论,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令人赞叹。可谓“旧瓶”盛的是“新酒”。
  语言古朴典雅,简省利落,含蓄深刻而耐人寻味。
  全文立意高远,主题深刻,既富有时代感,又充满理性思考。考生高屋建瓴,俯瞰全局,将个人价值的实现放到国家的高度与时代的洪流中去思考。写出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个体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生活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具有时代的意义与时代精神,表现了深刻新颖的主题思想。本文既有生动的故事性,又呈现出理性思辨之美,体现了上海高考作文一贯坚持的思辨性方向。
其他文献
风散墨花香  昼永暖翻红杏雨,风晴扶起垂杨力。  ——题记  我们罗城有“三尖”——“山尖,筷子尖,笔头尖”,俗话说“罗城自古出文章”,一点也不虚。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地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曾走出周钢鸣、曾敏之、包玉堂、刘名涛、潘琦、鬼子等文化名人;同时,这片充满文学气息的土地也长养了罗城高中的红杏文学社。  “红杏”一词源于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期刊
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的《木兰诗》流传在民间,经过了诸多演变,其间不乏文人改削润色之处。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它在艺术的真实中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哪些元素,又表现出了怎样的美学取向呢?  一、《周易》的运动哲学  《易传》强调“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系辞上》)。就自然界而言,“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下》)。就人世而言,“通变之谓事”《易·系辞上》,
期刊
阅读名家名作,犹如立于巨人的肩膀之上,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阅读效率,从思想性、文学性、思辨性等多方面获取知识与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应做到多读多思,更应学会巧读妙思,找到名家各自的写作特点、规律与方法,这样便能事半功倍,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名篇的丰富意蕴。   一、包罗万象,营造深远意境——学会多角度选材  推荐篇目:冰心《往事(二)》
期刊
2019年2月19日,时装设计师Karl Lagerfeld(卡尔·拉格婓)因病于巴黎去世,享年85岁。  Karl辞世的消息一出,铺天盖地的讣告便接踵而至。  人们或是怀念他在时尚领域的高光时刻,或是扒出他的过往情史八卦谈论一番,以表达自己对这位时尚大师的“缅怀”。  可没有人真正意识到,Karl到底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  Karl Lagerfeld,被中国粉丝尊称为“老佛爷”,他的一生有着
期刊
【麻烦】  1970年4月11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3号”进行第三次载人登月任务。在即将登月前,飞船服务舱发生爆炸,造成水、氧气外泄。  全世界数以万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聚集在一起,为挽救“阿波罗13号”上的三名宇航员努力。  最终,三名宇航员驾驶登月舱返回地球,创造了人类航天史上的奇迹。  爆炸发生时,宇航员一句:“休斯敦,我们有麻煩了(Houston,we've had a problem)”成
期刊
这两天,记者听到了一个新段子:在杭州读书,你以为买个好的学区房,选一个好的班级就够了吗?远远不够!你还要给自己的孩子挑选一个好的座位!记者进校调查发现,很多学霸并不坐在网传的“学霸座位区”,反而坐在最后一排。  学霸沒有坐在传说中的“黄金座位”, 反而坐在最后一排, 这样的情景似乎有悖于公众的认知。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老师安排座位主要是综合考虑孩子的身高、视力、性别等。有些学霸比较高,就只能委屈一
期刊
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高度评价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在攀登科技高峰、探索宇宙奥秘上建立的卓越功勋,深切勉励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对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从陆地到太空,这是探索,更是长征。犹记得六年前,在北京航天飞行测控中心,习近平总书
期刊
2019年2月18日晚,“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该盛典评选出了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些人是平凡生活中的普通人,但他们却用一颗炽热真诚的心,感动着我们,温暖着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让我们在英雄的故事中书写自己的传奇。  1 学者风范钟扬、程开甲  >>>把生命献给高原的植物学家——钟扬<<<  颁奖
期刊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又是一年清明至,由于时间或空间等原因,部分逝者亲属不能到场祭扫,于是“代客扫墓”应运而生。南京近郊的雨花台功德园推出的微信“直播代扫”,引发关注。  “代客扫墓”的创意,究竟是失了祭祀的初心,还是结合时代特点对传统的延续和创新?人们观点不一。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代客扫墓,扫不出亲情  (重
期刊
剪纸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民间艺术。早在唐代,剪纸技艺便已经臻于成熟,宋代及以后,剪纸的种类、用途、花样等都更加丰富。明清时期更是趋于鼎盛,发展出不同的风格,并与各地风俗文化产生了较强的关联,如西北地区剪纸较为朴实、大气,而江南地区则偏于灵秀、细腻。  从我们如今最熟悉的窗花,到婚庆时必备的喜字花,再到彩灯、服饰、祈福活动中广泛运用的剪纸技艺,剪纸既是传统女性必备的女红手艺,也一直承载着民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