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的公共传播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zs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宋词乃中国之国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从音乐唱本走向文学读本,从大众通俗化走向文人典雅化。作为宋词华丽转身的集大成者苏轼,开辟了“以诗为词”之先河,不仅拓展了宋词题材的范围,更丰富了宋词传播的渠道。不自待言,苏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多元的传播途径实现纵横时空的源远流长。不言而喻,对苏词传播的研究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所以本文以苏轼词为研究对象,从题壁与石刻两个角度分析苏轼词在公共领域的传播。
  关键词:苏轼词;公共传播;题壁;石刻
  作者简介:徐馨(1995-),女,安徽人,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1
  公共传播指的是在公共领域进行艺术创作传播,具有社会性、开放性、无偿性、大众自由参与性。中国古代在没有先进的传播工具与网络技术的条件下,文人通常会在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运用题壁或石刻的方式创作文学艺术,正所谓“老来有文无卖处,等闲题遍蜀东西”。这种无偿传播与接受的途径对于宋代底层社会的文人百姓来说俨如久旱逢甘露。加之宋代的漫游文化兴盛、驿站交通便利,亦为文人提供了创作游览的机会。
  1.题壁传播
  所谓题壁就是以公共场所的墙壁、窗扉、桥柱、悬崖等实物为书写载体,以笔墨为书写工具,即兴创作出供人观览的文学作品。王兆鹏先生曾在其论文中论证宋代题壁传播具有发现人才、反映诉求、广告促销三大效应。而许多苏词就是通过这种创作方式进行传播的。例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在其小序中就详细记载了苏轼知黄州的春晚,漫步至一酒家自酌自饮酩酊大醉,踉踉跄跄于一桥边曲肱休憩,梦醒拂晓婉见天上人间,便即兴挥毫“书此词桥柱”。此外《如梦令》(城上层楼迭巘)序中也简明说到此词“题淮山楼”。这均是苏轼反映诉求的一种传播方式,前者体现苏轼超然忘我以顺处逆的诉求,后者反映其眷念吴地之情。除苏词序中的记实,词著、笔记中也有旁人记载,如北宋方勺在其史料笔记《泊宅编》中就提及苏轼的《念奴娇》词,题于吴江桥上。南宋文坛大师周必大在其《文忠集》亦曾跋语苏轼的《水调歌头》题于黄州。由此以微知著,苏词的题壁传播不仅让观览的众人欣赏到,同时还让观览中的文人发现人才并记录其著作之中,从而达到二次传播的效果。据崔勇等人所著的《古代题壁诗词丛考》一书中统计苏轼约有五十首诗词是题壁所作,其中多数是在寺庙、僧舍中所题,这无疑增加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无形中为这些寺庙贴上了广告,达到广告促销的传播效应。
  2.石刻传播
  众所周知石刻作为一种文献记载方式,具有亘古不变传之不朽的实用价值,正如苏轼所言“大者镂之金石,以传久远”。这也暗示了在苏轼的意识里石刻传播比其他传播途径等更具优越性。据文献记载现存的宋词有两万多首,约有六十首在宋朝被石刻过,其中苏词就有十多首,占总数的六分之一,如《南乡子》(春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哨遍》(為米折腰)、《定风波》(月满苕溪照夜堂)、《行香子》(清夜无尘)等。由于石刻所耗材料、时日、人力等资源颇多,加之宋代以诗为正统,词非本色,能够以石刻方式传播的词作必是通过精心挑选脱颖而出之作。虽石刻苏词篇数有限,但经典词作常反复多处刻石。恰如南宋王明清在其《挥麈录》中记载一轶事:九江的石碑匠李仲宁原本家境穷苦,却因镌刻苏轼、黄庭坚的词翰而保证了一家人的生活温饱。可见苏词石刻之多,在宋代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石刻不仅具有坚固耐久的保存价值,还兼具综合艺术的审美价值,以雅俗共赏的文学为内容,气韵生动的书法为字体,坚不可摧的金石为载体,再由名工巧匠精雕细刻而成。融文学艺术、书法艺术与雕刻艺术于一体,这无疑会令世人心向往之。正如宋代酷爱书法阅碑的诗人所云“念尽长安内外碑”、“县官抱烛读碑字”无论是走遍天下阅石碑还是夜以继昼读碑字,这均体现宋人对石刻的爱不忍释。苏轼的书法技艺远近闻名,其雪堂词刻三首就是由他亲自书写石刻而成,苏词的石刻传播正是投其所好,以世人最喜爱的方式传播苏词,正如日本学者竹内郁郎对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阐释:受众接触某种媒介的目的是满足特定需求,当需求通过这种媒介得到满足并获得其他收获后,受众会以此结果调整既有媒介印象,增加此种媒介接触频率,反之则减少。宋人喜爱读碑,在读苏词碑刻之前或许其需求并非针对苏词,当以读碑方式领略到苏词的风采与意境获得增值愉悦后纵然会加深对苏词的印象,提升阅览苏词石刻的频率。此外石刻还具有复制功能,通过拓摹方式将石刻内容复制下来,这种无限复制的方式使得石刻作品朝成暮遍。苏词的拓印传播亦是如此,陆游就曾甄选出一卷成都的苏轼石刻,名曰《东坡书髓》携带在身边。陈秀明也曾在其《东坡诗话录》中所云苏轼《满庭芳》一词“碑刻遍传海内”。可想苏词石刻的传播时间之久,频率之高,范围之广,这样的传播途径怎能不让苏轼心动怎能不令世人流传?
  参考文献:
  [1]杜银龙.宋代题壁词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6.
  [2]谭新红.宋词的石刻传播[J].兰州大学学报,2010(7):27-32.
  [3]钱锡生.唐宋词传播方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本文提出如何立足于供应链管理理论(SCM)来研究建筑业物流管理理论(Construction Logistics)。运用建筑业物流管理理论,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建筑业及其产品购买者所满意的服务水
文章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深入研究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提出了“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审美化教育”这一课题,通过研究文献、总结实践经验,以期探索出一条提高小说教学质量,培养学生
摘 要:在中国古代诗词意象中,梅花可以说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而梅花意象却并非自古繁华。到了宋代,通过对物象的阐发来揭示社会背景或生活感伤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就是对宋词中梅花的意象进行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宋词;梅花;意象  作者简介:陆利平(1994-),男,苗族,湖南省怀化市人,单位: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楚才中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彰显出了共同的“建安风骨”的特色,但同时他们的“器识”又存在着差异。本文试从作家的生平经历及相关作品角度出发浅析三曹父子“器识”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三曹;器识;异同  作者简介:何亚婷(1995-),女,山东省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自古坠入烟花柳巷的青楼女子多是世人所不齿的对象,应该是人人避之的,可与口碑相反的事实却是无数的名士官僚流连其中,夜夜笙歌.她们因身份低贱,“一双玉臂千人枕,半片朱唇万
青春期是初中学生心理特质的形成基础,基于青春期阶段的语文教学无法回避学生的心理教育.语文学科与青春期心理教育有着相互融合的独特条件.语文教师、学生、语文课程及语文
我国城郊旅游开发才刚刚起步,由于有其内因外力地推动,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国内对城郊旅游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在现实的城郊旅游开发中,虽然一些城郊旅游开发的初衷和出发
因事赴京,闲暇漫游,偶遇皇史宬.rn入皇史宬大院,迎面可见的便是正殿.此殿于高高的石基之上稳矗,屋顶盖有黄琉璃瓦.“皇史宬”一匾于殿正上方高悬,乃满汉双文横匾.同游者称,此
期刊
新时代教育改革之后,高中语文阅读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来,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训练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加快学生的语文阅读速度,不仅能帮助他们很好的解决考试中的阅读
根据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机构改革后的档案部门应进一步明确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的原则和方式,完善档案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网络,加强行业指导,做好全过程、全方位的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