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易拉罐画”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p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突发奇想,首创“罐画”
  林春科家住在一栋老式楼房里,一室半的格局显得有些拥挤,半室房间里堆满了旧家具、几处盆景,还养了几缸鱼,而另一个房间既是卧室、也是父女俩的工作间,一张双人床之外,两侧墙边摆着老式箱柜,窗前一米见方的桌面就是工作台,上面堆满了各种易拉罐、半成品画和制作工具。床头的一面吊柜里塞着满满的易拉罐,墙上挂满“罐画”。
  林春科创作“罐画”出于偶然。那是1987年,当时易拉罐在本溪还不多见,只有一种饮料“健力宝”是用它装的,除了逢年过节,很少有人买来喝。喝过的易拉罐不值钱,扔了可惜,于是,就有心灵手巧的人,把易拉罐的盖子剪掉,罐壁的一半剪成细条,向外编织,就成了一个花篮形状,一般当作烟灰缸。
  看到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林春科突发奇想:易拉罐有着特殊的材质和光泽,看上去质感特别强,把它做成一幅画怎么样?他当即找出两个还没扔掉的易拉罐,随手剪成两只仙鹤和两棵松树,一幅简单的画就成了。女儿林娟放学回家后,林春科便拿给她看。当时林娟还在上小学,看到老爸的作品感到新奇有趣——没想到喝过的易拉罐还能做出这么精美的东西,变废为宝,可比当垃圾扔掉强多了,便说:“爸,你做得不错啊,以后多做些吧!”女儿这样一句不经意的鼓励,让林春科一头扎进了“罐画”创作中。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林春科的“罐画”创作过程同样困难重重。在他之前,没有人用易拉罐做画,它是工艺品中的一个新品种,没有资料没有经验,甚至用什么样的工具、怎样制作都是一片空白。
  “下乡的时候喜欢画画,空闲的时候就和青年点里的伙伴在山里到处走,写生。”林春科说那时没有专业老师指导,都是自己琢磨着画,后来回城他又到本溪市平山区文化馆自费进修过一段时间,学素描和色彩,“一个月学费就是工资的三分之二。”林春科说,下乡的时候自己还做过许多东北金刚木、黄花梨的木雕,可惜后来都陆续遗失了,“那可比现在市场上的材料强多了,若是留到现在得值点钱。”
  正是那个时候有意或无意的经历和学习,让林春科的艺术细胞得到了充足的养分,最终开花结果。而作为本钢一机修厂的一名钳工,林春科的动手能力那是没说的,工具也不缺。除了普通的工具,他還自己研制出了一些独特的“罐画”专用制作工具,自创了描、剪、立体成形等工艺流程。
  精益求精,独具特色
  1996年,林春科下了岗,打工、采山菜……挣钱养家之余,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创作上。
  1999年,母亲脑出血,因为舍不得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林春科边照顾母亲,边在母亲身边作画。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几年,直到2016年母亲去世。
  简单的“罐画”也许一天就能完成,大型“罐画”就得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而且,这还是在原材料齐备的情况下。
  林春科的“罐画”作品有四个特色:一是独有的构思。上山下乡的经历、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再加上自己多年醉心艺术的熏陶,几乎每一幅作品在创作前他都要在心里过几个来回,形象、色彩、布局……可以说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想法。
  二是纯手工制作。有一次在沈阳展览的时候,有人怀疑他的作品有机器打磨,拿着放大镜仔细在几幅作品上对比观察,最终确认“你这真都是手工的”。
  三是纯本色。不管是花鸟、人物,还是卡通、山水,林春科所有的作品都是利用易拉罐本身的色彩,没有任何二次上色,这既是为了保证不褪色,也是为了符合变废为宝的环保宗旨。
  四是整体性。不管是小幅作品还是大型作品,作品本身都是一个整体,是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部分一部分粘贴的,可以完整地从装裱的背景板上拆卸下来,他介绍一幅竹子画:“每一根竿部都是整体的一条。”
  为了保证作品的特色,林春科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孔雀的尾翎、牡丹的花叶、小鸟的羽毛、盘龙的鳞片,几乎每一个翎眼、每一片花叶、每一根羽毛、每一枚鳞片,因为要选取最适合的角度和颜色,都要用去一个易拉罐。而因为材料的特殊性,在制作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表面出现裂口或是划伤,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工夫就白费了。
  什么样的罐材料厚、什么样的铝含量高、什么样的色彩丰富、什么样的工艺好、什么样的伸缩性好……林春科了然于胸。为了能“淘”到色彩、质地、图案各方面都满意的易拉罐,他发动家人捡,到饭店、亲友家要,到废品收购站、小卖店、超市买……为此还遭人误解,以为他在捡破烂卖钱。因为易拉罐,林春科还学会了喝啤酒——有一次,他看中了一款外国啤酒的易拉罐,一罐就几十元钱,“这么贵的酒,也舍不得倒了啊,干脆我就喝了吧。” 林春科说,多年来,自己收集、购买的易拉罐有近千个品种五六万个,有许多都收藏了,“有的材料比较好,现在已经不出了,舍不得用,给女儿留着。”
  女儿接力,妻子助阵
  “我们到处收集易拉罐,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林娟说,为此她曾被同学嘲笑。那是一次学校运动会期间,林娟把同学们喝过后的易拉罐都捡起装在塑料袋里,同学问她:“你捡这个干啥?”林娟说:“我爸用这个做画。”可同学们并不相信:“你别编了,你就是要捡回去卖钱,这能做什么画啊!”是啊,谁能相信易拉罐能变成画呢?
  而这个捡易拉罐、看着它变成画的过程,也让林娟对这种艺术形式着了迷。2000年,林娟大学毕业,开始“罐画”创作,十几年时间,她创作了许多不逊色于父亲的作品。
  “现在好多年轻人不愿意吃苦,我也一样。刚入门的时候,学习过程特别枯燥,为此发了不少脾气,原本以为我自己学不会了,后来制作出成品得到了认可,甚至卖到了国外,感觉很有成就感,就摸索着坚持下来。”林娟说,“罐画”创作离不开剪子,制作一朵牡丹,几十根细细的花蕊都是一根根剪出来的。大量的剪子活儿,她常常被剪子伤到手,多少次把手腕累得肿起来。
  林娟第一幅被外国人买走的“罐画”作品,是一幅卡通人物画,当时是在沈阳的一个庙会展览上,被一个逛庙会的外国人一眼看中。
  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给予了“罐画”作品更多的发展空间。2012年,林春科父女在辽宁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里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创作和经营“罐画”更便利了。经过多年摸索,林春科、林娟父女的“罐画”创作越来越成熟,作品也越来越丰富。早在2004年,林春科作品在本溪市旅游商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2011年,他创作的“孔雀双栖”被评为本溪市首届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新奖”。林娟的作品《中国龙》在迎全运辽宁妇女手工制品创新大赛中荣获“辽宁省妇女手工艺品设计奖”,同时工作室也荣获“辽宁省妇女手工制品创业就业基地”称号。2015年5月22日,林春科父女的“罐画”作品亮相辽宁(广州)商品展洽会。现在,他们的“罐画”作品已经卖到了日本、韩国和美国。
  工艺之家取得众多光环的背后,有着一个女人默默的奉献。林春科的妻子、林娟的母亲范桂梅,为了使丈夫和女儿专心制作“罐画”,几十年来任劳任怨,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事,给予父女俩最大的理解和支持,“家里一直很和谐,现在画的销量不错,女儿也小有成就,感觉这日子是越来越有奔头儿。”范桂梅笑着说。2017年,他们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如今,父女俩围绕“罐画”的想法越来越多。林春科说,现在他正构思用“罐画”的形式展现更多的名作,比如《清明上河图》,还有,“罐画”的内容不想局限于国内的山水风情,还想把国外的名画制作成“罐画”……以后发展再壮大一些,想办个个人画展,还想招收学徒,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感谢本溪市妇联、本溪市平山区妇联协助采访)
其他文献
父子俩与母女俩重组家庭  刘之冰1963年出生于黑龙江鹤岗,从省艺校毕业后,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有过一次失败婚姻,儿子刘思博跟随他生活。  1997年,刘之冰拍摄电视剧《一路风雨一世情》时,认识了茹萍。在戏里,两人扮演一对情侣。茹萍比刘之冰小3岁,是杭州话剧团的当家花旦,主演了《风雨丽人》《武则天》等影视剧。她刚刚与前夫离婚,与女儿奚望一起生活。  《一路风雨一世情》杀青后,刘之冰向茹萍
期刊
爱的礼物开启甜蜜事业  2009年,陈薇过生日前,老公张先生为了给她一个惊喜,打算自己制作生日蛋糕。为此,他还专门买回来书和工具。但是忙碌的工作让他的想法没能实现,怀孕在家待产的陈薇却翻着那些书越看越着迷。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直从事绘画设计的陈薇,原本对甜点制作一窍不通,最多就是个甜品吃货。不过,有着艺术功底的陈薇,对于美的一切极为敏感,看到那些美丽的翻糖作品,她开始跃跃欲试想要鼓捣一番
期刊
难忘儿时父爱深深   2015年8月的一天,赵德龙突然接到一位亲戚的电话:“德龙,不好了,你爸爸不知怎么从床上掉了下来,现在连话也说不清了!” 赵德龙听了恨不得立即插上翅膀,飞到父亲身边去……  23岁的赵德龙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东关村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小时候的他一直由父亲赵汉坤悉心照料。  种地的收入难以维系这个贫寒的家庭,赵汉坤自学了草编手艺。农闲的秋后,他彻夜不停
期刊
对门邻居因养狗结梁子  3年前,24岁的北京市民刘军乔迁新居,和父母住进了房山区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搬进来半个月后,对面的房子也迎来新主人,这户三口之家的女主人叫江凤枝。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何况刘军的母亲黄淑英与江凤枝是同龄人。两个老太太起初还相互打招呼,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2017年秋,黄淑英听到江凤枝家里有狗的叫声,此后她看到江凤枝带着一只纯白色的博美犬在小区里遛达。在这之
期刊
85后青年陈驰,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MBA,理想是做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没想到父亲的一个越洋电话,改变了他理想的轨迹。那天是周末,陈驰正在图书馆里看书,父亲电话中说,奶奶突然患上了中风,卧病在床不能动弹,想让陈驰查查美国有什么照顾半失能老人的好办法。  于是,在休息日和假期,陈驰常常奔走于美国各大社区托老所,观察托老所怎样服务,老人怎么活动……在一个社区养老中心,陈驰看到一个坐
期刊
孤独女孩的残酷青春  1990年,段林希出生在云南省保山市,四岁时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生活。支离破碎的家庭,让年幼的段林希变得敏感,倔强。而音乐,是她最好的伙伴。  可父亲是个古板而严肃的人,强烈反对她唱歌。為此她想跟妈妈一起生活。等她到了妈妈家,才发现,再婚的妈妈已经生下弟弟。“我一无所有,只有音乐。”   16岁那年,舅舅在保山市开了一家酒吧。不愿继续上学的段林希到酒吧当了驻唱歌手,还组建了属
期刊
张培1996年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郊县农村。12岁那年,因为一次生病,乡村医生注射错了药物剂量,致使她的双耳完全丧失听力。长大后,因为听力上的缺陷,张培找工作和处男朋友都屡屡不顺。   2017年7月的一天,张培坐车去青岛市区找工作,看到路上奔波着送外卖的骑手,想着自己可不可以做个外卖骑手呢。下了汽车,张培立刻用手机登录网站,看到李沧配送站正在紧急招聘外卖骑手,便坐车前去应聘。因为配送站外卖骑手严重
期刊
一劳永逸,还是从头再来?前两天朋友阿杰找我喝酒,说自己现在很苦恼,不知道该不该跳槽。阿杰在一家小公司干了两年,终于干到了主编的位置,手下管着几个人,也拿着一份还不错的薪水。公司里能人不多,大大小小的事都得靠阿杰来处理,领导对他格外器重。同事们也都很客气,凡事都会问他的意见。前段时间他参加了业内的一个精英峰会,跟其他公司的同行聊了一圈,才发现自己已经被别人甩了很远很远。听着别人的侃侃而谈,他觉得自己
期刊
为减轻家庭负担弃文从医  陳春仁1977年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平昌关镇孔庄村。他从小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像鲁迅、高尔基那样的大作家,并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1993年夏,成绩优异的陈春仁在填报中考志愿时,放弃了报考省级重点高中信阳一中,而是选择了中专学校河南省医科大学附属卫生学校。他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都感到不理解,因为在老师们眼中,他不但可以考上重点高中,还可以考上重点大学。
期刊
几丝白发让他萌生摄影念头  许健1970年出生在台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许健骑着自行车行走在黄岩的东官河边上,忽然听见传来急切的呼救声,一个女孩正在河里挣扎。来不及多想的许健一头扎进河里,奋力向女孩游去。  被救上来的女孩没有了意识,需要马上做人工呼吸。没谈过恋爱的许健第一次这样近距离地接触一个姑娘,湿漉漉的河水也遮不住他的面红耳赤。像是看出了许健的犹豫,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