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研究文献综述

来源 :教育界·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che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江苏教育提出“适合的教育”是对教育本源和本质的再一次回归。当前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学界对“适合的教育”“课程变革”等相关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度,同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文章分别从“适合教育理论研究”“世界课程变革研究”“我国学校课程变革研究”“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展望”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基于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适合的教育;课程变革;文献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地学校阶段性成果。
  在办“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理念下,江苏教育提出“适合的教育”这一具有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立意的命题,是对教育本源和本质的再一次回归 。在推进“适合的教育”进程中,学校课程变革因其复杂性、多样性、系统性等特征,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借助收录较为权威、全面的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为查阅工具,可以看出,当前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学界对“适合的教育”“课程变革”等相关问题始终保持高度关注度,同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现有成果看多以微观层面研究与实践为主,宏观、中观层面上的研究关注度相对较少,基于“适合的教育”为指向的学校课程变革研究成果相对缺乏。为了全面厘清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全面探索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研究,笔者分别从“适合教育理论研究”“世界课程变革研究”“我国学校课程变革研究”“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展望”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纳、分析,为探寻新时代背景下基于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提供相关借鉴和参考。
  一、关于适合教育理论的研究综述
  1. 适合教育的理论研究
  根据文献检索显示,篇含“适合的教育”的各类文献有901条,按照“1981~1990”“1991~2000”“2001~2010”“2011至今”为跨度,对正式发表的各类文献数量进行统计(见表1所示)。
  (注:此表根据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统计绘制)
  从上述文献数量上的变化可以看出,关于适合教育的研究逐步升温,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这与我国2001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密切相关。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理念认识的深化。通过对文献的进一步分类整理与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学界的研究方向、重点与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历史发展、时代要求密切相关。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因此在此时期,学界主要从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研究“教育与国民经济”的适应性问题。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发布,提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索尚业、吴高义、赵治民(1997)认为,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贵在“适合”二字。适合学生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兴趣爱好、心理特点、发展需要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最大的实践问题是“选择” 。刘永和(2007)认为,孩子的管理需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适合,学校的教育需要适合,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罗阳佳(2010)认为,只有政府为每个校长创设好的办学环境,校长才能真正为每个教师创设好的发展环境,教师才能真正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让孩子在愉悦的环境中开心的学习,从而得到健康的成长 。
  2010年4月14日,《光明日报》发表了记者靳晓燕对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吴颖民、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石定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小微、北京市第 35中学校长朱建民的采访报道,题为“适合的教育在哪里”。专家们围绕“适合”“教师”“改革”三个关键词,从不同角度对“适合的教育”进行了解读,“适合的教育”的研究范畴从以往研究比较集中的“学生”视角,拓展到学校、家长、社会、政府等层面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2011年接受腾讯网访谈时,认为“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2.国内关于适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1994年9月,北京十一学校开始了数学、英语的分层次教学实验,并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于2000年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可以看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的主张也是一致的。
  北京二十一世纪创新学校顾立新(1997)指出:“使我们的教育更适合我们的儿童,而不是让儿童来适应我们的教育,这是现代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培养社会新人的有效教育方式。”
  上海市市北中学开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其内涵就是“创造选择,适合差异”,使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进而使学生适应时代的特点,迎接时代的挑战,在办学上加强国际化、信息化、法制化、市场化研究,在“四化”中重点要抓好信息化,带动并促进学校工作的国际化、法制化和市场化。
  深圳市福田區园岭外国语小学开展“适合教育”实践研究,提出“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办学理念,向着适合教育的方向且行且思,提供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邯郸市新兴中学从分层走班教学改革入手,让每一名学生学会选择,感受成功,充分发展。在改革实验中,提出了“以学定教、分层施教”的教学原则和“五分一统”的教学体系,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和教师团队参与的教学模式,在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17年6月19日,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在“适合的教育”讨论会上对“适合的教育”进行了全面阐释,他指出,“适合的教育”是以人民为中心、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在新时期新阶段的一种应用。对政府来说,要发展“适合的教育”;对学校来说,要提供“适合的教育”;对学生与家长来说,要选择“适合的教育”;对社会来说,要支持参与“适合的教育”。广义上的“适合的教育”,既是宏观、中观层面上的追求,又是微观层面的要求,而宏观和中观层面上的努力终极指向是保障、促进在微观层面的落实。江苏教育现代化建设追求的完整意义上的“适合的教育”,应是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协调一致、同时用力的结果 。   文献研究表明,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教育学者以及一线的校长老师们,都展开了对“适合的教育”的追问和探索。虽然教育界对“适合的教育”理念的倡导和实践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目前理论研究的成果总体数量还是有限,尤其是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缺乏。
  二、关于世界课程变革的研究综述
  1. 国外课程变革的理论研究
  关于国外课程变革理论方面的研究,美国学者布赖恩霍尔姆斯和日本学者扇谷尚的课程改革思想最早被翻译过来。随后,法国学者沙费尔的“从信息手段的发展看课程改革对普通教育内容的影响”,德国瓦特卡姆的“国际课程发展比较简述”等也相继被介绍过来。
  我国学者为开阔视野、了解国外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趋势,先后介绍了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英国课程改革、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及西欧北美课程改革。20世纪80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早编辑出版《外国教育丛书》和《课程研究丛书》,介绍各国课程改革动态、经验和理论学说。90年代以来,此类研究日益活跃,如钟启泉在《国外课程改革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一书中收集了10余篇审视和研究世界各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最新成就及其实施动向的论文或述评;汪霞的《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一书则汇集了关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瑞典、荷兰10个国家的内容,各国独立成章,每章之下分节探讨小学课程的沿革、中学课程的沿革和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趋势或启示;钟启泉、张华的《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一书对世界课程政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世界课程结构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世界课程实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世界课程评价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从比较的视角对国外课程变革进行评析,总结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为研究我国的课程变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2. 国外课程变革的实践探索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肇始于美国、影响至全球的“学科结构运动”无疑最为引人注目,虽然它并未达到预期目的而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全球性的课程变革不仅践行了布鲁纳(Bruner, J.S.)、施瓦布(Schwab, J.J.)、费尼克斯(Phenix, P.)等人的“学科结构化”的课程主张,而且促使学者们对改革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反思。
  在德国,20世纪末,两项大规模的国际学生成就比较项目凸显了德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由此在德国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课程变革。2002年,德国联邦教科部部长提出“未来教育”的五个项目及德国教育论坛“十二条教改建议”,经过多次变革,德国的基础教育課程已逐渐突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适应 21 世纪人才发展的国际标准。
  加拿大通过推动课程变革,实现教育转型,即从学习信息到学会学习,从学习数据到学会发现,从统一的学习到适应个体的学习,从“测试是为了评价”到“评价是为了学习”,从课堂学习到终身学习。为此,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将跨学科能力作为本次课程变革的核心,建立与课程标准相匹配的评价标准、学习成就报告制度和学生毕业条款。
  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值得我们警惕与批判,但我们应合理吸收其课程变革的成功教育机制和实践经验。
  三、我国学校课程变革的研究综述
  我国学者不仅介绍和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理论,而且针对我国课程变革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有学者提出,为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教材改革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更新,并分析了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提出以“三个面向”为指导进行课程改革,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坚持课程改革的辩证法,正确处理学校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关系。有学者认为,课程改革首先是要解决好课程的整体结构问题,就普通中学而言,课程应具有完整性、基础性和多样性,并从课程内容、课程形态、课程类型、课程范畴方面提出优化课程结构的策略。有学者认为,课程和教材改革要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具有多样性,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具有时代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前提下具有实用性,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个性,在以通用教材为主体的情况下具有乡土性。
  此外,关于国内课程变革的研究,学者白月桥(1996)通过20世纪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的描述,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具体资料,以便通过这些资料的研究,预测课程的发展,从而有利于构建新世纪的课程体系 。钱源伟(2003)从基础教育的研究起点、基础教育改革的现代价值、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理性定位方面,论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理想与追求,并根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世纪走向,阐述了世界各国走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及其启示 。于泽元(2006)指出课程变革的种种复杂性,呼唤有效的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领导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阐述了学校课程领导在课程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彭泽平(2009)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梳理和分析,论证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其主导价值。上述著述对完善我国课程变革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许多学者还从文化的视角对课程变革进行了研究。主要的文献有胡定荣的《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余保华、何李来的《文化传统与课程内容变革》,李彦荣的《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等。这些研究无疑使我们对课程的本质以及课程与文化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还有学者从教师方面对课程变革进行研究,如邢蓉、宗恒的《试论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杨明全的《论教师参与课程变革》,郑东辉、任丽清的《基于新课程挑战的教师教育变革》等。这些研究向我们揭示了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在课程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四、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研究之展望
  良好的课程是富有逻辑感的课程。随着江苏教育改革的深入,指向适合教育的学校课程变革已然成为“公众希望”。   1. 在学校课程哲学中彰显“适合的教育”
  学校要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模式,“适合的教育”理念决定了首先要确定自己学校的课程哲学,要将课程哲学贯穿于课程体系形成的全过程,凸显了学校自身的价值追求,反映全体师生广泛认可的价值追求。
  2. 在学校课程功能中满足“适合的教育”
  课程功能,简单而言,是指课程与环境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的比较稳定而独特的作用与影响。学校课程理念和培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课程功能,蕴含着某种功能期待,包括课程的方向、水平、广度、深度、效果等。学校不同类型的课程总是指向特定的功能,具体的科目也承担着特定的功能,即满足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3. 在学校课程结构中贯穿“适合的教育”
  从课程深度上看,梳理学校课程结构应把握课程结构的两种类型,即实质结构和形式结构。实质结构是对课程的质的规定性,反映着课程内在价值取向,是对课程的深层次理解,决定着课程的形式结构,包括实质性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形式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类别和类别之间的关系,要立足于本校的实际,贯穿“适合的教育”思想,将课程划分为个性化的类别。
  4. 在学校课程实施中统筹“适合的教育”
  课程实施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知识、经验、科目等多个层面,做好单一学科的统整、跨学科的统整、科际融合统整、超学科统整等多种类型,在学校课程实施中统筹“适合的教育”。
  5. 在学校课程评价中落实“适合的教育”
  学校课程的顺利实施要有相应的支持条件,如课程管理和评价,特别是课程评价,它是保障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条件。要建构一个基于“适合的教育”的课程评价体系,协同推进课程变革,将各课程有机地结合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有逻辑的育人整体,彰显“适合的教育”理念,促进课程变革走上了一条高品质之路。
  【参考文献】
  [1]杨铁华.合适教育——推动学校自主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3(11):43-46.
  [2]吴益民.合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基于黄石有色一中的经验[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张新平. 实现“适合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17 -05-17.
  [4]潘志强.关注内涵发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于现代教育发展模式的思考[J].中小学校长,2016(01):17-18.
  [5]杜伟强,鲍传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河南省许昌实验小學“适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12(8):9-13.
  [6]索尚业,吴高义,赵治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J].河南教育,1997(8).
  [7]杨鹤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0(02).
  [8]顾立新.探索适合儿童的教育[J].北京教育,1997(02).
  [9]李定仁,徐继存.课程论研究二十年(1979—1999)[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7.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5.
  [11]吕达.论普通中学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9(2).
  [12]陈侠.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若干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0(11).
  [13]杨玉厚.中国课程变革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4]白月桥.课程变革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15]钱源伟.基础教育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16]彭泽平.变革与反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
  [17]彭泽平.擅变与超越——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史[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18]于泽元.课程变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执行公务给相对人造成精神损害,应当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既是我国宪法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对相对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要求。实践中大量存在的行政
1 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1畜产品市场供求平衡失调问题我国各地区畜禽养殖数量和畜产品价格总是呈忽高忽低曲线发展状态,给畜牧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存
升级杀毒软件不必东奔西走,“杀毒特区”应有尽有! 在这里,我们将定期提供国内较有影响的专业反病毒研究机构的产品,以及国外其它反病毒软件厂商的产品的试用版和升级版,您可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56页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2题.【教学目标】1.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
本文介绍一种能对多种农作物种子进行自动计数的数粒仪。该仪器具有数粒准计数快、噪声低、体积小、寿命长、工作稳定可靠等特点,其主要技术性能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在界定知识异质性和知识创新绩效概念的基础上,基于相关研究文献,提出了知识异质性与知识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以企业研发团队为例,通过对有研发团队工作经验的142名员工进行问卷
简要概述了我国工程造价咨询业的产生与发展,分析了工程造价咨询业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从三个方面就如何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动态管理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此为工程造价咨询业有规律
我国开展战略环境评价的十分必要,尤其应该对于煤炭开发带来的环境两题进行分类,就煤炭开发的战略环境评价的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有利于提高我国煤炭经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高职英语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环境的变化,教学主体的变化和教学客体的变化都导致高职英语在教学方法上必然要有所革新。新时期,高职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们总是愿意把仰望星空比作是追寻理想的一种姿态,而把脚踏实地比作是实现理想的一种行动。倘若只是仰望天空,没有脚踏实地的耕耘,那么再美的天空终究只是一个无法靠近的梦;倘若只专注于脚下的耕耘,而缺失对天空的仰望,那么,不断的耕耘会容易止步于简单的重复,而无法在不断的自身超越中走向教育的远方。从教三十多年,在脚踏实地与仰望天空之间,我找到了一个引领我走向教育远方的词:守望。在我的人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