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wei3330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米28的穆铁柱淡出人们的记忆许久了。9月14日,这位中国篮球中锋时代的开创者因心脏猝死轰然倒下,享年59岁。巨人的离去,瞬时激起人们的热议和缅怀。
  穆铁柱生前一直渴望他人能收敛对他身高的过分好奇,给他一份“平视”的尊重。他甚至舍弃了许多机会,苦心经营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宁静,谁料到身后竟然喧闹如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身为国家男篮主力中锋的穆铁柱,是众人崇拜的体育明星。他出身贫苦农村,很小的时候就当了马车夫,因为自己超人的身高,这个山东大个子始终无法摆脱他人异样的眼光。后来辗转走进专业运动队,手握篮球之后,他才享受到身高带来的某种优越感。起初打篮球对他最大的意义是“能吃饱饭,能有合适的衣服穿”。1971年,他入选济南部队篮球队,两年后,调入部队篮球的老大八一男篮。1977年,他披上国家队战袍,凭借超人身高和特有的篮球智慧,率领中国男篮首次赢得亚运冠军,由此拉开中国男篮称霸亚洲的大幕。1999年,穆铁柱被中国篮协授予“新中国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
  自1987年退役后,穆铁柱接拍过电影、广告,甚至还演过小品,但很快就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
  
  涉足影视,让他看到了枯燥训练生活之外的多彩世界,但很快他感到疲倦,电影里他扮演的都是类似“傻大个”打手、保安等小角色,导演需要的是观众在看到他时发出的那一声声惊叹。而这,恰恰是他最不想听到的。就像姚明,做小队员的时候,常被巩晓彬等老大哥戏称为“小恐龙”,成名后,更常常为越叫越响的“小巨人”别号苦恼。
  平静而不受打扰的生活,是穆铁柱最终的选择。八一体工大队的驻地红山口远离北京市区,幽静美丽。在这个大院里他可以自在悠然地走在林荫路上。性情温和的穆铁柱为了守护自己的这份宁静,平和却坚决地拒绝了社会活动和媒体宣传。
  我也曾给他打过电话,他非常客气,声音并不像想象的那样威猛,他说自己生活得很好,很幸福,感谢那些挂念他的球迷,“谢谢你打电话给我,但是我生活得很平静,真的不想接受采访。”
  今年3月,《东方体育日报》记者王东生在郑海霞的帮助下,终于敲开了穆铁柱的家门。穆铁柱和老伴儿王专红同他谈了很多,王专红还特地从柜子里拿出当年婚宴时剩下的两瓶茅台酒给他看,“也有朋友出高价向铁柱买这两瓶陈年茅台,可他不乐意。”穆铁柱说:“那都是朋友们开玩笑,他们明明知道这不是钱的问题。他们也不缺这酒,我也不缺这钱。只是,这酒和我们始终在一起,这么多年都一起过来了。”
  盛名终将消散,幸福美满的家庭是当年的“亚洲第一中锋”真正的财富。穆铁柱和王专红育有一女一子,女儿穆榕28岁,在银行工作,儿子穆桐20岁,念大学三年级。
  穆铁柱对当下篮坛一直保持着关注,他为王治郅经历的波折感到惋惜,更为姚明感到欣慰,比起球场上的成就,他更看重的是姚明个人的幸福。他从媒体报道中看到姚明的妻子叶莉非常节约,感到特别开心,“按理说,姚明已经是大富翁了,叶莉花钱应该能宽松一些吧。可媒体上说,叶莉非常节约,那真是了不起。我看她不是看着姚明有钱才嫁给他的。看来,姚明也是好福气!”
  在前往北川看望灾区孩子的车上,姚明从朋友那里听到了穆铁柱去世的消息。他很震惊,并提起奥运会期间还在电视上看到过他。他说自己在国家青年队集训时,曾经同这位前辈有过不到两个月的接触,那个时候的自己完全是在“仰视”前辈,突然听说穆铁柱去世他很哀恸,“就像1999年听到NBA传奇中锋张伯伦去世时的感觉一样。 ”
  穆铁柱为心脏病所苦已有多年。超出常人的身高、体重再加上大强度的训练、比赛,让他的心脏一直承受着巨大的负荷,1996年,他被确诊为心脏早搏,据称这与打球劳累有关。
  2007年秋天,他回山东济南探亲,与原济南部队的老队友叶鹏等人会面。叶鹏看着他就心疼,“他心脏不好,关节也不好,走起路来都很吃力。我们这些队友都清楚他在忍受着什么,他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我们那次谈得很好,我也知道他两个孩子都很好,很为他高兴。没想到的是,那一次竟是永别。”
  亲人朋友口中的穆铁柱心细、善良、灵巧。王专红说,当初和穆铁柱谈恋爱时,父母曾经不同意。可他们结婚后老人发现大高个女婿心很细。穆铁柱对老人特别孝顺,不管有钱没钱,只要老人家里有事,多少钱他都肯花。他和妻子是八一队有名的模范夫妻。王专红说,有次她得了严重的腰疼病,穆铁柱“连续四五个月每隔一天拉着我去看病,而且,从小就一直吃集体饭、从没做过饭的他还掌起了勺”。
  在妻子眼里,穆铁柱是个粗中有细的人。“别看他手大,他其实特别巧。他爱干那些特别细小的活儿,我们家什么电器坏了,都是他自己修,多小的改锥他自己都能拿。”穆铁柱甚至会踩缝纫机,去世前,他使用的是一台从网上购买的电子小缝纫机。
  叶鹏的回忆印证了王专红对丈夫的评价,他说,“铁柱是我们队的聪明人,别看他大手大脚,谁的半导体收音机坏了,老穆捣鼓捣鼓就能修好。”
  穆铁柱在中秋佳节猝然离世让他的家人备受打击,而网上将穆铁柱辞世同巨人症联系在一起的种种揣度和猜测,无疑更给这个在月圆之夜遭受重创的家庭增添了烦恼和不悦。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让我们都归于沉默,祝福他在彼岸获得宁静。
其他文献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长期无法跨越而达到高收入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005美元,即进入中等偏下收入经济体,高于3955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超过12235美元成为高收入经济体。拉美国家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水平,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代表。  巴西、阿根廷、智利三国在拉美国家中具有代表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前列,与中国处于
上个礼拜六,我在走廊尽头洗杯子,一个穿浅蓝色工作服的保洁员姐姐在那里洗饭盒。我过去她就让开了,我很不自在,就冲她笑,她也笑,笑得比较浅,低着头。  然后我就意识到,我比较熟悉的那个保洁员,已经很久没见到了。我知道十之八九再也不会看见她了。她可能去了别的楼层,也可能去了别的单位,也可能回老家了。这变化里最好没有任何不好的事发生。虽然我已经有能力以很大的恶意去揣度生活了。  她40多岁,前头留一点刘海
克鲁格曼为何诺贝尔经济学奖是他的  作为最杰出的经济学者之一,他成功预言了东亚金融危机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叶檀     世界各地对于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予不吝啬的掌声,能同时获得经济学研究领域和公众领域知名度的,当今之世,也就克鲁格曼一人而已。他拥有清晰的逻辑与优雅的数理模型,还有抨击敌人的难忘言辞,更有国际贸易理论的想象力,以及维护公平的锐利理论。  克
川妹子鄭洁在2008年的世界女子网坛掀起一股中国旋风。夺得悉尼国际赛女双冠军后,郑洁持外卡出赛温网,一路战胜了4位种子选手,跻身温网四强,创造了中国网球在国际赛场的最佳成绩。《泰晤士报》夸赞郑洁是“温布尔顿最浪漫的传奇”,路透社甚至用了这样的标题——《郑是温网的关注中心》。  今年的奥运会上,郑洁和队友晏紫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女子网球双打铜牌;她在法网和美网两项大满贯赛事也表现不俗;强手如林的08中
谁有资格给美国总统的表现打分?  最近,美国前总统卡特的国家安全顾问,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担任教职的布热津斯基,在他的新著《第二次机会:三个总统和美国超级大国的危机》中,给三位总统的外交表现打了分。  他的评分是这样的:老布什是危机公关高手,平稳地解决了苏联解体和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突发事件,但是他缺乏战略眼光,没有就此给美国单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奠定良好基础,布热津斯基给了个“良好(B)”;克林顿试
公益訴讼在中国还是一颗尚未萌芽的种子,而郝劲松是为数不多的播种者之一。他以自己的法律行动,来诠释一个普通公民在当下维权所能做到的最大可能。  他是一个文弱书生,也是一个法律斗士。他的诉讼对象有地铁公司、国税局、铁道部,而诉讼的事项都是与民众密切相关的小事,比如火车上用餐不开发票等等,他曾经一年内打6起这样的官司。  今年的他一如既往地走在中国公益诉讼的道路上,积极介入假虎照事件和杨佳案,呼吁公正审
2003年,美英联军攻陷巴格达不久,用一根绳子套在一座巨大的萨达姆雕像的脖子上,将其拉倒,这张照片成为伊战的一个经典瞬间;结果,未等到2007年新年到来,一根粗大的绳索果真套在了萨达姆肉身的脖子上。  2006年11月5日,伊拉克高等法庭宣布,萨达姆在杜贾尔村案中犯有反人类罪被判处绞刑。萨达姆于当地时间12月30日凌晨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被执行死刑。  评论萨达姆伏法的角度有多种,有的指出处死老萨并
对运动员来说,奥运是全球高手四年一届的华山论剑;  对教练来说,是选手背后的运筹帷幄如履薄冰;  对裁判来说,是众目睽睽下的少犯甚至不犯错误;  对官员来说,是对拖沓懒散官僚主义风格的当头棒喝;  对设计师来说,是逼迫他们竞逐风华的智能压榨机;  对建设者来说,也许是他们离开北京无言的逐客令;  对赞助商来说,是机不可失的超级大蛋糕;  对传媒人来说,是长达一个月的不眠之夜;  对北京人来说,是巨
我们关注的是社会公平,包括穷人和富人间的平等,男人和女人间的平等,不同种族间的平等    欧文·图德的一举一动,像极了黑白电影里工人运动领袖的形象。情绪激动时,两只大手有力地敲击桌面,眼睛直视对方,燃烧着一股要说服一切的热情。  作为英国总工会欧洲联盟的负责人,同时也是负责国际关系的官员,他的工作重点围绕着议题、谈判、立法等等。    在英国,工会组织是左右政局的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一度决定每届政
对上海,我曾经写下过许多和我并不相关的文字。一座舞台般的空城,街上阒无一人,房子陌生。我梦中看到的上海永远如此。的确有点刻意,连潜意识也中了毒。1998年写《老上海》,最先是图片诱发了我,观察、援引、讽喻紧随其后。我在图片里倘佯,竭力修改梦中所见。那时候,许多人迷上了“上海考古学”。我觉得我有必要同他们划清界线。一年以后,我在《地图与肖像》中徒劳地辩解道:我写上海,“不是出自热爱,或不合时宜的怀旧